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黏多糖贮积症ⅣA型诊治共识 被引量:6
1
作者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临床生化遗传专业委员会 +10 位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临床遗传学组 顾学范 陈静 杨艳玲 张为民 杨茹莱 张惠文 孟岩 熊丰 陈少科 刘丽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61-367,共7页
黏多糖贮积症(MPS)ⅣA型是由于N-乙酰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缺乏,进而影响溶酶体内硫酸角质素和软骨素-6-硫酸酯降解的一种溶酶体贮积症。早期识别MPSⅣA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早期诊断对于提高疾病治疗疗效、预防疾病的并发症尤为重要。中... 黏多糖贮积症(MPS)ⅣA型是由于N-乙酰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缺乏,进而影响溶酶体内硫酸角质素和软骨素-6-硫酸酯降解的一种溶酶体贮积症。早期识别MPSⅣA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早期诊断对于提高疾病治疗疗效、预防疾病的并发症尤为重要。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等专家基于临床实践并借鉴国外相关指南,结合国内外对MPSⅣA型诊治的循证研究,就MPSⅣA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遗传咨询等相关内容,制定临床诊治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医师协会 硫酸角质素 中华医学会 循证研究 硫酸酯酶 遗传咨询 软骨素 临床实践
原文传递
糖原累积病Ⅰa型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 被引量:7
2
作者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出生缺陷防治与分子遗传分会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早期发展专业委员会 +14 位作者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疾病和保健分会遗传代谢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临床遗传学组及生化学组 中华预防医学会残疾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 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 深圳罕见病代谢组学精准医学工程研究中心 中华医学医学遗传分会生化与代谢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临床生化遗传专业委员会 陈永兴 梁黎黎 王晓建 张宏武 邱文娟 张尧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41-649,共9页
糖原累积病Ia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Ia,GSDIa)是一种可治疗的罕见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G6PC基因变异导致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不足,糖原在肝脏、肾脏和小肠中过度累积,患者常有空腹低血糖、肝肿大、矮小及肾脏病变... 糖原累积病Ia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Ia,GSDIa)是一种可治疗的罕见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G6PC基因变异导致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不足,糖原在肝脏、肾脏和小肠中过度累积,患者常有空腹低血糖、肝肿大、矮小及肾脏病变等多系统损害。GSDIa的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生化代谢、基因检测等综合判断,个体化饮食治疗可改善多数患者的预后,通过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可以预防高危家庭的再发风险。为提升医务工作者对GSDIa型的诊断、治疗及防控能力,推动GSDIa型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指南,国内多学科同行制定本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原累积病Ia型 肝病 低血糖 共识
原文传递
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饮食治疗与营养管理共识 被引量:15
3
作者 中华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新生儿筛查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营养学组 +3 位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临床生化遗传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临床遗传学组 顾学范 陈洁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05-408,409,共5页
高苯丙氨酸血症的新生儿筛查在国内已普及,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的饮食治疗和营养管理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本共识根据儿童及孕妇患者的营养需求,提出不同年龄阶段的蛋白质、能量和其他营养素的推荐摄入量、营养干预策略以及各年龄段... 高苯丙氨酸血症的新生儿筛查在国内已普及,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的饮食治疗和营养管理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本共识根据儿童及孕妇患者的营养需求,提出不同年龄阶段的蛋白质、能量和其他营养素的推荐摄入量、营养干预策略以及各年龄段营养管理要点,旨在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苯丙氨酸血症 饮食治疗 羟化酶缺乏症 营养管理 氨基酸代谢异常 苯丙氨酸羟化酶 四氢生物蝶呤 PAH
原文传递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筛查与诊治共识 被引量:39
4
作者 中华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4 位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临床生化遗传专业委员会 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临床遗传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临床营养学组 《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杨茹莱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8-92,共5页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CD)又称原发性肉碱吸收障碍(CUD),或肉碱转运障碍(CTD),是由于SLC22A5基因突变引起高亲和力钠依赖性肉碱转运体(OCTN2)蛋白功能缺陷,尿中肉碱排出增加,血液、组织、细胞内肉碱缺乏,从而引起脂肪酸β氧化缺陷的疾病。...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CD)又称原发性肉碱吸收障碍(CUD),或肉碱转运障碍(CTD),是由于SLC22A5基因突变引起高亲和力钠依赖性肉碱转运体(OCTN2)蛋白功能缺陷,尿中肉碱排出增加,血液、组织、细胞内肉碱缺乏,从而引起脂肪酸β氧化缺陷的疾病。PCD患病率具有明显种族差异。美国报道患病率为1/20 000~70 000、日本为1/40 000、澳大利亚为1/120 000,该病在法罗群岛患病率最高,为1/300,中国报道的新生儿筛查PCD患病率约为1/20 000~45 000。我国上海新华医院报道发病率为1/34 571,浙江省新筛中心对近213万新生儿筛查,确诊101例PCD患儿,患病率为1/21 089。由于PCD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及非特异性,易误诊或漏诊,部分患者可终生无异常表现。发病的患者未经治疗具潜在致死性。此病药物治疗效果确切,在脏器功能发生不可逆损伤前补充左卡尼汀治疗者预后良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故许多国家及地区将其列入新生儿筛查病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碱缺乏症 新生儿筛查 原发性 诊治 治疗效果 功能缺陷 PCD OCTN2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