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血酶活化标记物--纤维蛋白单体(FM)在外科术后的临床意义
1
作者 岳锦熙 万林骏 +5 位作者 张瑞凌 张小冉 刘欧亚 于晓帆 黄青青 任宗芳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87-91,共5页
目的 探讨凝血酶活化标记物-纤维蛋白单体(FM)在外科术后的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3例Ⅲ~Ⅳ级手术术后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围术期出血量。记录手术前(... 目的 探讨凝血酶活化标记物-纤维蛋白单体(FM)在外科术后的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3例Ⅲ~Ⅳ级手术术后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围术期出血量。记录手术前(T_(0))纤维蛋白原(Fib)、术后当日(T_(1))纤维蛋白原(Fib)和术后24 h(T_(2))血浆纤维蛋白单体(FM)、抗凝血酶Ⅲ(AT-Ⅲ)、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D二聚体)等指标。根据FM检测值的正常参考范围,将患者分为正常组、低水平组、中水平组、高水平组。统计描述患者临床资料;等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FM的因素;双变量相关性分析FM与Fib及DD的关系;方差分析不同疾病组FM的差异。结果 (1)共纳入Ⅲ~Ⅳ级手术术后患者93例,平均年龄(59±13)岁,男性49例,女性44例。其中61例是恶性肿瘤患者(66%),32例是非肿瘤患者(34%);(2)纤维蛋白单体(FM)正常水平组(≤5μg/mL)9例(9.7%),FM(4.32±1.07)μg/mL;低水平组(6~54μg/mL)39例(41.9%),FM(20.67±13.25)μg/mL;中水平组(55~103μg/mL)11例(11.8%),FM(73.96±13.38)μg/mL;高水平组(≥104μg/mL)34例(36.6%),FM(172.30±26.78)μg/L,方差分析(ANOVA)显示正常水平组和低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等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量达600~1 000 mL和胃肠道手术会影响FM的浓度(P <0.05)。vWF、AT-Ⅲ、肝脏恶性肿瘤、肾脏恶性肿瘤、其他非肿瘤性疾病、年龄、性别均对纤维蛋白单体(FM)浓度无明显影响(P> 0.05);(3)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FM与T0、T1时间Fib无相关性,但是与T_(2)时间Fib呈负相关(r=-0.258,P <0.05),T_(2)时间DD与FM呈正相关(r=0.536,P <0.001);(4)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血浆纤维蛋白单体(FM)(76.4μg/mL)浓度明显高于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25.7μgmL),DunnettT_(3)检验显示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纤维蛋白单体(FM)反应凝血酶的激活,与DD二聚体成正相关性,术后监测纤维蛋白单体(FM)有助于判断血栓事件。外科术后凝血酶大量活化(即FM升高)与纤维蛋白原(Fib)呈负相关性,即凝血酶大量活化会水解纤维蛋白原(Fib)导致纤维蛋白原降低,外科术后应关注纤维蛋白原浓度,以免发生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单体 凝血酶 标记物 外科术后
下载PDF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早期肠内营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万林骏 杨家驹 +2 位作者 黄青青 苏美仙 万晓红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213-216,共4页
目的 :探讨经空肠肠内营养 (EN)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早期使用的可行性 ,及其对胰腺炎时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 :6 8只成年 SD大鼠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A) 12只、实验对照组 (B) 2 7只和治疗组(C) 2 9只 ,均剖腹行胰胆管逆行... 目的 :探讨经空肠肠内营养 (EN)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早期使用的可行性 ,及其对胰腺炎时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 :6 8只成年 SD大鼠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A) 12只、实验对照组 (B) 2 7只和治疗组(C) 2 9只 ,均剖腹行胰胆管逆行穿刺和空肠造瘘。 A组经胰胆管注入生理盐水 (NS) 0 .2 ml/10 0 g,B、C组注入质量分数为 3.5 %的牛磺胆酸 0 .2 m l/10 0 g制成 ANP模型。 C组于模型建立 1小时内经空肠造瘘管注入爱伦多 (Elental) ,3次 /2 4 h,每次 10 ml(4184 k J/L )。结果 :胰腺病理检查示 :A组 12只大鼠 (10 0 .0 0 % )胰腺组织基本正常 ;B组 2 7只 (10 0 .0 0 % )和 C组 2 1只 (72 .4 1% )胰腺组织呈片、灶状坏死、出血 ,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C组中另 8只大鼠 (2 7.5 9% )胰腺间质水肿 ,少量炎性细胞浸润。C组大鼠 2 4小时存活率比 B组提高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B、C2组间血清钙及淀粉酶水平无差异 (P均 >0 .0 5 )。 3组大鼠血清内毒素 :B、C2组较 A组明显升高 ,C组较 B组明显下降 (P<0 .0 1或 P<0 .0 5 )。 3组大鼠肺、肾、肝、脾及 ML N细菌培养计数 (cfu/g) :B、C 2组均较 A组高 ,C组低于 B组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均 <0 .0 1)。结论 :ANP大鼠早期经空肠给予肠内营养安全、可靠 ,未加重胰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坏死性 急性 早期肠内营养 24小时存活率 肠道细菌移位
下载PDF
综合模拟人系统用于危急重症临床实践教学的效果 被引量:7
3
作者 万林骏 思永玉 +4 位作者 王嫒嫒 岳锦熙 欧阳杰 周臣 吴鹦泽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2期145-148,共4页
目的应用综合模拟人系统对本科实习生、住院医师进行心血管急救培训,评估此教学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麻醉专业实习生48人为学生组,住院医师48人为医师组,采用挪威Laerdal综合模拟人系统,进行心血管急救培训.比较培训前后学员理论考试、... 目的应用综合模拟人系统对本科实习生、住院医师进行心血管急救培训,评估此教学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麻醉专业实习生48人为学生组,住院医师48人为医师组,采用挪威Laerdal综合模拟人系统,进行心血管急救培训.比较培训前后学员理论考试、操作成绩和心肺复苏质量;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受培训学员的应急能力、团队配合、临床技能、临床思维等能力.结果培训后学员笔试成绩较培训前提高(P<0.05),受训学生心肺复苏质量高于未受训者(P<0.05).培训后学生的应急能力、团队配合、临床技能、临床思维等均高于培训前(P<0.05).结论应用综合模拟人进行实践教学,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后学员心肺复苏质量、临床能力均有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人 实习医生 临床实践 心肺复苏
下载PDF
病人自控镇痛的吗啡血清浓度变化及特点
4
作者 万林骏 黄青青 +2 位作者 黄佑庆 蔡瑛 万晓红 《云南医药》 CAS 1999年第4期275-277,共3页
关键词 病人自控镇痛 PCA 吗啡 血药浓度
下载PDF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兔内毒素休克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23
5
作者 黄青青 杨镛 +2 位作者 万林骏 苏美仙 文士铭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27-230,共4页
目的:通过测定兔内毒素休克时肿瘤坏死因子(TNF)和自由基的变化,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兔内毒素休克的防治作用。方法:健康家兔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A组)输入与其它2组等量的0.9%氯化钠液;内毒素组(... 目的:通过测定兔内毒素休克时肿瘤坏死因子(TNF)和自由基的变化,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兔内毒素休克的防治作用。方法:健康家兔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A组)输入与其它2组等量的0.9%氯化钠液;内毒素组(B组)静注精制内毒素;防治组(C组)于注入内毒素前输入复方丹参注射液。实验期间定时测定TNF、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同时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计实验7小时兔存活数。结果:在整个实验时间内,A组各项指标均保持稳定(P均>0.05);B组TNF和MDA均升高(P均<0.05),SOD活性降低(P均<0.05),MAP、HR均下降(P均<0.05);C组TNF和MDA升高程度均远低于B组(P均<0.05),SOD活性保持稳定(P均>0.05);实验7小时A、C组各存活8只兔,而B组仅存活1只兔。结论:TNF及自由基均参与了内毒素休克病理变化过程;复方丹参注射液能明显降低TNF的增加幅度,减轻自由基造成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并能对抗内毒素休克时SOD活性降低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休克 肿瘤坏死因子 自由基 丹参注射液
下载PDF
外科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及病原学特点 被引量:39
6
作者 万晓红 黄青青 +1 位作者 万林骏 苏美仙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06-110,共5页
目的探讨某院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高危因素和病原学特点。方法对该院2004年1月—2007年2月住S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对其中机械通气时间≥48h的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125例患者机械... 目的探讨某院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高危因素和病原学特点。方法对该院2004年1月—2007年2月住S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对其中机械通气时间≥48h的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125例患者机械通气时间≥48h,符合VAP诊断者59例(47.20%)。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年龄≥60岁、留置胃管、鼻饲、机械通气前2周内使用抗菌药物、近期或正在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进行肠道手术各组分别与无上述因素组比较,VAP发病率明显增高(P<0.05)。VAP组的APACHEⅡ评分、总机械通气时间、住SICU时间、病死率均明显高于无VAP组(P<0.05)。病原菌以革兰阴性(G-)菌为主(51.82%),其次为革兰阳性(G+)菌(31.82%)、真菌(16.36%);绝大部分病原菌呈现多重耐药性。结论VAP的发生与多种临床因素相关;病原菌以G-菌为主,多呈现多重耐药性;VAP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重症监护室 病原学 危险因素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肠内营养加黄芪对创伤大鼠白介素-2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蔡瑛 黄青青 +3 位作者 苏美仙 万林骏 万晓红 思永玉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60-161,共2页
目的 :观察肠内营养加免疫调节剂黄芪对创伤大鼠白介素 2 (IL 2 )水平的影响。方法 :4 0只 SD大鼠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创伤对照组、创伤后肠内营养治疗组和肠内营养加黄芪治疗组 (每组 10只 )。采用双侧股骨离断及胃内硅胶管置入术... 目的 :观察肠内营养加免疫调节剂黄芪对创伤大鼠白介素 2 (IL 2 )水平的影响。方法 :4 0只 SD大鼠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创伤对照组、创伤后肠内营养治疗组和肠内营养加黄芪治疗组 (每组 10只 )。采用双侧股骨离断及胃内硅胶管置入术建立创伤及肠内营养模型 ,创伤后 3~ 5小时分别行单纯肠内营养或肠内营养加黄芪治疗 6日 ,取血测血清 IL 2水平。结果 :创伤后大鼠血清 IL 2水平明显下降 (P<0 .0 5 ) ;给予肠内营养或肠内营养加黄芪治疗后 ,血清 IL 2水平均上升 ,以肠内营养加黄芪组升高明显 (P<0 .0 5 )。结论 :创伤后大鼠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肠内营养加黄芪治疗后可提高血清 IL 2水平 ,改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黄芪 创伤 白介素-2 免疫功能 中药
下载PDF
肠内营养加黄芪对创伤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1
8
作者 蔡瑛 黄青青 +3 位作者 万林骏 苏美仙 万晓红 思永玉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3年第2期65-67,共3页
目的 :研究肠内营养 (EN)加免疫调节剂黄芪对创伤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 4 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 ,每组 10只 ,即正常对照组 (A)、创伤对照组 (B)、创伤后EN治疗组 (C)和EN加黄芪治疗组 (D)。双侧股骨离断及胃内硅胶管置... 目的 :研究肠内营养 (EN)加免疫调节剂黄芪对创伤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 4 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 ,每组 10只 ,即正常对照组 (A)、创伤对照组 (B)、创伤后EN治疗组 (C)和EN加黄芪治疗组 (D)。双侧股骨离断及胃内硅胶管置入术建立创伤及肠内营养模型 ,早期 (创伤后 3~ 5h)给予EN及EN加黄芪连续治疗 6天 ,取血测定免疫指标T细胞表型CD4 + 、CD8+ 含量和血清白介素 2 (IL 2 )水平。 结果 :创伤后大鼠CD4 + T细胞、CD4 + /CD8+ 明显降低 (P <0 .0 1) ,血清IL 2水平亦明显下降 (P <0 .0 5 ) ;给予EN及EN加黄芪治疗后 ,CD4 + T细胞、CD4 + /CD8+ 值C、D组均高于B组 (P <0 .0 5 ) ,以D组最明显 (P <0 .0 1) ,血清IL 2水平D组明显上升 (与C组比 ,P<0 .0 5 )。 结论 :创伤后大鼠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早期EN可改善其细胞免疫功能 ,EN加黄芪治疗效果更佳 ,对创伤机体更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黄芪 创伤 细胞免疫
下载PDF
外科脓毒症患者抗凝血酶Ⅲ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刘欧亚 王媛媛 +3 位作者 苏美仙 黄青青 万林骏 万晓红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76-879,共4页
目的通过监测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探讨其与外科脓毒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13—01—2015—01收住本院重症医学科外科术后脓毒症患者20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纳入同期非脓毒症患者208例。脓毒症患者依据诊断标... 目的通过监测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探讨其与外科脓毒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13—01—2015—01收住本院重症医学科外科术后脓毒症患者20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纳入同期非脓毒症患者208例。脓毒症患者依据诊断标准分为一般脓毒症组(S1)、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组(S2),根据入ICU基础AT-Ⅲ水平分为AT-Ⅲ≥80%组(A1)、40%≤AT—Ⅲ〈80%组(A2)、AT—Ⅲ〈40%组(A3),依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依据第3天AT—Ⅲ较入院时是否下降分组,了解AT-Ⅲ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外科脓毒症患者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住ICU病死率及28d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脓毒症患者,AT-Ⅲ明显低于非脓毒症患者;严重脓毒症组(S2)AT-Ⅲ下降程度要明显高于一般脓毒症组(S1),死亡组AT-Ⅲ下降程度要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脓毒症组AT-Ⅲ呈逐渐回升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人ICU基础AT-Ⅲ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A1组、A2组、A3组三组间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住ICU及28d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ICU基础AT-Ⅲ与SOFA评分具有相关性,与APACHE Ⅱ评分无相关性,但A3组AT-Ⅲ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值=-0.683,P值=0.045);AT-Ⅲ持续下降组住ICU及28d病死率明显高于未下降组(45% vs.10%,54%VS.7%);入ICU基础AT-Ⅲ的ROC曲线下面积0.739(P〈0.01),对预后有中等预测能力。结论外科脓毒症患者AT-Ⅲ水平降低,且降低程度与疾病危重程度呈正相关。人ICU基础AT—Ⅲ及动态变化可用于预测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脓毒症 抗凝血酶Ⅲ(AT-Ⅲ) 疾病严重程度 预后
下载PDF
ScvO2与 Pcv -aCO2在外科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媛媛 苏美仙 +4 位作者 刘欧亚 黄青青 万林骏 万晓红 黄云龙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54-958,共5页
目的:探讨通过监测ScvO2与Pcv-aCO2能否更好地指导外科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方法外科术后感染性休克患者46例,根据6 h复苏前后动脉及上腔静脉血气变化,分析ScvO2、Pcv-aCO2与Lac、BE及CO的相关性。依照预后分为生存组... 目的:探讨通过监测ScvO2与Pcv-aCO2能否更好地指导外科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方法外科术后感染性休克患者46例,根据6 h复苏前后动脉及上腔静脉血气变化,分析ScvO2、Pcv-aCO2与Lac、BE及CO的相关性。依照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的ScvO2、Pcv-aCO2。按ScvO2与Pcv-aCO2分组,比较乳酸清除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 ScvO2、Pcv-aCO2与Lac、BE有部分相关性,与CO有相关性。 T0、T6的ScvO2与Pcv-aCO2呈负相关。依据预后分组,经过6 h复苏后生存组的Pcv-aCO2优于死亡组,但Scv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 h复苏后ScvO2>70%组内根据Pcv-aCO2是否达标分组,组间6 h乳酸清除率、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P=0.001)。6 h复苏后Pcv-aCO2<6 mm Hg组内根据ScvO2是否达标分组,组间6 h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经6 h复苏后Pcv-aCO2对预后具有中等判断能力(AUROC=0.758)。将入选患者经6 h复苏后的ScvO2分为低ScvO2组(<70%)、中ScvO2组(70%~80%)和高ScvO2组(>80%),三组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结论 ScvO2与Pcv-aCO2均可作为外科感染性休克早期评价复苏疗效的有效指标,两者均达标的患者6 h乳酸清除率最高。但ScvO2达标Pcv-aCO2≥6 mm Hg时,提示复苏不充分。联合ScvO2与Pcv-aCO2更有利于指导感染性休克的复苏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 乳酸清除率
下载PDF
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和CM-DiI荧光双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被引量:5
11
作者 窦兴葵 郭涛 +3 位作者 思永玉 万林骏 黄青青 康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513-2517,共5页
背景:细胞移植疗效监测取决于有效的标记方法,从而能够对移植细胞进行示踪。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型磁共振对比剂,用SPIO标记细胞可实现对移植细胞进行活体示踪。而荧光活性染... 背景:细胞移植疗效监测取决于有效的标记方法,从而能够对移植细胞进行示踪。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型磁共振对比剂,用SPIO标记细胞可实现对移植细胞进行活体示踪。而荧光活性染料CM-DiI无细胞毒性,不影响细胞的生长,适合标记和示踪细胞。目的:观察SPIO及CM-DiI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及示踪效果。方法:全骨髓法培养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含50mg/L铁浓度的SPIO及CM-DiI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双标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注入猪心肌梗死模型。4周后取心脏组织行冰冻切片观察。结果与结论:SPIO及CM-DiI在体外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效率高,几乎达100%。经冠状动脉移植4周后心肌组织可找到双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提示SPIO及CM-DiI双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示踪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CM-DiI 细胞示踪 干细胞
下载PDF
不同术后镇痛方式对手术患者恢复期心肌缺血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思永玉 周耘 +2 位作者 李锐 万林骏 黄青青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836-838,共3页
目的研究硬膜外镇痛与静脉镇痛对手术患者恢复期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39例行择期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硬膜外镇痛组(R组),16例,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术后硬膜外镇痛;静脉镇痛组(M组),23例,术中全麻,术后静脉吗啡镇痛。维持两... 目的研究硬膜外镇痛与静脉镇痛对手术患者恢复期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39例行择期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硬膜外镇痛组(R组),16例,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术后硬膜外镇痛;静脉镇痛组(M组),23例,术中全麻,术后静脉吗啡镇痛。维持两组Price-Henry疼痛评分≤3分。所有患者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48 h。两组患者在入手术室安静平卧10 min、入SICU后2 h、术后第1天晨、术后第2天晨采集静脉血测定皮质醇浓度。结果术后48 h内,R组心肌缺血发生率比M组低(P<0.05),在术后各时点,R组的皮质醇浓度低于M组(P<0.05)。结论与静脉镇痛相比较,硬膜外镇痛明显减轻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心肌缺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镇痛 心肌缺血 应激
下载PDF
小剂量激素用于外科术后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万晓红 苏美仙 +3 位作者 岳锦熙 黄云龙 朱炜华 万林骏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92-96,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疗程小剂量激素用于外科术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探讨停药时机.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3年2月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符合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的外科术后患者89例,随机分为A、B、C 3组,所有患者于送入ICU 2 h内... 目的观察不同疗程小剂量激素用于外科术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探讨停药时机.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3年2月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符合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的外科术后患者89例,随机分为A、B、C 3组,所有患者于送入ICU 2 h内行ACTH刺激试验后,A组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50 mg,Q6 h,连用7 d)静脉注射,B组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50 mg,Q6 h,连用5 d)静脉注射,C组给予生理盐水.测定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浆ACTH、皮质醇及IL-6水平并进行对照分析.观察感染性休克合并相对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以及不同疗程小剂量激素的疗效.结果外科术后感染性休克患者RAI的发生率为61.80%;使用激素的A、B 2组与C组相比,7 d及28 d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但休克逆转时间缩短(P<0.05),3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RAI和非RAI者相比,基础(治疗前)IL-6水平明显增高(P<0.01);激素治疗组中死亡者在激素治疗结束后的IL-6水平明显高于存活者(P<0.05);激素疗效和ACTH刺激试验结果无关.结论外科术后感染性休克患者相对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发生率高;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200 mg/d,5 d或7 d)可缩短感染性休克患者休克逆转时间,激素疗效和ACTH刺激试验结果无关;可考虑将IL-6水平的连续动态监测作为指导激素替代治疗疗程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相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皮质醇 IL-6 糖皮质激素治疗
下载PDF
营养支持在肝移植病人术后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蔡瑛 黄青青 +2 位作者 苏美仙 万林骏 万晓红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1年第3期136-137,141,共3页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病人营养支持的作用和方法选择。 方法 :3例肝移植术后第 2天开始给予全肠外营养 (TPN) ,后在 PN基础上加肠内营养 (EN) ,并逐渐过渡到全肠内营养 (TEN) ,最后转为完全经口饮食。 结果 :术后病人肝功能恢复 ,黄...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病人营养支持的作用和方法选择。 方法 :3例肝移植术后第 2天开始给予全肠外营养 (TPN) ,后在 PN基础上加肠内营养 (EN) ,并逐渐过渡到全肠内营养 (TEN) ,最后转为完全经口饮食。 结果 :术后病人肝功能恢复 ,黄疸减轻 ,血浆蛋白提高 ,氮平衡改善 ,康复良好。 结论 :肝移植术后病人需要营养支持 ,并从 TPN→ PN+EN→ TEN逐渐过渡 ;胃肠功能一旦恢复 ,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 治疗
下载PDF
不同比例的乳酸林格氏液/羟乙基淀粉的目标输液对休克犬凝血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陶建平 屈启才 +4 位作者 周臣 思永玉 杨家驹 张军辉 万林骏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51-56,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的乳酸林格氏液/羟乙基淀粉的目标导向输液治疗对失血性休克犬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8只健康比格犬随机分为6组(n=8):1个假手术对照组(S组)及5个实验组.S组仅实施气管内插管并持续泵入乳酸林格氏液与羟乙基淀粉各1 m L...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的乳酸林格氏液/羟乙基淀粉的目标导向输液治疗对失血性休克犬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8只健康比格犬随机分为6组(n=8):1个假手术对照组(S组)及5个实验组.S组仅实施气管内插管并持续泵入乳酸林格氏液与羟乙基淀粉各1 m L/(kg·h).实验组犬被制作成失血性休克模型后,按液体复苏时输入乳酸林格氏液与羟乙基淀粉的比例不同随机分为5组:3∶1组、2∶1组、1∶1组、1∶2组及1∶3组.实验组犬的输液目标为每搏量变异度达到8%~10%,输血目标为血红蛋白达到10~11 g/L.各组犬都被复苏并观察4 h.抽血检测实验前基础值(T_0)、休克后1 h(T_1)、复苏2 h(T_2)及复苏4 h(T_4)时的凝血功能(PT,APTT,TT及Fib).术毕记录并统计乳酸林格氏液量、羟乙基淀粉液量、总输液量(乳酸林格氏液量+羟乙基淀粉液量)及尿量.结果各组各时点的凝血功能(PT,APTT,TT及Fib)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组及1∶2组的羟乙基淀粉液量少于3∶1组;1∶3组及1∶2组的乳酸林格氏液量、总输液量和尿量少于3∶1组(P<0.05).结论乳酸林格氏液和6%羟乙基淀粉比例为3∶1,2∶1,1∶1,1∶2和1∶3的目标输液并不影响失血性休克犬的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导向输液治疗 低血容量性休克 凝血功能
下载PDF
多糖包被损害评估重症胰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风险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云龙 万林骏 +1 位作者 廖庚进 万晓红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100-104,共5页
目的研究多糖包被损害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病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4~11月所有入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37例,分为ARDS组13例,AKI组11例,SHOCK组13例。以入ICU时间... 目的研究多糖包被损害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病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4~11月所有入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37例,分为ARDS组13例,AKI组11例,SHOCK组13例。以入ICU时间为入室点,发生器官功能障碍时为0 h点,之后12 h、24 h和48 h分别为12 h点、24 h点、48 h点并采集静脉血。测定各时间点血浆中透明质酸(HA)、硫酸类肝素(HS)、多配体蛋白聚糖-1 (SDC-1)的浓度水平。ARDS组记录机械通气时间。结果在0 h点,ARDS组HA水平均高于AKI组和SHOCK组(P <0.05);合并AKI组、SHOCK组为非ARDS组,ARDS组SDC-1和HA水平均高于非ARDS组(P <0.05)。ARDS组0 h点HA水平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呈线性相关(R2=0.819 5)。结论 (1)动态监测血浆HA、SDC-1水平可能有助于SAP并发ARDS的早期预警;(2) SAP患者ARDS出现时的HA水平越高后续机械通气时间可能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糖包被 重症急性胰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下载PDF
持续静脉泵入吗啡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蔡瑛 苏美仙 +2 位作者 黄青青 万林骏 张自云 《腹部外科》 2000年第3期147-148,共2页
研究持续静脉泵入吗啡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 (ASA)Ⅰ~Ⅱ级腹部外科术后患者 4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2 0例。持续静脉泵入 (CI)组 ,2 4h静脉匀速泵入吗啡 0 .5mg/kg ;肌肉注射 (IM )组 ,疼痛时肌肉注射吗... 研究持续静脉泵入吗啡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 (ASA)Ⅰ~Ⅱ级腹部外科术后患者 4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2 0例。持续静脉泵入 (CI)组 ,2 4h静脉匀速泵入吗啡 0 .5mg/kg ;肌肉注射 (IM )组 ,疼痛时肌肉注射吗啡 10mg。观察两组镇痛模式的镇痛效果 (VAS评分 )、2 4h吗啡总用量及血清吗啡浓度变化、循环呼吸指标、夜间睡眠状况及相关副作用。结果 CI组镇痛效果满意 (VAS低 ,轻度疼痛范围内 ) ,夜间睡眠佳 ,而IM组镇痛效果不满意 (VAS高且波动 ) ,夜间睡眠差 ;2 4h吗啡总用量两组间相似 (CI组2 5 .34± 5 .33mg ,IM组 2 6 .5± 7.45mg ,P >0 .0 5 ) ;血清吗啡浓度CI组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最低有效水平 ,19.4~2 5 .8ng/ml,IM组呈尖峰样波动 ,高峰94.4ng/ml,低则7.7ng/ml;心率、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 (SpO2 )两组间变化不大 (P >0 .0 5 ) ;且未观察到明显副作用。结论 持续静脉泵入吗啡是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泵入 吗啡 手术后镇痛
下载PDF
静脉泵入吗啡术后镇痛的血清浓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蔡瑛 黄青青 +2 位作者 万林骏 苏美仙 万晓红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41-44,共4页
研究持续静脉泵入吗啡术后镇痛的血清浓度变化特点 .方法 :术后患者 4 0例 ,随机分为两组(n =2 0 ) .CI组 :2 4h匀速泵入吗啡 0 5mg/kg ;IM组 :疼痛时肌肉注射吗啡 10mg 观察比较两组病人的镇痛效果 (VAS评分 )、血清吗啡浓度变化、循... 研究持续静脉泵入吗啡术后镇痛的血清浓度变化特点 .方法 :术后患者 4 0例 ,随机分为两组(n =2 0 ) .CI组 :2 4h匀速泵入吗啡 0 5mg/kg ;IM组 :疼痛时肌肉注射吗啡 10mg 观察比较两组病人的镇痛效果 (VAS评分 )、血清吗啡浓度变化、循环呼吸指标、夜间睡眠状况及相关副作用 .结果 :CI组镇痛效果满意 (VAS低 ,轻度疼痛范围内 ) ,某些时段上效果明显优于IM组 (P <0 0 5) .CI组的血清吗啡浓度维持相对稳定 19 4~ 2 5 8μg/L ,在吗啡最低有效镇痛浓度范围内 ;IM组呈尖峰样波动 ,3 0min达峰值浓度( 94 4± 4 3 3 ) μg/L ,远超过吗啡的有效治疗浓度 ,6h后降至 ( 7 7± 5 3 ) μg/L ,低于吗啡的最低有效镇痛浓度 .CI组夜间睡眠状况较IM组佳 (P <0 0 5) .CI组 2 4h吗啡平均用量较IM组低 ,但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HR ,BP ,RR及SPO2 两组间变化不大 (P >0 0 5) .结论 :静脉泵入吗啡的血清浓度变化特点是其术后镇痛效果持续、稳定、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的药代动力学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泵入 吗啡 手术后镇痛 血药浓度
下载PDF
病案教学法在MBBS留学生麻醉科实习课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屈启才 杨柳 +4 位作者 谭苗 史曼 思永玉 万林骏 陶建平 《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6期37-39,共3页
目的评价病案教学法在MBBS留学生麻醉实习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实习的48名MBBS留学生随机分为两组:病案教学组(n=24)和讲授教学组(n=24),各组在两周的麻醉实习过程中分别使用... 目的评价病案教学法在MBBS留学生麻醉实习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实习的48名MBBS留学生随机分为两组:病案教学组(n=24)和讲授教学组(n=24),各组在两周的麻醉实习过程中分别使用病案教学法及讲授式教学法教学。实习结束后,对留学生进行麻醉理论知识测验,同时使用调查表评价留学生对两种教学方法在调动实习积极性、激发实习兴趣、提高实习效率及提高文献检索能力方面的满意度。结果病案教学组的麻醉理论知识测试成绩高于讲授式教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案教学组对教学方法在调动实习积极性、激发实习兴趣、提高实习效率及文献检索能力方面的满意度高于讲授式教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案教学法不仅能提高MBBS留学生麻醉实习课的理论成绩,还能调动留学生的麻醉实习积极性、激发实习兴趣、提高实习效率及文献检索能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案教学法 留学生 麻醉学实习
下载PDF
病人自控镇痛应用于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苏美仙 黄青青 +2 位作者 万林骏 蔡瑛 罗志航 《昆明医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19-23,共5页
80例ASAI或Ⅱ级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病人自控镇痛(PCA)组,病人自控镇痛联合持续静脉泵入(PCA+CI)组,持续静脉泵入(CI)组,肌肉注射(IM)组.观察4种镇痛模式的镇痛效果(VAS)... 80例ASAI或Ⅱ级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病人自控镇痛(PCA)组,病人自控镇痛联合持续静脉泵入(PCA+CI)组,持续静脉泵入(CI)组,肌肉注射(IM)组.观察4种镇痛模式的镇痛效果(VAS),24h吗啡总用量及血清吗啡浓度变化,循环呼吸指标变化;同时观察夜间睡眠状况及相关副作用.结果:PCA,PCA+CI,CI3组均能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VAS低),夜间睡眠佳,而IM组则镇痛效果不满意(VAS高且波动),夜间睡眠差;24h吗啡总用量4组间相似(P>005),而个体用药量差异较大,以PCA及PCA+CI组为显著.血清吗啡浓度PCA,PCA+CI,CI3组均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最低有效水平,IM组则呈尖峰样波动.4组HR,BP,VT,RR及SpO2则变化不大(P>005).副作用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其他副作用PCA+CI组有1例皮肤搔痒,CI组有5例主诉呼吸困难及1例肠胀气并因此减用药量,各组均无呼吸抑制病例.结论:PCA,PCA+CI及CI模式均可获得迅速满意的镇痛效果,并维持相对稳定的最低有效吗啡镇痛浓度.但CI组副作用较多,且药物需求量的个体差异未能圆满解决.因此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人自控镇痛 镇痛 吗啡 血药浓度 手术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