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人的自由是否可能?——从“自因”和“意志”看待斯宾诺莎与谢林自由形而上学的差异
1
作者
严杭迪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5,共7页
斯宾诺莎的因果必然性体系使人不具有绝对自发性意义上的自由,这使他成为意图捍卫自由的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重要对手。一旦在哲学体系中设定了上帝,那么斯宾诺莎式的决定论就是本质性的。谢林既继承了斯宾诺莎式的泛神论,但又要捍卫与...
斯宾诺莎的因果必然性体系使人不具有绝对自发性意义上的自由,这使他成为意图捍卫自由的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重要对手。一旦在哲学体系中设定了上帝,那么斯宾诺莎式的决定论就是本质性的。谢林既继承了斯宾诺莎式的泛神论,但又要捍卫与必然性相对的自由,泛神论和自由之间的这一张力需要一种系统性的解决。斯宾诺莎认为意志和理智具有同一性,进而意志作为思想的样式被严格的因果性所规定,这种因果规定的必然性源于上帝自因的必然性。谢林通过“实存者”和“实存之根据”的区分,提出了上帝自因的新构想,同时将意志本原化,在一个泛神论的体系中说明人类意志的绝对自发性。这种解决方式表明,人类自由的可能性并不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而是关乎体系整体的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林
自因
自由
决定论
泛神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早期谢林的有机论及其自然哲学基础
2
作者
严杭迪
《德国哲学》
2023年第2期93-110,303,共19页
机械论和有机论的关系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牵涉到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康德的批判哲学为此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在面对“关于自然的机械论和有机论”的二律背反时,康德首先确立了机械论原则的客观性,而将有机论原则视作...
机械论和有机论的关系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牵涉到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康德的批判哲学为此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在面对“关于自然的机械论和有机论”的二律背反时,康德首先确立了机械论原则的客观性,而将有机论原则视作“范导性的”,这种自然观的根基是康德一以贯之的有限主体性立场。康德的观点不一致地预设了“自在之物”,并且使得对自然事物的目的论解释具有任意性。谢林通过“精神的直观”克服了康德的有限性立场,使得质料得以在精神之内产生,而无需预设“无精神的自在之物”。“精神的直观”产生了一个有机的自然整体。于是,自然本身是有机的,而机械论则是从属于有机论的。在自然哲学的基础上,谢林建立了一种“有机自然观”。基于这种观念,隶属于有机物的生命获得了独特的地位,它再也不可能被还原为任何意义上的机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机械论
有机论
直观
目的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微积分、连续体的解构:论活力争论与莱布尼茨动力学的开端
3
作者
严杭迪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0,共7页
守恒问题是物理学的重要问题之一。莱布尼茨的相关探讨引发了科学史上著名的“活力争论”,争论围绕的是何者守恒(运动还是力)以及守恒量的测算公式。通过对运动的存在论考察,莱布尼茨将这一物理学问题推到形而上学,发展出反笛卡尔的物理...
守恒问题是物理学的重要问题之一。莱布尼茨的相关探讨引发了科学史上著名的“活力争论”,争论围绕的是何者守恒(运动还是力)以及守恒量的测算公式。通过对运动的存在论考察,莱布尼茨将这一物理学问题推到形而上学,发展出反笛卡尔的物理学-形而上学体系。他运用独创的微积分方法,解构包括运动和时空在内的连续体,将运动还原到力,并建立了时空的相对性理论。这一考察拆除了运动的“通过自身的实在性”,使得莱氏以实体形式为核心的动力学得以可能。在这一进路中,微积分是理解莱布尼茨思想的重要环节,学界对此未有足够的阐发。文章的考察表明,其哲学体系是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有机统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布尼茨
笛卡尔
动力学
连续体
活力
原文传递
论谢林悲剧观与马克思主义悲剧观的同构与差异
4
作者
严杭迪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3年第2期265-279,485,共16页
谢林把艺术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并在哲学层面上探讨了悲剧问题。在他建构出来的艺术体系中,悲剧作为绝对者活动的象征,是各种艺术形式中的最高者。悲剧的本质在于自由和必然性(命运)的冲突与和解。青年卢卡奇在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前,他的...
谢林把艺术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并在哲学层面上探讨了悲剧问题。在他建构出来的艺术体系中,悲剧作为绝对者活动的象征,是各种艺术形式中的最高者。悲剧的本质在于自由和必然性(命运)的冲突与和解。青年卢卡奇在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前,他的悲剧观局限于谢林式的唯心主义视域中。他把谢林“自由和必然性”的范畴转化为“生命和本质”,并在《小说理论》中将这些用于“个体”的概念提升到“总体性”的高度。马克思提出了“现代悲剧”的概念,悲剧行动的主体不是抽象的绝对者,而是活生生的、包含了全人类的社会整体。谢林的“自由和必然性”范畴分别被转化为“社会整体的自由”和“历史的必然要求”。雷蒙德·威廉斯则以“异化”概念解释了社会革命(或变革)中不可避免的“悲剧性”。从谢林到马克思主义的悲剧理论,不但见证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而且呈现出高度的同构性。谢林的观点对理解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仍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林
自由
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悲剧观
同构与差异
原文传递
题名
人的自由是否可能?——从“自因”和“意志”看待斯宾诺莎与谢林自由形而上学的差异
1
作者
严杭迪
机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5,共7页
文摘
斯宾诺莎的因果必然性体系使人不具有绝对自发性意义上的自由,这使他成为意图捍卫自由的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重要对手。一旦在哲学体系中设定了上帝,那么斯宾诺莎式的决定论就是本质性的。谢林既继承了斯宾诺莎式的泛神论,但又要捍卫与必然性相对的自由,泛神论和自由之间的这一张力需要一种系统性的解决。斯宾诺莎认为意志和理智具有同一性,进而意志作为思想的样式被严格的因果性所规定,这种因果规定的必然性源于上帝自因的必然性。谢林通过“实存者”和“实存之根据”的区分,提出了上帝自因的新构想,同时将意志本原化,在一个泛神论的体系中说明人类意志的绝对自发性。这种解决方式表明,人类自由的可能性并不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而是关乎体系整体的构想。
关键词
谢林
自因
自由
决定论
泛神论
分类号
B563.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早期谢林的有机论及其自然哲学基础
2
作者
严杭迪
机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德国哲学》
2023年第2期93-110,303,共19页
基金
2021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项目编号:202106100084)的成果。
文摘
机械论和有机论的关系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牵涉到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康德的批判哲学为此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在面对“关于自然的机械论和有机论”的二律背反时,康德首先确立了机械论原则的客观性,而将有机论原则视作“范导性的”,这种自然观的根基是康德一以贯之的有限主体性立场。康德的观点不一致地预设了“自在之物”,并且使得对自然事物的目的论解释具有任意性。谢林通过“精神的直观”克服了康德的有限性立场,使得质料得以在精神之内产生,而无需预设“无精神的自在之物”。“精神的直观”产生了一个有机的自然整体。于是,自然本身是有机的,而机械论则是从属于有机论的。在自然哲学的基础上,谢林建立了一种“有机自然观”。基于这种观念,隶属于有机物的生命获得了独特的地位,它再也不可能被还原为任何意义上的机器。
关键词
康德
机械论
有机论
直观
目的论
Keywords
Kant
Mechanism
Organism
Intuition
Teleology
分类号
B5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微积分、连续体的解构:论活力争论与莱布尼茨动力学的开端
3
作者
严杭迪
机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0,共7页
文摘
守恒问题是物理学的重要问题之一。莱布尼茨的相关探讨引发了科学史上著名的“活力争论”,争论围绕的是何者守恒(运动还是力)以及守恒量的测算公式。通过对运动的存在论考察,莱布尼茨将这一物理学问题推到形而上学,发展出反笛卡尔的物理学-形而上学体系。他运用独创的微积分方法,解构包括运动和时空在内的连续体,将运动还原到力,并建立了时空的相对性理论。这一考察拆除了运动的“通过自身的实在性”,使得莱氏以实体形式为核心的动力学得以可能。在这一进路中,微积分是理解莱布尼茨思想的重要环节,学界对此未有足够的阐发。文章的考察表明,其哲学体系是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有机统一体。
关键词
莱布尼茨
笛卡尔
动力学
连续体
活力
Keywords
Leibniz
Descartes
dynamics
continuum
vis viva
分类号
N09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谢林悲剧观与马克思主义悲剧观的同构与差异
4
作者
严杭迪
机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3年第2期265-279,485,共16页
文摘
谢林把艺术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并在哲学层面上探讨了悲剧问题。在他建构出来的艺术体系中,悲剧作为绝对者活动的象征,是各种艺术形式中的最高者。悲剧的本质在于自由和必然性(命运)的冲突与和解。青年卢卡奇在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前,他的悲剧观局限于谢林式的唯心主义视域中。他把谢林“自由和必然性”的范畴转化为“生命和本质”,并在《小说理论》中将这些用于“个体”的概念提升到“总体性”的高度。马克思提出了“现代悲剧”的概念,悲剧行动的主体不是抽象的绝对者,而是活生生的、包含了全人类的社会整体。谢林的“自由和必然性”范畴分别被转化为“社会整体的自由”和“历史的必然要求”。雷蒙德·威廉斯则以“异化”概念解释了社会革命(或变革)中不可避免的“悲剧性”。从谢林到马克思主义的悲剧理论,不但见证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而且呈现出高度的同构性。谢林的观点对理解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谢林
自由
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悲剧观
同构与差异
Keywords
Freedom
necessity
Marxist conception of tragedy
Isomorphism and Difference
分类号
B83-0 [哲学宗教—美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人的自由是否可能?——从“自因”和“意志”看待斯宾诺莎与谢林自由形而上学的差异
严杭迪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早期谢林的有机论及其自然哲学基础
严杭迪
《德国哲学》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微积分、连续体的解构:论活力争论与莱布尼茨动力学的开端
严杭迪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4
论谢林悲剧观与马克思主义悲剧观的同构与差异
严杭迪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