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sa_circ_0000231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舌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庆文 王东琴 +7 位作者 丁必骁 汤明明 李晓光 周杰玉 徐克 方峥嵘 韩靓 吴昊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30-1239,共10页
目的探讨hsa_circ_0000231在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和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并进行手术的舌癌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3... 目的探讨hsa_circ_0000231在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和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并进行手术的舌癌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36~84岁),唾液标本来自同时期的10例舌癌患者,以及10名健康志愿者(男5名,女5名,年龄40~75岁),3株舌癌细胞为TSCC常用工具细胞(CAL-27、Tca-8113、HN-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60对新鲜配对TSCC组织、10对唾液标本及3株TSCC细胞系中的hsa_circ_0000231的表达;结合随访资料,分析hsa_circ_0000231相对表达量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选择敲低效率最高的细胞行蛋白免疫印迹法(WB)、细胞计数试验(cell counting kit-8,CCK-8)、克隆形成、Transwell侵袭和划痕试验,研究TSCC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能力;使用Wnt/β-catenin通路激活剂LiCl与TSCC细胞共培养,WB检测并研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裸鼠成瘤实验比较皮下移植瘤的生长。使用SPSS 25.0统计分析软件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hsa_circ_0000231在TSCC患者组织、唾液标本及细胞系CAL-27、Tca-8113和HN-4中高表达,配对癌旁组织、健康人唾液标本及正常人类口腔黏膜细胞(human oral keratinocytes,HOK)中低表达(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hsa_circ_0000231表达水平、肿瘤分化程度和T分级与TSCC患者的生存预后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hsa_circ_0000231表达水平(χ^(2)=5.77,P=0.016)和T分级(χ^(2)=5.27,P=0.029)是TSC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子。WB显示,敲低hsa_circ_0000231表达可以显著提高CAL-27和Tca-8113细胞中EMT相关蛋白即E-钙黏蛋白的表达,并降低Snail、N-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的表达。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干扰组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β-catenin、C-myc、Bcl-2、MMP-9和CyclinD1的表达被抑制,使用Wnt/β-catenin通路激活剂LiCl与干扰组TSCC细胞共培养后,干扰组细胞中上述蛋白的表达趋势被逆转;细胞功能学证实敲低hsa_circ_0000231表达可以显著抑制CAL-27和Tca-8113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使用LiCl逆转了hsa_circ_0000231促进CAL-27和Tca-8113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能力。裸鼠成瘤实验显示使用LiCl处理过的皮下移植瘤的质量和体积明显大于hsa_circ_0000231敲低组。结论hsa_circ_0000231是TSCC的独立预后因子,hsa_circ_0000231可以通过激活Wnt/β-catenin通路促进舌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肿瘤 环状RNA hsacirc0000231 非侵入性 预后
原文传递
自主构建壳聚糖神经导管对大鼠面神经缺损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徐菲菲 陈庆文 +3 位作者 王东琴 丁必骁 吴昊 杨宇民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20,共8页
目的 应用南通大学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自主构建的壳聚糖人工神经导管桥接修复模型大鼠面神经缺损,评价其在面神经功能恢复及再生中的作用。方法 24只大鼠分为3组,每组8只,建立大鼠右侧面神经上颊支缺损模型,分别采用自体神经翻转桥接(... 目的 应用南通大学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自主构建的壳聚糖人工神经导管桥接修复模型大鼠面神经缺损,评价其在面神经功能恢复及再生中的作用。方法 24只大鼠分为3组,每组8只,建立大鼠右侧面神经上颊支缺损模型,分别采用自体神经翻转桥接(自体神经组)、壳聚糖神经导管桥接(壳聚糖组)和离断旷置处理(离断组)。运用触须运动评分评估处理后2、4、6、8、10、12周3组大鼠面神经相应支配功能恢复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法及透射电镜观察对侧正常神经及处理后12周大鼠造模侧神经的髓鞘与轴突的直径、厚度及层数。结果 触须运动评分经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GLMMs)分析后,分组及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和时间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神经组、壳聚糖组分别于处理后4、6周开始出现触须运动功能恢复表现,术后12周自体神经组、壳聚糖组触须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断组触须运动功能无恢复;形态学观察和透射电镜显示自体神经组、壳聚糖组均出现再生神经,自体神经组、壳聚糖组与对侧正常神经三者相比有髓神经纤维直径(F=36.734,P<0.05)、髓壳厚度(F=67.307,P<0.05)、再生髓壳层数(F=75.21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壳聚糖组的有髓神经纤维直径、髓壳厚度和再生髓鞘层数与自体神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该壳聚糖人工神经导管具有促进面神经损伤再生和功能恢复的作用,为临床修复除坐骨神经、桡神经等以外的其他组织周围神经的应用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面神经再生 损伤 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