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机理法的考虑动态再结晶的黏塑性本构模型参数取值范围的确定
1
作者 曲杰 丁远航 张艳姝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65-74,共10页
宏微观耦合本构模型的参数识别往往通过反分析方法进行,为了使参数识别结果具有高的置信度,需要确定合适的参数取值范围。基于考虑动态再结晶的黏塑性本构模型的物理机理,提出该模型参数取值范围确定方法。为了提高模型参数识别结果的... 宏微观耦合本构模型的参数识别往往通过反分析方法进行,为了使参数识别结果具有高的置信度,需要确定合适的参数取值范围。基于考虑动态再结晶的黏塑性本构模型的物理机理,提出该模型参数取值范围确定方法。为了提高模型参数识别结果的鲁棒性,对考虑动态再结晶的黏塑性模型进行修改,使模型中的稳态流动应力由Tanaka模型描述。根据模型构造机理,提出通过6步确定该模型参数取值范围的方法;对300M低合金钢进行不同温度、应变速率下的热变形试验,测试其流动应力-应变曲线、再结晶体积分数、再结晶晶粒尺寸、未再结晶晶粒尺寸、最大晶粒尺寸差,基于流动应力-应变曲线,提取再结晶区稳态流动应力和未再结晶区稳态流动应力。通过提出的方法并应用相应的算法,根据提取试验数据,确定模型的参数取值范围,为参数识别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微观耦合的黏塑性本构模型 参数识别 参数取值范围 机理法 动态再结晶
下载PDF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设计问题
2
作者 丁远航 《中学教学参考》 2011年第26期16-16,共1页
课堂提问是一个要求非常高的技巧,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精品课堂、高效课堂的一条重要途径,也越来越被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们所重视.而课堂提问的核心是问题的设计,而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一直是教师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笔... 课堂提问是一个要求非常高的技巧,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精品课堂、高效课堂的一条重要途径,也越来越被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们所重视.而课堂提问的核心是问题的设计,而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一直是教师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笔者就此谈谈几点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问题 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课堂教学质量 一线教师 打造精品 高效课堂 专家学者
下载PDF
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
3
作者 丁远航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1年第22期83-83,共1页
“情境”,《辞海》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所谓数学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时所处的学习环境。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 “情境”,《辞海》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所谓数学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时所处的学习环境。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设问题情境 几种方法 数学问题情境 数学学习活动 新课程标准 “情境” 社会环境 《辞海》
下载PDF
如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4
作者 丁远航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年第24期8-8,共1页
新课程改革以来,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主体发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已经成为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可是大家都会有这样一种困惑,教师无论在形式还是实际教学时,都努力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积极创造灵动和谐的... 新课程改革以来,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主体发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已经成为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可是大家都会有这样一种困惑,教师无论在形式还是实际教学时,都努力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积极创造灵动和谐的课堂教学,但是学习总归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还是能比较清晰地看到仍有部分同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课堂 以学生为主体 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主导 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 主体发展 主动探索
下载PDF
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
5
作者 丁远航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1年第5期47-47,共1页
提问是教师每节课都使用的教学方式,质疑是学生根据教师教学后结合自己的感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虑.“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不仅需要教师对教材非常熟悉,更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设置一些利于学生质疑和升... 提问是教师每节课都使用的教学方式,质疑是学生根据教师教学后结合自己的感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虑.“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不仅需要教师对教材非常熟悉,更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设置一些利于学生质疑和升华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一、确立目标,设计问题教学中所有问题的设置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教学中,我这样设计问题:师: 同学们都熟悉足球比赛,现有甲、乙两队,如果甲在主场以4: 1 赢球3 球,在客场以3: 1 输球2 球,那么两场累计甲队净胜多少球? ( 利用学生熟悉的比赛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 净胜一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不等式 设计问题 教学中 数学教学 解方程 有理数 代数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