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焦大情怀育人的40年行知教育实验 被引量:3
1
作者 杨瑞清 朱德成 +4 位作者 刘明祥 王祖明 葛德霞 严开宏 刘霞 《中国教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共7页
行知教育实验以陶行知教育思想解决当代乡村学校的生存问题、乡村教育的公平问题、乡村儿童享受高质量教育的问题,经历了“村校一体、城乡联合、国际交流、品牌共享”四个阶段,开辟了“生活即教育”的行知教育实验道路,构建了“爱满天... 行知教育实验以陶行知教育思想解决当代乡村学校的生存问题、乡村教育的公平问题、乡村儿童享受高质量教育的问题,经历了“村校一体、城乡联合、国际交流、品牌共享”四个阶段,开辟了“生活即教育”的行知教育实验道路,构建了“爱满天下”的大情怀育人体系,形成“教学做合一”的课程与教学范式,搭建了“社会即学校”的协同育人平台,走出一条乡村教育现代化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知教育实验 大情怀育人 乡村教育 学陶师陶
下载PDF
道德的可认知性与德育课程的形态:兼论儿童公共参与 被引量:3
2
作者 严开宏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64,共11页
道德是否可教,不同的道德理论可认知性各不相同,因而要求不同的德育课程形态。弱认知的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强调通过善的实现活动养成德性,因而可以从活动课程的意义上构建学校的公共活动;非认知的杜威共同体主义伦理学主张通过学校的... 道德是否可教,不同的道德理论可认知性各不相同,因而要求不同的德育课程形态。弱认知的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强调通过善的实现活动养成德性,因而可以从活动课程的意义上构建学校的公共活动;非认知的杜威共同体主义伦理学主张通过学校的共同生活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因而可以从隐蔽课程的意义上营造学校公共文化的道德氛围;强认知的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学说将公正观念看作是道德的核心,因而可以从研究性课程的意义上拓展学校公共治理的空间。增加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广泛性和真实性是不同德育课程形态的共同要求,儿童公共参与建构了学校和班级生活的公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课程 道德理论 可认知性 儿童公共参与
下载PDF
论学校共同体及其理想型 被引量:2
3
作者 严开宏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9-31,共3页
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和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同,个体德性的培育离不开共同生活。关于“共同生活”,伦理学上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从共同善(common good)的角度所理解的“好生活”。好生活不是个人生活,而是人... 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和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同,个体德性的培育离不开共同生活。关于“共同生活”,伦理学上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从共同善(common good)的角度所理解的“好生活”。好生活不是个人生活,而是人所共同追求、应当实现的生活。二是从权利角度所理解的“公共生活”。人既有追求好生活的权利又有尊重他人相似权利的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型 共同体 共同生活 学校 道德教育 德性培养 个体德性 个人生活
下载PDF
生活即教育:涵义与疑义 被引量:4
4
作者 严开宏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7-15,共9页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命题,其涵义可以解读为三个层面:在内容上,是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具有教育意义;在方法上,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生活法即教育法;在目标上,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同时,...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命题,其涵义可以解读为三个层面:在内容上,是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具有教育意义;在方法上,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生活法即教育法;在目标上,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同时,该命题存在三个方面的疑义:就教育的范畴言,教育影响不同于教育目的;就教育的功能言,意向之教有别于成功之教,教育的意义存在不同的标准;就教育的实践言,教育中的生活区别于生活中的教育。检讨生活与教育的关系,需分析教育在指称和含义上的多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行知 生活 教育 意义
下载PDF
现代儿童教育的精神分裂 被引量:1
5
作者 严开宏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年第1期81-90,共10页
现代儿童教育在价值上存在三个层面的精神分裂.在教育者层面上,目的理性行动导致理智与情感的分离,有理由的行动却不是我们珍视的东西,我们珍视的东西却不能激发我们的行动.在受教育者层面上,以幸福的时间中立性为核心假设的功利主义价... 现代儿童教育在价值上存在三个层面的精神分裂.在教育者层面上,目的理性行动导致理智与情感的分离,有理由的行动却不是我们珍视的东西,我们珍视的东西却不能激发我们的行动.在受教育者层面上,以幸福的时间中立性为核心假设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使得童年与幸福分离,要么为了将来的幸福而牺牲童年的幸福,要么享有童年的幸福却损害将来的幸福.在儿童生活的层面上,外在目的观引发了童年与教育的分离,越是强调教育的人为价值,越是否定童年生活的自然价值.对现代儿童教育的价值分析与批判,有助于辨明时下越趋背离童年价值的儿童教育实践并认真地对待童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教育 童年 价值 功利主义 幸福 自然
下载PDF
教育实践课程在培养高学历小学教师中的定位及其模式 被引量:4
6
作者 严开宏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109-113,共5页
教育实践课程是高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 ,具有形成个人化教师专业知识的功能。立足于教育专业素养的培养 ,教育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必须明确定位于教育专业教育课程 ,在专业训练中应是学术有效性与职业有效性的融合 ... 教育实践课程是高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 ,具有形成个人化教师专业知识的功能。立足于教育专业素养的培养 ,教育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必须明确定位于教育专业教育课程 ,在专业训练中应是学术有效性与职业有效性的融合 ,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支撑 ,突出教育实践的理性成分 ,在目标、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课程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实践课程 高学历小学教师 培养模式
下载PDF
皮亚杰儿童规则意识研究的道德哲学解读 被引量:2
7
作者 严开宏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78-83,共6页
道德哲学和道德发展心理学存在互释的空间,本文应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及其话语伦理学解读皮亚杰关于儿童游戏规则意识发展的研究,从交往关系的角度理解皮亚杰的道德建构主义,特别是儿童道德意识发展中的两种道德理想类型,辩明在哲学... 道德哲学和道德发展心理学存在互释的空间,本文应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及其话语伦理学解读皮亚杰关于儿童游戏规则意识发展的研究,从交往关系的角度理解皮亚杰的道德建构主义,特别是儿童道德意识发展中的两种道德理想类型,辩明在哲学中作为理性事实的道德意识在儿童的道德发展中是通过特定交往活动尤其是儿童游戏建构出的理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亚杰 儿童 规则意识 交往
下载PDF
问题意识与理论创新 被引量:1
8
作者 严开宏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6,共2页
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所和《南京晓庄学院学报》编辑部联合组织了陶行知研究笔谈 ,这里发表的几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陶行知研究的方法论应该有所创新。这个创新主要表现在 :1 ,要在研究领域上有所创新 ,陶行知的思想财富决不仅... 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所和《南京晓庄学院学报》编辑部联合组织了陶行知研究笔谈 ,这里发表的几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陶行知研究的方法论应该有所创新。这个创新主要表现在 :1 ,要在研究领域上有所创新 ,陶行知的思想财富决不仅仅在教育 ,而是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的多个领域 ;2 ,要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 ,要改变过去只是用政治学的方法研究陶行知的作法 ,提倡用历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方法研究陶行知 ,力争还原出较为符合历史真实的陶行知 ;3,要带着当今现实生活出现的问题研究陶行知 ,任何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必是走在这个时代前列的研究 ,这个研究不是用陶行知的思想论证当代理论和政策的正确性 ,而是用陶行知的思想分析解剖现实生活的矛盾。希望这一组文章能够引起陶行知研究者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行知研究 文章 研究者 理论创新 意识
下载PDF
教育研究中的事实判断与价值介入 被引量:1
9
作者 严开宏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20-24,共5页
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分别指涉教育研究中两种不同的研究领域。以经验事实为基础的教育研究可区分出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 ,一是偏重于行为层面上的经典实证研究范式 ,追求研究的客观有效性 ,强调价值中立 ;二是偏重于行为意义层面上的意义... 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分别指涉教育研究中两种不同的研究领域。以经验事实为基础的教育研究可区分出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 ,一是偏重于行为层面上的经典实证研究范式 ,追求研究的客观有效性 ,强调价值中立 ;二是偏重于行为意义层面上的意义阐释研究范式 ,追求研究的意义有效性 ,强调研究中价值介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研究 事实判断 价值介入 价值判断 价值中立
下载PDF
价值多元与道德教育
10
作者 严开宏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8-22,共5页
价值多元的伦理生活中道德教育面临着道德正当性难题。价值多元但规范普遍,多元普遍主义的道德立场尊重多元谋求普遍,道德教育需要通过交往活动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广泛联合的民主的生活方式是学校应当谋求的共同生活。相互... 价值多元的伦理生活中道德教育面临着道德正当性难题。价值多元但规范普遍,多元普遍主义的道德立场尊重多元谋求普遍,道德教育需要通过交往活动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广泛联合的民主的生活方式是学校应当谋求的共同生活。相互承认的道德关系是道德自律和自我认同得以发展的条件,儿童只有在得到承认的条件下才能正常成长,道德教育应该为此提供情感的、认知的和价值的支持,承认的教育同时蕴涵了"每个人"和"所有人"的教育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规范 道德 价值多元 道德教育
下载PDF
教育中的价值判断
11
作者 严开宏 《江苏教育》 2016年第34期29-32,共4页
教育不仅是描述词,更是价值词,教育本质上是价值的实现活动。在内容上,教育是对本身有价值的事物的承诺,是使人为善;在过程上,教育是采纳自觉自愿的行为并诉诸自主性的引导,是灵魂的唤醒;在结果上,受过教育的人是增进了理解力、把握了... 教育不仅是描述词,更是价值词,教育本质上是价值的实现活动。在内容上,教育是对本身有价值的事物的承诺,是使人为善;在过程上,教育是采纳自觉自愿的行为并诉诸自主性的引导,是灵魂的唤醒;在结果上,受过教育的人是增进了理解力、把握了知识的活力并具有认知洞见的人。重申教育的内在价值,有助于我们看清教育中的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价值判断 内在善
下载PDF
情感与伦理学的转向: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伦理学谱系考察
12
作者 严开宏 《生活教育》 2020年第9期31-33,共3页
我和朱小蔓老师相识于22年前的晓庄,她恰巧长我22岁。那时她是我母校的校长,我是青年教师,因为创办小教本科(南师晓院)而有了工作关系,又因为都是从南师大教育系出来的,遂多了层亲缘关系。几年后,她真的成了我的"朱老师"——... 我和朱小蔓老师相识于22年前的晓庄,她恰巧长我22岁。那时她是我母校的校长,我是青年教师,因为创办小教本科(南师晓院)而有了工作关系,又因为都是从南师大教育系出来的,遂多了层亲缘关系。几年后,她真的成了我的"朱老师"——有幸跟随朱老师读道德教育哲学,这便有了"学缘"关系。二十二年,斯人已去,这层层关系在回忆中如春潮漫堤,记点什么呢?老师生前最爱谈学术问题,聊到学术,总是容光焕发,斯人不老。其实,人总是要老的,不老的是学术追求,就让我谈谈您情感教育思想的学术谱系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教育 朱小蔓 晓庄 学术追求 小教本科 朱老师 青年教师 学术谱系
下载PDF
现代儿童教育的精神分裂
13
作者 严开宏 《教育科学文摘》 2017年第2期45-47,共3页
在今天,伴随着学校教育的强化,儿童期越来越长,童年却越来越短,以至于像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人们呼吁要“保卫童年”。和仅仅是时间概念的儿童期不同,童年一词还具有价值意涵,表达了人类的某种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 精神分裂 儿童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 学校教育 时间概念 生活方式 儿童期
下载PDF
乡村定向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的伦理内涵与实践模式--基于南京晓庄学院的考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霞 张波 严开宏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25-29,123,共6页
“晓庄是从爱里走出来的”,晓庄师范的创办、复建与发展,都是爱的传承和爱的表达。95年来,晓庄师范培养出一大批热爱乡村教育、具有扎根乡村的理想信念和扎实学识的乡村教师。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战略背景下,晓庄以爱为核... “晓庄是从爱里走出来的”,晓庄师范的创办、复建与发展,都是爱的传承和爱的表达。95年来,晓庄师范培养出一大批热爱乡村教育、具有扎根乡村的理想信念和扎实学识的乡村教师。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战略背景下,晓庄以爱为核心,以“教育情怀”为主线,设计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方案,形成了标识性很强的晓庄模式。乡村定向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的晓庄模式,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大爱精神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转化,能够为新时代培养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卓越教师提供经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定向师范生 教育情怀 晓庄模式
下载PDF
论个人化教育知识及其建构 被引量:7
15
作者 朱小蔓 严开宏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40-46,共7页
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是构建个人化教育知识的过程。这个命题关乎现代社会中日益发生的知识与人的分离、认识与伦理的分离。教育学知识是独立于个体经验的理论知识,教育知识是本原在主体之中的实践知识,是高度个人化、德性化的知识。实践乃... 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是构建个人化教育知识的过程。这个命题关乎现代社会中日益发生的知识与人的分离、认识与伦理的分离。教育学知识是独立于个体经验的理论知识,教育知识是本原在主体之中的实践知识,是高度个人化、德性化的知识。实践乃是善的实现活动,指导教育知识的是实践的、反思的认识旨趣。区别于普遍性的知识,个人化教育知识具有经验与反思的品质,情境与情感的品质,内在与多元的品质,意向与规范的品质。区别于理论知识的可教性,个人化教育知识是做了才有的知识,是不断增长的教育经验,它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整合而建构出来的知识。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教师教育,这一建构过程依赖于广义的教学做合一,实践性学习是其基本的学习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知识 实践 个人化 教师教育
下载PDF
多元价值观中的道德教育 被引量:1
16
作者 严开宏 《上海教育科研》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7-29,共3页
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道德面临价值不可公度的困境,现代人需要通过理性的方式建构共同生活的道德原则。道德教育中的内在矛盾也需要一种有想象力的教育实践。道德教育需要在参与联合生活中通过不断扩展的生活内容和理性方法来培养儿童... 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道德面临价值不可公度的困境,现代人需要通过理性的方式建构共同生活的道德原则。道德教育中的内在矛盾也需要一种有想象力的教育实践。道德教育需要在参与联合生活中通过不断扩展的生活内容和理性方法来培养儿童的道德自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价值观 道德教育 共同生活 道德自主性 现代社会 价值多元 道德原则 教育实践
原文传递
基于人生目标的品格教育 被引量:1
17
作者 严开宏 《中国德育》 2006年第2期72-73,共2页
“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这是马丁·布伯(Martin Buber)于1939年发表的一篇演讲辞的开首之句。但是,现代教育的发展并没有沿着品格教育的路线前进,相反,随着知识教育和教育技术化的日渐泛滥、道德相对论和价值... “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这是马丁·布伯(Martin Buber)于1939年发表的一篇演讲辞的开首之句。但是,现代教育的发展并没有沿着品格教育的路线前进,相反,随着知识教育和教育技术化的日渐泛滥、道德相对论和价值中立主义思潮的流行,品格教育被边缘化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回应青少年道德滑坡现象,品格教育在美国再度兴起,成为世界道德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格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青少年道德 标的 人生 教育技术化 现代教育 知识教育 中立主义 滑坡现象
原文传递
价值多元与道德教育
18
作者 严开宏 朱小蔓 《中国德育》 2007年第5期77-77,共1页
在价值多元的伦理生活中,道德教育何以可能?本文以古代道德哲学与现代道德哲学的分野为切入点——在伦理与道德之间、德性论与义务论之间、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探讨一种对"道德"的理解。道德是多元的善的观念得以实现的... 在价值多元的伦理生活中,道德教育何以可能?本文以古代道德哲学与现代道德哲学的分野为切入点——在伦理与道德之间、德性论与义务论之间、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探讨一种对"道德"的理解。道德是多元的善的观念得以实现的主体间条件,一方面坚持普遍主义的"所有人"的道德立场,另一方面强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目的的"每个人"的价值立场。只有通过多元价值才能理解道德的同一性,同时,美好生活的多样性只有在相互承认的共同生活中才能得到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多元论 道德 道德教育 交往 承认关系
原文传递
道徳的可认知性与徳育课程的形态:兼论儿童公共参与
19
作者 严开宏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0年第1期81-82,共2页
虽然一些现代道德哲学家批评传统的美德观念其来源往往是特殊性的文化传统,因而不能得到普遍有效的论证,但是美德伦理学依然是儿童德育中影响最大的道德理论,特别是当我们一般地谈论品格教育而不是狭义的道德教育的时候。
关键词 品格教育 道德教育 批评传统 美德伦理学 儿童德育 道德理论 公共参与 徳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