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雅鲁藏布江中游异齿裂腹鱼耳石日轮特征及繁殖期推算
1
作者 赖柏霖 顾正选 +13 位作者 李磊 何智 高阔 蒲勇 田琴瑶 熊金鑫 罗文杰 黄俊杰 文磷 熊旭 唐子婷 张明旺 杨德英 严太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0-919,共10页
研究以人工孵化的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仔稚鱼为材料,验证了异齿裂腹鱼耳石轮纹沉积规律和第一日轮形成时间,建立了耳石轮纹数与日龄的关系,基于此对采集自雅鲁藏布江干流中游桑日县-加查县段的野生异齿裂腹鱼仔稚鱼的... 研究以人工孵化的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仔稚鱼为材料,验证了异齿裂腹鱼耳石轮纹沉积规律和第一日轮形成时间,建立了耳石轮纹数与日龄的关系,基于此对采集自雅鲁藏布江干流中游桑日县-加查县段的野生异齿裂腹鱼仔稚鱼的出膜时间进行了推算,并结合胚胎发育积温推算了亲鱼产卵时间。结果表明:人工养殖实验确定了异齿裂腹鱼孵化有效积温为2062.67℃·h,生物学零度为6.31℃;在水温6.8—8.8℃条件下,50%样本耳石第一轮纹在出膜后第1天形成(理论值为出膜后8.94h,n=439);微耳石和矢耳石轮纹数均与日龄呈线性相关,方程斜率均与1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两对耳石的轮纹沉积均为日周期性,即仔稚鱼的日轮数为日龄。对野生异齿裂腹鱼仔稚鱼生长过程中耳石形态发育观察发现,微耳石的形态稳定,轮纹清晰,更适宜作为日轮计数材料。依据野生仔稚鱼样本微耳石日轮数,结合采样时间及耳石轮纹沉积规律等,推算出2022年野生仔稚鱼样本的孵化时间为3月11日至5月2日,结合孵化积温与实测平均水温,推算出其产卵时间为2月8日至4月23日。文章为研究异齿裂腹鱼自然种群资源保护与流域水电站生态调度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日轮技术 繁殖期 仔稚鱼 雅鲁藏布江中游 异齿裂腹鱼
下载PDF
基于cytb和rag2基因探讨叶须鱼属分子系统进化关系
2
作者 陈鲆 曾如奎 +12 位作者 杨德英 哈西 罗文杰 徐丹 刘飞 秦云鑫 熊金鑫 丁文祥 黄俊杰 刘日 唐子婷 何智 严太明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8,共9页
【目的】探究叶须鱼属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筛选种间鉴定分子标记。【方法】构建叶须鱼属的cytb(5个种)和rag2(修长叶须鱼和裸腹叶须鱼)基因序列的NJ及贝叶斯系统进化树,并结合核苷酸多态位点、单倍型、核酸多态性、遗传距离、遗传分化... 【目的】探究叶须鱼属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筛选种间鉴定分子标记。【方法】构建叶须鱼属的cytb(5个种)和rag2(修长叶须鱼和裸腹叶须鱼)基因序列的NJ及贝叶斯系统进化树,并结合核苷酸多态位点、单倍型、核酸多态性、遗传距离、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等,分析种间进化关系和种内遗传多样性。【结果】叶须鱼属每个种的cytb序列单独聚为一支,表明cytb基因序列能将叶须鱼属5个种区分开;种间高度遗传分化(F_(st)>0.25),物种之间基因流较弱(Nm<1);修长叶须鱼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锥吻叶须鱼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基于rag2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修长叶须鱼和裸腹叶须鱼均单独聚为一支,为独立的种。【结论】cytb和rag2可作为叶须鱼属种间鉴定的分子标记基因,这为叶须鱼属物种的鉴定和系统分类奠定了基础,也为叶须鱼属鱼类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遗传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须鱼属 CYTB基因 rag2基因 系统发育关系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软刺裸裂尻鱼耳石日轮及年轮沉积规律研究
3
作者 严太明 蒲勇 +7 位作者 陈琪琪 高阔 郑利 焦圆圆 熊金鑫 赖柏霖 唐子婷 何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06-1513,共8页
研究利用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确证了耳石生长轮沉积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其生长轮与年轮关系,推算了第一年轮形成时间。研究结果表明:仔鱼微耳石第一轮纹在出膜后第二天形成,在实验条件下,轮纹沉积具有日周期... 研究利用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确证了耳石生长轮沉积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其生长轮与年轮关系,推算了第一年轮形成时间。研究结果表明:仔鱼微耳石第一轮纹在出膜后第二天形成,在实验条件下,轮纹沉积具有日周期性,生长轮为日轮;成鱼轮纹沉积具有年周期性,生长轮每年增加1轮。基于耳石日轮技术推算养殖和野生软刺裸裂尻鱼第一年轮形成时间分别为2021年1月28日至3月13日(n=40)和2017年3月8日至5月10日(n=75)。养殖和野生样本耳石轮纹数年际间的分析结果发现,软刺裸裂尻鱼耳石轮纹数和耳石年生长宽度随着年龄增加逐渐降低,耳石年生长面积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增加。这些结果揭示了软刺裸裂尻鱼耳石轮纹沉积规律,有助于增加年龄鉴定的准确性,进而为种群动态研究和渔业管理政策制定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 日轮 年轮 养殖群体 野生群体 软刺裸裂尻鱼
下载PDF
骨唇黄河鱼耳石早期形态发育和轮纹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严太明 胡佳祥 +2 位作者 杨婷 赵柳兰 何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64-771,共8页
研究了骨唇黄河鱼仔稚鱼耳石在实验室养殖条件下的发育过程和生长特点,确证了轮纹沉积规律。结果表明,在14.0—17.8℃孵化条件下,微耳石和矢耳石在受精后96h 30min出现,星耳石在出膜后第16天出现。仔稚鱼生长过程中矢耳石形状变化较大,... 研究了骨唇黄河鱼仔稚鱼耳石在实验室养殖条件下的发育过程和生长特点,确证了轮纹沉积规律。结果表明,在14.0—17.8℃孵化条件下,微耳石和矢耳石在受精后96h 30min出现,星耳石在出膜后第16天出现。仔稚鱼生长过程中矢耳石形状变化较大,由出膜时的圆形发育到稳定时的箭矢状。微耳石由近圆形发育成贻贝形,其中心核位置随发育明显偏移。星耳石形状不规则,从出现时的心形发育成为星芒状。微耳石和矢耳石在前后轴方向上后区的生长快于前区(P<0.05);在背腹轴方向上,微耳石腹区的生长快于背区(P<0.05),矢耳石背区的生长快于腹区(P<0.05),两对耳石的前后区半径之和与全长均呈线性相关。微耳石和矢耳石的第1个轮纹均在出膜后第2天形成,新增的轮纹数(微耳石IL,矢耳石IS)与出膜后的天数(D)表现出显著的线性相关,方程分别为:IL=0.9911D?1.0008(R2=0.9971,n=220,P<0.001)和IS=0.9925D?0.10873(R2=0.9919,n=161,P<0.001),方程的斜率与1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两对耳石轮纹沉积均呈日周期性,生长轮为日轮。研究结果丰富了骨唇黄河鱼的发育生物学资料,可为研究其自然种群早期生活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 形态发育 日轮 生长 骨唇黄河鱼
下载PDF
宽口光唇鱼胚胎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严太明 何学福 贺吉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36-640,共5页
在涪江下游宽口光唇鱼的产卵时间为4—5月,自然产卵水温为17℃—23℃。产卵场位于底质为卵石和砾石的浅水滩,分散产卵,卵弱粘性,金黄色,沉性,卵径1.55—2.11mm,卵膜外径2.27-2.55mm。在水温19.5—21.2℃条件下,胚胎从受精到孵化出膜共历... 在涪江下游宽口光唇鱼的产卵时间为4—5月,自然产卵水温为17℃—23℃。产卵场位于底质为卵石和砾石的浅水滩,分散产卵,卵弱粘性,金黄色,沉性,卵径1.55—2.11mm,卵膜外径2.27-2.55mm。在水温19.5—21.2℃条件下,胚胎从受精到孵化出膜共历时56h30min,初孵仔鱼全长6.0-6.2mm,肛后长/全长=24.14%,卵黄囊前部为膨大的球形,后部为均匀的棒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发育 宽口光唇鱼 涪江
下载PDF
齐口裂腹鱼鳞片发生及覆盖过程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严太明 唐仁军 +3 位作者 刘小帅 杨世勇 杨淞 何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8-303,共6页
观察了实验室养殖条件下齐口裂腹鱼稚鱼鳞片的发生和覆盖过程。结果表明,稚鱼体长为30.7—32.3 mm时,鳞片最先出现在鳃盖后缘侧线处;体长为45.3—47.9 mm时,鳞片覆盖完毕,体长和日龄对鳞片覆盖均有显著影响。在鳞片覆盖过程中出现6个鳞... 观察了实验室养殖条件下齐口裂腹鱼稚鱼鳞片的发生和覆盖过程。结果表明,稚鱼体长为30.7—32.3 mm时,鳞片最先出现在鳃盖后缘侧线处;体长为45.3—47.9 mm时,鳞片覆盖完毕,体长和日龄对鳞片覆盖均有显著影响。在鳞片覆盖过程中出现6个鳞片发生起始位置,依次是鳃盖后缘侧线处、尾柄部侧线处、臀鳍基部、腹鳍基部、背鳍基部和峡部。此外,组织切片的观察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鳞片发育主要经历了形态发生早期、形态发生晚期、分化早期、分化晚期和折叠期五个阶段。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齐口裂腹鱼早期发育的生物学资料,将有助于了解其在系统学和功能形态学上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口裂腹鱼 鳞片发生 鳞片覆盖
下载PDF
实验室饲养的重口裂腹鱼仔鱼的形态发育与生长 被引量:11
7
作者 严太明 周翠萍 +1 位作者 李忠利 汪开毓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493-497,F0003,共6页
观察了在实验室内(15.0±0.2)℃水温条件下培育的重口裂腹鱼仔鱼的形态发育过程。结果显示,初孵仔鱼全长(10.81±0.37)mm,肌节52~58对,多数55对,身体透明,眼褐色,口凹形成,2对鳃弓雏形出现,胸鳍原基突出于居维氏管外的体侧;出... 观察了在实验室内(15.0±0.2)℃水温条件下培育的重口裂腹鱼仔鱼的形态发育过程。结果显示,初孵仔鱼全长(10.81±0.37)mm,肌节52~58对,多数55对,身体透明,眼褐色,口凹形成,2对鳃弓雏形出现,胸鳍原基突出于居维氏管外的体侧;出膜后第3d仔鱼在头背部出现黑色素,第6d时在躯体上部以及肠道和卵黄囊之间分布浓密的黑色素;出膜后第13d开口摄食,第17d仔鱼全长达到(15.86±0.43)mm,卵黄吸收完全并彻底依赖于外源性营养;鳔一室和鳔二室出现在出膜后第11d和24d;仔鱼全长为(15.79±0.37)mm时尾椎开始上翘;背鳍、臀鳍和腹鳍分别于出膜后第28d、37d和70d形成。卵黄囊体积VY(mm3)与出膜后天数D(days)的最佳关系式为:VY=-0.0061D3+0.1935D2-2.3856D+14.489(R2=0.9825);体高、眼径、头长和肛后长与孵出后天数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而全长呈显著的二项式生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口裂腹鱼 仔鱼 形态发育 生长
下载PDF
重口裂腹鱼眼早期形态发生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严太明 杨世勇 +1 位作者 杨淞 何智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9-243,共5页
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实验室饲养的重口裂腹鱼眼在胚胎和早期仔鱼阶段的发生和形态变化过程。结果显示,重口裂腹鱼眼的发生开始于神经胚时期形成的眼原基,眼原基经过分化和内陷形成双层视杯,最终发育形成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来源于外... 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实验室饲养的重口裂腹鱼眼在胚胎和早期仔鱼阶段的发生和形态变化过程。结果显示,重口裂腹鱼眼的发生开始于神经胚时期形成的眼原基,眼原基经过分化和内陷形成双层视杯,最终发育形成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来源于外胚层细胞,晶状体发育主要经历晶体板时期;角膜的发育时间较视网膜和晶状体晚,始于角膜上皮的形成。出膜后3 d仔鱼视网膜发育基本完成,眼色素沉积明显,基本具备眼的功能结构。本研究结果丰富了重口裂腹鱼早期发育的生物学资料,为苗种培育等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口裂腹鱼 形态发育 组织学
下载PDF
鲈鲤仔稚鱼肠道形态发育及消化酶活性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严太明 李松 +3 位作者 何治德 何亮 阮会斌 何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0-396,共7页
【目的】旨在揭示鲈鲤仔稚鱼肠道早期发育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方法】通过形态观察和常规石蜡切片法观察了鲈鲤仔稚鱼肠道形态发育特征,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其发育过程中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α-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比活力... 【目的】旨在揭示鲈鲤仔稚鱼肠道早期发育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方法】通过形态观察和常规石蜡切片法观察了鲈鲤仔稚鱼肠道形态发育特征,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其发育过程中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α-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比活力。【结果】在水温(20.6±0.7)℃条件下,初孵仔鱼肠道未分化,出膜后第5天(days after hatching,dah)肠道贯通,肠道"Z"形折点分别出现在30 dah和33 dah,此后形态变化不明显。伴随肠道形态变化,各肠段肠黏膜褶皱高度呈增高的趋势,且一直保持前肠>中肠>后肠。未分化肠道就能检测到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α-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肠道贯通过程中,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呈上升的趋势,α-淀粉酶变化不明显,而脂肪酶则呈下降的趋势。肠道出现"Z"形折点过程中,4种消化酶比活力显著增加;肠道形态稳定之后,4种消化酶比活力均呈下降趋势。【结论】实验室养殖条件下,鲈鲤仔稚鱼体长和体重生长分别呈线性和三项式关系;出膜后35 d,肠道形态发育基本稳定;消化酶的比活力随仔稚鱼肠道的发育变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鲈鲤 肠道形态发育 肠道黏膜褶皱 消化酶比活力
下载PDF
松潘裸鲤仔稚鱼耳石生长轮日周期确证及其孵化期推算 被引量:3
10
作者 严太明 张松培 +2 位作者 何亮 罗杰 何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34-1040,共7页
以2015年和2016年在孟屯河上游捕获的仔稚鱼为研究对象,对其种属进行了鉴定,观察了耳石形态特征、确证了耳石轮纹沉积规律,并基于耳石日轮技术对其孵化期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Ⅰ(Cytochrome oxidase sub... 以2015年和2016年在孟屯河上游捕获的仔稚鱼为研究对象,对其种属进行了鉴定,观察了耳石形态特征、确证了耳石轮纹沉积规律,并基于耳石日轮技术对其孵化期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Ⅰ(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Ⅰ,COⅠ)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采集仔稚鱼为松潘裸鲤(Gymnocypris potanini)。在松潘裸鲤仔稚鱼生长过程中,微耳石由近圆形发育成贻贝形,矢耳石由锲形发育为箭矢状。采用温度标记处理松潘裸鲤仔稚鱼,确定耳石轮纹沉积具有日周期性,生长轮为日轮。依据耳石日轮数,结合采样时间及耳石轮纹沉积规律,并采用大多数裂腹鱼类日龄为日轮数N+1的关系,推算出2015年松潘裸鲤样本的孵化时间为6月29日至7月15日,2016年样本孵化时间为7月13日至8月18日,这些结果为研究松潘裸鲤野生种群繁殖期及其资源保护等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裸鲤 耳石日轮 轮纹特征 孵化期
下载PDF
大渡软刺裸裂尻鱼仔鱼形态发育及生长 被引量:2
11
作者 严太明 何智 苗志国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9-413,共5页
通过人工干法授精获得大渡软刺裸裂尻鱼的受精卵,观察了实验室孵化培育条件下的仔鱼形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平均水温为11.86℃(9.0~16.0℃)下胚胎历时9 d出膜。初孵仔鱼全长11.65 mm±0.27 mm,鳃弓、口凹和肛门原基明显,眼... 通过人工干法授精获得大渡软刺裸裂尻鱼的受精卵,观察了实验室孵化培育条件下的仔鱼形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平均水温为11.86℃(9.0~16.0℃)下胚胎历时9 d出膜。初孵仔鱼全长11.65 mm±0.27 mm,鳃弓、口凹和肛门原基明显,眼色素和胸鳍原基出现,肌节43对(12+20+11),心跳140~160次/min。出膜9 d,仔鱼肠道贯通,鳔雏形和背鳍原基出现。臀鳍原基出现和尾鳍分叉分别于出膜后13 d和16 d发生。出膜19 d,腹鳍原基出现,此时背鳍鳍条4~6枚,臀鳍鳍条2~4枚。出膜32 d,鱼体全长22.99 mm±0.65 mm,除存在少量鳍褶外,基本具备成鱼的形态特征。仔鱼卵黄于出膜第12天吸收完全,卵黄囊体积与出膜后天数呈显著的多项式相关(P〈0.01)。体长、全长、头长和肛后长的生长均呈明显的二项式关系。研究结果丰富了大渡软刺裸裂尻鱼早期发育生物学资料,为人工养殖研究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软刺裸裂尻鱼 仔鱼 形态发育 生长
下载PDF
基于鱼类多样性及完整性指数评价南河中上游流域健康状况 被引量:2
12
作者 严太明 何佳洋 +5 位作者 罗杰 张骞 邓发强 马志军 苏中海 何智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12,共10页
根据成都平原南河中上游流域2016-2017年的鱼类资源调查结果和历史资料,利用鱼类种类组成、鱼类耐受性和敏感性等构建了鱼类多样性及鱼类完整性指数(The fish-based biotic integrity index, F-IBI)评价体系,并据此评估了调查河段的健... 根据成都平原南河中上游流域2016-2017年的鱼类资源调查结果和历史资料,利用鱼类种类组成、鱼类耐受性和敏感性等构建了鱼类多样性及鱼类完整性指数(The fish-based biotic integrity index, F-IBI)评价体系,并据此评估了调查河段的健康状况。结果显示:2016年9-11月和2017年3-6月,在南河中上游干流及支流共采集到鱼类45种,隶属于4目11科34属,优势种为宽鳍鱲(Zacco platypus)、花■(Hemibarbus maculatus)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等小型种类。鱼类多样性指数中的丰富度(Margalef)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干流宝林河段最高,支流■江河的温泉小镇河段最低,均匀度(Pielou)指数在支流白沫江采样点差异最大。与历史资料对比分析发现,本次调查采集渔获物的鱼类区系组成较之前变化明显,其中属科多样性指数(G-F)由0.32降至0.29,物种总数、鲤形目种类数和鲇形目种类数增加比例均超过了50%,上层鱼类和底层鱼类等占比出现了明显下降。河流健康等级评价为"一般"及以下的河段比例高达75%,干流健康状况总体上优于支流,支流的中下游优于上游,这表明南河中上游河流健康状况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多样性 生物完整性 河流健康 南河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基因nd5对长江上游黑尾近红鲌遗传多样性分析
13
作者 严太明 王雄延 +6 位作者 罗杰 李松 张骞 何亮 张松培 何佳洋 何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7-722,共6页
【目的】了解长江上游黑尾近红鲌野生群体遗传资源现状。【方法】采用线粒体基因nd5序列分析法对采集自龙溪河(LOR)、濑溪河(LAR)和长江干流合江段(HJ)的89个黑尾近红鲌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PCR扩增和产物测... 【目的】了解长江上游黑尾近红鲌野生群体遗传资源现状。【方法】采用线粒体基因nd5序列分析法对采集自龙溪河(LOR)、濑溪河(LAR)和长江干流合江段(HJ)的89个黑尾近红鲌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PCR扩增和产物测序后,获得1 668 bp黑尾近红鲌nd5序列,各种群序列碱基组成均表现出明显的A+T偏倚性。多态性遗传参数分析显示,89尾个体中共检测到6个单倍型,干流种群特有单倍型数量明显高于支流种群。各群体均呈现高单倍型多样性(0.571~0.662)和低核苷酸多样性(0.000 45~0.000 69)的特征,且支流种群(LOR,LAR)核苷酸多样性低于干流种群(HJ)。Fst值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支流种群和干流种群已有显著的遗传分化。【结论】支流种群也具有保护的重要性,干流种群和支流种群可以作为不同遗传单元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5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长江上游 黑尾近红鲌
下载PDF
黑尾近红鲌人工繁殖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谭德清 王剑伟 +1 位作者 严太明 但胜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3-196,共4页
报道了2001~2003年对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黑尾近红鲌开展人工繁殖试验的结果。黑尾近红亲鱼来源于四川泸州长江上游一级支流龙溪河。催产剂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 A),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与鲤鱼脑垂体(PG)。采用一次注射法,并... 报道了2001~2003年对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黑尾近红鲌开展人工繁殖试验的结果。黑尾近红亲鱼来源于四川泸州长江上游一级支流龙溪河。催产剂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 A),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与鲤鱼脑垂体(PG)。采用一次注射法,并用干法进行人工授精。共进行了23次人工催产,催产成功的占16次,有效的占3次,失败的占4次;共注射雌鱼70尾,其中46尾雌鱼排卵,平均催产率65.71%,受精率8.33%~100.0%,孵化率0.50%~94.71%,获得仔鱼29.3万尾。对亲鱼选择、催产方法、孵化与苗种培育等技术细节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近红鮊 人工繁殖 催产方法 苗种培育 孵化率
下载PDF
野生和养殖裂腹鱼血液学指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永祥 肖玲远 +3 位作者 严太明 赵海涛 沈诗军 周定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05-910,共6页
对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的野生和养殖个体血液学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重口裂腹鱼野生组的红细胞长径和短径、红细胞核长径和短径、嗜中性粒细胞长径和短径、淋巴细胞长径和短径、总蛋白和甘油三酯与齐口裂腹鱼野生组相应指... 对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的野生和养殖个体血液学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重口裂腹鱼野生组的红细胞长径和短径、红细胞核长径和短径、嗜中性粒细胞长径和短径、淋巴细胞长径和短径、总蛋白和甘油三酯与齐口裂腹鱼野生组相应指标差异显著;齐口裂腹鱼野生组的嗜中性粒细胞长径、嗜中性粒细胞短径、淋巴细胞长径、淋巴细胞短径和淋巴细胞核长径显著大于养殖组;重口裂腹鱼野生组的红细胞短径明显小于养殖组重口裂腹鱼;齐口裂腹鱼野生组血液中TP、GLU和TG显著低于齐口裂腹鱼养殖组;重口裂腹鱼野生组TG、T-CHO与养殖组重口裂腹鱼差异显著。这些差异说明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在生理适应方面存在差异,养殖活动对它们的生理状况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口裂腹鱼 重口裂腹鱼 血液学指标 形态学
下载PDF
用荧光物质浸泡标记重口裂腹鱼仔鱼耳石 被引量:21
16
作者 何春林 付自东 +1 位作者 严太明 宋昭彬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1-334,共4页
用荧光物质对重口裂腹鱼仔鱼浸泡标记表明,200~300mg/L的茜素络合物溶液浸泡12h对重口裂腹鱼仔鱼耳石有很好的标记效果,荧光和可见光下均能检测到明显的标记环;100~150mg/L的标记能检测到荧光标记环,但可见光下标记环较微弱。相同浸... 用荧光物质对重口裂腹鱼仔鱼浸泡标记表明,200~300mg/L的茜素络合物溶液浸泡12h对重口裂腹鱼仔鱼耳石有很好的标记效果,荧光和可见光下均能检测到明显的标记环;100~150mg/L的标记能检测到荧光标记环,但可见光下标记环较微弱。相同浸泡时间,随着浸泡浓度的增加,耳石上标记环强度增加;相同浸泡浓度,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耳石上标记环强度增加。3对耳石中,微耳石和矢耳石对茜素络合物较敏感,星耳石敏感性较低。盐酸四环素的标记效果很差,浸泡浓度为50~160mg/L时,3对耳石上均不能检测到标记环,同时110~160mg/L的盐酸四环素浸泡液对仔鱼有较高的致昏或致死作用。因此,茜素络合物是对重口裂腹鱼鱼苗进行化学标记比较合适的荧光物质,而盐酸四环素不适合于标记该鱼的耳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口裂腹鱼 仔鱼 耳石标记 茜素络合物 盐酸四环素
下载PDF
养殖齐口裂腹鱼外周血细胞显微观察 被引量:9
17
作者 杨淞 杨世勇 +2 位作者 肖拉 严太明 付墩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2-206,共5页
养殖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外周血经瑞氏染色液染色,可鉴定出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一些未成熟的红细胞和少量进行无丝分裂的红细胞,未观察到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还可观察... 养殖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外周血经瑞氏染色液染色,可鉴定出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一些未成熟的红细胞和少量进行无丝分裂的红细胞,未观察到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还可观察到3个阶段的嗜中性粒细胞: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为圆形或近圆形,胞浆呈淡粉红色,量丰富,其中含有较多红色的细小颗粒,胞核呈肾形;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核较中性晚幼粒细胞的凹陷更强,呈"S"、"C"等形状;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占多数,胞体近圆形,核至少分成两叶,多达五或六叶。血栓细胞呈圆形、近圆形、梨形、纺锤形、杆状等多种形态,一个或多个聚集在一起。外周血细胞中,血栓细胞体积最小、数量最多,单核细胞体积最大、数量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口裂腹鱼 血细胞 显微结构
下载PDF
孔雀鱼、月光鱼耐温限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淞 韦其锋 +2 位作者 严太明 曾林 吴雨函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6-110,共5页
对孔雀鱼(Poecilia reticulata)和月光鱼(Xiphophorus maculates)的温度耐受限度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孔雀鱼和月光鱼存活温度范围分别是14~36℃和12-34℃,属热带鱼。温度渐变时雌、雄孔雀鱼和月光鱼的高温半致死温度分别... 对孔雀鱼(Poecilia reticulata)和月光鱼(Xiphophorus maculates)的温度耐受限度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孔雀鱼和月光鱼存活温度范围分别是14~36℃和12-34℃,属热带鱼。温度渐变时雌、雄孔雀鱼和月光鱼的高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8.83℃(♀)、37.08℃(♂)和36.4℃;低温半致死温度为12.69℃(♀)、13.17℃(♂)和8.16℃。在温度骤升至35℃时,96h后雌孔雀鱼死亡率为70%,雄孔雀鱼已经全部死亡,而月光鱼的死亡率仅为15%;温度骤降至15℃时,96h后月光鱼无死亡,而雌雄孔雀鱼全部死亡。月光鱼低温耐受性较雌雄孔雀鱼好(P〈0.05)。两种热带鱼对热、冷冲击的适应能力均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鱼 月光鱼 温度 生态幅
下载PDF
贝氏高原鳅胚胎和仔鱼的形态发育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李忠利 严太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6-642,共7页
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贝氏高原鳅胚胎和仔鱼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成熟卵淡黄色,卵径较小(直径0.94—1.10mm),遇水后产生强黏性。在水温9.0—12.8℃下,胚盘在受精后4h20min开始分裂,在19h50min和27h40min时达到囊... 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贝氏高原鳅胚胎和仔鱼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成熟卵淡黄色,卵径较小(直径0.94—1.10mm),遇水后产生强黏性。在水温9.0—12.8℃下,胚盘在受精后4h20min开始分裂,在19h50min和27h40min时达到囊胚期和原肠期,64h40min胚孔封闭,287h时部分胚胎开始出膜,405h30min全部出膜。初孵仔鱼全长(4.32±0.23)mm,肌节36—38对,眼和躯干部黑色素细胞明显,胸鳍原基发育良好。出膜后第5天仔鱼体侧和头部出现浓密的感觉芽。到第8天时全长(6.05±0.41)mm,卵黄吸收完全。仔鱼鳔一室和鳔二室分别于出膜后第30天和第50天形成。第55天的仔鱼全长(14.05±1.01)mm,肌节52—53对,体侧出现7—8条黑色素带,各鳍鳍条数目与成鱼基本一致,但仍有少量鳍褶存在。仔鱼的卵黄囊体积减小速度为0.027mm3/d,鱼体长度生长、鱼体长度性状间的比例关系并不相同,其中,肛后长/全长比例随胚后发育逐渐增加,由初出膜时的31%增加到最后的4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高原鳅 胚胎 仔鱼 形态发育
下载PDF
齐口裂腹鱼耳石早期生长发育与日轮特征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小帅 何智 +3 位作者 蔡跃平 胡佳祥 熊森 严太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8-276,共9页
文章研究了在实验室条件下齐口裂腹鱼仔稚鱼耳石早期形态发育与生长特点、第一轮纹出现时间和轮纹沉积规律。结果表明:在13.5—17.2℃孵化条件下,微耳石和矢耳石在出膜前形成,而星耳石于出膜后第12天出现。在仔稚鱼生长过程中,微耳石由... 文章研究了在实验室条件下齐口裂腹鱼仔稚鱼耳石早期形态发育与生长特点、第一轮纹出现时间和轮纹沉积规律。结果表明:在13.5—17.2℃孵化条件下,微耳石和矢耳石在出膜前形成,而星耳石于出膜后第12天出现。在仔稚鱼生长过程中,微耳石由近圆形发育成贻贝形,矢耳石经历近圆形、锲形后发育为箭矢状,星耳石形状由近圆形发育为星芒状。微耳石的前区、背区和腹区及矢耳石的背区和腹区生长呈幂函数关系,而微耳石的后区、矢耳石前区和后区生长以及两对耳石的前后区半径之和与全长均呈线性相关。在(18.5±0.5)℃和(15.6±1.1)℃条件下,50%矢耳石样本第一轮纹均在出膜后第2天形成(分别为出膜后18h和19h),以后每天形成一轮。微耳石和矢耳石轮纹数均与日龄呈线性相关,方程斜率均与1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两对耳石的轮纹沉积均为日周期性。这些结果为研究齐口裂腹鱼野生种群繁殖期和早期生活史特征等生态学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 形态发育 日轮 生长 齐口裂腹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