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背角Ⅰ-Ⅲ层疼痛神经环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嘉琪 王圣明 +6 位作者 严育东 孔牧 罗世城 杨静 戴春秋 杨雁灵 王亚云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9-475,共7页
脊髓背角是痛信息传递的关键门户。大量研究结果证明,几乎没有来自于外周的痛信息仅在脊髓中继就简单地向上位脑结构传递。目前能够肯定的是,脊髓背角存在较为复杂的神经环路,该环路的传人是不同类型的初级传人纤维,
关键词 脊髓 疼痛 神经环路
下载PDF
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合并贫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严育东 裘淼涵 +5 位作者 李鹏霄 曹杨 祁子钊 李晶 李毅 韩雅玲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3年第11期1111-1116,共6页
目的 探讨合并贫血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年出血/缺血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7 456例接受PCI治疗的合并... 目的 探讨合并贫血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年出血/缺血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7 456例接受PCI治疗的合并贫血的ACS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的主要结局事件为PCI术后12个月内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2,3,5型出血事件;次要结局事件为PCI术后12个月内发生的复合缺血性事件(由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及卒中构成),以及全因死亡。按六分位法将TG分类为以下7组:TG≤0.78 mmol/L、0.79~0.97 mmol/L、0.98~1.17 mmol/L、1.18~1.37 mmol/L、1.38~1.67 mmol/L、1.68~2.24 mmol/L及TG>2.25 mmol/L组,使用浮动绝对风险法计算每个类别中终点事件的风险比,并在不同多因素校正的COX回归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在收集的7 456例合并贫血的ACS患者中,血清TG>2.25 mmol/L的患者有1 056例设为TG>2.25 mmol/L组,TG≤2.25 mmol/L有6 400例设为TG≤2.25 mmol/L组。合并贫血的ACS患者PCI术后1年内发生BARC 2,3,5型出血事件的风险随血清TG水平从≤0.78 mmol/L增加到>2.25 mmol/L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TG≤2.25 mmol/L组的BARC 2,3,5型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TG>2.25 mmol/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G≤2.25 mmol/L比较,较高的血清TG水平(TG>2.25 mmol/L)与BARC 2,3,5型出血事件的风险降低相关(风险比:0.674,95%可信区间:0.486~0.934,P=0.018)。而过低的血清TG水平(TG≤0.78 mmol/L)则可能与患者发生复合缺血性事件(风险比:1.358,95%可信区间:0.998~1.848,P=0.051)及全因死亡(风险比:1.457,95%可信区间:1.055~2.013,P<0.05)相关。结论 在合并贫血的ACS患者中,较高的血清TG水平(TG>2.25 mmol/L)是PCI术后1年BARC 2,3,5型出血事件降低的独立预测因素,而过低的TG水平(TG≤0.78 mmol/L)则可能与增加的心原性死亡风险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甘油三酯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预后
下载PDF
在真实世界中验证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优选方案评分对高出血风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缺血事件预测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李鹏霄 裘淼涵 +4 位作者 曹杨 严育东 曹伊楠 李毅 韩雅玲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441-446,共6页
目的评估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优选方案(OPT⁃CAD)评分对于合并高出血风险(HBR)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12个月内的缺血事件和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及临床决策支持效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3月至2... 目的评估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优选方案(OPT⁃CAD)评分对于合并高出血风险(HBR)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12个月内的缺血事件和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及临床决策支持效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PCI的合并HBR的4265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OPT⁃CAD评分将患者分为低缺血风险组(OPT⁃CAD评分<90分,n=1546)与中高缺血风险组(OPT⁃CAD评分≥90分,n=2719)。主要结局指标为12个月内发生的缺血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及卒中。其他结局指标包括全因死亡及缺血事件的各组分事件。通过时间依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验证OPT⁃CAD评分在患者术后3、6、12个月时的缺血风险及全因死亡风险预测能力;通过决策曲线分析使用该评分支持临床决策的效用。结果中高缺血风险组缺血事件、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及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率均高于低缺血风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PT⁃CAD评分对于HBR的ACS患者3、6、12个月的缺血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0.74、0.72,全因死亡的AUC分别为0.79、0.75、0.73。相较于无干预和全干预策略,OPT⁃CAD评分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多的缺血事件或全因死亡方面的净收益。结论OPT⁃CAD评分可用于合并HBR的ACS患者12个月内的缺血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风险评估与临床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优选方案评分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高出血风险 时间依赖受试者工作曲线 决策曲线分析
下载PDF
生物标志物复合评分法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缺血事件预测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曹伊楠 裘淼涵 +7 位作者 严育东 惠曼 党丹 田浩甫 李颖颖 李丰怡 李毅 韩雅玲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1003-1007,共5页
目的探讨生物标志物复合评分法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生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自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456例接受PCI的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 目的探讨生物标志物复合评分法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生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自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456例接受PCI的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生物标志物水平(高敏肌钙蛋白T≥0.1μg/L、N端B型利钠肽≥450.0 pg/ml、高敏C反应蛋白≥2.0 mg/L为升高,每个升高的生物标志物记为1分),将患者分入低风险组(0~1个生物标志物升高n=2450)、中风险组(2个生物标志物升高n=1704)、高风险组(3个生物标志物升高n=2302)。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出院后用药情况及结局事件,分析生物标志物评分与12个月内缺血事件的关系。结果3组患者年龄、性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类型、肾小球滤过率、左室射血分数、高敏肌钙蛋白T、N端B型利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以及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卒中、PCI、吸烟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支架个数、支架总长度、SYN-TAX评分,以及桡动脉入路、靶血管位置在左主干和左回旋支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阿司匹林、P2Y12抑制剂、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12个月缺血事件、心原性死亡、全因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缺血事件中,中风险组比低风险组风险比为2.38(95%可信区间1.60~3.52,P<0.001),高风险组比低风险组风险比为2.55(95%可信区间1.76~3.70,P<0.001)。结论对于接受PCI的ACS患者,采用生物标志物复合评分法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出院后12个月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高敏C反应蛋白 高敏肌钙蛋白T N端B型利钠肽 预后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缺血事件
下载PDF
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预测靶血管血运重建
5
作者 曹杨 李颖颖 +5 位作者 李鹏霄 严育东 裘淼涵 李晶 李毅 韩雅玲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2年第10期1004-1009,共6页
目的针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构建靶血管血运重建(TVR)的临床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对自2009年7月至2011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的观察性队列研究结果进行二次分析。根据是否发生TVR将患者分入TVR组和非TVR组。临床... 目的针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构建靶血管血运重建(TVR)的临床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对自2009年7月至2011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的观察性队列研究结果进行二次分析。根据是否发生TVR将患者分入TVR组和非TVR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病变及手术特征、院外用药情况作为潜在预测因素被纳入。使用多重插补填补缺失值后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并使用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值对模型进行可解释性分析。结果模型在预测TVR上达到了中等准确性(曲线下面积=0.71)。变量重要性排序提示支架平均直径、收缩压、血肌酐、支架类型为重要的预测变量。基于SHAP值可将模型对特定患者的预测过程可视化。结论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可以有效地早期识别TVR风险较高的患者,并辅助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血管血运重建 预测模型 机器学习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