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4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射流技术提升风力机翼型气动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丁文祥 蔡新 +1 位作者 张羽 高强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1-267,共7页
以应用在水平轴风力机叶片上的层流翼型S809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数值模拟技术,结合ShearStress Transport(SST)湍流模型,数值计算了S809翼型的升阻力特性。在翼型设计中应用一种转捩延迟控制技术——射流技术,即在翼型上翼面添加射流口,... 以应用在水平轴风力机叶片上的层流翼型S809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数值模拟技术,结合ShearStress Transport(SST)湍流模型,数值计算了S809翼型的升阻力特性。在翼型设计中应用一种转捩延迟控制技术——射流技术,即在翼型上翼面添加射流口,并研究了射流口位置和射流速度对翼型S809气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射流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翼型升力,延缓翼型失速;在低攻角下,射流速度大于来流风速才能提升翼型升力;在失速前,翼型的升力系数和失速攻角随着射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原始翼型失速而带射流翼型未失速阶段,带射流翼型的阻力系数明显小于原始翼型;射流速度一定时,射流口位置适当靠前可增大翼型的失速攻角,射流口位置布置在翼型上翼面中后部能使翼型在失速前获得较大的升力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 S809翼型 转捩延迟 气动特性 CFD数值模拟
下载PDF
用牛颈静脉制备抗栓 抗钙化性右心流出道修复材料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丁文祥 陈恩 +3 位作者 蒋祖明 俞晓青 殷猛 邹文艳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4年第1期25-27,T001,共4页
目的论证用牛颈静脉制备抗栓、抗钙化右心流出道修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用EX-313交联牛颈静脉带瓣胶原管道并用肝素处理其内壁,裁成带单瓣的补片,用其扩大7条犬的肺动脉,同时建立用戊二醛制成的补片扩大肺动脉对照模型。在6个月内观察... 目的论证用牛颈静脉制备抗栓、抗钙化右心流出道修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用EX-313交联牛颈静脉带瓣胶原管道并用肝素处理其内壁,裁成带单瓣的补片,用其扩大7条犬的肺动脉,同时建立用戊二醛制成的补片扩大肺动脉对照模型。在6个月内观察补片的抗栓、抗钙化、内皮化及组织重构的情况。结果在抗栓、抗钙化、内皮化及组织重构方面EX-313及肝素处理的牛颈静脉明显优于戊二醛处理者。结论经亲水性交联剂EX-313及肝素处理内壁的牛颈静脉有可能成为制作重建右心流出道的基本材料,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它也可能成为组织工程带瓣管道的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颈静脉 肝素 右心流出道修复材料 抗栓作用 抗钙化作用 带瓣管道 治疗
下载PDF
我国小儿心脏外科的发展和建议 被引量:3
3
作者 丁文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219-1220,共2页
自1974年创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以来,经过40余年努力,目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技术已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近;但尚存在一些问题,如地区间、单位间的水平还有差距,医疗保险和医疗政策尚需进一步完善,专用器材国产化等尚待进一步提高。... 自1974年创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以来,经过40余年努力,目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技术已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近;但尚存在一些问题,如地区间、单位间的水平还有差距,医疗保险和医疗政策尚需进一步完善,专用器材国产化等尚待进一步提高。该文主要阐述了我国小儿心脏外科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心脏外科 发展史
下载PDF
复杂性先心病的外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丁文祥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1997年第2期87-88,共2页
关键词 复杂性 先天性心脏病 外科手术
下载PDF
离心泵的研制及体外循环的初步应用探讨
5
作者 丁文祥 俞晓青 +1 位作者 苏肇伉 黄惠民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1997年第1期30-34,共5页
离心泵已被用于辅助循环及体外循环。本文报告自行设计的离心泵并初步应用于体外循环。本离心泵分泵头及驱动装置两个部分,二者之间是以磁性体相互吸附连接带动,血液由泵头中央进入离心室,随叶片的高速旋转而产生离心力将血液推出泵周... 离心泵已被用于辅助循环及体外循环。本文报告自行设计的离心泵并初步应用于体外循环。本离心泵分泵头及驱动装置两个部分,二者之间是以磁性体相互吸附连接带动,血液由泵头中央进入离心室,随叶片的高速旋转而产生离心力将血液推出泵周出口。泵头是根据国内材料及加工工艺设计,叶轮采用6个叶片和2个碟片胶合而成,转速为0~3 600r/min,出口压力为0~79.98kPa(0~600mmHg),最大流量为81/min,预充量为34ml,泵接头直径为9.5mm(3/8吋)。 离体血细胞破坏试验是摸拟体外循环条件,流量在21/min以上时离心泵比滚柱泵对血细胞破坏明显减少。动物实验结果离心泵转流180分钟后游离血红蛋白平均上升6.04%(土6.06%),滚柱泵转流相同时间则上升为32.24%(士32.25%),证明离心泵比滚柱泵对血细胞破坏明显减少。临床初步应用,对10例15~20kg体重患儿进行体外循环下室缺修补术,流量为1.8~2.5l/min,泵出压为17.3~20kPa(130~150mmHg),灌注压为3.07~4.67kPa(23~35mmHg),转流时间为30~50分钟,转速为2 000~2 500r/min,结果均自动复跳,无血色素尿;术后4小时拔除气管插管,无其它并发症,说明本离心泵具备用于体外循环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体外循环 血泵 辅助循环
下载PDF
婴幼儿心脏外科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丁文祥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0年第1期72-75,共4页
关键词 婴幼儿 心脏外科技术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新生儿及婴幼儿危重先心病诊治的研究
7
作者 丁文祥 苏肇伉 +6 位作者 陈树宝 周爱卿 陈玲 朱德明 王荣发 孙锟 黄美蓉 《医学研究通讯》 2001年第1期17-17,共1页
本项目属以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治为基础的系统性研究,从病因因素到诊断,从检测方法到生物材料,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性研究.涉及面以医学领域为主导同时体现了学科的渗透.
关键词 危重先天性心脏病 诊断 治疗 新生儿 婴幼儿 基础研究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体外循环机的基本原理的临床应用
8
作者 丁文祥 《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 1994年第4期18-24,共7页
自从50年代初美国首先应用体外循环机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心内直视缺损修补以来,使心脏外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着体外循环机装置的不断完善和转流技术的不断提高,目前心脏手术可以在得心应手的情况下进行.很多复杂严重的心脏手术均... 自从50年代初美国首先应用体外循环机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心内直视缺损修补以来,使心脏外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着体外循环机装置的不断完善和转流技术的不断提高,目前心脏手术可以在得心应手的情况下进行.很多复杂严重的心脏手术均可在体外循环下纠治,一般体外循环时间4~6个小时仍然是安全的.我国在50年代中期上海已研制成功上海Ⅰ型体外循环机并用于心内直视缺损修补术获得成功,30余年来体外循环机装置部件已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基本上能与国际同步发展,目前我国完全可以应用国产体外循环装置配套,安全的进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机 基本原理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平衡超滤法对小儿体外循环中炎症因子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朱德明 王伟 +2 位作者 丁文祥 陈虹 张蔚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61-562,共2页
为研究平衡超滤法在小儿体外循环中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将40例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 (C组)和平衡超滤组 (BUF组 ) ,分别检测转流开始时、转流中和术后的TNF、IL_8和E_selectin浓度。结果显示 ,转流过程中 ,BUF组滤出液体815.0ml±300.9... 为研究平衡超滤法在小儿体外循环中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将40例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 (C组)和平衡超滤组 (BUF组 ) ,分别检测转流开始时、转流中和术后的TNF、IL_8和E_selectin浓度。结果显示 ,转流过程中 ,BUF组滤出液体815.0ml±300.9ml,C组各类炎症因子的浓度不断上升 ,而BUF组各因子浓度变化不大 ,停转流时TNF和E_selectin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而IL_8浓度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提示在婴幼儿先心病纠治手术中使用平衡超滤法能降低体内部分炎症介质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超滤法 小儿 体外循环 炎症因子 心内直视修复手术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一岁以内婴儿法洛四联症纠治术 被引量:21
10
作者 鲁亚南 刘锦纷 +5 位作者 徐志伟 曹鼎方 陈玲 朱德明 苏肇伉 丁文祥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 总结婴儿法洛四联症 (TOF)的纠治经验 ,以提高婴儿 TOF纠治术的成功率。 方法  1999年 3月~ 2 0 0 1年 11月我科收治 4 3例小于 1岁 TOF患者 ,术前均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心导管造影检查确诊 ,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纠治手术 ,其中 5... 目的 总结婴儿法洛四联症 (TOF)的纠治经验 ,以提高婴儿 TOF纠治术的成功率。 方法  1999年 3月~ 2 0 0 1年 11月我科收治 4 3例小于 1岁 TOF患者 ,术前均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心导管造影检查确诊 ,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纠治手术 ,其中 5例行急诊手术。 结果 手术近期死亡 1例 (2 .3% ) ,30例患者随访 1~ 18个月 ,恢复良好 ,紫绀消失 ,生长发育明显加快。 结论 小于 1岁婴儿行 TOF纠治术是安全可靠的 ,对反复缺氧发作的 TOF患者 ,强调早期手术 ;对缺氧发作呈持续状态的患者要考虑行急诊手术。改善手术及体外循环方法 ,加强术后监护是提高婴儿TOF纠治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岁以内婴儿 法洛四联症 纠治术 红细胞压积 二维超声心动图 体外循环
下载PDF
血管低温保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周国燕 徐红艳 +2 位作者 华泽钊 黄惠民 丁文祥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8,27,共5页
血管组织的低温保存具有重要的药疗和实验研究价值。低温保存过程是离不开抗冻剂的 ;合理地选择和配制抗冻剂 ,并选取最佳降温与复温速率 ,对低温保存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研究了在最佳降温复温过程中抗冻剂DMSO浓度变化对小牛... 血管组织的低温保存具有重要的药疗和实验研究价值。低温保存过程是离不开抗冻剂的 ;合理地选择和配制抗冻剂 ,并选取最佳降温与复温速率 ,对低温保存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研究了在最佳降温复温过程中抗冻剂DMSO浓度变化对小牛主动脉保存后细胞活性和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DMSO浓度为15 %时 ,血管保存效果最好 ,70 %的血管组织超微结构保存完好 ,血管对 10 -6Mnorepinephrine的收缩力达到新鲜血管的 80 %左右 ,对acetylcholine的舒张力达到 30~ 4 0 % ,动脉血管的其他功能保持完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保存 抗冻剂 血管组织保存 血管移植 动脉血管
下载PDF
787例小于6月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0
12
作者 徐志伟 苏肇伉 丁文祥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回顾性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治疗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远期疗效。方法1988年1月~2003年6月,手术纠治年龄小于6个月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787例。主要病种包括完全性大动脉错位109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5... 目的回顾性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治疗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远期疗效。方法1988年1月~2003年6月,手术纠治年龄小于6个月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787例。主要病种包括完全性大动脉错位109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51例,肺动脉闭锁16例,主动脉缩窄33例,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299例,法洛四联症44例,右心室双出口23例,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9例等;对787例患者根据不同病种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纠治。结果手术死亡77例,手术死亡率9.78%(77/787)。随着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手术总死亡率从1988~1995年的25%降至2003年的4.11%。随访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患者中发生VSD残余漏1例,术后3个月再次手术治愈;随访中发生肺动脉和主动脉瓣上狭窄2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心内型患者中2例分别在术后4d和2个月出现肺静脉回流梗阻,1例死亡,1例再次手术解除梗阻。室间隔缺损患者中发生残余漏5例,分流量小,不需再次手术。其余病例随访资料不完整。结论对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施行手术治疗的时间非常重要,危重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如不早期手术,将失去手术机会,增加术后危险性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患者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临床分析 外科治疗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1988~1995年 6月龄 2003年6月 主动脉瓣上狭窄 肺静脉回流梗阻 肺动脉闭锁 室间隔缺损 手术治疗方法 右心室双出口 室间隔完整型
下载PDF
深低温低流量灌注方法在小儿四联症纠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3
作者 徐志伟 苏肇伉 +2 位作者 朱德明 张志芳 丁文祥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63-164,共2页
本文总结我院采用深低温低流量灌注方法纠治小儿先心四联症,与常规方法比较。低流量组转流降温至肛温20℃,流量降至25ml/kg·min,灌注时间15~40分。手术效果满意。该方法不仅具有深低温停循环方法的优点,而且避免了停循环的神经系... 本文总结我院采用深低温低流量灌注方法纠治小儿先心四联症,与常规方法比较。低流量组转流降温至肛温20℃,流量降至25ml/kg·min,灌注时间15~40分。手术效果满意。该方法不仅具有深低温停循环方法的优点,而且避免了停循环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是开展复杂先心纠治术的一种体外循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乐氏四联症 深低温低流量 灌注 外科手术
下载PDF
2186例小儿法乐四联症外科治疗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刘锦纷 孙彦隽 +1 位作者 苏肇伉 丁文祥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165-168,共4页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法乐四联症(TOF)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973年4月~2003年7月2186例TOF病人,手术采用体外循环下行根治和姑息手术。结果 术后死亡146例(6.7%),近3年手术死亡率降至1.6%。术后并发症主要是出血低心排、残余梗阻...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法乐四联症(TOF)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973年4月~2003年7月2186例TOF病人,手术采用体外循环下行根治和姑息手术。结果 术后死亡146例(6.7%),近3年手术死亡率降至1.6%。术后并发症主要是出血低心排、残余梗阻和分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根治术以大于1岁为宜,对缺氧发作症状明显的患儿则不受年龄限制。根治术中右室流出道小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和疏通右室流出道效果佳,自身心包单叶瓣补片扩大右室流出道对术后早期右心功能保护效果良好。应视解剖条件和年龄选择手术方法以及右室流出道疏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法乐四联症 外科治疗 室间隔缺损 体外循环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风力机塔架结构研究概述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羽 蔡新 +1 位作者 高强 丁文祥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8-115,123,共9页
塔架作为风力机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支撑上部结构质量、承受动载荷的作用,保障了风力机的正常运行.对塔架结构研究进行总结概述,能够完善风力机结构设计理论体系.从工程实用角度出发,以风力机塔架结构的刚度、强度、稳定性以及... 塔架作为风力机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支撑上部结构质量、承受动载荷的作用,保障了风力机的正常运行.对塔架结构研究进行总结概述,能够完善风力机结构设计理论体系.从工程实用角度出发,以风力机塔架结构的刚度、强度、稳定性以及抗疲劳性能为核心,围绕结构选型、静动态特性、屈曲特性及疲劳特性等要点问题进行综述,回顾了各领域不同研究阶段的国内外成果,同时,介绍了新型塔架结构设计、随机荷载动力分析以及非线性屈曲与疲劳特性分析等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上述要点问题的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相关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梳理其发展脉络,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内容涵盖了风力机塔架结构的各主要设计指标,能够为风力机塔架设计与分析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塔架 结构选型 静动力特性 屈曲特性 疲劳特性
下载PDF
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纠治新生儿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被引量:16
16
作者 徐志伟 苏肇伉 +4 位作者 丁文祥 张玉奇 陈玲 史珍英 朱德明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 总结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2 0 0 2年 9月至 2 0 0 3年 5月 ,5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患者行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手术平均年龄 83.0± 72 .2天 ,平均体重 4 .7± 0 .9kg。由于求诊时已经超过最佳手术... 目的 总结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2 0 0 2年 9月至 2 0 0 3年 5月 ,5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患者行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手术平均年龄 83.0± 72 .2天 ,平均体重 4 .7± 0 .9kg。由于求诊时已经超过最佳手术年龄 ,左心室退化 ,不能承受体循环压力 ,则先行肺动脉环缩和体肺动脉分流术 ,术后 6~ 9天行第二期动脉转位术。 结果 一期手术中 ,1例术后 32小时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 ,少尿 ,经腹膜透析和药物处理无效死亡 ;其余 4例分别在术后 6~ 9天行二期动脉转位术 ,无死亡。术后随访 2~ 10个月 ,生长发育良好 ,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心内无残余分流 ,主动脉和肺动脉干吻合口通畅 ,左心室射血分数 (EF) 0 .6 8~ 0 .77,短轴缩短率 (FS) 0 .2 4~ 0 .37,1例主动脉瓣轻度反流。 结论 对失去最佳手术时间的新生儿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行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是最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 新生儿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手术方法 适应证
下载PDF
动脉转位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徐志伟 丁文祥 +3 位作者 苏肇伉 陈玲 史珍英 朱德明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64-166,共3页
目的 总结动脉转位术 (arterial switch operation,ASO)治疗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transposition of thegreat arteries,TGA)和右心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 (VSD)的临床经验。 方法 采用 ASO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32例 ,其中 TG... 目的 总结动脉转位术 (arterial switch operation,ASO)治疗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transposition of thegreat arteries,TGA)和右心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 (VSD)的临床经验。 方法 采用 ASO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32例 ,其中 TGA 2 2例 ,伴室间隔完整型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IVS) 9例 ,伴 VSD13例 ;右心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瓣下 VSD(Taussig- Bing) 10例。 结果  TGA/IVS9例中死亡 1例 ,TGA/VSD13例中死亡 4例 ,Taus-sig- Bing10例死亡 3例 ,总手术死亡率 2 5 % (8/32 )。术后随访 3个月~ 2年 ,所有患者紫绀消失 ,活动能力明显增强。1例 Taussig- Bing术前二尖瓣轻 -中度反流 ,术后仍为中度反流 ;2例 TGA主动脉和肺动脉瓣上狭窄 ,压差 4 0 mm Hg(1k Pa=7.5 mm Hg) ,1例肺动脉瓣下狭窄和残余 VSD,3个月后再次手术治愈。 结论 ASO已广泛应用于 TGA的纠治 ,手术效果满意 ;应用于右心室双出口肺动脉瓣下 VSD的早期纠治 ,不但可防止发生肺血管阻塞性病变 ,而且避免了心内修补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远期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转位术 临床应用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右心室双出口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下载PDF
一侧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及伴发畸形的一期纠治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海波 徐志伟 +1 位作者 苏肇伉 丁文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370-1372,共3页
目的探讨一侧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及伴发畸形的纠治经验。方法18例一侧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及伴发畸形的患儿,其中15例为右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3例为左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2例为单纯一侧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另16例分别伴有主动脉弓中断... 目的探讨一侧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及伴发畸形的纠治经验。方法18例一侧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及伴发畸形的患儿,其中15例为右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3例为左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2例为单纯一侧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另16例分别伴有主动脉弓中断、主动脉缩窄、动脉导管未闭、主肺动脉窗、法洛四联症、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二尖瓣返流、三尖瓣返流、气管狭窄等心内外畸形。其中无手术指征和外伤感染各2例;1例放弃治疗;13例手术纠治。结果13例手术患者无死亡病例,其中4例伴主动脉弓中断、主动脉缩窄患儿延迟关胸。术后3月~4年随访,除1例死于肺炎心衰外,余均存活,肺动脉压力下降,全组无主动脉瓣上狭窄及明显肺动脉分支狭窄。结论一侧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患儿易早期发生肺动脉高压,一经确诊需立即手术。手术方式首选与伴发畸形一期纠治。患儿尽管可有各种心内外伴发畸形,但早期手术纠治可获得较佳中长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侧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 左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 右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 伴发畸形 一期纠治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海域湍流扩散系数估计 被引量:2
19
作者 丁文祥 梁楚进 +1 位作者 廖光洪 高立宝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24,共11页
基于Thorpe尺度方法,利用CTD数据,计算了南极普里兹湾海域的Thorpe尺度和湍流扩散系数,分析了观测区域(64°~69°S,66°~80°E)湍流翻转现象的强弱及分布。结果表明,在海底和地形粗糙区存在较大的Thorpe尺度(较强湍流翻... 基于Thorpe尺度方法,利用CTD数据,计算了南极普里兹湾海域的Thorpe尺度和湍流扩散系数,分析了观测区域(64°~69°S,66°~80°E)湍流翻转现象的强弱及分布。结果表明,在海底和地形粗糙区存在较大的Thorpe尺度(较强湍流翻转)和湍流扩散系数,湍流扩散系数最大值能达到10^(-2) m^2/s量级,比平坦开阔海洋高2~3个数量级,部分观测站位的湍流扩散系数和湍动能耗散率表现出大-小-大的垂向分布结构,总水深较深的区域尤为明显;深水区域的浮力频率在海表面到500m层比较大,浅水区域该现象不明显;湍动能耗散率在(67.25°S,73°E)周围和经度为78°E的各站位都表现相对较大,能达到10^(-6) w/kg量级,个别站位甚至能达到10^(-5) w/kg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里兹湾 Thorpe尺度 湍流扩散系数 湍动能耗散率
下载PDF
影响大动脉转位术死亡率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20
作者 徐志伟 邢万红 +2 位作者 刘锦纷 苏肇伉 丁文祥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41-144,共4页
目的分析大动脉转位术(arteria l sw itch operation,A SO)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com p letetranspos 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TGA)的手术结果,探讨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我院对67例TGA患者施... 目的分析大动脉转位术(arteria l sw itch operation,A SO)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com p letetranspos 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TGA)的手术结果,探讨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我院对67例TGA患者施行A SO的临床资料,包括住院病历、超声心动图和手术记录。应用2χ检验和log 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对患者的手术年龄、体重、诊断、冠状动脉分型、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延迟关胸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结果施行A SO的67例TGA患者中,围手术期死亡5例(7.5%)。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影响A SO死亡率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年龄(P=0.004)、体重(P=0.042)、冠状动脉分型(P=0.006)和体外循环时间(P=0.048)。伴有室间隔缺损(ven tricu lar septa l defect,V SD)的患者(TGA/V SD)术后住心脏监护室(C ICU)时间(P=0.004)和术后住院时间(P=0.007)明显长于室间隔完整(in tact ven tricu lar septum,IV S)的患者(TGA/IV S)。log 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手术时年龄(P=0.012)、冠状动脉畸形(P=0.001)和较长的体外循环时间(P=0.002)是影响A SO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结论对TGA患者及时施行A SO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患者手术时年龄、冠状动脉畸形和较长的体外循环时间是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大动脉转位术 死亡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