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照亮生命的明星分子——荧光蛋白 被引量:1
1
作者 丁滪 《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9-52,F0003,共5页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8年10月8日宣布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海洋生物研究所的日裔科学家下村修(O.Shimomura)、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沙尔菲(M.Chalfie)和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以奖励他们在发...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8年10月8日宣布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海洋生物研究所的日裔科学家下村修(O.Shimomura)、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沙尔菲(M.Chalfie)和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以奖励他们在发现和发展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上的贡献。为何荧光蛋白能获得诺贝尔奖评委的青睐?三位获奖的科学家在研究荧光蛋白的过程中有何重大贡献?荧光蛋白有何优良特性?其应用又有哪些?让我们顺着荧光蛋白的发现和发展史,依次对以上问题作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蛋白 2008诺贝尔化学奖 活体观察
下载PDF
基于竹鞭状态分析的抑制毛竹林扩散的方法 被引量:29
2
作者 蔡亮 张瑞霖 +1 位作者 李春福 丁滪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8-70,共3页
毛竹通过地下竹鞭繁育。由于毛竹林郁闭度高 ,严重影响了其它物种的正常生活。毛竹强大的扩鞭能力对周边环境中的植物和种群会产生影响 ,从而对群体的多样性形成威胁。通过观察西天目山地区毛竹林、阔竹混交林中部分毛竹竹鞭的蔓延趋势... 毛竹通过地下竹鞭繁育。由于毛竹林郁闭度高 ,严重影响了其它物种的正常生活。毛竹强大的扩鞭能力对周边环境中的植物和种群会产生影响 ,从而对群体的多样性形成威胁。通过观察西天目山地区毛竹林、阔竹混交林中部分毛竹竹鞭的蔓延趋势和生长状态 ,发现竹鞭大多仅在土表 2 0cm内延伸 ;竹鞭遇到障碍后 (岩石、断面、水流、粗壮根系 )都采取向下弯曲的方式 (“下潜”)试图越过障碍 ,而不是分出侧枝或侧向弯曲 ;在调查范围内 ,竹鞭的生长仅有向前和向下两种趋势 ,这使得竹鞭下潜后无法通过上钻而回到土壤表面 ;入土太深或透出土壤进入空气太久的竹鞭将会死亡 ;高湿地带对竹鞭的生长极其不利。基于竹鞭的这些特点 ,提出了使用“挖坑灌水”的方法来抑制毛竹林的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竹鞭扩散 抑制方法 周边环境 多样性 阔竹混交林 生长发育
下载PDF
绿色荧光蛋白结合蛋白的表达纯化与鉴定 被引量:3
3
作者 胡业辉 李益鹏 +3 位作者 王紫英 陈勖 任真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3-190,共8页
绿色荧光蛋白(GFP)及其衍生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其纳米抗体(GBP)也已在近期被鉴定,但GBP大规模表达及纯化流程优化尚未见报道,并且GBP与不同荧光蛋白之间的亲和力尚未被测定.我们首先构建了GBP基因(GBP1)的原... 绿色荧光蛋白(GFP)及其衍生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其纳米抗体(GBP)也已在近期被鉴定,但GBP大规模表达及纯化流程优化尚未见报道,并且GBP与不同荧光蛋白之间的亲和力尚未被测定.我们首先构建了GBP基因(GBP1)的原核表达系统,然后通过Ni-NTA亲和层析和Mono Q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每升菌液能够得到超过43mg、纯度超过95%的重组GBP1蛋白.我们通过MALDI-TOF/TOF质谱法测定纯化的GBP1的精确分子量,通过微量热泳动(MST)和等温滴定量热(ITC)实验检测GBP1与7种不同来源荧光蛋白的亲和力.结果显示GBP1特异性地与源自Aequorea victoria的荧光蛋白及其衍生荧光蛋白相互作用,与RFP和Zoanthus GFP等无相互作用.GBP1与EGFP和sfGFP的亲和力最高,与YPet和T-Sapphire的亲和力稍弱,与CyPet的亲和力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蛋白 绿色荧光蛋白结合蛋白 纳米抗体 蛋白表达 蛋白纯化 微量热泳动
下载PDF
重组人精氨酸酶1的表达、纯化及性质鉴定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益鹏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2-587,共6页
精氨酸酶催化精氨酸水解生成鸟氨酸和尿素,是哺乳动物尿素循环的关键步骤之一,在机体代谢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分类上精氨酸属于半必需氨基酸,但在快速增长的组织,特别是肿瘤组织里却属于必需氨基酸。精氨酸酶可以通过分解精氨酸对肿... 精氨酸酶催化精氨酸水解生成鸟氨酸和尿素,是哺乳动物尿素循环的关键步骤之一,在机体代谢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分类上精氨酸属于半必需氨基酸,但在快速增长的组织,特别是肿瘤组织里却属于必需氨基酸。精氨酸酶可以通过分解精氨酸对肿瘤细胞进行营养剥夺,进而起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与此同时却较少影响正常组织代谢,因此可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精氨酸酶包括精氨酸酶1和精氨酸酶2两种,精氨酸酶1主要表达于肝脏,参与肝脏尿素循环。本研究在获得人精氨酸酶1全长c DNA的基础上,将其克隆至原核高表达载体,通过自动诱导系统进行了人肝脏精氨酸酶1重组蛋白(His10-arginase1)的表达。通过Ni-NTA亲和层析和Mono Q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重组人精氨酸酶1的产量为每升菌液48.5 mg,其纯度超过95%。通过酶活检测,重组人精氨酸酶1活性可达到128 U/mg。与已报道的精氨酸酶相比较,我们得到的重组人精氨酸酶1具有与之相当的酶活性。本研究为将来进一步深入了解精氨酸酶的生化功能及与相关疾病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酶1 原核表达 纯化 酶活
下载PDF
重组人血红素加氧酶2的表达、纯化及性质鉴定
5
作者 周传文 李益鹏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04-809,共6页
血红素加氧酶是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一类氧化酶,催化血红素氧化生成胆绿素,同时生成三价铁离子和一氧化碳,对调节体内离子平衡,参与机体免疫反应及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均有重要影响.血红素加氧酶2 (HMOX2)与血红素加氧酶1的功能相... 血红素加氧酶是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一类氧化酶,催化血红素氧化生成胆绿素,同时生成三价铁离子和一氧化碳,对调节体内离子平衡,参与机体免疫反应及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均有重要影响.血红素加氧酶2 (HMOX2)与血红素加氧酶1的功能相似,但分布不同且有着不同的反应动力学,但目前国内外对其研究较少.本文在获得HMOX2全长cDNA的基础上,将其克隆至高表达载体,通过自动诱导系统表达了人血红素加氧酶2重组蛋白(His10-HMOX2).每升菌液通过Ni-NTA亲和层析和Mono Q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最终约可获得92.6 mg纯度为92%蛋白质样品.通过酶活检测,其活性可达到69.51 u/mg,与已报道的血红素加氧酶活性相比较,我们得到的HMOX2具有与之相当的酶活性.同时,通过改变反应温度(20 ~ 95℃),pH值(pH 6 ~9)等条件,检测了重组His10-HMOX2的催化活性,在温度为40℃和pH为8时,其活性最高.本研究为将来进一步深入了解HMOX2的生化功能及与相关疾病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素加氧酶2 原核表达 纯化 酶活
下载PDF
纳米荧光素酶的表达、纯化及性质鉴定
6
作者 侯家鹏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1-196,共6页
由荧光素酶(luciferase)催化的一大类发光反应被统称为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该反应具有背景低、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广等特点,是高灵敏检测的发展方向之一。课题组在近期的研究中全基因合成了一种纳米荧光素酶(nano luciferase),... 由荧光素酶(luciferase)催化的一大类发光反应被统称为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该反应具有背景低、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广等特点,是高灵敏检测的发展方向之一。课题组在近期的研究中全基因合成了一种纳米荧光素酶(nano luciferase),研究清楚了其理化性质的基础上,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发光检测工具。将荧光素酶基因克隆至原核高表达载体上,通过自动诱导系统进行了表达。通过Ni-NTA亲和层析纯化和分子筛将重组纳米荧光素酶进行纯化,其产量可稳定达到每升菌25.3 mg,纯度超过98%;通过酶活实验鉴定了纳米荧光素酶的活性,在1.0×10^(-4)~1.0×10^(-7)mg/m L的范围内,该酶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反应,其线性检测下限低至1.0×10^(-7)mg/m L(约5pmol)。纳米荧光素酶具有灵敏度高、数据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稳定性高、易于保存等多重优点,可利用其作为基础平台,开发具有应用前景的超灵敏新型生物发光探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荧光蛋白 原核表达 纯化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筛选的双特异性抗体纯化方法开发
7
作者 甘远春 梁忠爽 +1 位作者 张为杰 《生物化工》 2023年第1期23-29,42,共8页
双特异性抗体(BsAbs),简称双抗,是一种能同时结合两个不同靶点或表位的抗体,BsAbs在表达过程中通常伴随产生多种副产物,在纯化工艺中很难被去除。本研究运用高通量筛选技术,通过对SP Sepharose Fast Flow填料的纯化条件进行探索,建立基... 双特异性抗体(BsAbs),简称双抗,是一种能同时结合两个不同靶点或表位的抗体,BsAbs在表达过程中通常伴随产生多种副产物,在纯化工艺中很难被去除。本研究运用高通量筛选技术,通过对SP Sepharose Fast Flow填料的纯化条件进行探索,建立基于Sepharose Fast Flow填料的双特异性抗体纯化方法开发的通用流程,每个筛选条件只需要0.4 mg双抗样品,可同时筛选多达32个条件,筛选过程总耗时2 h,而传统柱层析需耗时64 h。通过高通量迅速筛选方法可以有效去除双抗分子副产物,为解决纯化工艺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工艺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特异性抗体 高通量筛选技术 纯化 SP Sepharose Fast Flow
下载PDF
亨廷顿病的治疗迎来曙光 被引量:2
8
作者 鲁伯埙 费义艳 丁滪 《张江科技评论》 2020年第1期17-17,共1页
自噬小体连接化合物介导的自噬途径为其他无法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的致病分子提供潜在的清除策略。亨廷顿病(HD)为四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为舞蹈样动作、认知障碍、精神失常等症状。致病基因HTT(Huntingtin)产生突变... 自噬小体连接化合物介导的自噬途径为其他无法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的致病分子提供潜在的清除策略。亨廷顿病(HD)为四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为舞蹈样动作、认知障碍、精神失常等症状。致病基因HTT(Huntingtin)产生突变型亨廷顿蛋白(mHTT)并在细胞内聚集,从而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并引起其死亡。然而mHTT的生化活性尚未明确,无法依靠传统阻断剂抑制mHTT的活性。特异性降解mHTT成为干预或治疗亨廷顿病的主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样动作 亨廷顿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 精神失常 致病基因 阻断剂 生化活性 亨廷顿蛋白
下载PDF
磷霉素钙的晶型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会会 郑玉林 +2 位作者 陈玉双 刘永杰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6-379,共4页
目的对磷霉素钙晶型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将磷霉素钙分别置于对应环境中,制备样品后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powder X-ray diffraction,PXRD)、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电镜扫描(scanning electron micr... 目的对磷霉素钙晶型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将磷霉素钙分别置于对应环境中,制备样品后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powder X-ray diffraction,PXRD)、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电镜扫描(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以及热解重量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对磷霉素钙晶型进行表征。结果磷霉素钙存在结晶型和无定型2种晶型,结晶型磷霉素钙在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92.5%放置30 d、150℃以下加热2h,晶型稳定。结论结晶型磷霉素钙原料晶型稳定,与参比制剂一致,可以满足湿法制粒、流化床制粒对湿度和温度的要求,在一致性评价中,应当选择结晶型磷霉素钙作为制剂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霉素钙 晶型 粉末X射线衍射法 差示扫描量热法 电镜扫描法 热解重量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多重非共价相互作用的荧光融合蛋白质微米环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榕婷 王珏 +2 位作者 杨静 陈国颂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5-146,I0003,共13页
利用蛋白质融合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GFP)与可二聚化的链酶亲和素突变体(SA)融合,形成二聚化融合蛋白质GFP-SA,并以此作为生物大分子自组装的构筑基元.同时,设计并合成了相应的配体分子RhYBio2,该配体中的2个生物素分子能特异性结合相... 利用蛋白质融合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GFP)与可二聚化的链酶亲和素突变体(SA)融合,形成二聚化融合蛋白质GFP-SA,并以此作为生物大分子自组装的构筑基元.同时,设计并合成了相应的配体分子RhYBio2,该配体中的2个生物素分子能特异性结合相邻融合蛋白中的SA,并将2个以上的二聚化融合蛋白GFP-SA排列成纳米线,随后该纳米线再通过配体中的罗丹明B分子二聚,进一步组装形成荧光蛋白质微米环.采用动态光散射(DLS)对其粒径及分布进行了表征,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e)观察了组装体的形貌,即蛋白质微米环,其形貌规整并具有较强的荧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蛋白 绿色荧光蛋白 自组装 微米环
原文传递
辅料对磷霉素钙片溶出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会会 刘永杰 +2 位作者 陈玉双 郑玉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38-1642,共5页
在磷霉素钙片一致性评价研究中观察到仿制制剂的溶出稳定性差于参比制剂,且辅料种类及来源的选择对磷霉素钙片溶出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确保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溶出稳定性一致,本试验分别考察了崩解剂(羧甲淀粉钠)来源以及黏合剂的... 在磷霉素钙片一致性评价研究中观察到仿制制剂的溶出稳定性差于参比制剂,且辅料种类及来源的选择对磷霉素钙片溶出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确保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溶出稳定性一致,本试验分别考察了崩解剂(羧甲淀粉钠)来源以及黏合剂的种类、型号和浓度对磷霉素钙片在加速条件[40 ℃,相对湿度(75±5)%]下放置30 d后溶出度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上受试因素均会对磷霉素钙片溶出稳定性产生影响,其中崩解剂来源和黏合剂型号直接影响片剂的溶出稳定性。本试验通过筛选找到了能够保证磷霉素钙片溶出稳定性的关键辅料,期望为磷霉素钙片辅料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霉素钙 片剂 辅料 溶出度 稳定性
原文传递
降解致病亨廷顿蛋白的新策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朝阳 朱成钢 +2 位作者 费义艳 鲁伯埙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049-1054,共6页
靶向"不可成药靶点"已成为近年原创性药物开发的一个新方向,其中,通过降解致病蛋白是最具前景的方向,目前已有方法主要是PROTAC(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等技术。复旦大学鲁伯埙、费义艳及丁澦合作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 靶向"不可成药靶点"已成为近年原创性药物开发的一个新方向,其中,通过降解致病蛋白是最具前景的方向,目前已有方法主要是PROTAC(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等技术。复旦大学鲁伯埙、费义艳及丁澦合作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通过基于化合物芯片和前沿光学方法的筛选发现了特异性靶向自噬降低亨廷顿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并在小鼠神经元、亨廷顿病病人细胞以及亨廷顿病果蝇模型中得到验证。以上基于自噬小体绑定化合物(autophagosome tethering compounds,ATTEC)的药物研发原创概念有望为亨廷顿病和其他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药物 神经退行性疾病 亨廷顿病 蛋白降解 自噬
原文传递
红细胞膜上Band3交联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
13
作者 姜维华 丁滪 +2 位作者 胡小健 周汉清 张志鸿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8期1400-1402,共3页
Band3和葡萄糖运输体(GluT 1)是人红细胞膜上两种重要的膜蛋白.BS3(双磺基琥珀酰亚胺辛二酸盐)是一种不能透过膜的Band3共价交联剂.通过改变 Band3在膜上的聚集状态,BS3能抑制红细胞膜对NO2-的运输速率.同时,葡萄糖输入和输出的速... Band3和葡萄糖运输体(GluT 1)是人红细胞膜上两种重要的膜蛋白.BS3(双磺基琥珀酰亚胺辛二酸盐)是一种不能透过膜的Band3共价交联剂.通过改变 Band3在膜上的聚集状态,BS3能抑制红细胞膜对NO2-的运输速率.同时,葡萄糖输入和输出的速率也随之明显减小.SDS-PAGE结果显示单体 Band 3减少,GluT 1的量无变化.表明在膜上Band3和GluT 1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以实现膜蛋白功能快速和协同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膜 跨膜运输 BS^3 Band3 葡萄糖运输体 共价交联 运输速率 亚硝酸根
原文传递
通过USP7结合分子胶上调P53蛋白
14
作者 李朝阳 王紫英 +13 位作者 钟超 张航 刘瑞 安平 马志强 卢俊梅 潘成芳 张兆霖 曹志远 胡健一 邢栋 费一艳 鲁伯埙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1936-1953,共18页
Molecular glues are typically small chemical molecules that act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a target protein and degradation machinery to trigger ternary complex formation.Identifying molecular glues is challenging.There... Molecular glues are typically small chemical molecules that act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a target protein and degradation machinery to trigger ternary complex formation.Identifying molecular glues is challenging.There is a scarcity of target-specific upregulating molecular glues,which are highly anticipated for numerous targets,including P53.P53 is degraded in proteasomes through polyubiquitination by specific E3 ligases,whereas deubiquitinases(DUBs)remove polyubiquitination conjugates to counteract these E3ligases.Thus,small-molecular glues that enhance P53 anchoring to DUBs may stabilize P53 through deubiquitination.Here,using small-molecule microarray-based technology and unbiased screening,we identified three potential molecular glues that may tether P53 to the DUB,USP7,and elevate the P53 level.Among the molecular glues,bromocriptine(BC)is an FDA-approved drug with the most robust effects.BC was further verified to increase P53 stability via the predicted molecular glue mechanism engaging USP7.Consistent with P53 upregulation in cancer cells,BC was shown to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of cancer cells in vitro and suppress tumor growth in a xenograft model.In summary,we established a potential screening platform and identified potential molecular glues upregulating P53.Similar strategies could be applie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other types of molecular glues that may benefit drug discovery and chemical biology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 USP7 DEUBIQUITINATION UPREGUL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