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DOM组分变化分析
被引量:
4
1
作者
万鹏亮
刘玉玲
+3 位作者
朱妮平
窦川川
赵鹏鹤
王行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5-772,共8页
为探究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组分的变化,采用LC-OCD检测技术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DOM的组分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城市污水在A^(2)O工艺处理过程中,Biopolymers、LMW Acids与LMW Neutrals...
为探究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组分的变化,采用LC-OCD检测技术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DOM的组分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城市污水在A^(2)O工艺处理过程中,Biopolymers、LMW Acids与LMW Neutrals在厌氧池和缺氧池被大量利用,其中Biopolymers与LMW Acids在缺氧池基本消耗完全,LMW Neutrals削减率达到85%.大分子量物质与小分子量物质沿程大量削减,中分子量物质削减率较低.其中LMW Neutrals、Humic Subst与Building Blocks是出水中COD的主要贡献者.三维荧光数据通过PARAFAC与FRI进行分析,其中PARAFAC法解析出3个组分,包括1个类蛋白质组分与2个类腐殖酸组分,PARAFAC确定的C2组分与FRI划分的区域Ⅰ、区域Ⅱ代表的类蛋白质等物质与区域Ⅲ代表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在厌氧池与缺氧池被大量利用.好氧池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导致C2组分与区域Ⅲ代表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在好氧池出水中有少量增加.此外,区域Ⅰ、区域Ⅱ、区域Ⅲ的标准积分体积在二沉池出水中增加,表明这3个区域代表的物质的增加导致了二沉池出水COD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ARAFAC分析出的C2、C3组分与FRI确定的区域Ⅰ、区域Ⅱ、区域Ⅳ、区域Ⅴ积分标准体积及总积分标准体积与COD、DOC呈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
LC-OCD
平行因子分析
荧光区域积分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低温热水解对剩余污泥DOM的溶出特征分析
被引量:
7
2
作者
赵鹏鹤
刘玉玲
+3 位作者
窦川川
万鹏亮
王行梁
郑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841-4847,共7页
为了研究剩余污泥在低温热处理条件下的理化性质及溶出特征,采用批次试验探究了热处理温度对剩余污泥溶解性有机物(SCOD)、溶解性碳水化合物(SC)、溶解性蛋白质(SP)的溶出变化情况,分析了溶解性有机物质(DOM)荧光组分的平行因子分析模...
为了研究剩余污泥在低温热处理条件下的理化性质及溶出特征,采用批次试验探究了热处理温度对剩余污泥溶解性有机物(SCOD)、溶解性碳水化合物(SC)、溶解性蛋白质(SP)的溶出变化情况,分析了溶解性有机物质(DOM)荧光组分的平行因子分析模型特征.研究发现,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SCOD在80℃的破解度增幅最高,在90℃溶出量最大;SC在70℃时溶出率增幅最高,在90℃质量浓度最高;SP在60℃质量浓度最大;挥发性脂肪酸(VFAs)在60℃达到最大含量;液相色谱-有机碳测定仪(LC-OCD)分析表明,溶解性有机碳在90℃分子质量浓度最大,但生物聚合类物质的比例在80℃最高;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显示,剩余污泥热处理后的DOM均包含类蛋白质C1(282,324nm)、代谢类蛋白质C2(310,364nm)、可见腐殖酸C3(278/338/358nm,424nm)、土壤富里酸C4(270/318/354nm,476/524nm),对于热水解法预处理污泥,类蛋白质在80℃下具有最大荧光强度,代谢类蛋白质在60℃下具有最大荧光强度.在60min条件下,污泥中有机物溶出的最佳温度是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温度
DOM
溶出特征
平行因子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碱预处理对剩余污泥DOM的溶出特征及平行因子分析
被引量:
10
3
作者
窦川川
刘玉玲
+3 位作者
赵鹏鹤
万鹏亮
周行
王一帆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4-21,共8页
对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进行碱预处理,研究了碱解液的溶解性有机物(DOM)组成、三维荧光特性、溶解性有机碳变化以及污泥有机质的红外特性。结果表明,当pH=12时污泥破解程度最大,达到了44.69%。溶解性碳水化合物(SC)与溶解性蛋白质(SP)...
对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进行碱预处理,研究了碱解液的溶解性有机物(DOM)组成、三维荧光特性、溶解性有机碳变化以及污泥有机质的红外特性。结果表明,当pH=12时污泥破解程度最大,达到了44.69%。溶解性碳水化合物(SC)与溶解性蛋白质(SP)浓度随着pH值的升高基本呈增大趋势,并以pH=11为分界点产生突变,当pH>11后SC与SP浓度大幅增加。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将碱预处理污泥中的DOM划分为4种组分,包括2种类蛋白组分和2种类腐殖质组分,其中类腐殖酸类物质在pH=12时含量大幅提高。液相色谱-有机碳检测器联用仪(LC-OCD)分析表明,在pH值为9~11范围内,易生物降解的生物聚合物和中性低分子物质组分在DOC中占优势地位;而当pH=12时,腐殖质和腐殖质前体物的含量急剧上升,一些难生物降解的腐殖质大量溶出,同时一些易生物降解有机物被转化为难生物降解的腐殖质。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糖类和蛋白类物质基团吸收峰面积随着pH值的升高呈增加趋势,氨基酸基团在pH=11时吸收峰面积达到最大,带有芳环结构的基团吸收峰面积在pH=12时达到最大。综合考虑,污泥资源化宜选择pH=11为最佳碱预处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碱预处理
溶解性有机物
溶出特征
平行因子分析
原文传递
题名
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DOM组分变化分析
被引量:
4
1
作者
万鹏亮
刘玉玲
朱妮平
窦川川
赵鹏鹤
王行梁
机构
中国电建集团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出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5-772,共8页
基金
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基金资助项目(15JS063)
陕西省水利科技基金资助项目(2015slkj-08)
+1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78452)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20SF-354)。
文摘
为探究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组分的变化,采用LC-OCD检测技术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DOM的组分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城市污水在A^(2)O工艺处理过程中,Biopolymers、LMW Acids与LMW Neutrals在厌氧池和缺氧池被大量利用,其中Biopolymers与LMW Acids在缺氧池基本消耗完全,LMW Neutrals削减率达到85%.大分子量物质与小分子量物质沿程大量削减,中分子量物质削减率较低.其中LMW Neutrals、Humic Subst与Building Blocks是出水中COD的主要贡献者.三维荧光数据通过PARAFAC与FRI进行分析,其中PARAFAC法解析出3个组分,包括1个类蛋白质组分与2个类腐殖酸组分,PARAFAC确定的C2组分与FRI划分的区域Ⅰ、区域Ⅱ代表的类蛋白质等物质与区域Ⅲ代表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在厌氧池与缺氧池被大量利用.好氧池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导致C2组分与区域Ⅲ代表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在好氧池出水中有少量增加.此外,区域Ⅰ、区域Ⅱ、区域Ⅲ的标准积分体积在二沉池出水中增加,表明这3个区域代表的物质的增加导致了二沉池出水COD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ARAFAC分析出的C2、C3组分与FRI确定的区域Ⅰ、区域Ⅱ、区域Ⅳ、区域Ⅴ积分标准体积及总积分标准体积与COD、DOC呈显著相关关系.
关键词
城市污水
LC-OCD
平行因子分析
荧光区域积分
相关性分析
Keywords
municipal wastewater
LC-OCD
PARAFAC
fluorescence area integra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分类号
X703.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低温热水解对剩余污泥DOM的溶出特征分析
被引量:
7
2
作者
赵鹏鹤
刘玉玲
窦川川
万鹏亮
王行梁
郑兴
机构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841-4847,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78452)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SF-354)。
文摘
为了研究剩余污泥在低温热处理条件下的理化性质及溶出特征,采用批次试验探究了热处理温度对剩余污泥溶解性有机物(SCOD)、溶解性碳水化合物(SC)、溶解性蛋白质(SP)的溶出变化情况,分析了溶解性有机物质(DOM)荧光组分的平行因子分析模型特征.研究发现,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SCOD在80℃的破解度增幅最高,在90℃溶出量最大;SC在70℃时溶出率增幅最高,在90℃质量浓度最高;SP在60℃质量浓度最大;挥发性脂肪酸(VFAs)在60℃达到最大含量;液相色谱-有机碳测定仪(LC-OCD)分析表明,溶解性有机碳在90℃分子质量浓度最大,但生物聚合类物质的比例在80℃最高;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显示,剩余污泥热处理后的DOM均包含类蛋白质C1(282,324nm)、代谢类蛋白质C2(310,364nm)、可见腐殖酸C3(278/338/358nm,424nm)、土壤富里酸C4(270/318/354nm,476/524nm),对于热水解法预处理污泥,类蛋白质在80℃下具有最大荧光强度,代谢类蛋白质在60℃下具有最大荧光强度.在60min条件下,污泥中有机物溶出的最佳温度是80℃.
关键词
剩余污泥
温度
DOM
溶出特征
平行因子法
Keywords
excess sludge
temperature
DOM
dissolution characteristics
parallel factor analysis
分类号
X703.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碱预处理对剩余污泥DOM的溶出特征及平行因子分析
被引量:
10
3
作者
窦川川
刘玉玲
赵鹏鹤
万鹏亮
周行
王一帆
机构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出处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4-21,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78452)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SF-354)。
文摘
对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进行碱预处理,研究了碱解液的溶解性有机物(DOM)组成、三维荧光特性、溶解性有机碳变化以及污泥有机质的红外特性。结果表明,当pH=12时污泥破解程度最大,达到了44.69%。溶解性碳水化合物(SC)与溶解性蛋白质(SP)浓度随着pH值的升高基本呈增大趋势,并以pH=11为分界点产生突变,当pH>11后SC与SP浓度大幅增加。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将碱预处理污泥中的DOM划分为4种组分,包括2种类蛋白组分和2种类腐殖质组分,其中类腐殖酸类物质在pH=12时含量大幅提高。液相色谱-有机碳检测器联用仪(LC-OCD)分析表明,在pH值为9~11范围内,易生物降解的生物聚合物和中性低分子物质组分在DOC中占优势地位;而当pH=12时,腐殖质和腐殖质前体物的含量急剧上升,一些难生物降解的腐殖质大量溶出,同时一些易生物降解有机物被转化为难生物降解的腐殖质。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糖类和蛋白类物质基团吸收峰面积随着pH值的升高呈增加趋势,氨基酸基团在pH=11时吸收峰面积达到最大,带有芳环结构的基团吸收峰面积在pH=12时达到最大。综合考虑,污泥资源化宜选择pH=11为最佳碱预处理条件。
关键词
剩余污泥
碱预处理
溶解性有机物
溶出特征
平行因子分析
Keywords
excess sludge
alkaline pretreatment
DOM
dissolution characteristics
parallel factor analysis
分类号
TU992 [建筑科学—市政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DOM组分变化分析
万鹏亮
刘玉玲
朱妮平
窦川川
赵鹏鹤
王行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低温热水解对剩余污泥DOM的溶出特征分析
赵鹏鹤
刘玉玲
窦川川
万鹏亮
王行梁
郑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碱预处理对剩余污泥DOM的溶出特征及平行因子分析
窦川川
刘玉玲
赵鹏鹤
万鹏亮
周行
王一帆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