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山景区大风变化特征及偏南大风的天气学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白爱娟 张永红 +2 位作者 吴佳浩 于进江 丁李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54-1163,共10页
利用2012-2017年逐小时风速资料,分析了华山景区大风天气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并以春秋季对景区索道运行产生严重影响的两次偏南大风为例,分析了大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以17 m·s-1作为大风阈值,景区大风多发生在21:00(北京时)... 利用2012-2017年逐小时风速资料,分析了华山景区大风天气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并以春秋季对景区索道运行产生严重影响的两次偏南大风为例,分析了大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以17 m·s-1作为大风阈值,景区大风多发生在21:00(北京时)至次日凌晨,相反午后到黄昏大风较少发生。华山南峰站位置偏南,海拔高,偏南气流与秦岭北坡夜间下山风作用,导致偏南大风多。华山站靠北,海拔低,除偏南大风外,冷锋后偏北气流影响,西北大风频次也较高。两次偏南大风前环流一致呈“东高西低”形势,华山位于华北高压向西北低压过渡的南北向等高线密集带中,梯度风原理是风速加大的动力机制。大风发生前,陕西关中为-4 hPa的强3 h变压区,变压风引起辐合上升,与高压后部偏南风越过秦岭后的干绝热下沉运动,加上关中不稳定上升运动,诱导夜间下山风增强,是偏南大风形成的热力因子。分析气象要素的变化,大风前3 h华山站降温5℃以上,前7 h降压4 hPa以上;且大风前温度露点差大于10℃,气压和气温的超前降低可作为大风预警的有效因子。大风时景区附近的雷达图像有片状弱回波,但没有大风速区,表明受地形遮蔽,距离景区最近的泾河雷达不足以反映大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 华山景区 梯度风原理 环流形势 变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