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科住培医师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及效果评价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董浩 解佳惠 丁晓蕊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4期103-108,共6页
目的构建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并对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3年4月在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全科规范化培训基地接受规范化培训的163名住培学员、住培指导医师、住培管理管理人员为调查... 目的构建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并对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3年4月在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全科规范化培训基地接受规范化培训的163名住培学员、住培指导医师、住培管理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所有调查对象均知情同意。结合专家研讨,构建全科住培医师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结果本研究共对163名全科医师住培学员、住培指导医师、住培管理管理人员进行3轮调查,其中住培学员80名,管理人员3名,指导加教学80名。本科99名,硕士61名,博士3名。采用克朗巴哈系数检验问卷信度,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96,信度较好。对问卷进行模型适宜性检验(Kaiser-Meyer-Olkin,KMO),KMO值为0.842,统计学分析显示,数据之间具有相关性,可对其进行因子分析。医学知识与临床技能权重为0.22,沟通与合作能力权重为0.20,服务患者能力权重为0.18,科研与教学能力权重为0.08,管理与协调能力、职业精神权重为0.16。结论临床分析胜任力理论,可形成完善的评价指标,为临床规范性培训提供新思路,对住院医师的能力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价,为医院全科住培医师培训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科住培医师 岗位胜任力 模型构建 效果评价 临床技能 沟通合作 管理与协调
下载PDF
链霉蛋白酶联合四联方案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失败补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董浩 丁晓蕊 岳艳秋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86-89,共4页
目的观察链霉蛋白酶联合四联方案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失败补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Hp感染初始治疗失败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2组接受为期14 d的治疗。对照组给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 目的观察链霉蛋白酶联合四联方案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失败补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Hp感染初始治疗失败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2组接受为期14 d的治疗。对照组给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呋喃唑酮片、胶体果胶铋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链霉蛋白酶颗粒及碳酸氢钠散。计算意向治疗(ITT)分析和符合方案(PP)分析时Hp的根除率。记录2组治疗前后的症状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中18例成功根除,ITT分析根除率为36%,PP分析根除率为36%。观察组中,37例患者的14C呼气试验结果呈阴性,ITT分析的根除率为74%,TT分析根除率为74%。2组根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根除前后腹痛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链霉蛋白酶联合四联疗法的补救治疗方案可提高初次根除失败的Hp感染患者的根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蛋白酶 幽门螺杆菌 四联疗法 消化系统 根除率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进展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丁晓蕊 贾兴芳 刘成霞 《中外医疗》 2018年第20期193-195,198,共4页
伴随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治疗法的逐步推广与使用,医学界开始关注抗生素耐药性越发严重的情况,该耐药性已被发现对一些Hp治疗方法的根治率有不利影响。因此,对幽门螺旋菌耐药分子机制的钻研正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话题。例如,硝基咪唑... 伴随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治疗法的逐步推广与使用,医学界开始关注抗生素耐药性越发严重的情况,该耐药性已被发现对一些Hp治疗方法的根治率有不利影响。因此,对幽门螺旋菌耐药分子机制的钻研正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话题。例如,硝基咪唑类(甲硝唑)的耐药机制和rdx A、Frx A基因突变有重要关系。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的耐药机制和Hp中23Sr RNA里V区域的点突变存在密切关系。阿莫西林一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和青霉素结合蛋白存在关联。作为快速抑菌剂的四环素类的耐药机制和Hp16Sr RNA序列的突变有关联。对耐药机制的分类研究为Hp的进一步诊断及医治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旋菌 抗生素 耐药机制 硝基咪唑类 大环内酯类
下载PDF
PG、PGR与胃息肉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丁晓蕊 贾兴芳 刘成霞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86-188,共3页
目的对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Ⅰ、PGⅡ)含量及其比值(PGR)与胃息肉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82例接受内镜下检查治疗的胃息肉患者及31例正常对照组的空腹血清PGⅠ及PGⅡ水平并计算PGR,统计分析PGⅠ、P... 目的对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Ⅰ、PGⅡ)含量及其比值(PGR)与胃息肉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82例接受内镜下检查治疗的胃息肉患者及31例正常对照组的空腹血清PGⅠ及PGⅡ水平并计算PGR,统计分析PGⅠ、PGⅡ、PGR与胃息肉病理分型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各病理类型息肉组中PGⅠ、PGR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以腺瘤性息肉组为著,其表达低于错构瘤性、增生性息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病理参数分析显示PGⅠ、PGⅡ、PGR与息肉大小、位置密切相关。而PGⅡ在以上各分组的表达则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浓度是判断胃息肉病理分型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胃息肉 错构瘤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
下载PDF
结直肠息肉不同年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丁晓蕊 贾兴芳 刘成霞 《医疗装备》 2018年第16期120-121,共2页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不同年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7年结直肠息肉切除治疗的患者287例临床资料。统计其临床资料,按照年龄进行分组,分为青年组(小于45岁)、中年组(45~60岁)、老年组(大于60岁)。分析并比较3组...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不同年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7年结直肠息肉切除治疗的患者287例临床资料。统计其临床资料,按照年龄进行分组,分为青年组(小于45岁)、中年组(45~60岁)、老年组(大于60岁)。分析并比较3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部位分布、巨大息肉情况。结果老年组便血发生率明显比中年组和青年组高;共检查除387枚息肉,其中老年组215枚,中年组126枚,青年组46枚;中年组、老年组腺瘤性息肉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息肉多发部位为乙状结肠及直肠部位,且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发生率比非直乙部位息肉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结直肠息肉患者巨大息肉癌变发生率较高。结论结直肠息肉检出率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增加,且老年患者出现便血发生率较高,巨大息肉发生率较高,腺瘤性数目较多,因此老年群体为结直肠高发群体,应适当放宽结肠镜指佂以利于及时发现息肉,对结肠癌早期发现及阻断疾病进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 息肉 病理特征
下载PDF
初发结直肠癌TNM分期、生长部位以及性别与患者空腹血脂水平的相关性 被引量:9
6
作者 丁晓蕊 刘成霞 贾兴芳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3期364-366,共3页
目的研究初发结直肠癌患者肿瘤TNM分期、部位以及性别与空腹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经病理初次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患者64例,同时筛选健康体检者41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空腹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 目的研究初发结直肠癌患者肿瘤TNM分期、部位以及性别与空腹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经病理初次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患者64例,同时筛选健康体检者41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空腹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变化规律,分析其与结直肠癌TNM分期、发生部位以及性别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结直肠癌组患者空腹血清T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94±0.88)mmol/L vs(1.45±0.67)mmol/L,P=0.003],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0.76±1.34)mmol/L vs(1.41±0.53)mmol/L,P=0.003],且结直肠癌患者的TG水平随TNM分期的升高而上升(P<0.01);左半结肠+直肠癌患者血清TG高于右半结肠癌患者,HDL-C低于右半结肠癌患者(P<0.05),男性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TG、HDL-C水平高于女性结直肠癌患者(P<0.05)。结论空腹血TG升高,HDL-C降低可能是初发结直肠癌脂质代谢性紊乱的表现,初发结直肠癌患者的空腹TG水平升高越明显,TNM分期高、肿瘤浸润程度深的可能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初发 TNM分期 生长部位 性别 血脂水平
原文传递
以肝病为首发症状姐妹2人肝豆状核变性 被引量:1
7
作者 丁晓蕊 贾兴芳 +1 位作者 史宁 刘成霞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6期366-367,共2页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名Wilson病(WD),是一种发病率低的铜代谢障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铜离子蓄积于体内在肝、脑、肾、角膜等,引起进行性加重的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K-F环等。本疾病是...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名Wilson病(WD),是一种发病率低的铜代谢障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铜离子蓄积于体内在肝、脑、肾、角膜等,引起进行性加重的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K-F环等。本疾病是少数可治的神经遗传病,需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现将我院收治的以肝病为首发症状的姐妹2人报道如下:患者1,女性,33岁。既往体健,否认乙型肝炎、毒物及结核接触史。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1妹体健,无其他兄弟姐妹。否认相关疾病家族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首发症状 肝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Wilson病 锥体外系症状 相关疾病 铜代谢障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