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染色体异常和神经管缺陷的产前筛查
1
作者 崔岚 李金春 +3 位作者 王瑞兰 王泽 吴晶 丁英娴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230-1230,共1页
关键词 胎儿染色体异常 神经管缺陷 产前筛查 血清生化标志物 遗传性疾病 先天缺陷儿 妊娠中期 新生儿
下载PDF
米非司酮的生物学作用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丁英娴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6期243-244,共2页
米非司酮对正常妇女的垂体促性腺系统、卵巢、子宫内膜功能均有影响。下面介绍几种其生物学作用及临床应用。 1早期药物流产 米非司酮是一种新型抗孕酮药物,同时具有抗糖皮质激素活性,而无孕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和抗雌激素的活性,在... 米非司酮对正常妇女的垂体促性腺系统、卵巢、子宫内膜功能均有影响。下面介绍几种其生物学作用及临床应用。 1早期药物流产 米非司酮是一种新型抗孕酮药物,同时具有抗糖皮质激素活性,而无孕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和抗雌激素的活性,在分子水平与内源性孕酮竞争结合受体,从而产生较强的抗孕酮作用,使妊娠绒毛组织及蜕膜变性,内源性的前列腺素释放,促使LH下降,黄体溶解,从而使依赖黄体发育胚胎坏死产生流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作用 米非司酮 临床应用 抗孕酮药物 子宫内膜功能 药物流产 激素活性 抗雌激素
下载PDF
372例育龄妇女死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丁英娴 窦国萍 《吉林医学》 CAS 2010年第4期514-515,共2页
目的:探讨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和相关因素。方法:对津南区2001~2005年间372例育龄妇女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2例育龄妇女死亡中,随着年龄增长,死亡人数比例升高;死亡原因第1位是心脑血管疾病,其次是恶性肿瘤,第3位是意外死亡... 目的:探讨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和相关因素。方法:对津南区2001~2005年间372例育龄妇女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2例育龄妇女死亡中,随着年龄增长,死亡人数比例升高;死亡原因第1位是心脑血管疾病,其次是恶性肿瘤,第3位是意外死亡。结论: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加强育龄妇女的自我保健能力并定期查体;重视心理素质和交通安全,并提供普查服务等,对降低育龄妇女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龄妇女 死因分析 死亡率
下载PDF
10年间剖宫产率升高的临床分析及措施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丁英娴 张秋芬 +1 位作者 李秀莲 常福梅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2474-2475,共2页
目的:分析1998-2007年剖宫产率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统计1998-2007年在津南区各产院进行分娩的产妇总数和剖宫产数,对10年间剖宫产率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间剖宫产率逐年升高,1998年为36.55%,2007年为69.... 目的:分析1998-2007年剖宫产率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统计1998-2007年在津南区各产院进行分娩的产妇总数和剖宫产数,对10年间剖宫产率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间剖宫产率逐年升高,1998年为36.55%,2007年为69.76%,增加了近2倍。结论:剖宫产率的升高不是一个单纯的医疗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加强孕产期保健服务和产科质量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及孕产妇对剖宫产的认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剖宫产率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181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丁英娴 张秋芬 +1 位作者 常福梅 李秀莲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4060-4062,共3页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制定可行的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统计2002~2006年度5年间津南区基层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孕产妇管理及辖区各产院分娩的孕产妇总数和围产儿死亡数,对5年间的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制定可行的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统计2002~2006年度5年间津南区基层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孕产妇管理及辖区各产院分娩的孕产妇总数和围产儿死亡数,对5年间的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间共监测16 693例围产儿,死亡181例,平均死亡率10.84‰;死因前4位依次为死胎72例、畸形54例、早产20例、新生儿窒息16例;高危孕产妇中围产儿死亡率远高于正常孕产妇。结论:围产儿病死率的下降是围产保健、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正确处理和新生儿医学发展的共同结果。加强孕产期保健服务、提高产儿科质量管理、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抢救技术水平,可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产儿死亡 围产儿死亡率 原因分析 干预措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