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的自由是否可能?——从“自因”和“意志”看待斯宾诺莎与谢林自由形而上学的差异
1
作者 严杭迪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5,共7页
斯宾诺莎的因果必然性体系使人不具有绝对自发性意义上的自由,这使他成为意图捍卫自由的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重要对手。一旦在哲学体系中设定了上帝,那么斯宾诺莎式的决定论就是本质性的。谢林既继承了斯宾诺莎式的泛神论,但又要捍卫与... 斯宾诺莎的因果必然性体系使人不具有绝对自发性意义上的自由,这使他成为意图捍卫自由的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重要对手。一旦在哲学体系中设定了上帝,那么斯宾诺莎式的决定论就是本质性的。谢林既继承了斯宾诺莎式的泛神论,但又要捍卫与必然性相对的自由,泛神论和自由之间的这一张力需要一种系统性的解决。斯宾诺莎认为意志和理智具有同一性,进而意志作为思想的样式被严格的因果性所规定,这种因果规定的必然性源于上帝自因的必然性。谢林通过“实存者”和“实存之根据”的区分,提出了上帝自因的新构想,同时将意志本原化,在一个泛神论的体系中说明人类意志的绝对自发性。这种解决方式表明,人类自由的可能性并不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而是关乎体系整体的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林 自因 自由 决定论 泛神论
下载PDF
早期谢林的有机论及其自然哲学基础
2
作者 严杭迪 《德国哲学》 2023年第2期93-110,303,共19页
机械论和有机论的关系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牵涉到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康德的批判哲学为此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在面对“关于自然的机械论和有机论”的二律背反时,康德首先确立了机械论原则的客观性,而将有机论原则视作... 机械论和有机论的关系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牵涉到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康德的批判哲学为此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在面对“关于自然的机械论和有机论”的二律背反时,康德首先确立了机械论原则的客观性,而将有机论原则视作“范导性的”,这种自然观的根基是康德一以贯之的有限主体性立场。康德的观点不一致地预设了“自在之物”,并且使得对自然事物的目的论解释具有任意性。谢林通过“精神的直观”克服了康德的有限性立场,使得质料得以在精神之内产生,而无需预设“无精神的自在之物”。“精神的直观”产生了一个有机的自然整体。于是,自然本身是有机的,而机械论则是从属于有机论的。在自然哲学的基础上,谢林建立了一种“有机自然观”。基于这种观念,隶属于有机物的生命获得了独特的地位,它再也不可能被还原为任何意义上的机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机械论 有机论 直观 目的论
下载PDF
微积分、连续体的解构:论活力争论与莱布尼茨动力学的开端
3
作者 严杭迪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0,共7页
守恒问题是物理学的重要问题之一。莱布尼茨的相关探讨引发了科学史上著名的“活力争论”,争论围绕的是何者守恒(运动还是力)以及守恒量的测算公式。通过对运动的存在论考察,莱布尼茨将这一物理学问题推到形而上学,发展出反笛卡尔的物理... 守恒问题是物理学的重要问题之一。莱布尼茨的相关探讨引发了科学史上著名的“活力争论”,争论围绕的是何者守恒(运动还是力)以及守恒量的测算公式。通过对运动的存在论考察,莱布尼茨将这一物理学问题推到形而上学,发展出反笛卡尔的物理学-形而上学体系。他运用独创的微积分方法,解构包括运动和时空在内的连续体,将运动还原到力,并建立了时空的相对性理论。这一考察拆除了运动的“通过自身的实在性”,使得莱氏以实体形式为核心的动力学得以可能。在这一进路中,微积分是理解莱布尼茨思想的重要环节,学界对此未有足够的阐发。文章的考察表明,其哲学体系是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有机统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布尼茨 笛卡尔 动力学 连续体 活力
原文传递
论谢林悲剧观与马克思主义悲剧观的同构与差异
4
作者 严杭迪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3年第2期265-279,485,共16页
谢林把艺术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并在哲学层面上探讨了悲剧问题。在他建构出来的艺术体系中,悲剧作为绝对者活动的象征,是各种艺术形式中的最高者。悲剧的本质在于自由和必然性(命运)的冲突与和解。青年卢卡奇在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前,他的... 谢林把艺术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并在哲学层面上探讨了悲剧问题。在他建构出来的艺术体系中,悲剧作为绝对者活动的象征,是各种艺术形式中的最高者。悲剧的本质在于自由和必然性(命运)的冲突与和解。青年卢卡奇在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前,他的悲剧观局限于谢林式的唯心主义视域中。他把谢林“自由和必然性”的范畴转化为“生命和本质”,并在《小说理论》中将这些用于“个体”的概念提升到“总体性”的高度。马克思提出了“现代悲剧”的概念,悲剧行动的主体不是抽象的绝对者,而是活生生的、包含了全人类的社会整体。谢林的“自由和必然性”范畴分别被转化为“社会整体的自由”和“历史的必然要求”。雷蒙德·威廉斯则以“异化”概念解释了社会革命(或变革)中不可避免的“悲剧性”。从谢林到马克思主义的悲剧理论,不但见证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而且呈现出高度的同构性。谢林的观点对理解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仍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林 自由 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悲剧观 同构与差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