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利度胺对小鼠肝癌血管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喜安 肖正达 +5 位作者 金冠球 王洛伟 沈宾鸿 丁艾妮 吕礁 沈敏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61-563,共3页
目的 :研究沙利度胺对小鼠肝癌血管形成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抑瘤机制。方法 :小鼠肝癌 HAC细胞接种于昆明种小鼠前肢腋下皮下 ,建立小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 ,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 (蒸馏水灌胃 )、阳性对照组 (接种后第 1、3、5天 ip环... 目的 :研究沙利度胺对小鼠肝癌血管形成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抑瘤机制。方法 :小鼠肝癌 HAC细胞接种于昆明种小鼠前肢腋下皮下 ,建立小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 ,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 (蒸馏水灌胃 )、阳性对照组 (接种后第 1、3、5天 ip环磷酰胺 10 0 m g/ kg)、沙利度胺 A组和沙利度胺 B组 (分别于接种后第 1、5天灌胃 5 0 m g· kg- 1 · d- 1 沙利度胺 0 .5 m l)。采用Envision System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 (MVD)、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结果 :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 MVD分别为 (16 .8± 5 .2 )、(11.5± 2 .8) ,PCNA指数分别为 (5 7.1± 6 .3) %、(6 8.2± 4.1) % ,VEGF阳性率分别为 (11.5± 4.3) %、(5 .4± 3.9) %。沙利度胺 A组、B组 MVD分别为 (2 .9± 1.3)、(10 .5±2 .7) ,PCNA指数分别为 (5 1.6± 3.3) %、(5 5 .7± 18.1) % ,VEGF阳性率分别为 (0 .8± 0 .2 ) %、(2 .2± 1.1) %。沙利度胺组MVD、VEGF阳性率均低于阴性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 .0 5 )。阳性对照组、沙利度胺 A组、B组抑瘤率分别为 83.8%、5 0 .1%、41.5 %。结论 :沙利度胺通过抑制小鼠肝癌的血管生成 ,抑制肿瘤生长 ,联合使用其他药物 ,可能在实体瘤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肝肿瘤 血管形成 小鼠
下载PDF
血管内抑素转基因双歧杆菌对人胃癌影响的初步病理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英 王晓熙 +4 位作者 沈宾鸿 丁艾妮 倪海东 王喜安 金冠球 《海军医学杂志》 2002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 :观察血管内抑素转基因双歧杆菌口服冻干粉 (ETB 2 )经胃癌患者服用后病理组织学变化和微血管密度(MVD)值、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活性表达 ;评价ETB 2抑制胃癌微血管生长的效果。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常规染色方法对 2 0例晚... 目的 :观察血管内抑素转基因双歧杆菌口服冻干粉 (ETB 2 )经胃癌患者服用后病理组织学变化和微血管密度(MVD)值、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活性表达 ;评价ETB 2抑制胃癌微血管生长的效果。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常规染色方法对 2 0例晚期胃癌进行病理检测 ,结合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计数分析 ,重点观测服药后癌组织的特异性病理变化和MVD值、PCNA活性表达。结果 :2 0例服药组与 2 3例未服药组比较 ,癌组织显现出具特异性的病理组织学改变 ,主要有 :①坏死灶形成 ;②微脓疡形成 ;③纤维组织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MVD值显著减少 (P <0 .0 5 )、PCNA活性极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ETB 2口服制剂可抑制晚期胃癌组织血管新生 ,致癌组织发生显著的缺血性改变 ,并降低癌细胞增殖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血管内抑素 双歧杆菌
下载PDF
胃癌微血管密度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王英 王晓熙 +2 位作者 沈宾鸿 倪海东 丁艾妮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9-11,共3页
目的 探讨胃癌及其周边正常组织微血管密度 (MVD)、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差异和癌组织中MVD和PCNA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图象分析方法对 43例晚期胃癌的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粘膜MVD ,PCNA进行检测 ,同时检测其淋巴... 目的 探讨胃癌及其周边正常组织微血管密度 (MVD)、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差异和癌组织中MVD和PCNA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图象分析方法对 43例晚期胃癌的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粘膜MVD ,PCNA进行检测 ,同时检测其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该 2项指标表达情况。结果 癌组织内MVD值和PCNA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周边正常组织 (P <0 .0 1,<0 .0 5 ) ;MVD值与PCNA表达无相关性 ;淋巴结转移组MVD值与PCNA显著高于和非常显著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结论 晚期胃癌组织微血管明显增生、PCNA活性明显增高 ,且在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之间差异显著。但肿瘤细胞内PCNA表达与MVD无直接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新生血管化 增殖细胞核抗原 淋巴结转移 微血管密度 相关性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