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脾活骨方不同提取部位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李晓敏 孔祥英 +4 位作者 张村 万红叶 朱嘉 陈卫衡 林娜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7期63-67,共5页
目的观察健脾活骨方不同提取部位对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成骨、成脂分化的影响,对其健脾作用的有效部位进行初步筛选。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培养法分离BMSCs,给予健脾活骨方不同提取部位(水、氯仿、正丁醇和乙... 目的观察健脾活骨方不同提取部位对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成骨、成脂分化的影响,对其健脾作用的有效部位进行初步筛选。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培养法分离BMSCs,给予健脾活骨方不同提取部位(水、氯仿、正丁醇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作用一定时间后,MTS法检测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ALP活性,茜素红(ARS)染色检测钙结节的形成,油红O染色检测脂肪细胞的形成。结果健脾活骨方不同提取部位均能不同程度促进BMSCs的增殖,其强度依次为水、氯仿、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部位;ALP染色结果显示,促进ALP表达的强度依次为水、乙酸乙酯、氯仿和正丁醇部位;ARS染色结果显示,促进钙结节的形成作用强度依次为水、氯仿、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部位;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抑制脂肪细胞形成的作用强度依次为乙酸乙酯、水、氯仿和正丁醇部位。结论健脾活骨方不同提取部位对BM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不同,水部位促进增殖和成骨分化作用最强,乙酸乙酯抑制脂肪细胞形成作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活骨方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增殖 大鼠
下载PDF
地乌三萜皂苷W_1对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悦 孔祥英 +2 位作者 万红叶 苏晓慧 林娜 《环球中医药》 CAS 2014年第3期191-196,共6页
目的探讨地乌三萜皂苷类成分W1对体外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3个不同浓度(0.0625,0.125,0.25μg/ml)的W1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B ligand,RANKL)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 目的探讨地乌三萜皂苷类成分W1对体外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3个不同浓度(0.0625,0.125,0.25μg/ml)的W1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B ligand,RANKL)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共孵育7天,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观察TRAP阳性多核细胞的形成,甲苯胺蓝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骨吸收陷窝的形成,图像分析计算骨吸收陷窝面积百分比;同3个浓度的W1与RANKL诱导的RAW264.7细胞共孵育24小时后收集细胞上清液,放射免疫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W1对RAW264.7细胞毒性影响。结果 RANKL组诱导RAW 264.7细胞形成多量TRAP阳性多核细胞,形成明显的骨吸收陷窝,并诱导TNF-α在RAW264.7细胞上清中异常高表达;与RANKL组相比,3个浓度的W1均能显著减少TRAP阳性细胞数(P<0.01),显著减少骨吸收陷窝面积(P<0.01,P<0.001,P<0.001),明显降低TNF-α的表达量(P<0.05,P<0.01,P<0.01),且未观察到对RAW264.7的细胞毒性。结论 W1对由RANKL诱导的体外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功能有一定的负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乌三萜皂苷W1 小鼠单核 巨噬细胞RAW264 7 肿瘤坏死因子Α 骨吸收
下载PDF
不可预期应激刺激对大鼠消化道免疫和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晓宇 马富强 +5 位作者 张晓宁 何伟 宿杨帅 万红叶 胡玲 景向红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9,共9页
目的通过对9 d不可预期应激刺激干预后大鼠的观察,分析不可预期应激刺激对胃肠道免疫系统和微生物种群的影响,为慢性应激对胃肠道功能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慢性应激模型组。模型组大鼠连续9 d接受不可预期应... 目的通过对9 d不可预期应激刺激干预后大鼠的观察,分析不可预期应激刺激对胃肠道免疫系统和微生物种群的影响,为慢性应激对胃肠道功能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慢性应激模型组。模型组大鼠连续9 d接受不可预期应激刺激。造模完成后随机选择5只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采集其粪便样本进行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两组各12只大鼠中,随机选取4只进行灌流固定,取胃窦、结肠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其余8只大鼠取血浆和肾上腺组织检测其中皮质酮的含量。结果(1)9 d不可预期应激刺激后,模型组大鼠9 d体重增值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明显减少(P=0.001),模型组大鼠肾上腺组织中皮质酮含量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明显降低(P=0.006);模型组大鼠血浆中皮质酮含量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增加(P=0.025)。(2)9 d后模型组大鼠的胃黏膜层上皮细胞排列较正常组稀疏,其厚度与正常组相比减少(P=0.034);模型组大鼠的胃黏膜固有层中性粒细胞数量与正常组相比减少(P=0.016);模型组大鼠的结肠黏膜中中性粒细胞数量与正常组相比增多(P=0.013)。3)经过9 d慢性不可预期应激,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模型组大鼠粪便样本OTU中细菌种类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明显增加(P=0.001);其中模型组大鼠样本中脱硫弧菌科和螺杆菌科的占比为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增加(P=0.011,P=0.047);模型组大鼠样本中类杆菌科的占比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9 d不可预期应激刺激可以造成一个稳定的慢性应激大鼠模型,慢性应激所导致的免疫抑制与大鼠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伴随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预期应激 慢性刺激 皮质酮 胃黏膜 肠道微生物菌群
下载PDF
电针对乳腺癌小鼠抑瘤作用的时间窗及其免疫学机制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万红叶 张知云 +6 位作者 张晓宁 于清泉 孙小月 何伟 王晓宇 阚宇 景向红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21期3039-3044,共6页
目的:观察肿瘤不同发展阶段电针干预对乳腺癌荷瘤小鼠肿瘤生长速度的影响,明确电针“足三里”抑瘤的最佳干预时间窗,并初步探讨电针抑瘤的免疫学机制。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电针1组、电针2组、电针3组和电... 目的:观察肿瘤不同发展阶段电针干预对乳腺癌荷瘤小鼠肿瘤生长速度的影响,明确电针“足三里”抑瘤的最佳干预时间窗,并初步探讨电针抑瘤的免疫学机制。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电针1组、电针2组、电针3组和电针4组。原位接种4T1-luc细胞制备乳腺癌小鼠模型。对各电针组小鼠双侧“足三里”行电针干预(0.1 mA,2/15 Hz,30 min),阳性药组腹腔注射吉西他滨。选取正常组、模型组、电针3组、电针4组和阳性药组进行重复验证实验。采用游标卡尺和活体成像系统评估肿瘤尺寸;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抗肿瘤免疫细胞CD8^(+)T和自然杀伤细胞比例。结果:第16天、19天和22天,阳性药组、电针4组和电针3组小鼠肿瘤尺寸较模型组明显减小(P<0.05或P<0.01),且持续至观察结束。电针4组和阳性药组小鼠肿瘤重量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5或P<0.01)。重复验证实验表明电针4组较电针3组抑瘤作用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电针3组和电针4组均可提高荷瘤小鼠外周血中CD8^(+)T和自然杀伤细胞比例,以电针4组作用更加明显。结论:成瘤后电针干预的抑瘤效果最好,且电针“足三里”可能通过提高抗肿瘤免疫应答减缓乳腺癌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足三里 乳腺癌 时间窗 CD8+T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抗肿瘤免疫
下载PDF
弗氏完全佐剂肌肉注射诱发炎性痛敏及免疫应答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5
作者 石惊涛 张晓宁 +8 位作者 曹婉萦 何伟 刘一寒 王睿 宿杨帅 万红叶 曲正阳 景向红 王晓宇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1-40,共10页
目的观察弗氏完全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肌肉注射后1~15 d的炎性反应,明确免疫应答反应的发生,通过分析转录组学的差异,为肌肉炎性反应及其诱发的痛觉敏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方法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CFA... 目的观察弗氏完全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肌肉注射后1~15 d的炎性反应,明确免疫应答反应的发生,通过分析转录组学的差异,为肌肉炎性反应及其诱发的痛觉敏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方法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CFA注射后第1天(MD1)、第3天(MD3)、第5天(MD5)、第7天(MD7)、第9天(MD9)、第11天(MD11)、第13天(MD13)和第15天(MD15)模型组。在模型组大鼠左侧股二头肌肌腹注入200μL的CFA,观察各组大鼠左侧足底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变化;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大鼠肌肉组织和外周血中炎性因子的含量;使用HE染色对正常组、MD3和MD13组大鼠注射侧局部肌肉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基因组学的方法,分析这两组大鼠差异基因的表达。结果(1)股二头肌肌肉注射CFA可诱发同侧足底持续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2)CFA肌肉注射后24 h后,外周血和局部组织中IL-6、IL-1β和TNF-α的含量明显升高,局部组织中促炎因子含量在注射后第13天再次明显升高。(3)在CFA注射后第3天局部组织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在CFA注射后第13天则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4)与MD3组相比,MD13组大鼠局部组织中与免疫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上调,其中涉及到Th细胞的分化、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与适应性免疫相关的生物学通路。(5)CFA注射后局部组织中痛敏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包括Ccl3、Cxcl1、Cxcl2、Cxcl9、Cxcl10等基因。结论CFA的注射可有效刺激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发生,诱导炎性痛敏,其中不同趋化因子家族基因在不同的免疫应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氏完全佐剂 肌肉炎性痛 细胞因子 固有免疫反应 适应性免疫反应 转录组测序
下载PDF
电针中脘穴对大鼠胃内酸刺激诱导的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石宏 杨兆坤 +6 位作者 王晓宇 何伟 宿杨帅 张晓宁 万红叶 曲正阳 景向红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18,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中脘穴对胃内酸刺激诱导的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并探讨与延髓内脏感觉和内脏运动核团神经元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20只SD大鼠均以0.5 mol/L稀盐酸0.5 ml/100 g灌胃以诱导胃伤害性反应,随机选出8只统计灌胃前1 min与灌胃后第1、... 目的观察电针中脘穴对胃内酸刺激诱导的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并探讨与延髓内脏感觉和内脏运动核团神经元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20只SD大鼠均以0.5 mol/L稀盐酸0.5 ml/100 g灌胃以诱导胃伤害性反应,随机选出8只统计灌胃前1 min与灌胃后第1、5、10、15、20、25、30、35、40、45、50、55、60 min胃平滑肌肌电慢波信号(GSW)曲线下面积,以及延髓孤束核(NTS)和迷走神经背核(DMV)神经元细胞外放电频率;剩余12只大鼠于稀盐酸灌胃后5~25 min内给予中脘穴电针干预持续1 min,比较电针干预前后各1 min内GSW曲线下面积以及NTS和DMV神经元细胞外放电频率。结果与灌胃前比较,GSW曲线下面积在灌胃后第1、5、10、15、20、25 min明显增加,NTS兴奋性神经元(占比90%,57/63)细胞外放电频率在灌胃后第1、5、10、15、20、25、30、35、40 min明显升高,且均在灌胃后第1 min达到峰值(P<0.01或P<0.05);DMV抑制性神经元(占比91%,20/22)细胞外放电频率在灌胃后第1 min虽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均明显降低(P<0.05)。与中脘穴电针干预前比较,电针干预后GSW曲线下面积及NTS兴奋性神经元细胞外放电频率明显降低(P<0.05),而DMV抑制性神经元细胞外放电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中脘穴可以改善胃内酸刺激诱导的胃伤害性反应,其可能通过减少内脏感觉的传入信息降低延髓NTS神经元的兴奋性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伤害性反应 酸刺激 中脘穴 电针 孤束核 迷走神经背核
原文传递
穴位不同层次和强度电刺激缓解肌肉炎性痛及对脊髓背角广动力神经元的抑制作用
7
作者 孙小月 陈李圳 +6 位作者 万红叶 王晓宇 张知云 宿杨帅 于清泉 曹婉萦 景向红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09,共7页
目的:观察在痛源局部穴区不同层次和强度电刺激的镇痛作用及对脊髓背角广动力(WDR)神经元诱发电活动的影响,为选择合理的电针刺激参数提供依据。方法:Wistar大鼠用于3部分实验。采用弗氏完全佐剂(CFA)建立腓肠肌炎性痛模型,造模后随机选... 目的:观察在痛源局部穴区不同层次和强度电刺激的镇痛作用及对脊髓背角广动力(WDR)神经元诱发电活动的影响,为选择合理的电针刺激参数提供依据。方法:Wistar大鼠用于3部分实验。采用弗氏完全佐剂(CFA)建立腓肠肌炎性痛模型,造模后随机选取6只大鼠进行WDR神经元电活动多通道细胞外电生理记录,用于确定激活A-成分的电刺激阈值Ta和C-成分的电刺激阈值Tc,以此作为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或电针的干预强度;选取3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EAS-Ta组、TEAS-Tc组、EA-Ta组和EA-Tc组,每组6只,在痛源局部“承山”采用Ta或Tc强度的TEAS或电针干预,每次30 min,1次/d,连续3 d,采用小动物压痛测量仪检测大鼠腓肠肌的机械压痛阈值,Von Frey丝测量足底机械痛阈值;随机选择13只肌肉炎性痛大鼠用于观察Ta/Tc强度电针或TEAS“承山”即刻WDR神经元的反应性。结果:TEAS皮肤激活WDR神经元A-成分或C-成分的阈值分别为(2.43±0.57)mA和(7.00±1.34)mA,电针激活肌肉WDR神经元的A-成分或C-成分的阈值分别为(0.72±0.34)mA和(1.58±0.35)mA。大鼠腓肠肌注射CFA后腓肠肌和足底机械痛阈值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01),在“承山”给予TEAS-Ta、TEAS-Tc或EA-Ta干预后,其腓肠肌和足底机械痛阈值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P<0.001)。模型组大鼠伤害性电刺激诱发WDR神经元C-成分放电阈值较正常组降低(P<0.001);与模型组比较,TEAS-Ta、TEAS-Tc或EA-Ta干预后阈值明显升高(P<0.01)。TEAS-Ta、TEAS-Tc或EA-Ta即刻干预后,肌肉WDR神经元诱发放电频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P<0.05)。EA-Tc对WDR神经元的诱发电活动和痛行为均无显著改善。结论:TEAS-Ta、TEAS-Tc或EA-Ta均可减轻肌肉炎性痛大鼠痛源局部及足底机械痛,并抑制WDR神经元的反应性,提示在痛源局部穴位的不同层次镇痛作用需要的电刺激强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刺激强度 刺激层次 经皮穴位电刺激 广动力神经元 肌肉炎性痛
原文传递
腧穴调节炎性反应的效应特征与神经免疫调控
8
作者 张知云 万红叶 +2 位作者 宿杨帅 何伟 景向红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72-978,共7页
针刺腧穴的抗炎效应已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部分揭示了腧穴调控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和途径。然而这些研究多集中在针刺的系统性抗炎效应,对不同腧穴调控炎性反应的效应特征尚未形成规律性的认识。随着对神经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免疫-... 针刺腧穴的抗炎效应已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部分揭示了腧穴调控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和途径。然而这些研究多集中在针刺的系统性抗炎效应,对不同腧穴调控炎性反应的效应特征尚未形成规律性的认识。随着对神经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免疫-炎性反应稳态调节的不断探索,尤其是对区域免疫和部分非免疫器官的局部神经免疫调控的深入了解,为认识腧穴调控不同脏器炎性反应的效应特征提供了新的启示,也为阐明腧穴对相关靶器官局部区域免疫-炎性反应的调控规律提供了新的内容。本文从不同水平的神经免疫调控入手,分析腧穴的局部、靶器官及系统性抗炎效应之间的关系,为明确针刺腧穴调节炎性反应的作用规律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效应 神经免疫调控 局部效应 靶器官效应 系统性效应
原文传递
不同寒热药性中药对酵母致热大鼠体温调节及温度敏感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TRPs)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万红叶 孔祥英 +3 位作者 李晓敏 朱宏伟 苏晓慧 林娜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3813-3818,共6页
目的:观察比较4种典型寒、热药性中药对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体温的干预影响以及温度敏感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TRPs)蛋白的调节作用。方法:背部皮下注射酵母混悬液建立大鼠发热模型,108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组、... 目的:观察比较4种典型寒、热药性中药对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体温的干预影响以及温度敏感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TRPs)蛋白的调节作用。方法:背部皮下注射酵母混悬液建立大鼠发热模型,108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组、黄连组、吴茱萸组和高良姜组,分别于造模后第4,8,12 h取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温度敏感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蛋白TRPV1和TRPM8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注射酵母后模型组大鼠体温明显上升,8 h达到高峰期(P<0.01);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水平显著升高,TRPM8水平则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大黄和黄连可显著降低酵母引起的大鼠体温升高,下调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水平,上调TRPM8水平(P<0.05或P<0.01);吴茱萸和高良姜对发热大鼠的体温和TRPs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寒性中药大黄和黄连能降低酵母致热大鼠的体温,其作用可能与其对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和TRPM8的有效调节有关;热性中药吴茱萸和高良姜无相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热药性 酵母 解热作用 TRPV1 TRPM8
原文传递
不同寒热药性中药对酵母致热大鼠的体温调节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万红叶 孔祥英 +2 位作者 杨悦 李晓敏 林娜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第3期228-232,共5页
目的观察比较四种典型寒、热药性中药对酵母致热大鼠体温的调节作用及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108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组、黄连组、吴茱萸组和高良姜组各18只,背部皮下注射酵母混悬液建立大鼠发热模型... 目的观察比较四种典型寒、热药性中药对酵母致热大鼠体温的调节作用及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108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组、黄连组、吴茱萸组和高良姜组各18只,背部皮下注射酵母混悬液建立大鼠发热模型。各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前1h、造模后3.5h灌胃给药,正常组、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其余各组给予相应药物水煎液灌胃。分别于造模后4h、8h和12h取血和下丘脑,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和下丘脑匀浆液中前列腺素E2(PGE,)、环磷酸腺苷(cAMP)和精氨酸加压素(AVP)的含量。结果注射酵母后4h,模型组大鼠体温开始升高,8h达高峰,大黄、黄连可显著降低发热大鼠体温(P〈0.01或0.05);注射酵母后8h,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的PGE,和cAMP含量[分别为(31.55±9.88)pg/mg、(0.17±0.03)pmol/mg]增高,血浆中AVP水平(0.14±0.02)pmol/ml降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和黄连可降低酵母致热大鼠下丘脑PGE,[分别为(113.65±18.60)pg/mg、(127.72±15.75)pg/mg]、cAMP[分别为(0.69±0.08)pmol/mg、(0.74±0.10)pmol/mg]含量,增加发热大鼠血浆中AVP含量[分别为(1.08±0.12)pmol/ml、(0.91±0.01)pmol/m1],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吴茱萸和高良姜对发热大鼠的体温和相关因子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寒性中药大黄、黄连能降低酵母致热大鼠的体温,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下丘脑中PGE,、cAMP、血浆中AVP因子的含量有关;热性中药吴茱萸、高良姜无相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热药性 酵母 解热作用 前列腺素E2 环磷酸腺苷 精氨酸加压素
原文传递
白脉软膏调控神经活动配体-受体及HIF-1信号通路改善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大鼠慢性疼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方婷 宗瑛 +13 位作者 侯吴琼 李森森 杨菲 许丽婷 毛霞 刘毓东 苏晓慧 万红叶 欧阳竞锋 郭秋岩 李玮婕 王震 王超 林娜 《中国中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6457-6474,共18页
具“舒筋活络”核心功效的白脉软膏临床干预疼痛、痉挛、僵硬等症状的白脉病疗效显著,但其药效学特点及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建立模拟临床的腰椎间盘髓核突出压迫神经的大鼠L4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chronic compression of dorsal root ga... 具“舒筋活络”核心功效的白脉软膏临床干预疼痛、痉挛、僵硬等症状的白脉病疗效显著,但其药效学特点及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建立模拟临床的腰椎间盘髓核突出压迫神经的大鼠L4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chronic compression of dorsal root ganglion,CCD)模型,采用行为学、副作用评估、网络分析、拮抗剂及分子生物学验证等方法初步探讨白脉软膏治疗CCD的药效及机制。药效学研究表明,白脉软膏能明显改善CCD模型大鼠的痛敏阈值(机械痛敏、热痛敏、冷痛敏),改善步态行为,且无耐受性及明显的毒副作用;靶组织初筛结果显示白脉软膏能抑制小鼠福尔马林实验第二时相伤害性反应,升高正常小鼠的热板阈值,并降低脊髓炎症因子表达;网络分析发现白脉软膏治疗CCD具有协同性且与下行抑制/易化系统及神经炎症相关。实验进一步采用行为学、免疫印迹、免疫荧光等技术发现白脉软膏发挥CCD镇痛作用可能与其调节CHRNA7、ADRA2A、ADRB2等神经活动配体-受体(神经配基)以及降低脊髓小胶质细胞HIF-1信号通路核心调控元件NOS2/p-ERK/PI3K的表达相关。相关研究初步揭示了白脉软膏治疗白脉病的“舒筋活络”机制,并为其临床合理用药及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脉软膏 腰椎间盘突出症 神经配基 神经炎症 舒筋活络
原文传递
风湿清对RANKL诱导的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苏晓慧 孔祥英 +5 位作者 吴文彬 万红叶 杨悦 吴振宇 姜泉 林娜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3-176,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风湿清(Fengshiqing,FSQ)含药血清对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及细胞分泌骨免疫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7(IL-17)的影响,初步探讨FSQ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RA)骨破坏的机制。方法:5%,10%,15%3个不同体积... 目的:通过观察风湿清(Fengshiqing,FSQ)含药血清对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及细胞分泌骨免疫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7(IL-17)的影响,初步探讨FSQ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RA)骨破坏的机制。方法:5%,10%,15%3个不同体积分数的FSQ含药血清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Bligand,RANKL)诱导的RAW264.7共孵育6 d,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TRAP阳性多核细胞的形成;FSQ含药血清(5%,10%,15%)与白介素-1β(IL-1β)诱导的RAW264.7细胞共孵育24 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ELISA方法检测TNF-α和IL-17的含量。结果:RANKL诱导RAW264.7细胞形成TRAP阳性多核细胞,IL-1β诱导TNF-α和IL-17在RAW264.7细胞中异常高表达,5%~15%FSQ含药血清能剂量依赖地降低TRAP阳性细胞数;10%和15%的FSQ含药血清能显著抑制TNF-α(P<0.05)以及IL-17(P<0.01)的表达量。结论:FSQ能抑制破骨前体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降低TNF-α和IL-17在RAW264.7细胞中的异常高表达,这可能是FSQ抑制骨破坏治疗RA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清 破骨细胞分化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17
原文传递
穴位效应与神经免疫调控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知云 万红叶 景向红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93-293,共1页
In recent years,research on acupoints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es.Studies on acupoint sensitization have suggested that various changes would appear in specific acupoints in pathological state,including abnormal s... In recent years,research on acupoints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es.Studies on acupoint sensitization have suggested that various changes would appear in specific acupoints in pathological state,including abnormal sensation,tissue deformation,expansion of the acupoint regions,and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painrelated substa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SATION ACUPOINT 免疫调控
原文传递
连翘酯苷A对酵母致热小鼠体温及TRPA1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苏红昌 万红叶 +2 位作者 刘翠玲 孔祥英 林娜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4-138,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连翘酯苷A(forsythiaside A,FA)对酵母致热小鼠体温的影响以及体温调节中枢及外周温度敏感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A1表达影响,明确FA的解热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60只雄性C57B... 目的:通过观察连翘酯苷A(forsythiaside A,FA)对酵母致热小鼠体温的影响以及体温调节中枢及外周温度敏感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A1表达影响,明确FA的解热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平均分为以下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FA不同剂量组(2,4,8 mg·kg^-1)和阳性药阿司匹林组(90mg·kg^-1)。除正常组外,其他5组小鼠以背部皮下注射酵母混悬液法建立发热模型,并于造模前以及造模后17~22 h检测小鼠体温情况;造模后22 h处死小鼠,取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RPA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注射酵母后模型组小鼠体温明显上升,17 h达到高峰期(P〈0.01),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TRPA1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FA剂量4,8 mg·kg^-1可显著降低酵母引起的小鼠体温升高,上调下丘脑体温调节主要神经核团下丘脑室旁核(PVN)和视上核(SO),以及外周DRG中TRPA1水平(P〈0.05,P〈0.01)。结论:FA能降低酵母致热小鼠的体温,其作用可能与其对下丘脑和DRG中TRPA1的有效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酯苷A 酵母 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A1
原文传递
从针灸对免疫炎性反应的调节探讨针灸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途径 被引量:47
15
作者 何伟 石啸双 +6 位作者 张知云 宿杨帅 万红叶 王毅 喻晓春 朱兵 景向红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99-802,809,共5页
回顾针灸对呼吸系统和全身免疫炎性反应调控的影响,探讨神经免疫调控对控制炎性反应的可能作用途径以及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作用途径。针灸可能通过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等途径对新冠肺... 回顾针灸对呼吸系统和全身免疫炎性反应调控的影响,探讨神经免疫调控对控制炎性反应的可能作用途径以及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作用途径。针灸可能通过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等途径对新冠肺炎发挥局部和全身抗炎效应。与体液抗炎通路相比,神经抗炎通路启动早、作用迅速、更局限化,在炎性反应的初始关键阶段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这可能是新冠肺炎早期进行针灸干预的重要依据。除了胆碱能抗炎通路,针灸还可能通过激活交感神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神经抗炎通路发挥抗炎效应。针灸在炎性反应的不同时期如何通过躯体刺激激活迷走和交感神经等通路来发挥作用,是否依赖于穴位的选择、刺激的方式等,这将是针灸基础向临床转化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针灸 炎性反应 神经免疫调节
原文传递
艾灸干预促进创伤大鼠伤口愈合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阚宇 张晓宁 +5 位作者 于清泉 何伟 王晓宇 万红叶 宿杨帅 景向红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52-357,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艾灸对参与创伤愈合炎性反应阶段的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促进伤口愈合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模型组(39只)和艾灸组(39只)。采用直径8mm的取皮器从大鼠背部正中线肩胛下角2cm处钻取全层皮肤... 目的:通过观察艾灸对参与创伤愈合炎性反应阶段的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促进伤口愈合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模型组(39只)和艾灸组(39只)。采用直径8mm的取皮器从大鼠背部正中线肩胛下角2cm处钻取全层皮肤制备皮肤创伤模型。造模后即刻至造模后第5天每天给予创伤局部25min的艾灸干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模型组和艾灸组大鼠创伤局部组织血管重建情况。造模后第1、2、3、5天采用液态芯片法检测创伤模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IL-6、IL-4、IL-10、IL-1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造模后第1天艾灸组大鼠血清中IL-1α和IL-6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第1、2天艾灸组血清中IL-1β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第3天艾灸组血清中IL-1α和IL-6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艾灸组大鼠前3dMIP-1α的含量均升高,且在造模后第2天明显升高(P<0.05)。艾灸组大鼠造模后第1天IL-4、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5),造模后第3天显著降低(P<0.05)。艾灸组大鼠造模后第1、2天血清中VEGF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艾灸组大鼠造模后第5天创伤组织中VEGF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艾灸组大鼠造模后第5天创伤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明显增加。结论:艾灸通过调控促炎细胞因子促进创伤炎性反应的同时,也调控了抗炎细胞因子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促进并提前结束创伤愈合的炎性阶段,使创伤愈合提前进入增殖修复期,从而促进伤口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创伤 艾灸干预 促炎因子 抗炎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艾灸促进皮肤外伤愈合及对局部组织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13
17
作者 阚宇 张晓宁 +8 位作者 于清泉 何伟 王晓宇 万红叶 宿杨帅 胡玲 张知云 陈李圳 景向红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8-292,共5页
目的:探讨艾灸促进创面愈合疗效及其对创伤不同阶段局部组织形态的修复作用。方法:2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14只。采用直径8mm的取皮器从大鼠背部正中线肩胛下角2cm处钻取全层皮肤制备大鼠外伤模型。造模后即刻... 目的:探讨艾灸促进创面愈合疗效及其对创伤不同阶段局部组织形态的修复作用。方法:2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14只。采用直径8mm的取皮器从大鼠背部正中线肩胛下角2cm处钻取全层皮肤制备大鼠外伤模型。造模后即刻予艾灸干预,每日1次,每次25min,持续6d。观察并拍照记录创面的愈合情况,造模后第2天和第7天采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创伤局部组织形态学变化和胶原纤维生长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干预2次后大鼠创口面积就显著减小(P<0.01,P<0.05),随着干预次数增加艾灸组愈合面积显著增加(P<0.01),艾灸组大鼠创伤局部组织中炎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1),新生胶原纤维显著增多(P<0.05);艾灸6次后,艾灸组较模型组创伤局部组织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纤维量明显增加,细胞和胶原纤维排列更加紧密,新生血管数量较多,受损部位的皮肤结痂较厚。结论:艾灸可以明显促进创伤局部胶原纤维生长和细胞增殖,促进外伤模型大鼠皮肤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面愈合 艾灸 炎性细胞 胶原纤维
原文传递
白脉软膏对慢性炎症性疼痛小鼠外周敏化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菲 周方婷 +13 位作者 宗瑛 毛霞 万红叶 邹钊 李玮婕 明瑞蕊 方罗昌婷 梁婷钧 刘毓东 苏晓慧 王震 刘翠哲 王超 林娜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6730-6740,共11页
慢性炎症性疼痛以周围敏化为主要表现形式,藏族药经典外用方剂白脉软膏治疗慢性炎症性疼痛临床疗效确切,但其缓解周围敏化的药效学及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拟建立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的慢性炎症性疼痛动物模型,并采用行为学检测、副作用评... 慢性炎症性疼痛以周围敏化为主要表现形式,藏族药经典外用方剂白脉软膏治疗慢性炎症性疼痛临床疗效确切,但其缓解周围敏化的药效学及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拟建立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的慢性炎症性疼痛动物模型,并采用行为学检测、副作用评估、网络分析及实验验证等方法探讨白脉软膏治疗慢性炎症性疼痛的药效及机制。药效学研究表明白脉软膏可剂量依赖性提高慢性炎症性疼痛小鼠致炎足机械痛敏及热辐射痛敏阈值且无耐受性,对足肿胀、炎症介质及TRPV1、TRPA1的表达也有明确的抑制作用;体质量监测、正常小鼠痛敏阈值检测、轮替、强迫游泳实验等结果显示白脉软膏无明显毒副作用;根据白脉软膏基原药材药效、主要成分含量、ADME参数等纳入的51个候选活性分子网络分析显示,白脉软膏对慢性炎症性疼痛的抑制作用与调节TNF、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核心调控元件相关;进一步实验研究表明,白脉软膏可有效下调小鼠足跖部组织MAPK14、MAPK1、PTGS2的蛋白表达,并上调GSK3B的磷酸化水平。综上,白脉软膏可有效缓解慢性炎症性疼痛的周围痛敏且无耐受性及明显的毒副作用,相关机制可能与白脉软膏调控周围组织TNF及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的核心调控元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脉软膏 慢性炎症性疼痛 周围敏化 网络分析 TNF信号通路 T细胞信号通路 机制
原文传递
不同强度电针和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肌肉炎性痛大鼠的镇痛效应 被引量:25
19
作者 端木程琳 王晓宇 +6 位作者 张晓宁 何伟 宿杨帅 万红叶 胡玲 王毅 景向红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02-907,共6页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强度的电针(EA)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肌肉炎性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探讨刺激穴位不同层次结构激活不同传入神经纤维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方法:将刺激强度分为激活A纤维阈值(Ta)或者激活C纤维阈值(Tc),刺激层次采...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强度的电针(EA)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肌肉炎性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探讨刺激穴位不同层次结构激活不同传入神经纤维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方法:将刺激强度分为激活A纤维阈值(Ta)或者激活C纤维阈值(Tc),刺激层次采用TEAS或电针"梁丘"(达肌肉层)。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a强度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Ta)组、Tc强度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Tc)组、Ta强度电针(EA-Ta)组、Tc强度电针(EA-Tc)组,每组8只。以SD大鼠右侧股二头肌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建立肌肉炎性痛模型。4个干预组以相应刺激强度于"梁丘"给予TEAS或电针干预,每日干预1次,共干预3 d。以大鼠双足承重差值和异常肌电发放作为疼痛检测指标,观察不同强度和层次干预局部穴位"梁丘"的镇痛作用。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双足承重差值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TEAS-Tc组、EA-Ta组、EA-Tc组双足承重差值显著降低(P<0.05,P<0.01)。与本组干预前比较,TEAS-Tc组、EA-Ta组干预后大鼠异常肌电的曲线下面积、放电频率显著降低(P<0.01,P<0.05),EA-Tc组显著升高(P<0.05)。干预后与TEAS-Ta组比较,TEAS-Tc组异常肌电的曲线下面积抑制率、放电频率抑制率显著升高(P<0.05);与EA-Tc组比较,EA-Ta组异常肌电的曲线下面积抑制率、放电频率抑制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Tc强度的TEAS和Ta强度的肌肉层电针梁丘穴均可以减轻CFA炎性痛模型大鼠疼痛行为和异常肌电发放,说明局部镇痛的效果和穴位局部的层次和神经传入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炎性痛 电针 经皮穴位电刺激 肌电
原文传递
电针/经皮电刺激激活不同传入神经纤维对肌肉炎性痛大鼠的镇痛效应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端木程琳 张晓宁 +6 位作者 何伟 宿杨帅 万红叶 王毅 曲正阳 王晓宇 景向红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4-410,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肌肉炎性痛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探讨激活痛源局部穴位深、浅层次的不同传入神经纤维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在SD大鼠右侧股二头肌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建立肌肉炎性痛模型。实验分为3部分:(1)... 目的:观察电针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肌肉炎性痛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探讨激活痛源局部穴位深、浅层次的不同传入神经纤维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在SD大鼠右侧股二头肌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建立肌肉炎性痛模型。实验分为3部分:(1)8只模型大鼠分别采用不同刺激方式(电针/TEAS)诱导得出激活A类神经纤维的阈值(threshold of A fiber, Ta)和C类神经纤维的阈值(threshold of C fiber, Tc)。(2)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a强度TEAS(TEAS-Ta)组、Tc强度TEAS(TEAS-Tc)组、Ta强度电针(EA-Ta)组、Tc强度电针(EA-Tc)组。4个干预组以相应的刺激强度干预痛源局部穴位"梁丘",以大鼠双足承重差值作为疼痛检测指标,观察不同强度的电针和TEAS的镇痛作用。(3)6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同侧梁丘TEAS组、同侧梁丘电针组、对侧梁丘TEAS组、对侧梁丘电针组、同侧合谷TEAS和同侧合谷电针组,观察不同强度电针和TEAS干预同侧"梁丘"、对侧"梁丘"和远端"合谷"对大鼠C类神经纤维反射肌电的影响。结果:采用TEAS和电针两种方式诱导出的Aδ类和C类神经纤维反射肌电,其潜伏期、阈值和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双足承重差值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同侧"梁丘"后,TEAS-Tc组、EA-Ta组、EA-Tc组双足承重差值降低(P<0.05,P<0.01);与TEAS-Ta组比较,TEAS-Tc组双足承重差值降低(P<0.05)。与本组干预前比较,Tc强度TEAS干预同侧"梁丘"即刻、1 min和对侧"梁丘"即刻,C纤维反射肌电的频率降低(P<0.01,P<0.05);以Tc强度电针同侧"梁丘"即刻、1 min、2 min和对侧"梁丘"即刻、1 min以及"合谷"即刻,C类纤维反射肌电频率均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以Tc强度TEAS干预同侧"梁丘"即刻、1 min、 2 min及Tc强度TEAS干预对侧"梁丘"即刻时,C类神经纤维反射肌电的频率均降低(P<0.01,P<0.05);以Ta强度电针同侧"梁丘"即刻、1 min及对侧"梁丘"即刻,C类纤维反射肌电频率降低(P<0.01,P<0.05);以Ta强度电针同侧"梁丘"即刻,C类纤维反射肌甩频率均降低(P<0.01,P<0.05),以Tc强度电针同侧"梁丘"即刻、1 min、2 min、3 min和对侧"梁丘"即刻、1 min以及"合谷"即刻,C类纤维反射肌电频率均降低(P<0.01,P<0.05)。结论:在痛源局部"梁丘"Tc强度的TEAS和不同强度的电针均可以减轻炎性痛模型大鼠疼痛行为,抑制C类纤维反射肌电,该镇痛作用与穴位局部刺激层次和刺激强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炎性痛 电针 经皮穴位电刺激 C类神经纤维反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