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侧皮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丛小萌 李闻宇 +4 位作者 杨传美 王玉阳 潘晓娜 宋晨 李江 《精准医学杂志》 2021年第3期235-238,242,共5页
目的观察健侧皮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大面积脑梗死(MCI)患者下肢运动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MCI患者45例随机分为高频组、低频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常规康复训练,其中高频组患者给予健侧半球初级运动... 目的观察健侧皮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大面积脑梗死(MCI)患者下肢运动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MCI患者45例随机分为高频组、低频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常规康复训练,其中高频组患者给予健侧半球初级运动皮质代表区(M1区)10 Hz rTMS治疗,低频组患者给予健侧半球M1区1 Hz rTMS治疗,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健侧半球M1区假刺激,并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的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等评定3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并采集扩散张量成像(DTI)图像中表观弥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评估3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结果高频组患者治疗前后FMA-LE、BBS、MBI评分差值与低频组、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3.337~77.408,t=2.033~11.213,P<0.05);低频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述差值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3组患者梗死灶FA、ADC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频组患者治疗前后胼胝体FA差值、ADC差值与低频组、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F=8.756、24.984,t=3.324~6.299,P<0.05),低频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述差值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频rTMS作用于健侧半球M1区,有助于MCI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其疗效优于低频rTMS作用于健侧半球M1区及未接受rTMS治疗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经颅磁刺激 运动障碍 功能恢复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 运动皮质 治疗结果
下载PDF
Theta脉冲刺激联合认知训练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闻宇 丛小萌 +7 位作者 杨传美 宋晨 张子青 李展菲 王玉阳 潘晓娜 张宇 李江 《临床医学进展》 2021年第4期1672-1679,共8页
目的:观察theta脉冲刺激(theta burst stimulation, TBS)联合认知训练对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患者的认知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方法:38例PSC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最终36例病人完成... 目的:观察theta脉冲刺激(theta burst stimulation, TBS)联合认知训练对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患者的认知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方法:38例PSC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最终36例病人完成本研究,其中双侧刺激组12例,单侧刺激组12例,假刺激组12例。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认知训练)和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改善认知药物)。在进行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双侧刺激组给予左前额叶背外侧间歇性TBS和右前额叶背外侧持续性TBS,单侧刺激组给予左前额叶背外侧间歇性TBS和右前额叶背外侧的假刺激,假刺激组给予双侧的假刺激,5次/周,共治疗3周。治疗前后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评价认知功能,采用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评估脑组织代谢及影像学变化,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双侧及单侧刺激组患者治疗后的MMSE、MoCA、M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0.05),假刺激组M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0.05)。与治疗后假刺激组比较,双侧刺激组的MoCA评分、MMSE中语言能力(命名、复述、阅读、三步指令、书写、结构能力总分)评分显著改善(P 【0.05)。双侧及单侧刺激组治疗后双侧海马区MRS代谢值NAA/Cr显著升高(P 【0.05)。与治疗后假刺激组比较,双侧刺激组NAA/Cr升高更为明显(P 【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海马区MRS代谢值NAA/Cr差值与MoCA评分差值呈中度正相关(r = 0.663~0.710, P 【0.05)。结论:TBS联合认知训练可改善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双侧前额叶背外侧刺激可能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认知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theta脉冲刺激 磁共振波谱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治疗进展
3
作者 宋晨 李江 +2 位作者 徐子涵 丛小萌 李闻宇 《临床医学进展》 2020年第12期3201-3208,共8页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 NB)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的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因此,重建平衡的膀胱功能和提高控尿能力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一...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 NB)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的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因此,重建平衡的膀胱功能和提高控尿能力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预期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治疗包括药物疗法、手术疗法、电刺激疗法、磁刺激疗法以及康复训练疗法等。尿流动力学检查已成为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常规检查技术,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可对膀胱尿道功能进行分类外,还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的客观指标。本文将近些年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研究的成果进行概述,总结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是复杂的综合工作,间歇性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治疗手段,但目前仍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使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完全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康复治疗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4
作者 戚龙凤 王静荣 +2 位作者 胡佳利 丛小萌 李闻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19年第2期181-181,共1页
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脑卒中发生后,大约70%-80%的患者会存在持续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许多干预措施已被用于改善卒中后的运动功能中,然而即使给予高强度的康复训练,仍有很多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 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脑卒中发生后,大约70%-80%的患者会存在持续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许多干预措施已被用于改善卒中后的运动功能中,然而即使给予高强度的康复训练,仍有很多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何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一直是康复医学关注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 下肢运动康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