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规范诊治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2017 EHRA/ESC高血压与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 被引量:6
1
作者 严激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2期108-111,共4页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可导致心力衰竭(心衰)、冠心病、卒中、外周动脉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由于心肌结构和功能的病理生理改变,高血压性心脏病可表现为多种形式的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其中以心房颤动最为常见,尤其在高血压...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可导致心力衰竭(心衰)、冠心病、卒中、外周动脉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由于心肌结构和功能的病理生理改变,高血压性心脏病可表现为多种形式的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其中以心房颤动最为常见,尤其在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冠状动脉疾病或心衰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长期良好的血压控制,有助于预防上述心律失常及其并发症的出现.鉴于高血压与心律失常之间的紧密联系, 2017年5月,欧洲心律协会(EHRA)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联合发布有关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的共识文件,以指导临床实践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南 高血压 心律失常 心肌肥厚
下载PDF
VVI与DDD起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远期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严激 安春生 +4 位作者 徐健 范西真 刘伏元 朱洁明 韩晓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年第5期353-355,共3页
比较VVI与 DDD起搏方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病窦综合征患者212例,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两组:VVI组105例、DDD组107例.研究终点:①在每次预定的随访中,以标准12导联ECG、Holter及心电监护诊断心房颤动(简称房颤);②卒中:当患... 比较VVI与 DDD起搏方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病窦综合征患者212例,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两组:VVI组105例、DDD组107例.研究终点:①在每次预定的随访中,以标准12导联ECG、Holter及心电监护诊断心房颤动(简称房颤);②卒中:当患者有大于24 h脑缺血事件而产生神经系统症状或24 h内死于脑血管事件,可确诊为卒中;③死亡:心血管事件死亡.患者出院后1,3,6个月定期随访,以后每隔半年随访一次.随访时,记录标准12导联ECG存档.每例患者至少有一份ECG,部分患者做Holter,了解有无阵发性房颤及术后发生持续性房颤的时间,患者的症状及体征.结果:①与VVI组比较,DDD组房颤发生率明显降低(10.3% vs 24.8%,P<0.05);②VVI组患者6例出现脑卒中(5.7%),而DDD组无1人发生脑卒中,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VVI组共有3例在术后3,4年发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后死于恶性心律失常,而DDD组患者均无因心力衰竭住院,随访至今无死亡.DDD组11例房颤均在2年内发生,其中第1年7例,而VVI组有26例房颤发生的时间较为弥散,2年内发生8例(30.8%),其余在3~8年内陆续发生.结论:病窦综合征患者安装双腔起搏器治疗发生房颤和脑卒中的机率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病窦综合征 心房颤动 随访
下载PDF
心房扑动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3
作者 严激 王和平 +7 位作者 徐健 刘伏元 范西真 安春生 韩晓萍 丁晓梅 王家生 顾统元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416-418,共3页
目的 报道应用Holo导管标测 ,采用解剖学影像定位法消融下腔静脉 三尖瓣环峡部(IVC TA峡部 )出现完全性双向阻滞 ,治疗Ⅰ型心房扑动导管射频消融的方法。方法  11例I型心房扑动患者 ,应用Holo导管标测技术 ,根据冠状静脉窦口和右房下... 目的 报道应用Holo导管标测 ,采用解剖学影像定位法消融下腔静脉 三尖瓣环峡部(IVC TA峡部 )出现完全性双向阻滞 ,治疗Ⅰ型心房扑动导管射频消融的方法。方法  11例I型心房扑动患者 ,应用Holo导管标测技术 ,根据冠状静脉窦口和右房下侧壁起搏的右房激动顺序和传导时间变化 ,对峡部进行导管射频消融 ,以达到峡部完全性双向传导阻滞。结果  11例患者分别于心房扑动 (4例 )和窦性心律 (7例 )时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消融后峡部均发生双向传导阻滞 ,冠状静脉窦口和右房下侧壁起搏的右房激动顺序分别呈顺时针和逆时针单一方向 ,右房传导时间分别延长 (5 6 .0± 2 .3)ms和 (5 3.0± 4 .6 )ms。随访 3~ 34个月 ,无一例复发 ,仅 1例出现心房纤颤。结论 应用Halo导管标测技术 ,采用解剖学影像定位法消融IVC TA峡部 ,以确定峡部双向传导阻滞 ,是射频消融心房扑动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峡部 传导阻滞 射频导管 消融 治疗
下载PDF
心房扑动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4
作者 严激 王和平 +7 位作者 徐健 刘伏元 范西真 安春生 韩晓萍 丁晓梅 王家生 顾统元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372-373,共2页
关键词 介入治疗 电生理学 心房扑动 导管射频消融
下载PDF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随访观察
5
作者 严激 徐健 +6 位作者 范西真 刘伏元 安春生 韩小萍 丁晓梅 王家生 顾统元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290-291,共2页
关键词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临床应用 随访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起搏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6
作者 严激 徐健 +6 位作者 刘伏元 范西真 黄向阳 安春生 王家生 吴冬梅 顾统元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453-454,共2页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起搏术 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下载PDF
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
7
作者 严激 徐健 +7 位作者 范西真 丁晓梅 刘伏元 安春生 韩小萍 余华 王家生 顾统元 《安徽医学》 2001年第4期14-16,共3页
目的 :为控制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VT)及心室颤动 (室颤 ,VF) ,观察患者采用经静脉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的治疗效果。方法 :ICD均在胸部置入 ,经静脉单根电极导线置于右心室心尖部。除颤电流由右心室心内线圈状电极至... 目的 :为控制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VT)及心室颤动 (室颤 ,VF) ,观察患者采用经静脉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的治疗效果。方法 :ICD均在胸部置入 ,经静脉单根电极导线置于右心室心尖部。除颤电流由右心室心内线圈状电极至除颤器外壳本身。结果 :2例患者均成功地置入了经静脉单导线ICD ,除颤阈值均 <15J ,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静脉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除颤效果肯定、置入方法较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ICD VT VF 经静脉置入
下载PDF
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右侧房室旁道体会
8
作者 严激 徐健 +6 位作者 刘伏元 范西真 安春生 丁晓梅 韩晓萍 王家生 顾统元 《安徽医学》 2001年第6期3-4,共2页
目的 :总结射频消融右侧旁道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导管射频消融右侧旁道 42例 ,根据心内电生理检查 ,确定右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采取左前斜位 30°透视下 ,细标消融导管沿三尖瓣环寻找靶点 ,即最短AV和VA... 目的 :总结射频消融右侧旁道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导管射频消融右侧旁道 42例 ,根据心内电生理检查 ,确定右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采取左前斜位 30°透视下 ,细标消融导管沿三尖瓣环寻找靶点 ,即最短AV和VA间期且A/V比例≤ 1/ 4或AV或VA波融合处即可消融。结果 :除 1例右侧游离壁显性旁道未阻断、逆传阻断外 ,其余 41例旁道均被消融阻断 ,成功率 97 6 %。随访期 2 2± 3 6 ( 1~ 6 4)个月 ,未发现术后并发症。复发 7例 ,4例再次消融成功 ,复发率 2 2 8%。结论 :RFCA治疗右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射频消融术 右侧房室旁道 术式 疗效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恶性心包积液的临床识别
9
作者 严激 顾统元 吴冬梅 《安徽医学》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4-25,共2页
恶性心包积液是原发于心包或继发于身体其它部位的肿瘤侵害到心包所造成。临床上较少见,有时确诊很困难,往往造成误诊。本文就我院1979年至1988年收治的12例明确诊断的恶性心包积液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一、12例恶性心包积液,男7例,女5例... 恶性心包积液是原发于心包或继发于身体其它部位的肿瘤侵害到心包所造成。临床上较少见,有时确诊很困难,往往造成误诊。本文就我院1979年至1988年收治的12例明确诊断的恶性心包积液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一、12例恶性心包积液,男7例,女5例,年龄24~72岁,平均46岁。从出现症状到确定诊断32天至1年,全部在近期内(半月至2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包积液 心脏肿瘤 诊断
下载PDF
房室全能型起搏器临床应用体会
10
作者 严激 朱健 +1 位作者 王锦权 顾统元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1993年第3期288-289,共2页
房室全能型起搏器(DDD)是近年来人工心脏起搏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进展,由于其起搏方式能维持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可以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国外临床已广泛应用,国内开展此项工作尚不多,我们从1991年1月相继为4例患者安置了DDD型起搏器,... 房室全能型起搏器(DDD)是近年来人工心脏起搏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进展,由于其起搏方式能维持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可以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国外临床已广泛应用,国内开展此项工作尚不多,我们从1991年1月相继为4例患者安置了DDD型起搏器,现结合临床应用体会讨论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4例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43~61岁,4例均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其中2例为快慢综合征,心电图表现有:严重窦缓、窦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全能型 心脏起搏器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几种VVI起搏心电图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1
作者 严激 徐健 顾统元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0年第6期406-407,共2页
报道临床所遇的几种VVI起搏心电图表现:①起搏导线绝缘鞘裂损漏电致膈肌激惹;②起搏导线漏电致间断无效起搏;③合并心室颤动电除颤;④起搏器频率奔放;⑤抗心律失常药物致起搏器术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着重讨论其心电图表现及其临... 报道临床所遇的几种VVI起搏心电图表现:①起搏导线绝缘鞘裂损漏电致膈肌激惹;②起搏导线漏电致间断无效起搏;③合并心室颤动电除颤;④起搏器频率奔放;⑤抗心律失常药物致起搏器术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着重讨论其心电图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以及正确识别处理的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起搏 心电图 临床意义
下载PDF
DDD起搏心电图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2
作者 严激 朱健 +3 位作者 杨惠 韩晓萍 吕世勤 顾统元 《临床心电学杂志》 1994年第4期154-157,共4页
DDD起搏心电图表现复杂、多样。现报道我们临床所遇的几种DDD起搏心电图表现:1。DDD起搏与感知功能正常心电图;2.DDD起搏呈文克白型阻滞现象;3.心室空白期引起的酷似起搏器感知不良;4.晚期起搏阈值升高致起搏传... DDD起搏心电图表现复杂、多样。现报道我们临床所遇的几种DDD起搏心电图表现:1。DDD起搏与感知功能正常心电图;2.DDD起搏呈文克白型阻滞现象;3.心室空白期引起的酷似起搏器感知不良;4.晚期起搏阈值升高致起搏传出阻滞,5.起搏器媒介性心动过速。着重讨论其临床意义以及正确识别和处理的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心电描记术 心电图
下载PDF
多西环素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郁秀娟 朱红军 +4 位作者 黄飞燕 丁晓梅 余华 严激 王德国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41-845,共5页
目的观察多西环素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大鼠心肌MMP-2和MMP-9活性的影响及其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衰和左室重构的保护作用。方法 48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多西环素组,各16只。其中模型组和多西环素组通过... 目的观察多西环素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大鼠心肌MMP-2和MMP-9活性的影响及其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衰和左室重构的保护作用。方法 48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多西环素组,各16只。其中模型组和多西环素组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MI模型,假手术组仅开胸,未结扎冠状动脉。模型组(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5 ml,Bid×5 d)、多西环素组(腹腔内注射多西环素15 mg.kg-1.d-1,Bid×5 d),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 ml,Bid×5 d)。术后2周心脏彩超评价心功能,取心肌组织用Masson染色分析心肌梗死面积,明胶酶法分析MMP-2和MMP-9的活性。结果 MI 2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多西环素治疗组左室前壁厚度明显增加(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P<0.05),左室短轴缩短率明显增加,EF值增高。治疗组梗死面积百分比缩小,明胶酶谱分析证实治疗组心肌组织MMP-2、MMP-9的活性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多西环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抑制心肌MMP-2、MMP-9的活性、缩小梗死面积、减轻存活心肌的纤维化而改善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和左室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左室重构 基质金属蛋白酶 多西环素 心肌纤维化 冠状动脉结扎
下载PDF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剂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小玲 陈坷 +2 位作者 叶青 范西真 严激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92-293,共2页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剂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并通过随访了解患者服药的耐受性和依从性。方法96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剂组,分别观测服药后4、8、12周的血压及用药前后...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剂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并通过随访了解患者服药的耐受性和依从性。方法96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剂组,分别观测服药后4、8、12周的血压及用药前后生化指标变化。结果服药12周后,厄贝沙坦组收缩压/舒张压(SBP/DBP)从(150.2±12.1)/(98.2±7.2)mm Hg下降为(127.0±11.2)/(80.3±13.4)mm Hg,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剂组SBP/DBP从(151.0±10.3)/(99.1±8.2)mm Hg下降为(124.1±10.2)/(78.1±12.2)mm Hg。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是71.73%与91.09%(P<0.05)。结论厄贝沙坦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剂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均有效,但后者降低血压的总有效率高于前者,随访12周两组的临床耐受性均好,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氢氯噻嗪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介入术后造影剂肾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冯克福 严激 +3 位作者 马礼坤 余华 陈康玉 陈鸿武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592-594,共3页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肾病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选取接受冠脉内支架术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79例,根据介入术前后48 h血清肌酐变化情况分为两组,即造影剂肾病组(CIN组)16例,肾功能正常组(非CIN组)63例,...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肾病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选取接受冠脉内支架术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79例,根据介入术前后48 h血清肌酐变化情况分为两组,即造影剂肾病组(CIN组)16例,肾功能正常组(非CIN组)6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造影剂肾病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造影剂肾病组年龄≥70岁、术前血清肌酐(SCr)≥1.5 mg/L、心功能≥3级、术中造影剂用量过大、围手术期未进行水化治疗、右冠状动脉和三支血管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为年龄≥70岁、术前血清肌酐≥1.5 mg/L、心功能≥3级、术中造影剂用量过大、围手术期未进行水化治疗(P<0.05,OR>1)。结论年龄≥70岁、术前血清肌酐(SCr)≥1.5 mg/L、心功能≥3级、术中造影剂用量过大、围手术期未进行水化治疗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介入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疾病 毒性作用 造影剂 冠状动脉疾病 糖尿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下载PDF
超声诊断及心血管造影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联合应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何浩 徐健 +6 位作者 顾虹 黄向阳 苏浩 袁奇 杨冬妹 张小玲 严激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评价超声诊断及心血管造影在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39例经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确诊并成功进行介入封堵术的CHD患者,其中室间隔缺损(VSD)6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74例。介入术前均行心血管造影检查... 目的评价超声诊断及心血管造影在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39例经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确诊并成功进行介入封堵术的CHD患者,其中室间隔缺损(VSD)6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74例。介入术前均行心血管造影检查并测量VSD右室出口和PDA狭窄处最小直径;介入术后重复造影及超声检查评价封堵器位置、形态、有无残余分流等。结果超声检查及心血管造影均能明确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对其位置部位、形态均能良好显示。上述两种方法测量65例VSD缺损直径分别为(5.46±2.64)mm和(4.26±2.23)mm,测量74例PDA最窄处直径分别为(5.53±1.45)mm和(4.37±1.27)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诊断对VSD及PDA术前病例筛选及术后疗效评评估更具优势,而在VSD和PDA介入封堵术中心血管造影对病变直径测量及封堵器选择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心脏外科手术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心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层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 mRNA表达下调 被引量:10
17
作者 崇爱国 刘伏元 +2 位作者 许明生 李红旗 严激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8期618-621,共4页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复制兔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组织基因表达的变化,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是否伴有血管平滑肌细胞能量代谢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和高脂组,在饲养的第8、16和第24周用逆转录聚合...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复制兔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组织基因表达的变化,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是否伴有血管平滑肌细胞能量代谢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和高脂组,在饲养的第8、16和第24周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层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高胆固醇饮食诱导兔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16周和24周组同对照组比较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24周同16周比较也明显减少。结论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随时间延长血管平滑肌细胞层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mRNA表达下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平滑肌细胞 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脂肪酸β氧化
下载PDF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联合与氨氯地平联合阿米洛利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4
18
作者 朱珉 刘伏元 +1 位作者 严激 严光 《安徽医学》 2010年第10期1144-1146,共3页
目的以氨氯地平和阿米洛利作对照,观察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的降压疗效。方法 50例高血压患者,停用降血压药2周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25例,口服氨氯地平2.5mg/d和替米沙坦40mg/d;对照组(B组)25例,口服氨氯地平2.5mg/d和复方阿米洛利半片/d(... 目的以氨氯地平和阿米洛利作对照,观察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的降压疗效。方法 50例高血压患者,停用降血压药2周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25例,口服氨氯地平2.5mg/d和替米沙坦40mg/d;对照组(B组)25例,口服氨氯地平2.5mg/d和复方阿米洛利半片/d(含阿米洛利1.25mg,氢氯噻嗪12.5mg)。治疗8周,观察血压、心率、电解质、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及氨氯地平+阿米洛利组治疗前收缩压分别为:(176.4±12.8)mmHg和(173.7±14.2)mmHg,舒张压分别为:(105.7±8.2)mmHg和(103.5±9.3)mmHg,在治疗8周后收缩压分别为:(123.2±15.3)mmHg和(132.5±12.8)mmHg,舒张压分别为:(81.8±6.7)mmHg、(84.0±7.9)mmHg,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与舒张压下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周治疗后替米沙坦和氨氯地平组降压总有效率为92%,而阿米洛利和氨氯地平组为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及各项实验室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变化,不良反应小,均能耐受。结论两组均能有效控制血压,但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联合应用短期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氯地平 替米沙坦 阿米洛利 高血压 疗效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小玲 朱珉 +2 位作者 叶青 周俊岭 严激 《安徽医药》 CAS 2010年第10期1206-1208,共3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Us-CRP)及血脂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58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1,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12周、24周检测Us-CRP和血脂水平,对比...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Us-CRP)及血脂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58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1,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12周、24周检测Us-CRP和血脂水平,对比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36例Us-CRP进行对比。结果 ACS患者治疗后4周、12周、24周后Us-CRP、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明显降低(P﹤0.01),高密度胆固醇有明显升高(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长期治疗ACS能提高患者降脂达标率,持续降低患者血清超敏CRP,抑制斑块内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急性冠脉综合征 超敏CRP 血脂
下载PDF
感染性心内膜炎82例临床特点及病原菌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坷 褚俊 +3 位作者 陈莉 徐健 张小玲 严激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349-351,共3页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并对病原菌作出分析。方法收集感染性心内膜炎82例,并对其临床特点和38例血培养阳性菌株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基础疾病谱发生改变,心脏超声检出赘生物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培养的阳性率(75...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并对病原菌作出分析。方法收集感染性心内膜炎82例,并对其临床特点和38例血培养阳性菌株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基础疾病谱发生改变,心脏超声检出赘生物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培养的阳性率(75.6%vs46.3%),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导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增加,利奈唑胺对葡萄球菌导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疗效确切。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基础病因及病原菌发生变化,在选择抗菌药物时要重视针对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膜炎 症状和体征 甲氧西林抗药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