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模型数据的电力系统地理位置接线图编辑工具 被引量:4
1
作者 万芳茹 许剑冰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2-84,共3页
针对电力系统分析使用的模型数据,提出了自动分析生成全网的拓扑关系的方法,目的是实现模型数据到电网设备的对应关系。基于此方法开发的编辑工具采用树形结构显示拓扑,利用拖曳操作快速构建电网的地理位置接线图,图上能标注可视化潮流。
关键词 地理位置接线图 电力系统 模型数据 自动拓扑分析 在线可视化潮流
下载PDF
基于EEAC的稳定性量化分析软件包 被引量:17
2
作者 徐泰山 薛峰 +6 位作者 许剑冰 万芳茹 李碧君 鲍颜红 丁纯 方勇杰 薛禹胜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2期55-58,共4页
现代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迫切要求对暂态功角稳定、暂态电压稳定和暂态电压跌落可接受性等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扩展等面积准则(EEAC)理论为开发稳定性量化分析软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暂态安全的3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在EEAC理论基础上构... 现代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迫切要求对暂态功角稳定、暂态电压稳定和暂态电压跌落可接受性等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扩展等面积准则(EEAC)理论为开发稳定性量化分析软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暂态安全的3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在EEAC理论基础上构思建立了暂态安全定量分析软件的框架.论述了暂态安全定量分析软件的整体设计思路,介绍了有关软件所用的定量分析技术和主要功能,实例表明这些软件能快速、定量地评估暂态功角稳定性和电压安全性,满足在线暂态功角稳定和电压安全分析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EAC 暂态功角稳定 暂态安全性 稳定性量化分析软件包 电力系统
下载PDF
电网年度运行方式自动优化计算与报告生成系统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碧君 付红军 +4 位作者 胡扬宇 陈涛 孙冉 万芳茹 王胜明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2-115,共4页
年运行方式编制是电网运行管理部门每年都要开展的常态工作。文中设计开发的电网年度运行方式自动优化计算与报告生成系统,建立了灵活、易维护的管理数据库,实现了统一的运行方式数据平台;基于网络的多用户、分布式并行计算平台,实现了... 年运行方式编制是电网运行管理部门每年都要开展的常态工作。文中设计开发的电网年度运行方式自动优化计算与报告生成系统,建立了灵活、易维护的管理数据库,实现了统一的运行方式数据平台;基于网络的多用户、分布式并行计算平台,实现了计算资源的动态优化分配,解决了年度方式海量计算任务;实现了自动计算和报告辅助编写功能,能够按年度方式计算流程,自动计算并输出年度运行方式报告内容。介绍了系统的结构、功能、关键技术。该系统进一步规范了电网年度方式编制和分析计算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网年度运行方式 自动优化计算 报告自动生成 多用户分布式并行计算
下载PDF
电力系统故障恢复方法简述 被引量:8
4
作者 蒋雷海 万芳茹 徐泰山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0-73,共4页
概述了故障诊断过程中常用方法 ,提出分布式技术在解决大系统故障诊断中跨区域复杂故障的处理方法 ;归纳了配电网故障恢复的目标、恢复方法和注意事项 ;综述了输电网故障恢复的指导思想、恢复策略的形成过程、典型的实现方法、恢复步骤... 概述了故障诊断过程中常用方法 ,提出分布式技术在解决大系统故障诊断中跨区域复杂故障的处理方法 ;归纳了配电网故障恢复的目标、恢复方法和注意事项 ;综述了输电网故障恢复的指导思想、恢复策略的形成过程、典型的实现方法、恢复步骤及恢复过程中所需注意的主要事项。最后 ,提出了故障恢复系统成功运行时所必须具备的若干要素 ,并指出在开发故障恢复系统时 ,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学规划法与分布技术的有机结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故障恢复 人工智能 数学规划法 分布技术
下载PDF
毫秒级精准负荷控制系统设计与工程应用 被引量:24
5
作者 任建锋 颜云松 +4 位作者 罗剑波 司庆华 陶翔 郭勋 万芳茹 《电力工程技术》 2018年第1期45-50,共6页
毫秒级精准负荷控制系统将切负荷控制方式从传统的集中切变电站负荷线路方式转变为快速精准控制用户可中断分支负荷线路。在分析现有终端接入通信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即控制主站层、控制子站层、终端用户接入层,描述了... 毫秒级精准负荷控制系统将切负荷控制方式从传统的集中切变电站负荷线路方式转变为快速精准控制用户可中断分支负荷线路。在分析现有终端接入通信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即控制主站层、控制子站层、终端用户接入层,描述了各层级的功能定义,给出了计及直流故障落点位置和负荷分层的整体最小欠切控制策略;详细介绍了系统实现所需的关键技术:STM-1接口(155M接口)技术、多用户共享2M通道接入技术、模拟大规模可中断负荷批量切除及有序恢复的试验技术等。该技术方案已应用于江苏电网精准切负荷一期、二期工程中,现场实切试验表明满足运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秒级 精准负荷控制 可中断负荷
下载PDF
UPFC在线运行优化辅助决策应用功能设计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峰 彭慧敏 +3 位作者 袁虎玲 万芳茹 黄天罡 李威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6-82,共7页
由于缺乏UPFC实时运行优化指导工具,UPFC强大的潮流控制能力无法灵活发挥。基于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设计了UPFC运行优化辅助决策应用功能,根据实际UPFC工程限额工作模式下潮流计算特点,求解UPFC控制措施灵敏度,利用在线丰富的计算资源... 由于缺乏UPFC实时运行优化指导工具,UPFC强大的潮流控制能力无法灵活发挥。基于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设计了UPFC运行优化辅助决策应用功能,根据实际UPFC工程限额工作模式下潮流计算特点,求解UPFC控制措施灵敏度,利用在线丰富的计算资源,进行UPFC多控制目标集群并行计算,获取UPFC静态安全控制措施和潮流优化控制措施。该应用功能可利用UPFC控制能力提高电网运行的灵活性,为调度运行人员提供辅助决策。苏州南部电网500 kV UPFC工程算例分析说明了UPFC在线运行优化辅助决策计算流程,结果显示所提方法可有效解决UPFC近区静态安全问题,并优化近区网络损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电网 调度控制系统 统一潮流控制器 静态安全 潮流优化 集群计算
下载PDF
大电网紧急控制系统实验验证评估体系 被引量:4
7
作者 杨丽 李先允 万芳茹 《电气技术》 2016年第6期56-61,共6页
为推进大电网紧急控制系统的体系建设,提高紧急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建立了大电网紧急控制实验验证评估体系。该体系结合大电网紧急控制系统的架构组成及实际应用功能来构建,包含系统建设、模块功能、数据完整性、可靠性和实时性5个方面的... 为推进大电网紧急控制系统的体系建设,提高紧急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建立了大电网紧急控制实验验证评估体系。该体系结合大电网紧急控制系统的架构组成及实际应用功能来构建,包含系统建设、模块功能、数据完整性、可靠性和实时性5个方面的一级到三级的递阶层次结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熵权法组合赋权法进行指标权重设置,参考国家或行业标准并利用德尔菲法设定评估指标的评价判据。通过算例分析表明,大电网紧急控制系统实验验证评估体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清晰反映紧急控制系统的整体情况,有利于找出其薄弱环节并对其进行改进并加强其系统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急控制系统 实验验证 评估体系 权重设置
下载PDF
交直流混联受端电网频率紧急协调控制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31
8
作者 董希建 罗剑波 +5 位作者 李雪明 李碧君 万芳茹 薛峰 王忠明 李志辉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59-66,共8页
交直流混联受端电网大频差事故下的频率稳定控制是个难题,之前主要依靠电源侧的一次调频响应以及负荷侧的低频减载措施。随着直流功率紧急支援、抽蓄切泵和大规模可中断负荷控制等新型可控资源以及相应新控制技术的出现,全面提升和拓展... 交直流混联受端电网大频差事故下的频率稳定控制是个难题,之前主要依靠电源侧的一次调频响应以及负荷侧的低频减载措施。随着直流功率紧急支援、抽蓄切泵和大规模可中断负荷控制等新型可控资源以及相应新控制技术的出现,全面提升和拓展频率紧急控制技术成为可能。系统性地分析了实现频率紧急全过程控制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重点阐述了频率紧急协调控制技术中的故障可靠识别、功率损失量准确计算、多防线协同、多措施分类协调、系统监视与管理等核心技术。基于上述关键和核心技术构建了华东电网频率紧急协调控制系统,保障了华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升了新能源的消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直流 交直流混联 多直流馈入 大频差 直流功率紧急支援 可中断负荷 多防线协同
下载PDF
提升高渗透率新能源电网承载能力的DSSC优化配置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智伟 张振宇 +6 位作者 李征 徐海超 樊嘉杰 王嘉豪 万芳茹 周霞 马道广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9-187,共9页
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全球能源体系加速转型,未来新能源将在电力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渗透率新能源并网引起的输电线路阻塞问题将成为限制新能源并网规模以及系统承载能力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两阶段协调优化分布式静态串联补... 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全球能源体系加速转型,未来新能源将在电力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渗透率新能源并网引起的输电线路阻塞问题将成为限制新能源并网规模以及系统承载能力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两阶段协调优化分布式静态串联补偿器(distributed static series compensator,DSSC)配置来提升高渗透率新能源电网承载能力的方案。首先提出电网承载能力指标并构建DSSC的数学模型,以单个规划周期内最大化系统承载能力为目标对接入系统的DSSC进行规划配置。其次以系统配置成本最低为目标来优化DSSC的安装位置及数量,提升高渗透率新能源并网后系统的承载能力。最后,通过IEEE-RTS79节点系统和实际电网仿真分析对所提方法进行了验证。相比于采用静态串联补偿器(static synchronous series compensator,SSSC),DSSC可充分利用输电通道容量,有效减少因线路阻塞所造成的新能源丢弃,提升高渗透率新能源并网后系统的承载能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渗透率新能源 电网承载能力 分布式静态串联补偿器 输电线路阻塞
下载PDF
考虑调峰成本的大规模电动汽车分群调度策略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康平 黄曲粲 +6 位作者 张兴科 万芳茹 魏朝阳 刘财华 田浩 魏聪 周霞 《综合智慧能源》 CAS 2022年第11期12-19,共8页
随着大规模新能源和电动汽车(EV)并网,电网出现功率波动、调峰成本过高等问题。为缓解电网调峰压力,实现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提出一种考虑调峰成本的EV分群调度策略。首先以EV与电网互动方式、充放电特性为判别量对EV进行分群,分别构建... 随着大规模新能源和电动汽车(EV)并网,电网出现功率波动、调峰成本过高等问题。为缓解电网调峰压力,实现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提出一种考虑调峰成本的EV分群调度策略。首先以EV与电网互动方式、充放电特性为判别量对EV进行分群,分别构建单向、双向、换电型3种EV负荷模型;其次考虑EV参与调峰的成本因素,构建计及成本的EV调峰定价模型,并基于该模型以负荷峰谷差最小为目标,对区域电网下的集群EV进行调峰定价;然后根据调峰定价阶段得到的结果制定EV参与调峰的动态电价,以系统各项运行成本的期望值之和最小为目标安排EV负荷。最后在改进的区域电网系统中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调峰策略的有效性以及该定价策略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分群调度 分时电价 两阶段优化 辅助调峰 储能 新能源
下载PDF
明清合译文人文化认同对比与溯因——以徐光启和李善兰为例
11
作者 万芳茹 舒艾 《海外文摘》 2023年第14期115-117,共3页
在明清两次科技翻译高潮中,西方外来译者与本土文人的合译活动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参与科技合译活动的本土文人对西方科技文化的看法却大不相同。与利玛窦合译的士大夫群体对西方的科技文化持较为包容的态度,但以李善兰为代表... 在明清两次科技翻译高潮中,西方外来译者与本土文人的合译活动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参与科技合译活动的本土文人对西方科技文化的看法却大不相同。与利玛窦合译的士大夫群体对西方的科技文化持较为包容的态度,但以李善兰为代表的大部分清末合译者却始终对西来文化信仰保持距离,坚守其儒家文人身份。本文以徐光启和李善兰为例,对比他们对西方文化各自所持的态度,及态度所形成的原因。 展开更多
下载PDF
电网交直流协调控制系统安稳控制策略整定研究
12
作者 王潇煜 朱红磊 万芳茹 《中国高新科技》 2023年第18期55-56,63,共3页
交直流电网有多种运行模式,传统的控制方式无法满足在大扰动下,将直流电压频率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的要求。文章提出了交直流协调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策略的设定方法,从稳定性控制的角度,对互通式立交的直流混合拓扑进行了总结。换流站及其节... 交直流电网有多种运行模式,传统的控制方式无法满足在大扰动下,将直流电压频率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的要求。文章提出了交直流协调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策略的设定方法,从稳定性控制的角度,对互通式立交的直流混合拓扑进行了总结。换流站及其节点的直流线路阻抗是并联的,每个直流电路的功率调制都可以独立地进行,通过有效计算当前内环控制器的参数整定值,能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相位裕度。同时,计算并排序相同故障情况下的最大功率扰动,并选择与平均值的最小扰动差作为功率整定值,以便将下垂系数的平均值调整到其参考值,进而实现稳定控制整定。测试结果表明,安全控制策略设置方案的瞬态频率最大值不大于51.28Hz,最小值不小于49.68Hz,准稳态频率可以保持在系统的允许偏差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网 交直流协调控制 控制系统 安全控制 策略设置 控制策略
下载PDF
从“译以补儒”到“译为器物”——明清中外科技合译文人文化身份的“变”与“不变”
13
作者 舒艾 万芳茹 《中国科技翻译》 2023年第4期54-57,共4页
本文以徐光启和李善兰为代表,分析对比了明清中外科技合译文人的译者文化身份之异同。研究发现,两代合译文人在翻译中都呈现出传统儒家学者形象,然而,他们对于西学之用的具体目标又有所不同。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对明清科技合译行为的认... 本文以徐光启和李善兰为代表,分析对比了明清中外科技合译文人的译者文化身份之异同。研究发现,两代合译文人在翻译中都呈现出传统儒家学者形象,然而,他们对于西学之用的具体目标又有所不同。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对明清科技合译行为的认识,对于以传统学术资源阐释外来知识亦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合译 译者文化身份 徐光启 李善兰 儒家思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