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丁茂超 毛以华 +3 位作者 陈世新 邹天乐 王建红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3-605,610,共4页
目的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和安全切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红色乳胶灌注新鲜尸体标本2具;使用改良了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8具。后者中的2具尸体,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 目的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和安全切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红色乳胶灌注新鲜尸体标本2具;使用改良了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8具。后者中的2具尸体,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并三维重建。然后,对10具尸体层次解剖追踪颏下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同时应用ScionImage软件对颏下动脉营养区域的表面积进行计算。结果颈前区和下颌前区皮肤和肌肉的营养主要通过: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颏下动脉、颏动脉、面动脉等几个主要动脉的穿支供应。颏下动脉从面动脉起始处的直径为(1.7±0.4)mm,沿途发出(1.8±0.6)支穿支营养颏下区的皮肤。颏下动脉营养皮肤的范围为(45±10.2)cm2。其最大的一个穿支出现于二腹肌前腹内侧缘的后面。同时,面动脉、颏下动脉、舌下动脉的穿支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结论本文阐述了颏下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并结合重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对皮瓣血供和皮瓣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颏下动脉 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数字解剖学
下载PDF
青年教师带教留学生解剖学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2
作者 丁茂超 毛以华 +3 位作者 梅劲 戴开宇 陈世新 唐茂林 《浙江医学教育》 2013年第1期18-20,共3页
青年教师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接触教学时间短,经验缺乏,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从教与学的定位、教学实践、教学思考3个方面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留学生授课水平积累经验。
关键词 留学生 教学 解剖学
下载PDF
两种穿支血管的定位方法
3
作者 丁茂超 赵丽娜 +4 位作者 毛以华 崔怀瑞 陈世新 梅劲 唐茂林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33-436,共4页
目的为常见穿支的定位与皮瓣设计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用新鲜成人整尸标本2具,采用氧化铋-聚乙烯醇填充剂灌注技术,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将数据导入Mimics图像工作站,以常见穿支皮瓣为例,分别应用快速直接体绘制(VR)和... 目的为常见穿支的定位与皮瓣设计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用新鲜成人整尸标本2具,采用氧化铋-聚乙烯醇填充剂灌注技术,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将数据导入Mimics图像工作站,以常见穿支皮瓣为例,分别应用快速直接体绘制(VR)和动态重建方法(DR),对穿支血管定位并模拟皮瓣设计。结果两种方法均能够对常见穿支皮瓣的穿支血管定位。快速体绘制对穿支血管定位较快,但显示层次毗邻效果不好;调节阈值动态重建方法不仅可对穿支进行定位与皮瓣设计,而且显示层次清楚。结论应用快速直接体绘制方法可快速、粗略地显示出各部位主要穿支的位置与源动脉;采用改变CT值的动态重建方法可以多彩色形式显示多种结构的层次与毗邻关系;两种方法结合可对穿支进行精确定位,模拟皮瓣设计,为皮瓣的安全切取提供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 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 数字解剖学 显微外科
下载PDF
观摩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教育后的思考 被引量:2
4
作者 丁茂超 陈薪安 董海艳 《浙江医学教育》 2019年第5期1-3,共3页
观摩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学教育。通过在UCLA,David Geffen医学院跟班上课6个月,感受、学习其教学方法。体会:(1)中美医学教育构架存在差异;(2)要坚定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3)教... 观摩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学教育。通过在UCLA,David Geffen医学院跟班上课6个月,感受、学习其教学方法。体会:(1)中美医学教育构架存在差异;(2)要坚定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3)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稳定教学团队保障((4)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启示:认识中美医学教育的差异,坚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咅养高素质的临床应用型医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医学教育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下载PDF
肩峰动脉网3D可视化层次解剖与皮瓣设计
5
作者 丁茂超 毛以华 +2 位作者 赵丽娜 韦玉兵 崔怀瑞 《解剖学杂志》 CAS 2021年第S01期38-38,共1页
肩峰动脉网是颈侧区与臂上部皮肤血供的结合部,是颈肱皮瓣跨区供血的必经之地。本研究之目的就是探索肩峰动脉网的构成,以正确设计皮瓣,增加其成活率。33具成人整尸行全身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应用Mimics图像工作站,由浅至深对肩部及... 肩峰动脉网是颈侧区与臂上部皮肤血供的结合部,是颈肱皮瓣跨区供血的必经之地。本研究之目的就是探索肩峰动脉网的构成,以正确设计皮瓣,增加其成活率。33具成人整尸行全身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应用Mimics图像工作站,由浅至深对肩部及上胸部进行连续的数字化层次解剖,以肩峰及肩锁关节为中心,追踪观察穿支的来源、行程与分布特点及其血管体相互间的吻合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 动脉造影 螺旋CT扫描 层次解剖 动脉网 皮瓣设计 追踪观察 图像工作站
下载PDF
穿支血管定位方法文献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计量分析
6
作者 丁茂超 郑俊 +5 位作者 习珊珊 毛以华 王建红 赵丽娜 唐茂林 陈世新 《现代实用医学》 2015年第2期145-146,274,F0003,共4页
目的了解穿支血管定位方法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水平,推断研究热点及预测发展趋势。方法在Webof Science数据库中,选择2005—2013年,以"perforator flap"为关键词找出所有关于穿支皮瓣的文献。然后在找出的文献中,以"perfora... 目的了解穿支血管定位方法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水平,推断研究热点及预测发展趋势。方法在Webof Science数据库中,选择2005—2013年,以"perforator flap"为关键词找出所有关于穿支皮瓣的文献。然后在找出的文献中,以"perforatorlocation"、"perforatorpredicting"、"vesselslocation"为关键词找出穿支血管定位相关文献,并导入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1)利用WOS自带的文献分析功能,导出引用频率排在前10的文献,并计算其8年平均引用频次;(2)导入Endnote中的文献利用其去重功能,去掉重复文献,然后对穿支血管定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3年找出关于穿支皮瓣文献3876篇,去掉重复的文献后,找到关于穿支定位文献248篇。引用频次排名前10的文献,其8年的引用频次平均为49.1,8年的平均影响因子为6.14。引用频率排在前3的为穿支定位方法的CT造影、超声多普勒及解剖定位。结论 CT造影、超声多普勒探测是目前常见的穿支血管定位方法。穿支血管定位由传统的解剖学定位向超声定位、CT定位发展,由尸体预测其规律向活体实时探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血管定位 WEB of SCIENCE
下载PDF
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吻合的3D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陈世新 吴东方 +5 位作者 丁茂超 王建红 崔怀瑞 毛以华 胡斯旺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7-242,共6页
目的对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使用改良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10具。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选择下腹部和小腿外... 目的对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使用改良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10具。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选择下腹部和小腿外侧皮瓣供区,应用交互式的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进行3D可视化研究。结果三维重建的各部位层次分明、穿支体区间小血管的清晰度好,穿支体区间的血管吻合有3种类型,2个层次。而且可对不同层次分别进行透明、不同穿支体分别配色或提取等专业化处理。结论①应用Mimics可以非常方便地对穿支体区及其相互间血管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②穿支皮瓣血供方式与传统轴型皮瓣有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体区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 3D可视化 应用解剖
下载PDF
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对皮瓣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郑俊 习珊珊 +5 位作者 李红 丁茂超 郝晓迪 梅劲 唐茂林 陈世新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9-364,共6页
目的比较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对穿支皮瓣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降低皮瓣的坏死率,提高其存活面积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450~550g,分成实验组A、实验组B及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A,分离并结扎肋间后动脉保留伴... 目的比较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对穿支皮瓣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降低皮瓣的坏死率,提高其存活面积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450~550g,分成实验组A、实验组B及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A,分离并结扎肋间后动脉保留伴行静脉;实验组B,分离并结扎肋间后静脉保留伴行动脉;对照组,肋间后动、静脉均结扎切断。在术后6h、1d、2d、3d、7d,超声多普勒测量两个"choke区"的经皮血流量和氧分压,7d后测量皮瓣存活面积和进行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结果术后7d,实验组A皮瓣几乎全部存活(98.2±1.6)%,实验组B皮瓣存活面积(74.78±5.91)%,对照组存活面积(60.3±7.8)%(两两比较P〈0.01)。从术后6h到7d,实验组A相比于实验组B和对照组血流量和氧分压是最高的(均P〈0.05)。实验组A,肋间后静脉和髂腰穿支吻合区"choke vessel 1"区血管吻合丰富,而且肋间后穿支和胸背穿支吻合区"choke vessel 2"区比实验组B和对照组吻合都要明显;实验组B出现了动静脉的吻合,对照组皮瓣远端严重坏死,"choke vessel 2"区血管吻合不明显。结论静脉超引流比动脉增压效果更明显,更能有效地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效果,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超引流 动脉增压 血流动力学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 大鼠
下载PDF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3D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陈世新 丁茂超 +3 位作者 崔怀瑞 胡斯旺 毛以华 唐茂林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9-273,共5页
目的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8具新鲜尸体,采用选择性颜料灌注、动脉造影及CT扫描与三维重建,重点观察腹壁下动脉肌皮穿支及其跨越正中线的有效吻合血管。然后,层次解剖观测腹前外侧壁外径≥0.5 mm... 目的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8具新鲜尸体,采用选择性颜料灌注、动脉造影及CT扫描与三维重建,重点观察腹壁下动脉肌皮穿支及其跨越正中线的有效吻合血管。然后,层次解剖观测腹前外侧壁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软件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其供血面积。结果腹壁下动脉的出现率为100%,平均每侧发出(4.8±1.7)支肌皮穿支,直径(0.7±0.2)mm,单穿支供血面积为33cm2,单个穿支皮瓣大小为20cm×15cm。结论腹壁下动脉起源、行程及其穿支较恒定。双侧肌皮穿支间有丰富的、跨越正中线的真性吻合,具备截取跨越中线的横向跨区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横向皮瓣面积可达20cm×42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腹壁下动脉 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数字解剖学
下载PDF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世新 丁茂超 +2 位作者 戴开宇 胡斯旺 廖敏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84-788,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调节作用。方法用改良血管内栓线技术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亚硝酸盐还原法测定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脑组织中神经元型NOS(nNOS)及...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调节作用。方法用改良血管内栓线技术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亚硝酸盐还原法测定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脑组织中神经元型NOS(nNOS)及诱导型NOS(iNOS)的表达。8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脑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脑缺血再灌注加电针组(针刺组)、电针加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组(抑制剂组),每组20只。抑制剂组在第一次电针后,经脑立体定位仪按Konig Klippel图谱用微量注射器将5μL的PI3-K的拮抗剂LY294002(400μmol/L)缓慢恒速注入侧脑室。电针穴位选择"水沟"、"承浆"穴,测定大鼠脑组织NO、NOS表达。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 h,海马及大脑皮层NO水平异常增高,nNOS、iNOS蛋白表达增加,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大鼠"水沟"、"承浆"穴,在减少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丢失同时,明显抑制了海马、皮层NO水平,nNOS、iNOS蛋白表达异常增加的现象被逆转,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LY294002拮抗PI3K阻断TrkA受体通路后,针刺对海马及皮层NO、nNOS、iNOS异常增加的抑制效应再次逆转,海马及皮层NO水平、nNOS、iNOS蛋白表达再次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在抗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丢失同时,对NOS的异常上调有逆转作用,其逆转作用部分通过TrkA-PI3K信号转导通路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缺血再灌注 一氧化氮合酶 受体酪氨酸激酶A
下载PDF
股前内侧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杨晓东 丁茂超 +5 位作者 梅劲 张根福 杨锦 刘杨武 丁建波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4-628,共5页
目的为股前内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成人尸体20具(40侧),行一次性全身乳胶灌注5具,全身动脉造影15具。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股前内侧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 目的为股前内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成人尸体20具(40侧),行一次性全身乳胶灌注5具,全身动脉造影15具。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股前内侧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对该区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结果股前内侧区共有外径≥0.5mm的穿支(21.0±4.0)支,外径(0.8±0.1)mm,蒂长(4.5±2.1)cm,穿支的平均供血面积(44±4.8)cm2。将股前内侧区分为上、中、下3区,发现三个区域均有穿支供应相应区域皮肤,中1/3区是穿支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多为肌皮穿支,主要由股动脉主干,旋股外侧动脉起始部,以及膝降动脉的穿支供血。结论股前内侧区穿支丰富,穿支蒂的来源因解剖部位而不同,在中1/3区穿支出现率较为恒定,设计股前内侧穿支皮瓣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内侧 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 数字解剖 显微外科
下载PDF
一种研究choke血管新的动物模型—大鼠背部皮窗 被引量:16
12
作者 庄跃宏 胡斯旺 +4 位作者 吴东方 丁茂超 黄美贤 唐茂林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09-613,共5页
目的建立大鼠背部皮窗来观察大鼠皮肤血管体之间的choke血管。方法首先设计一种可以骑跨在大鼠背部的观察窗,之后在SD大鼠背部一侧设计切取一个以髂腰动脉皮支为蒂的跨3个血管体区的皮瓣,后原位缝合。将观察窗对准皮瓣的choke区安装上去... 目的建立大鼠背部皮窗来观察大鼠皮肤血管体之间的choke血管。方法首先设计一种可以骑跨在大鼠背部的观察窗,之后在SD大鼠背部一侧设计切取一个以髂腰动脉皮支为蒂的跨3个血管体区的皮瓣,后原位缝合。将观察窗对准皮瓣的choke区安装上去,每隔12 h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choke血管的形态,用数码相机拍照,连续观察7 d。结果 10只中有3只术后出现严重感染。通过皮窗观察孔能够完整流器地观察到choke区的动静脉。皮瓣掀起60 h可见连接小静脉管径发生轻微扩张,随后几天管径继续扩张,并因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血管的曲度增加;这些小静脉的管径扩张于术后5 d达到极致。术后choke区静脉干及动脉管径也可见相应扩张,但其变化不及静脉明显。结论与之前报道过的X线造影、CTA相比,大鼠背部皮窗作为观察choke血管的一种新的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在同一活体上对choke血管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实时观察。其缺点为频繁麻醉可能影响大鼠的生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体区 穿支皮瓣 choke血管 皮窗
下载PDF
外科延迟术对跨区皮瓣多血管体间微循环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红 毛以华 +6 位作者 郝晓迪 金洋一 徐胜男 郑俊 丁茂超 唐茂林 陈世新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5-651,共7页
目的建立小鼠背部单穿支和多穿支跨区皮瓣模型,探讨3种延迟术对皮瓣微循环重构的影响,术后中央choke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变化以及该区域血流对其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 目的建立小鼠背部单穿支和多穿支跨区皮瓣模型,探讨3种延迟术对皮瓣微循环重构的影响,术后中央choke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变化以及该区域血流对其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及实验A、B、C组(每组30只)。A组结扎右胸背穿支;B组结扎2条右侧穿支;C组仅保留左胸背穿支。各实验组分别于术前、术后6h、1d、3d、5d、7d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连续监测choke区,观察血管形态学变化,并取材进行HE染色,对目的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Western blotting)及定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各组choke区血流增加明显,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区血管曲度也明显增加,管径增粗,管壁增厚,蛋白含量增加,目的蛋白主要定位于血管内及其外周。结论术后各组choke区呈现不同的血流动力学与血管形态学变化特点,即微循环重构;以保留单穿支的延迟方式对跨区皮瓣choke区微循环重构影响最大;e-NOS、MMP-2参与了血管新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Choke血管 延迟术 血流动力学 免疫印迹法 免疫组织化学 小鼠
下载PDF
活体荧光染色联合组织透明法在显示小鼠皮肤微血管构筑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毛以华 丁茂超 +2 位作者 周鹏 邹天乐 唐茂林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74-776,共3页
目的探讨活体静脉注射荧光标记物结合组织透明法应用于皮肤微血管研究的可行性。方法 ICR小鼠20只,随机分为Ⅰ、Ⅱ两大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Ⅰ抗体(Anti-CD31/FITC)和FITC标记的荆... 目的探讨活体静脉注射荧光标记物结合组织透明法应用于皮肤微血管研究的可行性。方法 ICR小鼠20只,随机分为Ⅰ、Ⅱ两大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Ⅰ抗体(Anti-CD31/FITC)和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I(FITC-UEA-I)。每组动物再分为不透明组(a)和透明组(b),前者经冷冻切片后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后者不经冷冻切片,待完全透明后直接置于镜下观察。结果未透明组Ⅰa、Ⅱa经冷冻切片处理后,镜下所见血管密度低,血管体出现明显的破坏;而经过透明处理的Ⅰb、Ⅱb在镜下可透过1 000μm的厚度直接观察到清晰、完整的血管体结构。结论活体荧光染色和组织透明法联合应用实现了无需切片即可观察较厚标本的目的 ,这对维持标本内血管体结构的完整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硫氰酸荧光素 透明 整体标记 冷冻切片 小鼠
下载PDF
钙调蛋白对骨骼肌炎症的干扰效应 被引量:5
15
作者 史丹丹 曹永英 +8 位作者 曹标 刘幸卉 术蓉 谷瑞彩 肖将尉 丁茂超 黄涛 郭梦霞 廖华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56-761,共6页
目的探讨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对急性骨骼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心毒素(Cardiotoxin,CTX)肌内注射,诱导C57BL/6小鼠胫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TA)急性损伤。肌损伤小鼠腹腔注射钙调蛋白抑制剂R24571或激动剂CALP1。分别检测TA肌... 目的探讨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对急性骨骼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心毒素(Cardiotoxin,CTX)肌内注射,诱导C57BL/6小鼠胫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TA)急性损伤。肌损伤小鼠腹腔注射钙调蛋白抑制剂R24571或激动剂CALP1。分别检测TA肌组织自身抗原和TLRs表达以及单核/巨噬细胞的肌内浸润程度。结果 CTX注射导致急性肌损伤,TA肌内出现大量的炎性渗出,并伴随肌纤维坏死。损伤肌组织内CaM、自身抗原(Mi-2,HRS和Ku70)以及TLR3表达上调。较之CTX损伤组,CALP1处理导致损伤TA肌内单核/巨噬细胞数量增多,肌内自身抗原和TLR3 mRNA和蛋白水平上调,R24571则减少肌内炎性浸润并下调上述炎性介质。结论 CaM信号参与介导急性骨骼肌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调蛋白 肌损伤 炎症 自身抗原
下载PDF
应用高分辨率显微CT进行大鼠周围神经微血管三维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毛以华 朱昭炜 +1 位作者 丁茂超 唐茂林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3-356,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高分辨率显微CT(Micro-CT)研究大鼠周围神经微血管三维构筑的可行性,比较两种不同的造影剂对成像效果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注明胶-氧化铅和Microfil,取大鼠两侧坐骨神经行Micro-CT扫描,同时设定电压3... 目的探讨采用高分辨率显微CT(Micro-CT)研究大鼠周围神经微血管三维构筑的可行性,比较两种不同的造影剂对成像效果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注明胶-氧化铅和Microfil,取大鼠两侧坐骨神经行Micro-CT扫描,同时设定电压30kVP、功率40W作为成像时的最佳能量参数。将扫描得到的断层图像转变为Dicom格式输出至个人电脑,利用Mimics 10.0软件对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将灌注不同造影剂后得到的标本图片分别从大体和三维两个方面进行对照,发现明胶-氧化铅的造影效果明显优于Microfil;Micro-CT在扫描重建时呈现出低耗时、低变化以及高清晰度的特点。结论 Microfil在灌注微血管造影时存在着灌注压力要求高、成像质量差等缺点,而传统的明胶-氧化铅在微血管造影上仍有其独到的优越性;Micro-CT不失为一种研究大鼠周围神经微血管三维构筑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fil 周围神经 高分辨率显微CT 微血管造影 大鼠
下载PDF
体外炎性环境下小鼠成肌细胞/分化肌管的免疫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术蓉 曹永英 +6 位作者 史丹丹 谷瑞彩 肖将尉 丁茂超 黄涛 郭梦霞 廖华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01-506,共6页
目的对体外炎性环境下小鼠成肌细胞/分化肌管的免疫学特性进行检测,分析其是否具备抗原呈递功能。方法用IFN-γ刺激小鼠成肌细胞(C_2C_(12))及马血清诱导分化后的肌管,通过免疫荧光染色、q-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H-... 目的对体外炎性环境下小鼠成肌细胞/分化肌管的免疫学特性进行检测,分析其是否具备抗原呈递功能。方法用IFN-γ刺激小鼠成肌细胞(C_2C_(12))及马血清诱导分化后的肌管,通过免疫荧光染色、q-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H-2k^b、MHC-II、TLR3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结果 IFN-γ刺激后,免疫荧光染色、q-PCR、Western blot均检测到成肌细胞/分化肌管表面MHC分子表达上调,Western blot检测到TLR3表达上调,q-PCR检测到细胞因子IL-1β、IL-6、IL-10、IL-18、MCP-1及TGF-β表达上调。结论在炎性条件下,成肌细胞/分化肌管具备炎性细胞表征,具备抗原呈递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2C(12) 肌管 IFN-Γ 抗原呈递
下载PDF
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在大鼠炎性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世新 丁茂超 +1 位作者 胡斯旺 崔怀瑞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29-131,135,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在大鼠炎性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I组为模型对照组,Ⅱ组为炎性痛组,Ⅲ组为模型对照组+NGF中和抗体,Ⅳ组为炎性痛组+IgG对照抗体;V组为炎性...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在大鼠炎性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I组为模型对照组,Ⅱ组为炎性痛组,Ⅲ组为模型对照组+NGF中和抗体,Ⅳ组为炎性痛组+IgG对照抗体;V组为炎性痛组+NGF中和抗体。造模后第1~第3天,鞘内分别注射NGF中和抗体或IgG对照抗体,每天1次,剂量20μg/10μL。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后隔日开始测定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WTL);并于第1天注药后连续测定24 h。造模后第3天测痛后(最后一次注药后3 h)处死大鼠,测定脊髓NGF的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结果:造模后第1~第14天,与I组比较,Ⅱ组、Ⅳ组PWTL值显著下降;造模后第3天,NGF的平均光密度值(IOD)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Ⅲ组上述指标(包括PWTL和IOD及蛋白表达)与I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Ⅳ组比较,V组PWTL值显著增高,脊髓部位的NGF表达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内源性NGF可能参与了炎性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痛 神经生长因子 脊髓 大鼠
下载PDF
骨骼肌特异表达卵清蛋白(OVA)抗原转基因小鼠构建
19
作者 黄涛 丁茂超 +5 位作者 史丹丹 谷瑞彩 肖将尉 郭梦霞 李俊桦 廖华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33-736,共4页
目的利用PiggyBAC转座酶系统及受精卵注射法,将MCK3E-OVA-pA随机插入小鼠基因组,获得骨骼肌特异表达卵清蛋白(OVA)的转基因小鼠(Muscle-OVA Tg)。方法通过体外转录,获得PiggyBAC mRNA;将PiggyBAC mRNA和含有鸡全长OVA片段、骨骼肌肌酸... 目的利用PiggyBAC转座酶系统及受精卵注射法,将MCK3E-OVA-pA随机插入小鼠基因组,获得骨骼肌特异表达卵清蛋白(OVA)的转基因小鼠(Muscle-OVA Tg)。方法通过体外转录,获得PiggyBAC mRNA;将PiggyBAC mRNA和含有鸡全长OVA片段、骨骼肌肌酸激酶启动子(MCK)、H-2K^b引导序列、H-2Db跨膜序列的质粒显微注射至C57BL/6J小鼠受精卵中,获得转基因阳性首建鼠。将Muscle-OVA Tg鼠与野生B6小鼠杂交建系。PCR鉴定小鼠基因型;Westernblot检测小鼠各组织中OVA蛋白表达以验证其组织特异性。结果PCR检测表明,Muscle-OVA Tg的肌组织表达OVA mRNA;Western blot进一步证实Muscle-OVA Tg小鼠骨骼肌组织特异的OVA蛋白表达,其他组织/器官,如心、脾、肺、肾组织OVA表达均呈阴性。结论利用PiggyBAC转座酶系统成功构建骨骼肌特异表达鸡OVA抗原的转基因小鼠,为相关的骨骼肌免疫反应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清蛋白 PIGGYBAC 转基因 骨骼肌
下载PDF
基于Mimics三维重建技术的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的数字化解剖学研究
20
作者 崔怀瑞 丁茂超 +4 位作者 毛以华 韦玉兵 施昕妤 周鹏 孙臣友 《解剖学杂志》 CAS 2021年第S01期37-37,共1页
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具有供区较隐蔽、穿支血管较稳定、皮瓣术式可多样化灵活选择等优点,但目前该类型穿支皮瓣并未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这可能与显微外科医师对股深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结构特点不甚熟悉有关。本文通过对20条经动脉... 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具有供区较隐蔽、穿支血管较稳定、皮瓣术式可多样化灵活选择等优点,但目前该类型穿支皮瓣并未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这可能与显微外科医师对股深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结构特点不甚熟悉有关。本文通过对20条经动脉明胶氧化铅整体灌注的下肢标本行Mimics三维重建、层次解剖,研究分析了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的穿支数目、分支类型、穿支外径、穿支蒂长、单穿支血供面积等,为临床医师提供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的数字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股深动脉 穿动脉 临床医师 MIMICS 层次解剖 解剖学结构 显微外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