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GSS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9例胸腰椎体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组43例和正中入路组46例。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进行椎旁肌间隙入路GSS内固...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GSS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9例胸腰椎体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组43例和正中入路组46例。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进行椎旁肌间隙入路GSS内固定治疗,正中入路组进行正中入路GSS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即刻切口内残腔大小,对比内固定前和内固定后5 d的伤椎高度、Cobb角纠正情况以及治疗前、随访3、6个月时的腰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即刻切口内残腔大小分别为(89.0±11.2)min、(152.6±41.0)、(103.9±12.2)、(10.5±3.8)ml,均明显低于正中入路组的(109.5±16.1)min、(208.4±31.6)、(153.4±16.0)、(34.2±8.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及正中入路组治疗后5 d患椎高度压缩度及Cobb角[(93.2±2.2)%、(92.7±1.9)%、(2.6±0.5)°、(2.7±0.6)°]较治疗前[(51.4±8.7)%、(52.0±9.0)%、(21.0±1.1)°、(21.4±0.9)°]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3、6个月时椎旁肌间隙入路组VAS分别为(2.0±0.2)、(1.6±0.3)分,均明显低于正中入路组的(3.1±0.7)、(2.4±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GSS内固定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患椎周围组织的损伤,确保椎旁肌及相关神经的完整性,因此极大降低术后远期腰背痛的发生风险,且置钉操作简单,符合微创的理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GSS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9例胸腰椎体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组43例和正中入路组46例。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进行椎旁肌间隙入路GSS内固定治疗,正中入路组进行正中入路GSS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即刻切口内残腔大小,对比内固定前和内固定后5 d的伤椎高度、Cobb角纠正情况以及治疗前、随访3、6个月时的腰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即刻切口内残腔大小分别为(89.0±11.2)min、(152.6±41.0)、(103.9±12.2)、(10.5±3.8)ml,均明显低于正中入路组的(109.5±16.1)min、(208.4±31.6)、(153.4±16.0)、(34.2±8.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及正中入路组治疗后5 d患椎高度压缩度及Cobb角[(93.2±2.2)%、(92.7±1.9)%、(2.6±0.5)°、(2.7±0.6)°]较治疗前[(51.4±8.7)%、(52.0±9.0)%、(21.0±1.1)°、(21.4±0.9)°]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3、6个月时椎旁肌间隙入路组VAS分别为(2.0±0.2)、(1.6±0.3)分,均明显低于正中入路组的(3.1±0.7)、(2.4±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GSS内固定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患椎周围组织的损伤,确保椎旁肌及相关神经的完整性,因此极大降低术后远期腰背痛的发生风险,且置钉操作简单,符合微创的理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