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荒漠化对毛乌素沙地土壤呼吸及生态系统碳固持的影响 被引量:27
1
作者 丁金枝 来利明 +3 位作者 赵学春 朱林海 姜联合 郑元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94-1603,共10页
荒漠化极大地影响着包括毛乌素沙地在内的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壤呼吸及碳固持潜力,因而,可能对区域或全球的碳循环造成一定影响。为揭示土壤呼吸的时间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理解荒漠化对毛乌素沙地土壤呼吸及碳固持的影响,根据毛乌素沙地荒... 荒漠化极大地影响着包括毛乌素沙地在内的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壤呼吸及碳固持潜力,因而,可能对区域或全球的碳循环造成一定影响。为揭示土壤呼吸的时间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理解荒漠化对毛乌素沙地土壤呼吸及碳固持的影响,根据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类型的研究结果,以毛乌素沙地固定沙地本氏针茅群落(FS)、固定沙地油蒿群落(FA)、半固定沙地油蒿群落(SFA)、流动沙地一年生植物群落(AL)等4个代表毛乌素沙地荒漠化主要阶段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了其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动态和月动态,结合植物群落生产力的野外调查,分析了荒漠化对土壤呼吸速率及碳固持的影响。结果表明:FA、FS、SFA、AL不同月份之间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变化显著,4个群落5月份土壤呼吸最高、最低值分别出现在9:00-10:00和18:00,但6-9月份土壤呼吸最高、最低值却分别出现在12:00以后和7:00。FA、FS、SFA、AL在主要生长季(5-9月)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99.79、88.13、47.95、13.82 mg.m-.2h-1。FS、FA和SFA土壤呼吸速率月变化显著,5月最低,7月最高,AL土壤呼吸速率月变化相对较小。FS、FA和SFA土壤呼吸速率月变化与土壤温度存在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FS、FA、SFA和AL的Q10值依次为5.87、5.05、4.02、0.64。FS和FA的土壤呼吸速率月变化与土壤湿度显著正相关,而SFA和AL的土壤呼吸速率月变化与土壤湿度不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土壤呼吸与10 cm深度的土壤温度和湿度回归模型表明土壤温度和湿度可以解释不同群落土壤呼吸月变化的69%-87%。FS、FA、SF和AL的月土壤呼吸速率与根系生物量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在主要生长季(5-9月)平均根系呼吸速率和平均土壤微生物呼吸随荒漠化程度的加重而降低。FS、FA、SFA和AL根系呼吸与土壤呼吸的比率分别为51.40%、59.99%、70.85%、45.86%。在主要生长季(5-9月)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分别为36.16、18.56、-11.29和-22.49 C g/m2。随荒漠化程度的加重,生态系统碳固持能力逐渐降低。因此,采取合理措施使荒漠化土地向以油蒿或本氏针茅为主的固定沙地演替,有助于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碳固持能力的提高和植物群落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荒漠化 土壤呼吸速率 碳固持
下载PDF
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创意开发探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欧莉 戴典 +1 位作者 杜蓓蓓 丁金枝 《中国市场》 2016年第17期181-182,共2页
三星堆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吸引大量游客,然而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三星堆旅游纪念品市场已滞后于其旅游业的发展。文章基于创意开发理念对三星堆博物馆创意旅游纪念品开发和其市场开发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三星堆 旅游纪念品 创意 开发
下载PDF
3G与固网融合技术的研究
3
作者 丁金枝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年第21期145-145,共1页
3G网络是当前移动网络发展的主流方向,而3G技术则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移动通信技术。使用3G能够极大的提升用户的移动网络数据传递速度,为移动宽带、手机商务、手机电视等业务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网络环境。而随着电信市场需求的... 3G网络是当前移动网络发展的主流方向,而3G技术则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移动通信技术。使用3G能够极大的提升用户的移动网络数据传递速度,为移动宽带、手机商务、手机电视等业务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网络环境。而随着电信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实现各种网络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3G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移动通信网络形式自然也不例外。现主要探讨了3G与固网之间的融合技术。首先分析了3G与固网融合的必要性,继而指出了两者在融合时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最后详细介绍了其融合方式,并对其进行了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G网络 固话网络 移动网络 融合方式
下载PDF
关于加强扶贫贷款管理的思考
4
作者 丁金枝 《西部金融》 1998年第6期33-34,共2页
扶贫专项贷款是贫困地区农发行管理的政策性贷款,也是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管好用好这块资金,确保资金效益,既关系到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也与农行的本身利益息息相关.如何管好这块资金并非易事,一是县级农... 扶贫专项贷款是贫困地区农发行管理的政策性贷款,也是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管好用好这块资金,确保资金效益,既关系到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也与农行的本身利益息息相关.如何管好这块资金并非易事,一是县级农发行成立时间不长,人员少,没有分支机构.二是资金投入量大,一个县农发行,每年至少投放1000至2000万元的扶贫资金,且资金投放时间集中.三是资金使用分散,点多面广,涉及到千家万户.四是资金投放环节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贫贷款管理 农发行 扶贫资金 扶贫攻坚 资金使用 贫困户 扶贫模式 项目管理 业务素质 扶贫专项贷款
下载PDF
护理本科在校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夏宇 何奕婷 +2 位作者 陈馨仪 丁金枝 李建华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19年第3期163-167,共5页
目的对护理本科在校生开展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和分析,以期为护理院校制定相关教育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护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用便利抽样法随机抽取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7级(大一)、2016级(大二)、2015级(大三)266名本科在校生... 目的对护理本科在校生开展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和分析,以期为护理院校制定相关教育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护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用便利抽样法随机抽取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7级(大一)、2016级(大二)、2015级(大三)266名本科在校生进行横断面调查,并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护理本科在校生的人性关怀、人际关怀、临床关怀和总分在年级、性别、年龄、周围人对自己的关心程度这些变量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家庭所在地以及是否独生子女这些变量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本科在校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存有可提升空间,学校可加强对护理本科在校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尤其需注意对男性护理本科在校生的人文素养能力培养,从而提高护理本科在校生总体人文素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本科在校生 人文素养 现状
下载PDF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江西铅山县茶叶发展策略初探
6
作者 侯满平 丁金枝 +1 位作者 胡巧莲 王誌达 《新农业》 2019年第10期31-34,共4页
“一带一路”是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最新表述、最新思路,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各省角色定位中提到:“江西省是‘内陆经济带重要战略支撑’,南昌市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在历史上,江西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 “一带一路”是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最新表述、最新思路,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各省角色定位中提到:“江西省是‘内陆经济带重要战略支撑’,南昌市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在历史上,江西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赣江、信江、鄱阳湖等重要水运通道流经域内,在我国的对外经贸文化交流中作用显著。在近代,江西的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863至1932年近70年间,江西茶叶出口数量连年保持较高水平(具体数据见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发展 江西省 铅山县 丝绸之路 对外开放 交通枢纽 水运通道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持续变湿是否会加速多年冻土的退化进程?
7
作者 王玉阳 丁金枝 朴世龙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40-1744,共5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呈现持续的退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地温升高、活动层增厚、多年冻土层变薄等方面(Ran等,2018;Wang等,2020).冻土退化不仅会深刻改变高原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进而反馈于区域气候系统,还会影响景观水文连...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呈现持续的退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地温升高、活动层增厚、多年冻土层变薄等方面(Ran等,2018;Wang等,2020).冻土退化不仅会深刻改变高原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进而反馈于区域气候系统,还会影响景观水文连通性,改变局部地貌形态,威胁高原基础设施安全(程国栋等,2019;Ran等,2022;Smith等,2022).变湿,是青藏高原除了快速变暖以外的另一显著的气候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地貌形态 冻土退化 水文连通性 基础设施安全 区域气候 全球变暖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石油污染对土壤-植物系统的生态效应 被引量:15
8
作者 朱林海 丁金枝 +6 位作者 王健健 王永吉 来利明 赵学春 鲁洪斌 赵春强 郑元润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0-330,共11页
伴随着石油的工业化生产和利用,石油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从土壤、植物个体、植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等层次对石油污染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系统总结.含有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苯系物(Benzene、tol... 伴随着石油的工业化生产和利用,石油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从土壤、植物个体、植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等层次对石油污染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系统总结.含有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苯系物(Benzene、toluene、ethylbenzene和xylene,BTEX)等多种有毒物质的石油及其化工产品进入土壤-植物系统后会发生迁移.这不仅对土壤-植物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服务产生影响,也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石油污染影响土壤水分状况、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土壤碳含量、养分含量等化学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土壤酶活性等生物学性质.通常,石油污染会对大多数植物形成氧化胁迫,影响细胞膜透性,影响光合作用等生理活动,抑制植物生长,影响植物萌发、开花和结实.由于石油污染对植物个体的不同效应以及植物个体对石油污染的不同响应,石油污染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存在3种基本模式,并最终导致植物群落生物量下降,物种多样性降低,植被盖度降低.进一步影响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和健康,最终危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利用微生物、植物及其联合体菌根可以对石油污染物进行生物修复和降解,添加外源营养物质和通气等措施可以强化生物修复过程.应用植被指数和红边效应等遥感方法进行石油污染的生态效应监测具有较大的潜力.总之,如何把土壤-植物系统各水平上不同指标对石油污染物的响应与石油污染的生态效应联系起来,是目前石油污染生态效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因此,亟需开展多尺度的系统研究,把室内控制实验、野外控制实验和野外调查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多层次的石油污染标志物体系,全面认识石油污染对土壤-植物系统的生态效应,为石油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治理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苯系物 多环芳烃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 植物毒性 生物降解 植被指数 红边效应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碳汇现状及其未来趋势 被引量:1
9
作者 汪涛 王晓昳 +8 位作者 刘丹 吕冠廷 任帅 丁金枝 陈报章 曲建升 汪亚峰 朴世龙 陈发虎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06-1516,共11页
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研究结果能相差一个数量级.另外,未来气候暖湿化总体有利于高原碳汇,但封存在多年冻土中的土壤有机碳面临着较高的排放风险.因此,迫切需要开展高原陆地碳汇现状与未来潜力的估算.为此,本... 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研究结果能相差一个数量级.另外,未来气候暖湿化总体有利于高原碳汇,但封存在多年冻土中的土壤有机碳面临着较高的排放风险.因此,迫切需要开展高原陆地碳汇现状与未来潜力的估算.为此,本文通过整合清查法、生态系统模型和大气反演模型三种方法,估算出2000~2015年高原陆地碳汇为33.12~37.84TgC a^(-1),其中气候变化和CO_(2)浓度升高是当前碳汇形成的重要机制,而放牧导致的碳排放较小,约为0.38TgC a^(-1).在中高排放情景下,未来气候暖湿化将显著增加高原碳汇,变暖引起的冻土碳排放仍不足抵消植被碳吸收;退化草地的修复将显著增加高原碳汇,退化草地的增汇潜力约为9.06TgC a^(-1),预估到2060年高原碳汇可达到57.78~70.52TgC a^(-1).高原陆地碳汇约为高原人为碳排放量的2.5倍,在气候暖湿化和生态管理措施加强背景下,未来碳汇有望实现倍增,将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碳汇 清查法 生态系统模型 大气反演 退化草地修复
原文传递
基于中国大气反演系统的卫星CO_(2)数据同化对全球碳收支的评估 被引量:1
10
作者 金哲 汪涛 +3 位作者 张洪芹 汪宜龙 丁金枝 田向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7-597,共11页
卫星CO_(2)浓度观测可以对地表碳通量反演提供重要约束,尤其在地面观测覆盖不佳的区域.文章使用自主研发的中国大气反演系统,利用OCO-2(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2)卫星CO_(2)柱浓度观测估算了2015~2019年全球CO_(2)源汇分布,并与... 卫星CO_(2)浓度观测可以对地表碳通量反演提供重要约束,尤其在地面观测覆盖不佳的区域.文章使用自主研发的中国大气反演系统,利用OCO-2(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2)卫星CO_(2)柱浓度观测估算了2015~2019年全球CO_(2)源汇分布,并与其他五个先进反演系统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通过同化卫星CO_(2)观测,反演得到的全球净陆地碳汇(净生物群系生产力, net biome productivity, NBP)为(1.03±0.39)PgC a^(-1),低于地面观测反演得到的结果(1.46~2.52PgC a^(-1)).文章估算的北半球陆地碳汇为1.30PgC a^(-1),热带陆地为碳源,碳释放量为0.26PgC a^(-1),结果与其他独立证据相符.相较之下,其他系统反演出的北半球陆地碳汇较强(1.44~2.78PgC a^(-1)),而对热带碳通量的估算存在较大分歧,估算范围为0.77~-1.26PgC a^(-1).在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期间,热带陆地是导致全球CO_(2)浓度增长率升高的主要地区.与此同时,北半球热带外地区的碳吸收高于正常年份,这与同期北半球的大幅绿化吻合,该区域较大的碳吸收部分抵消了同期热带地区的碳释放.而大部分基于地面观测的反演并未发现厄尔尼诺发生期间北半球热带外地区碳吸收较强,因而得到的全球净碳释放量高于本研究.基于卫星观测的反演有助于加深对北半球和热带陆地碳通量分配的理解,文章还指出北半球热带外地区在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期间是一个异常强的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大气反演 净生物群系生产力(NBP) 厄尔尼诺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3米深度土壤无机碳库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蓓蓓 刘芳 +6 位作者 丁金枝 房凯 杨贵彪 刘莉 陈永亮 李飞 杨元合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3-101,共9页
准确评估土壤无机碳库的大小及其分布特征有助于全面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反馈关系。然而,由于深层土壤剖面信息匮乏,使得目前学术界对深层土壤无机碳库的了解十分有限。该研究基于342个3 m深度和177个50cm深度的土... 准确评估土壤无机碳库的大小及其分布特征有助于全面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反馈关系。然而,由于深层土壤剖面信息匮乏,使得目前学术界对深层土壤无机碳库的了解十分有限。该研究基于342个3 m深度和177个50cm深度的土壤剖面信息,采用克里格插值方法估算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无机碳库大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土壤无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0–50 cm、0–1 m、0–2 m和0–3 m深度的土壤无机碳库大小分别为8.26、17.82、36.33和54.29 Pg C,对应的土壤无机碳密度分别为7.22、15.58、31.76和47.46 kg C·m–2。研究区土壤无机碳密度总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增加的趋势;高寒草原土壤的无机碳密度显著大于高寒草甸的无机碳密度。整体上,不同深度的高寒草原无机碳库约占整个研究区无机碳库的63%–66%。此外,深层土壤中储存了大量无机碳,1 m以下土壤无机碳库是1 m以内无机碳库的2倍。两种草地类型土壤无机碳的垂直分布存在差异:对高寒草原而言,0–50 cm土壤无机碳所占的比例最大;但对高寒草甸而言,在100–150 cm深度土壤无机碳出现富集。这些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深层土壤是一个重要的无机碳库,需在未来碳循环研究中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库 克里格插值 土壤无机碳 3 m土钻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针对中国陆地碳汇反演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观测网络最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宜龙 田向军 +9 位作者 段民征 朱丹 刘丹 张洪芹 周敏强 赵敏 金哲 丁金枝 汪涛 朴世龙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5期1678-1686,M0004,共10页
精准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对中国制定碳减排措施、实现碳中和目标有重要科学支撑作用.大气反演方法基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观测数据,可有效估算地面二氧化碳通量的时空分布.目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大气反演估算仍有巨大不确定性,其中... 精准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对中国制定碳减排措施、实现碳中和目标有重要科学支撑作用.大气反演方法基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观测数据,可有效估算地面二氧化碳通量的时空分布.目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大气反演估算仍有巨大不确定性,其中一个重要瓶颈在于缺乏足够的二氧化碳观测站点.本文研发了针对中国区域的大气反演框架,提出了二氧化碳观测网络的站点布设方案以最大程度降低中国陆地碳汇反演估算的不确定性.研究表明,在现有站点基础上,亟需在生长季植被生产力较高的东南、东北、华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增设二氧化碳观测站点.若在中国建设30个大气二氧化碳观测站点可将碳汇估算不确定性从每年10亿吨碳降低至3亿吨碳;建设60个站点可将不确定性进一步降低至每年2亿吨碳.这些站点将是“天-空-地”综合碳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中国二氧化碳收支反演和精准核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s land carbon sink Atmospheric inversion CO_(2)stations Network design Posterior uncertainty
原文传递
试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在“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 被引量:57
13
作者 朴世龙 岳超 +1 位作者 丁金枝 郭正堂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19-1426,共8页
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当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大约可抵消7~15%的人为CO_(2)排放,因而在“碳中和”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文章基于生态系统碳循环原理,从生态系统长期动态的视角阐述了无干扰自然状态... 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当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大约可抵消7~15%的人为CO_(2)排放,因而在“碳中和”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文章基于生态系统碳循环原理,从生态系统长期动态的视角阐述了无干扰自然状态下生态系统碳汇最终趋零的变化规律,认为碳汇功能是生态系统碳收支过程响应环境变化的动态结果而非固有属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气CO_(2)浓度升高和植树造林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长期影响,认为CO_(2)施肥导致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效应将逐渐减弱,植树造林的增汇效应也将随林龄增加而规律性降低.因此,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在“碳中和”战略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在于为工业减排赢得关键时间窗口,采取科学的植树造林、森林管理等生态工程增汇措施,可以延长生态系统碳汇服务时间.未来应加强“什么时候”和“在哪里”植树造林等增汇路径问题研究,以期为制定行之有效的生态系统增汇政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 CO_(2)施肥效应 植树造林 增汇路径
原文传递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多年冻土碳循环及其对气候变暖响应的新认识 被引量:3
14
作者 丁金枝 汪涛 +1 位作者 王玉阳 陈发虎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2年第13期1322-1325,共4页
Carbon cycling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level and accumulation rate of global atmospheric greenhouse gases and determines the stability of the global climate.From 2010 to 2019,... Carbon cycling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level and accumulation rate of global atmospheric greenhouse gases and determines the stability of the global climate.From 2010 to 2019,31%of CO_(2) emission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were absorbed by vegetation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23%by the ocean,while the remaining 46%accumulated in the atmosphere.However,as the climate continues to wa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RESTRIAL CLIMATE WARMING
原文传递
碳周转时间驱动了青藏高原和北极苔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 被引量:3
15
作者 武东海 刘丹 +5 位作者 汪涛 丁金枝 贺钰杰 Philippe Ciais 张更新 朴世龙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6期1698-1704,M0004,共8页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是除了北极苔原之外最大的冻土分布带,且该区域存储着大量的土壤有机碳.然而,这两大冻土分布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表层土壤扮演着连接地表植被和下层冻土的桥梁作用,但是我们...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是除了北极苔原之外最大的冻土分布带,且该区域存储着大量的土壤有机碳.然而,这两大冻土分布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表层土壤扮演着连接地表植被和下层冻土的桥梁作用,但是我们对于两者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别及其驱动机制的理解却十分匮乏.本研究基于多源观测数据发现青藏高原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仅为北极苔原的一半,然而两者的潜在碳输入之间却没有明显差异.基于^(14)C数据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北极苔原表层土壤碳周转时间(1609年)约为青藏高原草地(547年)的3倍,这一结果意味着碳周转时间驱动了这两个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该研究强调了碳周转时间对于理解不同冻土分布带土壤碳差异的重要性,也指示了未来的生态系统模型应该进一步提升对土壤碳周转过程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碳周转 冻土分布 生态系统模型 时间驱动 北极苔原 桥梁作用 表层土壤
原文传递
被高估的全球土壤异养呼吸
16
作者 何悦 丁金枝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2年第3期223-225,共3页
Soil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Rh)is the flux of CO2 that microbes and soil fauna release to the atmosphere by extracting the energy of organic molecules that they break down[1].Rh closes the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 ... Soil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Rh)is the flux of CO2 that microbes and soil fauna release to the atmosphere by extracting the energy of organic molecules that they break down[1].Rh closes the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 by recycling more than 70%of the annual total fixed carbon to the atmosphere per year so that it can be reused by plants for photosynthesis[2].Rh plays a key role in regulating the changes in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s as well as the consequential climate feedbacks[3,4].However,global Rh estimates suffer from large uncertainty.The simulated global Rh value ranges from 30 to 64 Pg C a-1 by MsTMIP models[5],from 47 to 72 Pg C a-1 by Trendy models[6],and from 42 to 73 Pg C a-1 by CMIP5 models[1].High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the close contingency of soil decomposition on environmental changes,such as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may be a response to such great unpredictability[7].Rh is highly transient and variable at diurnal,seasonal and multiyear scales.Short-term observations and limited in situ measurements,as well as low representativeness in many key regions with high soil carbon stocks and difficult accessibilities,such as the northern circumpolar permafrost region and high-altitude Tibetan region,make Rh the most unpredictable process in land-carbon cycle models[8].Accurate estimates of Rh at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s are thus imperative to quantify the land carbon sink,to evaluate land-carbon cycle models and to define baselines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or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土壤异养呼吸 ESTIMAT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