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评周策纵的《五四运动史》
1
作者 万良慧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87-89,共3页
周策纵的《五四运动史》是五四运动研究的经典著作。全书在总体上阐释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与发展,并侧重对五四运动思想层面进行详细的论述。本文旨在分析《五四运动史》注重客观性与真实性、综合性强、研究视角广阔等特点,评析该书出现推... 周策纵的《五四运动史》是五四运动研究的经典著作。全书在总体上阐释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与发展,并侧重对五四运动思想层面进行详细的论述。本文旨在分析《五四运动史》注重客观性与真实性、综合性强、研究视角广阔等特点,评析该书出现推翻了国内惯常的对"五四"运动的政治解读、引导读者去了解五四运动过程和五四各方面的观点的史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史》 特点 价值 不足
下载PDF
女性身份的回归与本我的丧失——探析电影《女儿楼》
2
作者 万良慧 《枣庄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89-91,共3页
胡玫的《女儿楼》被国际影视评论界评论为中国文革后第一部女性题材而受到关注。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研究视角对该影片进行解读,主要从失语的女性、女性身份的自我寻找与凸显及女性本我的丧失等方面对女主人公乔小雨进行分析,进而体味胡玫... 胡玫的《女儿楼》被国际影视评论界评论为中国文革后第一部女性题材而受到关注。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研究视角对该影片进行解读,主要从失语的女性、女性身份的自我寻找与凸显及女性本我的丧失等方面对女主人公乔小雨进行分析,进而体味胡玫导演对女性独立意识的思考和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失语 父权 生命权力
下载PDF
张艺谋电影中被压抑的女性群像
3
作者 万良慧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06-109,共4页
张艺谋多部影片中塑造的蔑视传统礼教、反抗封建道德的叛逆女性在银幕上处于主导地位。这些女性在父权社会中是作为物化的符号及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存在,在封闭的生活空间中被父权与封建礼教压抑着。她们渴望生命的自由狂放,靠不断反抗来... 张艺谋多部影片中塑造的蔑视传统礼教、反抗封建道德的叛逆女性在银幕上处于主导地位。这些女性在父权社会中是作为物化的符号及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存在,在封闭的生活空间中被父权与封建礼教压抑着。她们渴望生命的自由狂放,靠不断反抗来坚守自我,突破了传统女性形象模式。这些女性形象凝聚了张艺谋的批判精神与沉痛忧郁的人文情怀,及对中国封建社会民族文化的沉痛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艺谋 电影 女性 压抑 权力 意义
下载PDF
阎连科小说中疾病的社会现实隐喻——以《日光流年》与《受活》为例
4
作者 万良慧 《宜宾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59-64,共6页
在阎连科小说中,"疾病"占有较大比重,小说中的疾病书写被赋予对民间苦难的表达、对人性的拷问、对现代化进程与对权力的质疑等社会现实隐喻功能。作者借疾病书写表达其对社会文化的理解与忧虑,对人文关怀的呼唤,彰显了他作为... 在阎连科小说中,"疾病"占有较大比重,小说中的疾病书写被赋予对民间苦难的表达、对人性的拷问、对现代化进程与对权力的质疑等社会现实隐喻功能。作者借疾病书写表达其对社会文化的理解与忧虑,对人文关怀的呼唤,彰显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负荷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 《日光流年》 《受活》 隐喻
下载PDF
浅析张艺谋电影“文革”叙事的特点——从《活着》到《归来》
5
作者 万良慧 《琼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80-85,共6页
张艺谋的四部涉及"文革"的电影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效果对"文革"这段历史进行了历时性的言说,探讨了"文革"对个体和时代带来的创伤,影片传达了导演对"文革"理解。同时,从影片拍摄的历时性可见... 张艺谋的四部涉及"文革"的电影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效果对"文革"这段历史进行了历时性的言说,探讨了"文革"对个体和时代带来的创伤,影片传达了导演对"文革"理解。同时,从影片拍摄的历时性可见张艺谋对"文革"的书写,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对"文革"的认识与表现也更具有深度,对当今社会认识"文革"具有指导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艺谋 “文革” 电影 隐喻 主题 爱情
下载PDF
抗战文学中的抗战农民形象——以解放区与国统区的乡土抗战小说为例
6
作者 万良慧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21-24,共4页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抗战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战文学中的农民参加战争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外族的入侵,农民参加战争具有被动的特征。此外,抗战农民形象的塑造迎合了时代与社会的要求,对抗日的民众起鼓舞的作用,有利于凝聚民众的抗战力量。同时...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抗战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战文学中的农民参加战争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外族的入侵,农民参加战争具有被动的特征。此外,抗战农民形象的塑造迎合了时代与社会的要求,对抗日的民众起鼓舞的作用,有利于凝聚民众的抗战力量。同时,这些有生命力的抗战农民形象也将会留在文学史上,成为乡土文学探索的新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小说 农民形象 战争 乡土文学
下载PDF
“红色经典”的再改编:从样板戏到电影——浅析电影《智取威虎山3D》对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改写 被引量:1
7
作者 万良慧 《三江高教》 2015年第3期68-72,共5页
在分析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与电影《智取威虎山3D》叙述差异的基础上,从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解读了从样板戏到电影的改编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指出电影《智取威虎山3D》在遵循样板戏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对"红色经典&qu... 在分析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与电影《智取威虎山3D》叙述差异的基础上,从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解读了从样板戏到电影的改编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指出电影《智取威虎山3D》在遵循样板戏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对"红色经典"进行了重建,赋予了"红色经典"以新的面貌,对其他红色经典的改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经典” 改编 样板戏 电影
原文传递
二度创造:从小说到电影——浅析电影《暖》对小说《白狗秋千架》的改写
8
作者 万良慧 《三江高教》 2014年第4期73-77,共5页
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与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小说与电影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二者互动的一个直接体现是小说改编成电影。笔者以影片《暖》和小说《白狗秋千架》为例,从情节设计、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入手探讨改编电影与原著... 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与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小说与电影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二者互动的一个直接体现是小说改编成电影。笔者以影片《暖》和小说《白狗秋千架》为例,从情节设计、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入手探讨改编电影与原著小说之间存在的差异,厘清从小说到电影的转变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进而探讨了从小说到电影的二度创造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 《白狗秋千架》 二度创造 文学和电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