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
10
1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
介入
医师
分会
神经
介入
专业
委员会
+8 位作者
中华医学会
神经
外科
学
分会
神经
介入
专业
委员会
中国
卒中学会
神经
介入
分会
刘建民
缪中荣
李佑祥
施海彬
方亦斌
李强
赵瑞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80-989,共10页
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 TRA)是指以桡动脉为目标血管, 穿刺置管建立血管内通路的方法。TRA最早于1989年由Campeau等首次报道被应用于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造影;1993年, Kiemeneij等成功实施TRA经皮冠脉介入治疗[1]。因TRA...
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 TRA)是指以桡动脉为目标血管, 穿刺置管建立血管内通路的方法。TRA最早于1989年由Campeau等首次报道被应用于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造影;1993年, Kiemeneij等成功实施TRA经皮冠脉介入治疗[1]。因TRA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且患者在术后无需卧床制动, 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卧床相关并发症和护理工作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2], 其在冠脉介入诊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18年, 欧洲心脏病学会联合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SC/EACTS)推荐将TRA作为冠脉诊疗的首选入路[3];2021年,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协会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指南》也推荐将TRA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或稳定缺血性心脏病的血管内治疗中[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心脏协会
心血管造影
血管内治疗
心胸外科
介入诊疗
欧洲心脏病学会
护理工作量
缺血性心脏病
原文传递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2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
介入
医师
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4 位作者
中国
卒中学会
神经
介入
分会
刘建民
杨鹏飞
缪中荣
邢鹏飞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73-982,共10页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AOS)是椎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类型,将导致后循环系统供血减少或继发椎-基底动脉栓塞,产生一系列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临床表现。目前关于VAOS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相对较少,其治疗经验主要来自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颈...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AOS)是椎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类型,将导致后循环系统供血减少或继发椎-基底动脉栓塞,产生一系列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临床表现。目前关于VAOS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相对较少,其治疗经验主要来自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颈动脉狭窄等疾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等。血管内介入治疗因其操作简便、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势,逐渐成为VAOS的首选血运重建策略。但该技术临床应用中仍存在手术指征不明确、手术策略不一致等不足,故本共识结合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和专家意见,在VAOS术前评估、围手术期管理、血管内介入治疗策略、并发症防治及术后随访内容等方面提出如下意见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起始部
狭窄
血运重建
血管内介入治疗
药物洗脱支架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国指南
被引量:
29
3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
介入
医师
分会
神经
介入
专业
委员会
+3 位作者
杨新健
张鸿祺
刘建民
李天晓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33-441,共9页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得到多项大样本临床研究的证实,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颅内动脉瘤,如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梭形动脉瘤、串联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等,传统动脉瘤瘤体内填塞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不同于以往的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得到多项大样本临床研究的证实,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颅内动脉瘤,如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梭形动脉瘤、串联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等,传统动脉瘤瘤体内填塞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不同于以往的动脉瘤瘤体内填塞,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是通过改变载瘤动脉内的血流方向以减少或减弱动脉瘤内的血流冲击,达到动脉瘤瘤体内血液滞留和血栓形成的目的,最终在FD表面和动脉瘤瘤颈处形成新生内皮细胞,实现动脉瘤的完全闭塞和治愈;与此同时,也实现了载瘤动脉的重建,并降低了动脉瘤复发再通的风险[1]。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传统血管内治疗后(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复发再通率为20%,而再治疗率为10%[2]。而与之相比,采用FD治疗后的颅内动脉瘤再通,目前却罕有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血流方向
血流导向装置
载瘤动脉
弹簧圈栓塞
血流冲击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题名
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
10
1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
介入
医师
分会
神经
介入
专业
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
神经
外科
学
分会
神经
介入
专业
委员会
中国
卒中学会
神经
介入
分会
刘建民
缪中荣
李佑祥
施海彬
方亦斌
李强
赵瑞
机构
不详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出处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80-989,共10页
文摘
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 TRA)是指以桡动脉为目标血管, 穿刺置管建立血管内通路的方法。TRA最早于1989年由Campeau等首次报道被应用于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造影;1993年, Kiemeneij等成功实施TRA经皮冠脉介入治疗[1]。因TRA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且患者在术后无需卧床制动, 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卧床相关并发症和护理工作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2], 其在冠脉介入诊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18年, 欧洲心脏病学会联合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SC/EACTS)推荐将TRA作为冠脉诊疗的首选入路[3];2021年,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协会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指南》也推荐将TRA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或稳定缺血性心脏病的血管内治疗中[4]。
关键词
美国心脏协会
心血管造影
血管内治疗
心胸外科
介入诊疗
欧洲心脏病学会
护理工作量
缺血性心脏病
分类号
R541.4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题名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2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
介入
医师
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中国
卒中学会
神经
介入
分会
刘建民
杨鹏飞
缪中荣
邢鹏飞
机构
不详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出处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73-982,共10页
基金
2022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Z155080000004)。
文摘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AOS)是椎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类型,将导致后循环系统供血减少或继发椎-基底动脉栓塞,产生一系列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临床表现。目前关于VAOS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相对较少,其治疗经验主要来自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颈动脉狭窄等疾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等。血管内介入治疗因其操作简便、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势,逐渐成为VAOS的首选血运重建策略。但该技术临床应用中仍存在手术指征不明确、手术策略不一致等不足,故本共识结合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和专家意见,在VAOS术前评估、围手术期管理、血管内介入治疗策略、并发症防治及术后随访内容等方面提出如下意见及建议。
关键词
椎动脉起始部
狭窄
血运重建
血管内介入治疗
药物洗脱支架
专家共识
Keywords
Vertebral artery ostium
Stenosis
Revascularization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Drug-eluting stent
Expert consensus
分类号
R74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国指南
被引量:
29
3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
介入
医师
分会
神经
介入
专业
委员会
杨新健
张鸿祺
刘建民
李天晓
机构
不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出处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33-441,共9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1300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72036)。
文摘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得到多项大样本临床研究的证实,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颅内动脉瘤,如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梭形动脉瘤、串联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等,传统动脉瘤瘤体内填塞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不同于以往的动脉瘤瘤体内填塞,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是通过改变载瘤动脉内的血流方向以减少或减弱动脉瘤内的血流冲击,达到动脉瘤瘤体内血液滞留和血栓形成的目的,最终在FD表面和动脉瘤瘤颈处形成新生内皮细胞,实现动脉瘤的完全闭塞和治愈;与此同时,也实现了载瘤动脉的重建,并降低了动脉瘤复发再通的风险[1]。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传统血管内治疗后(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复发再通率为20%,而再治疗率为10%[2]。而与之相比,采用FD治疗后的颅内动脉瘤再通,目前却罕有报道。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血流方向
血流导向装置
载瘤动脉
弹簧圈栓塞
血流冲击
Meta分析
分类号
R74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
介入
医师
分会
神经
介入
专业
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
神经
外科
学
分会
神经
介入
专业
委员会
中国
卒中学会
神经
介入
分会
刘建民
缪中荣
李佑祥
施海彬
方亦斌
李强
赵瑞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0
原文传递
2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医师协会
介入
医师
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中国
卒中学会
神经
介入
分会
刘建民
杨鹏飞
缪中荣
邢鹏飞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3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国指南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
介入
医师
分会
神经
介入
专业
委员会
杨新健
张鸿祺
刘建民
李天晓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
29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