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走路:关于“道”的道说
1
作者 丘山石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8-22,26,共6页
人,走路。走路必得问(寻)路,而问(寻)路必得有亮光才有路可问(寻)。走路从未行到行,又从行到止;亮光从隐(黑)到显(白),又从显(白)到隐(黑);人从未生(无)到生(有),又从生(有)到死(无),为万物无—有—无行走之路,为"道",为一种... 人,走路。走路必得问(寻)路,而问(寻)路必得有亮光才有路可问(寻)。走路从未行到行,又从行到止;亮光从隐(黑)到显(白),又从显(白)到隐(黑);人从未生(无)到生(有),又从生(有)到死(无),为万物无—有—无行走之路,为"道",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而当"道"在道出之际,又总是以言说、"道之"等的样态显现,既为行走,又为行走之导引,为万物(首先是人)得以行走起来的"先之"之动态趋势。路有歧正,而"道"无不正。人,走路,就是走在求"道"的途中。人欲把握"道",必得从行走的路上抽身而出,以旁观者的姿态对它进行诘问,但人不能既行又止、既显(白)又隐(黑)、既生(有)又死(无),因而人只能通过"损之又损"、"涤除玄览",将本心之外所有附着物尽皆黜落,使之切近"纯一无伪",实现对"道"最为切近的聆听与最为切近的体验,从而获得"道"的导引,自在地走在"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路 道说 导引
下载PDF
家·筑造·思:“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
2
作者 丘山石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7-10,共4页
家,就是人得以存在的处所。所谓开天辟地,就是人为自己筑造得以存在的处所(家)。为"乾坤""立极",就是人为自己开辟天地,筑造世界,筑造处所(家)。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确立以"仁"为天地之&q... 家,就是人得以存在的处所。所谓开天辟地,就是人为自己筑造得以存在的处所(家)。为"乾坤""立极",就是人为自己开辟天地,筑造世界,筑造处所(家)。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确立以"仁"为天地之"极"。人开辟天地、筑造世界必须以"仁"作为支柱,才能支撑起人得以存在的处所(家)。对于如何才能持守"仁"这天地之"极",则只有通过"精一",即由"诚"而达到"执中"、"用中",即把握"道",从而实现对"原于性命之正"的"道心"的持守,实现天地之"极"("仁")牢固地树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天地 立极
下载PDF
本体的追问:从“是者”到“是”
3
作者 丘山石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42-45,共4页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到对"存在(是)"的贞认,标志着"人"对本体的认识的进步。"人"对本体的认识是由对"是者"的探求而深入到对"是"的贞认的,这也是"人"自科学意识苏醒之后哲学意识的苏醒。"是"显现于"是者",对"是"的把握是"总有一天会死"的"人"。在持守"思"与"是"同一的境域中,"人"能通过"思"实现对"是"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 “是者” “是”
下载PDF
《中庸》与《易传》不同致思向度略论
4
作者 丘山石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3-17,117,共6页
在心性学领域里,《中庸》与《易传》俱为其原始圣典,它们各自彰显了不同的致思向度。前者以向内求索为其致思取向,后者以向外求索为其致思途径。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历史上,这两种不同致思向度一直产生着非常重大的影响,长期占有主导地... 在心性学领域里,《中庸》与《易传》俱为其原始圣典,它们各自彰显了不同的致思向度。前者以向内求索为其致思取向,后者以向外求索为其致思途径。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历史上,这两种不同致思向度一直产生着非常重大的影响,长期占有主导地位。通过对中国传统心性学思想进行点评,将《中庸》与《易传》所彰显的不同致思向度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行一番梳理,以揭示其深厚的思想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易传 致思向度
下载PDF
“即物而穷其理”如何可能?
5
作者 丘山石 《朱子学刊》 2007年第1期215-221,共7页
'即物而穷其理'、'格物穷理'是宋儒对传统格致说的一个表述。中国传统思想家们自《大学》提出'致知在格物'的思想主张以来,虽然对于如何'致知'有过深入探求论述伊,也可谓洋洋大观,然而始终未有一个系... '即物而穷其理'、'格物穷理'是宋儒对传统格致说的一个表述。中国传统思想家们自《大学》提出'致知在格物'的思想主张以来,虽然对于如何'致知'有过深入探求论述伊,也可谓洋洋大观,然而始终未有一个系统性的建构。王阳明曾说:'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 洋洋大观 纵格 格物穷理 钱友 传统 去格 系统性 格物
原文传递
朱熹终极之思道统:“屹然天一柱,雄镇斡维东!”
6
作者 丘山石 《朱子学刊》 2012年第1期24-36,共13页
所谓道统就是儒家传道之统。儒家道统的建立由来已久,如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所谓'作者七人'2,以及《论语·尧曰》所描述的尧传舜、舜传禹'允执其中'3,隐然就是在构建他的儒道统绪。孟子谓:'由尧、舜至于... 所谓道统就是儒家传道之统。儒家道统的建立由来已久,如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所谓'作者七人'2,以及《论语·尧曰》所描述的尧传舜、舜传禹'允执其中'3,隐然就是在构建他的儒道统绪。孟子谓:'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宪问 统绪 终极 镇斡维东 道统 儒道 文王
原文传递
生生不息:朱熹与王阳明生命观的同调异趣
7
作者 丘山石 《朱子文化》 2020年第3期7-12,共6页
古往今来,如何实现生命的长盛不衰,始终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朱熹虽然直至终老仍对道家方外丹鼎之术表示向慕,但他始终以顺"道"而"生""超凡入圣"为终极目标。王阳明经过前半生对道家养生之术的体验之后... 古往今来,如何实现生命的长盛不衰,始终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朱熹虽然直至终老仍对道家方外丹鼎之术表示向慕,但他始终以顺"道"而"生""超凡入圣"为终极目标。王阳明经过前半生对道家养生之术的体验之后,幡然改弦更张,阐发"致良知"之说,以求取"仁"为其"长生"之主旨。其实,无论是朱熹还是王阳明,都是对"造化生生不息之理"的探求。人只要能秉持"良知"持守"诚",就能把握"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良知 王阳明 朱熹 前半生 超凡入圣 生命观
原文传递
简论程朱陆王之会通(上)
8
作者 丘山石 《朱子文化》 2019年第2期9-13,共5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宋明诸儒学术思想体系的产生最蔚为壮观,其中以程朱陆王为翘楚,其学术思想影响至今。由于中国语言文化形态所致,各个学术流派对各自思想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界定不一,致使互相之间产生冲突、论争,但也由此促使学术交流... 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宋明诸儒学术思想体系的产生最蔚为壮观,其中以程朱陆王为翘楚,其学术思想影响至今。由于中国语言文化形态所致,各个学术流派对各自思想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界定不一,致使互相之间产生冲突、论争,但也由此促使学术交流、互相补充,从而进一步得到完善。程朱之学与陆王之学虽然各自形态不同,且其致思路向时有殊异,但在学理、学的、工夫等方面则多有互相会通之处。其实,他们始终互相补充、互相会通、互相依存,始终同气相求,共同构筑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摩天大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朱之学 陆王之学 互相会通
原文传递
简论程朱陆王之会通(下)
9
作者 丘山石 《朱子文化》 2019年第3期11-15,共5页
三、工夫之会通:1、'敬'与发明'本心';2、'致良知';'真知'与'知之真切'已知程朱陆王等均以'学以至圣人'为其人生价值目标,那么,如何能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呢?朱熹认为要想成为圣人就要... 三、工夫之会通:1、'敬'与发明'本心';2、'致良知';'真知'与'知之真切'已知程朱陆王等均以'学以至圣人'为其人生价值目标,那么,如何能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呢?朱熹认为要想成为圣人就要从读圣贤书开始,通过读圣贤之书掌握如何成为圣人的途径与方法,进而孜孜不倦,最终成为圣人。而陆九渊、王阳明则不同,他们认为每个人只要从自己的'本心''良知'出发,即可实现成为圣人的人生价值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良知” 王阳明 理性知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