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主体性建构
1
作者 沈江平 丁耀鹏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9,共10页
文化主体性是跨文化视域中民族文化自我意识的集中彰显,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展现了面向民族文化的整体图景。历史和现实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同文化主体性建构具有深刻关联。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践履塑造着文化主体性:在封建社会中文化... 文化主体性是跨文化视域中民族文化自我意识的集中彰显,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展现了面向民族文化的整体图景。历史和现实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同文化主体性建构具有深刻关联。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践履塑造着文化主体性:在封建社会中文化主体性以文化基本精神的潜在形式呈现,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使中华文化主体性实现了从内隐到外显的变革,同时在拓展叙事空间的意义上将文化主体性建构推向新的高度。另一方面,文化主体性给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能动力量:文化主体性强化着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自我意识,夯实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同时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在行动策略上,新时代继续推进文化主体性建构必须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和文化主体性同向而行的关系,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丰富文化主体性所展开的经济社会基础;深化“第二个结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彰显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主体性 第二个结合 自主意识
下载PDF
论坚持守正创新的三重意蕴 被引量:2
2
作者 丁耀鹏 《理论建设》 2023年第5期11-19,共9页
坚持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历史传统,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性。守正创新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从本体论的维度来看,守正创新本身就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整体;从方法论的维度来看,坚持... 坚持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历史传统,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性。守正创新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从本体论的维度来看,守正创新本身就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整体;从方法论的维度来看,坚持守正创新是科学方法论体系发展的基本要求;从价值论的维度来看,坚持守正创新始终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深刻认识守正创新的理论内涵,对于继承和发展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坚持和推进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守正创新 本体论 方法论 价值论
下载PDF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
3
作者 丁耀鹏 《今古文创》 2021年第13期58-60,共3页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者这一重要地位,人民群众本身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通过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内涵和精神要义,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人民地位至上论、奋斗目标人民幸福论、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者这一重要地位,人民群众本身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通过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内涵和精神要义,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人民地位至上论、奋斗目标人民幸福论、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论的角度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对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以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民中心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继承与发展
下载PDF
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需要澄明的三个关键问题
4
作者 沈江平 丁耀鹏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91,共11页
当前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丰硕,但仍然存在三个关键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其一,概念层面上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处理“现代性”概念的问题:“现代性”的出场同“现代”和“现代化”概念具有密切联系,并不天然表征资本主义的历史... 当前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丰硕,但仍然存在三个关键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其一,概念层面上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处理“现代性”概念的问题:“现代性”的出场同“现代”和“现代化”概念具有密切联系,并不天然表征资本主义的历史属性,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圆融“现代性”对于建构和捍卫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二,意义层面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实践总结还是思想指引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实践总结同作为思想指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彰显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应然或实然的理解。澄清实践总结和思想指引的关系是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支撑。其三,主体层面上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主体是什么的问题:辨明“中国”作为比较型行动主体,“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行动主体,以及“中国人民”作为目标型行动主体及其各自承担的不同的角色定位,对于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动群体、受动群体以及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凸显比较优势、何以推进、何以化被动为主动、何以回应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提出的对主体发展的期望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性 实践总结 思想指引 行动主体
原文传递
从“消灭哲学”“哲学的终结”到科学世界观的转换——马克思恩格斯对思辨哲学的批判逻辑
5
作者 沈江平 丁耀鹏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7,共12页
马克思“消灭哲学”论断和恩格斯“哲学的终结”论断共同彰显针对德国思辨哲学的批判态度。马克思基于西方哲学实践论转向的理论倾向、青年时代对哲学功能的认知变化以及对哲学和革命关系深入思索的三重意蕴提出“消灭哲学”命题,反映... 马克思“消灭哲学”论断和恩格斯“哲学的终结”论断共同彰显针对德国思辨哲学的批判态度。马克思基于西方哲学实践论转向的理论倾向、青年时代对哲学功能的认知变化以及对哲学和革命关系深入思索的三重意蕴提出“消灭哲学”命题,反映其源于对德国盛行的观念论哲学的批判立场。恩格斯延展了马克思的批判理路,以“哲学的终结”论断为核心,批判对象和批判旨趣与“消灭哲学”一脉相承。以集中表述费尔巴哈理论定位为特征的批判结构的扩展,标识批判逻辑的具体推进,旨在重申和创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论批判的深化是其逻辑完成和理论升华。科学世界观的形成立足于哲学批判的思想基础,哲学批判逻辑转化为科学世界观则是其终极理论归宿。从“消灭哲学”到“哲学的终结”的批判逻辑同科学世界观创立路径的同质演进则映现二者是同一问题的两面。质言之,“批判意识”是推动批判逻辑向科学世界观转化的理论先导,“体系批判”是关键载体,哲学批判和阶级革命相衔接的结构则牵涉到理论和实践互动中向科学世界观转化的内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灭哲学 哲学的终结 思辨哲学 批判逻辑
原文传递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西方传统、核心指向与思想效应 被引量:3
6
作者 沈江平 丁耀鹏 《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17,共10页
西方思想史上所隐含的具有独特思想传统的共同体思想谱系和话语逻辑,培植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诞生的深厚历史土壤。溯源可见,共同体思想有其运行的内在架构,贯穿始终的逻辑主线没有脱离个体和整体关系的范畴;“共同体”和“国家”的概念... 西方思想史上所隐含的具有独特思想传统的共同体思想谱系和话语逻辑,培植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诞生的深厚历史土壤。溯源可见,共同体思想有其运行的内在架构,贯穿始终的逻辑主线没有脱离个体和整体关系的范畴;“共同体”和“国家”的概念存在着由互相缠绕逐步走向分离的趋势;共同体思想的发展也愈加突出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对共同体思想的考察推动我们理解和提炼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核心指向,包含着对共同体哲学前提的认识、“自由人联合体”的创新表达以及对实践路径的持续追问。马克思之后,“共同体”同“国家”的概念区别被进一步提及和深化;西方学者同样在探讨向“大同世界”转换的理论范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适时提出引导两种不同制度差异下的共同体共存成为可能,这是人类通向真正共同体的中国智慧的阶段性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思想谱系 马克思的共同体 共同利益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基本内涵、理论特征与理论定位 被引量:1
7
作者 沈江平 丁耀鹏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10,共6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的基本内涵表现为:天人合一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在统一;天下为公和全人类的解放理论的思想互动;大同世界与“共产主义阶段论”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的基本内涵表现为:天人合一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在统一;天下为公和全人类的解放理论的思想互动;大同世界与“共产主义阶段论”的共同旨归;厚德载物与科学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和社会伦理的价值共识。“契合”论的科学性反映为实现了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理论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契合”论的思想效应彰显为在世界意义上,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创新性论断;在民族意义上,是“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思想延伸;在实践意义上,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纲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合”论 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效应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蕴的四重阐析
8
作者 沈江平 丁耀鹏 《学术研究》 2024年第8期1-8,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推动了中国实现由落后到繁荣的历史性变革,同时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从多重向度彰显着丰富的世界意蕴。在范式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建构现代化变革的新范式。现代化契合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基本规律,西方现代化范...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推动了中国实现由落后到繁荣的历史性变革,同时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从多重向度彰显着丰富的世界意蕴。在范式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建构现代化变革的新范式。现代化契合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基本规律,西方现代化范式展现出发展成就与内在悖论并存的特质,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打破了西方现代化范式的唯一性。在政治层面,中国式现代化供给世界秩序重塑的新方略。世界秩序的演变依托于现代化发展状况,中国式现代化内蕴的重塑世界秩序的正义特质具有消解资本主义世界秩序霸权逻辑的指向。在制度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开辟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接续并延展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理路,依靠完备的制度体系,彰显着独特的制度优势,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了新的生机。在文明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形态的新抉择。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形态的本质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出区别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了人类文明的世界版图,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范式 世界秩序 社会制度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导入新课思维情景的创设 被引量:1
9
作者 丁耀鹏 《中华少年》 2019年第3期225-225,共1页
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与学生的现实联系起来,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创造一个高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点燃激情,创造一个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创设情景 高效课堂
原文传递
用信息技术之力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10
作者 丁耀鹏 《人生十六七》 2017年第9Z期105-105,共1页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以多媒体、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正在对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将引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改中也将课程整合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以多媒体、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正在对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将引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改中也将课程整合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更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实施发展的平台。本文通过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来阐述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辅助优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数学 课堂教学 整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