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源CT冠脉血管造影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3
1
作者 李剑 段艳华 +4 位作者 王锡明 武乐斌 程召平 乌大尉 晁宝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03-806,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50例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DSCTCA)检查,对其中76例患者同时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及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分析比较DSCTC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 目的探讨双源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50例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DSCTCA)检查,对其中76例患者同时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及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分析比较DSCTC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45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DSCTCA检查,并可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部分分支,228例患者的747支冠脉伴有不同程度狭窄,其中76例患者的122支冠状动脉伴有重度狭窄或闭塞,以CAG为金标准,得出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100%、90.00%及94.84%,尤其对于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诊断准确性达98.92%。结论双源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接近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源CT 冠状动脉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3D-CISS序列与3D-TSE序列对Ⅶ~Ⅸ对颅神经成像质量的比较 被引量:17
2
作者 梁长虎 柳澄 +4 位作者 李坤成 黄杰 乌大尉 王海燕 赵振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9期891-894,共4页
目的:通过3D-CISS序列与3D-TSE序列对Ⅶ-Ⅸ对颅神经成像质量的比较,确定3D-CISS序列对脑脊液包绕的Ⅶ-Ⅸ对颅神经和淋巴液充盈的内耳迷路成像显示的优势。方法:应用3D-CISS序列与3D-TSE序列分别对第Ⅶ-Ⅸ对颅神经及内耳迷路进行MR成... 目的:通过3D-CISS序列与3D-TSE序列对Ⅶ-Ⅸ对颅神经成像质量的比较,确定3D-CISS序列对脑脊液包绕的Ⅶ-Ⅸ对颅神经和淋巴液充盈的内耳迷路成像显示的优势。方法:应用3D-CISS序列与3D-TSE序列分别对第Ⅶ-Ⅸ对颅神经及内耳迷路进行MR成像,在MPR图像及MIP重建图像上最大程度的显示颅神经及内耳迷路,并对两种序列的成像质量进行统计比较。结果:面神经的脑池段、内听道近段及远段、前庭蜗神经的脑池段及内听道近段、耳蜗、前庭及半规管在两个序列中全部以100%的几率显示;蜗神经、前庭上神经、前庭下神经及舌咽神经在3D-CISS序列、3D-TSE序列的显示几率依次分别为:100%、81.2%;100%、51.4%;100%、42.0%;100%、57.1%;面神经、前庭蜗神经的内听道段、内耳迷路、舌咽神经的3D-CISS序列成像质量明显优于3D-TSE序列成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的脑池段3D-CISS序列成像质量略优于3D-TSE序列。结论:对于被脑脊液包绕的颅神经和淋巴液充盈的内耳迷路的成像,3D-CISS序列是最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3D-CISS序列 3D-TSE序列 多平面重组 颅神经
下载PDF
双源CT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锡明 武乐斌 +5 位作者 程召平 乌大尉 孙丛 晁宝婷 李振家 柳澄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797-1800,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7例临床急性胸痛的患者行双源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采用急性胸痛的扫描参数,应用高浓度的对比剂,注射流率为5ml/s,注射对比剂总量80~90ml,扫描时间15~17s,将原始数据利用Circul... 目的探讨双源CT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7例临床急性胸痛的患者行双源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采用急性胸痛的扫描参数,应用高浓度的对比剂,注射流率为5ml/s,注射对比剂总量80~90ml,扫描时间15~17s,将原始数据利用Circulation软件对冠状动脉、肺动脉和主动脉进行曲面重建(C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等图像重组。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利用轴位图像及各种后处理图像对疾病进行诊断。5例主动脉夹层和2例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时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7例主动脉夹层和4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并与双源CT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双源CT心胸联合造影检查诊断为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并管腔狭窄9例,其中4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动脉栓塞的7例,主动脉夹层的10例(其中伴有冠状动脉多发斑块并管腔狭窄的1例,主动脉夹层术后复发的2例,主动脉夹层并壁间血肿形成的1例),降主动脉瘤并冠状动脉狭窄1例。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的患者两者的诊断结果一致,但1例主动脉夹层伴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双源CT一次造影能同时对两种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但选择性血管造影分多次造影才作出正确的诊断。7例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的患者,5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CDFI诊断正确,但3例没发现破口,2例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CDFI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双源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不但能对肺动脉、主动脉等大血管疾病作出正确诊断,而且能同时发现冠状动脉疾病,因此双源CT是急性胸痛的一种无创、可靠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动脉瘤 胸痛 冠状血管 主动脉夹层
下载PDF
双能量颅脑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建 王锡明 +3 位作者 段艳华 程召平 乌大尉 邓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1-264,共4页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脑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2例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双能量颅脑CTA检查。将原始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重组,得到MIP、MPR和VR等重组图像,结合原始轴位图像及重组图像进行诊断,并将...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脑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2例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双能量颅脑CTA检查。将原始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重组,得到MIP、MPR和VR等重组图像,结合原始轴位图像及重组图像进行诊断,并将CTA诊断结果与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双能量颅脑CTA与DSA测得的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的大小。结果 CTA诊断32例患者共39个动脉瘤,均经DSA检查或手术证实,另有一枚后交通动脉瘤漏诊,诊断符合率达97.50%。双能量颅脑CTA显示脑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分别为(7.20±1.69)mm、(4.12±1.68)mm、(3.21±1.60)mm,DSA检测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分别为(7.33±1.73)mm、(4.30±1.70)mm、(3.25±1.6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能量颅脑CTA综合各种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瘤体大小及瘤颈,是诊断颅内动脉瘤无创、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3D-CISS序列在显示动眼神经脑池段及其毗邻结构的价值 被引量:12
5
作者 梁长虎 柳澄 +3 位作者 武乐斌 李坤成 乌大尉 于富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49-1651,共3页
目的应用3D-CISS序列对脑池段动眼神经的毗邻结构进行显示与研究,为临床获得详尽的MR影像解剖资料。方法17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和1例术前了解动眼神经是否受侵的肿瘤患者均行常规SE序列及3D-CISS序列扫描,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从不同... 目的应用3D-CISS序列对脑池段动眼神经的毗邻结构进行显示与研究,为临床获得详尽的MR影像解剖资料。方法17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和1例术前了解动眼神经是否受侵的肿瘤患者均行常规SE序列及3D-CISS序列扫描,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从不同角度观测动眼神经的毗邻结构以及神经与肿瘤的毗邻关系。结果17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毗邻结构均得以清楚显示,其中15例显示血管压迫,1例显示颅咽管瘤造成的压迫,1例为桥前池内肿瘤造成的压迫,另1例术前病人的观察结果显示神经没有受侵。结论3D-CISS序列结合MPR技术能够准确显示动眼神经的毗邻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眼神经 磁共振成像 多平面重组
下载PDF
64层螺旋CT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照性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王锡明 程召平 +3 位作者 武乐斌 乌大尉 晁宝婷 柳澄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42-1045,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56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利用其先进的后处理功能对冠状动脉进行重建,以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及其分支,并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诊断。其中66例患者同时行选择性血管...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56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利用其先进的后处理功能对冠状动脉进行重建,以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及其分支,并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诊断。其中66例患者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结果256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有249例成功地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左冠脉主支、左冠脉回旋支、左冠脉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主支)及其分支(包括右冠脉的后降支、左室后支、圆锥支、窦房结动脉及左冠脉的对角支、钝缘支等),另外7例由于扫描过程出现心率过快(>90次)或出现严重心律不齐,重建图像质量欠佳或出现锯齿状伪影,部分冠状动脉显影欠佳。138例64-MSCT诊断201支冠状动脉有斑块形成并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66例患者的64-MSCT诊断冠脉狭窄的患者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诊断62例的78支冠状动脉伴有不同程度的狭窄,64层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为93.94%。结论64层螺旋CT对冠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接近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DSCT前门控技术在小儿肺动脉发育异常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郭磊 王锡明 +3 位作者 程召平 段艳华 乌大尉 纪晓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2-346,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小儿肺动脉发育异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拟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畸形的43例患儿,采用DSCT前门控扫描,根据患儿体重调节管电压和管电流。记录患儿受检...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小儿肺动脉发育异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拟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畸形的43例患儿,采用DSCT前门控扫描,根据患儿体重调节管电压和管电流。记录患儿受检的辐射剂量。以手术和(或)X线心血管造影(CAG)结果作为标准,计算DSCT前门控和TTE对肺动脉发育畸形的诊断准确率,利用X^2检验比较两者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DSCT前门控对肺动脉发育异常的诊断准确率为97.96%(48/49),TTE的准确率为73.47%(36/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1.24,P<0.05)。DSCT前门控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为4.20±0.80,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0.38±0.08)mSv。结论:DSCT前门控可有效减低辐射剂量,是诊断小儿肺动脉发育异常合理有效的检查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辐射剂量
下载PDF
脑池段面、前庭蜗神经及其病变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梁长虎 柳澄 +4 位作者 武乐斌 李坤成 王海燕 乌大尉 于富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通过探讨3D-CISS磁共振成像序列对脑池段面、前庭蜗神经及内耳结构显示的价值,为临床耳科病例选择最优检查方式。方法:对48位正常体检者和8位伴有面神经或前庭蜗神经异常的病人行3D-CISS MR成像,在MPR、MIP图像上最大程度地显示面... 目的:通过探讨3D-CISS磁共振成像序列对脑池段面、前庭蜗神经及内耳结构显示的价值,为临床耳科病例选择最优检查方式。方法:对48位正常体检者和8位伴有面神经或前庭蜗神经异常的病人行3D-CISS MR成像,在MPR、MIP图像上最大程度地显示面、前庭蜗神经及内耳膜迷路。结果:48位正常体检者的脑池段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及其分支、内耳膜迷路显示率均为100%;8例面神经或前庭蜗神经异常患者均有明显异常MRI表现:其中1例显示双侧听神经瘤,1例显示右侧桥小脑角区胆脂瘤包绕面听神经,1例为右侧脑池内蛛网膜囊肿压迫前庭蜗神经,1例为面、前庭蜗神经及相邻血管粘连,1例获得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显示蜗神经萎缩变细,3例显示动脉血管压迫面听神经。结论:3D-CISS能够清晰显示面神经、耳蜗前庭神经及内耳膜迷路的精细结构,对于内耳异常的发现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神经 膜迷路
下载PDF
双源CT在儿童肺动脉发育异常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郭磊 王锡明 +2 位作者 程召平 段艳华 乌大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23-827,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评估儿童肺动脉发育异常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心脏超声拟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发育畸形及临床怀疑有肺动脉发育异常的36例患儿,行DSCT心胸联合血管成像。所得图像全部传入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评估儿童肺动脉发育异常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心脏超声拟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发育畸形及临床怀疑有肺动脉发育异常的36例患儿,行DSCT心胸联合血管成像。所得图像全部传入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以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形态及密度,并与手术及X线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36例患儿术前DSCT血管造影均获得满意图像,运用5点法评价所得平均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为(4.3±0.6)分;准确诊断肺动脉发育异常41处,漏诊1处为两肺动脉分叉处远端周围肺动脉狭窄,准确率为97.6%;所得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1.78±0.31)mSv。结论 DSCT在肺动脉发育异常的诊断中可以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畸形 肺动脉 心脏缺损 先天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儿童
下载PDF
MRI水成像序列在眼运动神经麻痹病因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江万里 梁长虎 +1 位作者 乌大尉 柳澄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3期367-370,共4页
目的应用3D-CISS(3-D 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in Steady State)序列对脑池段眼运动神经的异常毗邻组织结构进行显示与研究,为临床诊断及手术获得详尽的MR影像资料。方法对23名眼运动障碍患者进行3D-CISS序列MR成像,应用MPR技术在最... 目的应用3D-CISS(3-D 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in Steady State)序列对脑池段眼运动神经的异常毗邻组织结构进行显示与研究,为临床诊断及手术获得详尽的MR影像资料。方法对23名眼运动障碍患者进行3D-CISS序列MR成像,应用MPR技术在最佳方位层面观察眼运动神经与其异常毗邻组织的压迫关系。结果 23例单侧眼运动障碍患者的3D-CISS序列MR成像均显示相应眼运动神经明显受压变形:动眼神经受压11例,其中大脑后动脉(PCA)血管压迫5例,小脑上动脉(SCA)压迫1例,基底动脉(BA)压迫2例,肿瘤压迫3例;展神经受压10例,其中基底动脉(BA)血管压迫4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压迫2例,肿瘤压迫4例;滑车神经受压2例,均为小脑上动脉(SCA)分支血管压迫。结论 3D-CISS序列结合MPR技术能够准确显示眼运动神经的毗邻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神经 磁共振成像 脑动脉 对比研究
下载PDF
双源CT大螺距技术在婴幼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永顺 赵月霞 +4 位作者 程召平 乌大尉 段艳华 晁宝婷 王锡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9期1575-1578,共4页
目的 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低剂量大螺距技术在婴幼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0例TAPVC婴幼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术前行... 目的 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低剂量大螺距技术在婴幼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0例TAPVC婴幼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术前行前瞻性心电门控下DSCT大螺距血管成像,均经手术治疗证实。由两位放射科医师按4分法对CT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同时记录辐射剂量。定量数据表示为平均数±标准差,分类数据表示为比例和百分比。观察者之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一致性通过使用Kappa检验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儿的CT图像均为可诊断图像,主观评分为2.7±0.7(2~4分),两位医师的评价一致性好(k=0.79)。10例TAPVC诊断及分型均和手术结果一致,包括心上型6例、心内型2例、心下型2例。平均剂量长度乘积及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10.8±4.3)mGy·cm和(0.26±0.08)mSv。结论 DSCT低剂量大螺距技术是一种可靠的诊断婴幼儿TAPVC的检查方法,能为术前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双源CT 大螺距 辐射剂量
下载PDF
前瞻性心电门控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高心率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段艳华 王锡明 +5 位作者 程召平 武乐斌 乌大尉 李剑 晁宝婷 柳澄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14-718,共5页
目的探讨心率不低于91次/分(bpm)患者回顾性心电门控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R-R间期的最佳重建时相,从扫描时相选择的角度分析前瞻性心电门控(简称前门控)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分析232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DS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 目的探讨心率不低于91次/分(bpm)患者回顾性心电门控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R-R间期的最佳重建时相,从扫描时相选择的角度分析前瞻性心电门控(简称前门控)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分析232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DS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体质量指数23~25kg/m^2,心率/〉91bpm)的图像,根据扫描过程中患者屏气时心电监控记录到的心率将其分为3组(A~C组),A组83例,心率91—95bpm,B组68例,心率96—100bpm,C组81例,心率≥101bpm。每隔3%重建1个时相,分别由2名医师独立对横断面图像、薄层MIP、CPR、VRT图像质量采用5分法进行综合评估,按照15段分段法,选出每个节段的R-R间期的最佳重建时相及范围。采用Kappa检验,评价2名医师对冠状动脉图像评分的一致性。结果232例患者中,可评价冠状动脉节段共3343个,其图像最佳重建时相范围集中在81%~61%和51%-31%。3组冠状动脉节段与之相对应的节段数百分比:A组(91—95bpm,83例的1183个节段)分别为5.49%、94.51%;B组(96~100bpm,68例986个节段)分别为0.20%、99.80%;C组(≥101bpm,81例1174个节段)分别为0.17%、99.83%。232例患者的3343个冠状动脉节段中3274个节段(97.94%)最佳重建时相范围集中在以41%为中心的51%~31%R—R间期范围内。2名医师对232例患者的3343个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的评分结果得到了较高的一致性(Kappa值=0.883,P〈0.05)。结论具有稳定的窦性心律,且屏气时平均心率≥91bpm患者,冠状动脉节段的最佳重建时相集中于以R—R间期41%为中心的51%~31%,从扫描时相选择的角度考虑,可以对稳定高心率(1〉91bpm)患者行前门控横断面扫描,并且预设41%为曝光时间窗,成功把握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1
13
作者 段艳华 王莉 +7 位作者 王锡明 乌大尉 程召平 李剑 晁宝婷 武乐斌 柳澄 徐卓东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并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2种扫描技术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连续搜集30例[A组,平均心率/〉85次/min(bpm)]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胸痛并行DSC...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并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2种扫描技术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连续搜集30例[A组,平均心率/〉85次/min(bpm)]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胸痛并行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血管成像的患者,连续搜集30例(B组,所有患者平均心率≥85bpm)表现为急性胸痛行DSCT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对2组患者的冠状动脉、肺动脉及主动脉分别进行靶重组,评价2组图像质量,并对疾病进行诊断;应用)(2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和有效剂量。结果A、B组可评价冠状动脉节段比例分别为98.44%(379/385)和98.48%(390/3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2,P=0.961);A、B组间图像噪声[分别为(16.23±5.75)、(16.31±3.32)HU]、信噪比(分别为26.85±9.94、24.78±9.91)及对比度噪声比(分别为20.99±9.31、18.65±8.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69、0.908、1.224,P值均〉0.05);A、B2组有效剂量分别为(8.37±2.69)和(20.05±5.5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01,P=0.000)。结论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血管成像可以获得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相似的图像质量,且辐射剂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胸痛 辐射剂量
原文传递
双源CT双能量血管成像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莉 段艳华 +4 位作者 王锡明 王建 程召平 乌大尉 武乐斌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血管成像(DE—CTA)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4例临床疑诊CCF的患者进行DE—CTA。利用直接能量减影后的数据进行去骨图像重组,同时将能量平均后数据进行非去骨图像重组。由4名多年从事脑...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血管成像(DE—CTA)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4例临床疑诊CCF的患者进行DE—CTA。利用直接能量减影后的数据进行去骨图像重组,同时将能量平均后数据进行非去骨图像重组。由4名多年从事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的放射科医师独立分析图像,其中2名评价颈内动脉海绵窦段DE—CTA的图像质量,2名评价瘘口位置、数量、大小及有无异常的颅内静脉扩张,比较各种后处理方法对CCF瘘口及相关病变的显示情况。利用Kappa检验分析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评价的一致性。利用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评价去骨与非去骨重组图像测得的瘘口大小。结果14例患者28条颈内动脉颅内段均可以满足影像评价标准。14例患者经行双能量直接去骨颅脑CTA检查均确诊为CCF,其中,病变位于双侧2例,左侧7例,右侧5例。14例患者共16处病变,非去骨及去骨重组图像均发现瘘口16处。去骨及非去骨重组图像测得瘘口的平均大小分别为(0.36±0.10)、(0.35±0.11)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P〉0.05),且二者测量值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r=0.97,P〈0.05)。去骨重组图像发现8例患者13支大脑皮质静脉扩张,非去骨重组图像仅发现6例患者9支大脑皮质静脉扩张。结论DE—CTA图像多种重组方法相结合对CCF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诊断价值 血管成像 双源CT 双能量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图像质量评价 Kappa检验
原文传递
双源CT在小儿冠状动脉瘘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9
15
作者 程召平 王锡明 +6 位作者 赵斌 王涛 段艳华 乌大尉 聂佩 纪晓鹏 晁宝婷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2-235,共4页
目的 探讨低剂量双源CT(DSCT)血管成像在小儿冠状动脉瘘(CAF)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临床诊断CAF患儿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年龄1.2 ~6.0岁,平均(3.2±1.5)岁;男12例,女10例.其中9例患儿行手术治疗,13例患儿行介... 目的 探讨低剂量双源CT(DSCT)血管成像在小儿冠状动脉瘘(CAF)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临床诊断CAF患儿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年龄1.2 ~6.0岁,平均(3.2±1.5)岁;男12例,女10例.其中9例患儿行手术治疗,13例患儿行介入治疗.所有患儿行低剂量前瞻性心电门控下DSCT血管成像,由2名放射科医师独立对CT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以手术或传统心血管造影(CCA)结果为标准计算CT诊断CAF的准确性,同时记录辐射剂量.2名观察者之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儿的CT图像均为可诊断图像,主观评分为(2.6±0.7)分,2名医师的评价一致性好(Kappa值为0.75,P<0.05).DSCT血管成像共诊断25处CAF,诊断准确率为100%,包括右冠状动脉瘘13例(59.1%),左冠状动脉瘘8例(36.4%),左、右冠状动脉瘘1例(4.5%).4例患儿合并冠状动脉瘤形成.平均剂量长度乘积及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25 ±4)mGy·cm和(0.25±0.07) mSv.结论 低剂量DSCT血管成像可作为一种准确可靠的诊断小儿CAF的无创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 血管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儿童
原文传递
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扫描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段艳华 武乐斌 +4 位作者 程召平 乌大尉 聂佩 纪晓鹏 王锡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2-316,共5页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扫描在小儿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诊断为KD冠状动脉损害,同时行经胸多普勒超声(TTE)和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扫描的患儿资料;由2名...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扫描在小儿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诊断为KD冠状动脉损害,同时行经胸多普勒超声(TTE)和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扫描的患儿资料;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肓法独立阅片,以5分法评价整体图像质量,Kappa检验评价诊断的一致性;记录所有患儿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及动脉瘤的位置、数量并测量其大小;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DSCT成像和TTE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计算所有患儿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19例患儿均成功完成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可评价冠状动脉节段比率为91.5%(226/247),其中,15例患儿被诊断为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或动脉瘤形成,DSCT成像上共发现28个动脉瘤、15支血管瘤样扩张。其中,9个动脉瘤(2个位于右冠状动脉远段、2个位于左心室后支、1个位于前降支中段、1个位于回旋支中段、2个位于回旋支远段、1个位于钝缘支)及2支瘤样扩张(1支对角支、1支钝缘支)TTE未显示。DSCT成像与TTE对比显示冠状动脉瘤及瘤样扩张最大直径的平均测量值分别为(0.63±0.20)和(0.58±0.20)cm,相关性较好(r=0.989,p〈0.05);对瘤体及瘤样扩张最大长径的平均测量值分别为(1.49±0.83)和(1.22±0.66)cm,相关性较好(r=0.965,P〈0.05)。2名影像科医师对所有患儿的CTA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好(Kappa=0.87)。19例患儿的ED为(0.24±0.08)mSv。结论相比TTE,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对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远段的动脉瘤及瘤样扩张的显示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超声心动 描记术 辐射剂量
原文传递
70kV结合低对比剂用量CT扫描在小儿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17
作者 段艳华 陈力 +3 位作者 卢光明 乌大尉 程召平 王锡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07-512,共6页
目的以DSA或手术对照,评价70 kV结合低对比剂用量与80 kV双源CT小儿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诊断效能。 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2年4月至2017年4月临床疑诊或确诊小儿冠状动脉病变,并行冠状动脉CTA的150例患儿资料,男90... 目的以DSA或手术对照,评价70 kV结合低对比剂用量与80 kV双源CT小儿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诊断效能。 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2年4月至2017年4月临床疑诊或确诊小儿冠状动脉病变,并行冠状动脉CTA的150例患儿资料,男90例、女60例,年龄(14.7±1.9)个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A组采用80 kV管电压,对比剂用量1.5 ml/kg,B组采用70 kV管电压,对比剂用量1.5 ml/kg,C组70 kv管电压,对比剂用量1.0 ml/kg;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冠状动脉主观图像质量的差异;t检验比较70 kV组与80 kV组有效辐射剂量的差异;以手术和(或)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评估3组的诊断效能。 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并获得满意的可诊断图像。3组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0.7、3.4±0.6、3.7±0.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42,P=0.133)。以手术和(或)造影结果为金标准,3组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均为100%。80 kV组(A组)与70 kV组(B+C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0.49±0.04)、(0.30±0.03)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7,P=0.001)。 结论70 kV管电压结合低对比剂用量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能较好地显示和诊断小儿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准确率高,是诊断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可靠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原文传递
双源CT在主动脉弓断离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锡明 武乐斌 +6 位作者 程召平 乌大尉 李振家 晁宝婷 王敏 柳澄 王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门控下低剂量扫描在主动脉弓断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例主动脉弓断离患儿行DSCT门控下低剂量心胸联合血管成像扫描并进行胸部动脉血管重建,进行诊断。所有患儿同时行心脏彩色多普勒(CDFI)检查,2种检查方法...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门控下低剂量扫描在主动脉弓断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例主动脉弓断离患儿行DSCT门控下低剂量心胸联合血管成像扫描并进行胸部动脉血管重建,进行诊断。所有患儿同时行心脏彩色多普勒(CDFI)检查,2种检查方法在3d内完成。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结果9例行DSCT门控下低剂量心胸联合血管成像均成功完成,DSCT均诊断为主动脉弓断离,其中伴有室间隔缺损(VSD)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8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例、支气管动脉扩张2例。断离后降主动脉的血液来源于肺动脉8例、肋间动脉和头臂动脉1例。CDFI诊断主动脉弓断离7例、动脉单干1例、主动脉缩窄1例,其中伴有VSD9例、PDA8例。5例断离后主动脉弓血液来源于肺动脉,1例断离后降主动脉的血液来源于肋间动脉及头臂动脉未能显示,1例显示支气管动脉扩张。与手术结果对照:DSCT诊断准确率为94.12%(32/34处),CDFI诊断准确率为82.35%(28/34处)。结论DSCT是诊断主动脉弓断离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儿童
原文传递
70kV下肢动脉CT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9
作者 段艳华 卢光明 +4 位作者 武杰 杨显存 乌大尉 程召平 王锡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3期3494-3498,共5页
目的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照,评价70、120 kV下肢动脉CT成像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诊断效能。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临床疑诊或确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于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行下肢动脉CT血管... 目的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照,评价70、120 kV下肢动脉CT成像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诊断效能。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临床疑诊或确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于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行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200例患者资料,男124例、女76例,年龄40-80(59±8)岁,体质量53-80(67±8) k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100例,行70 kV下肢动脉CT成像,对比剂用量0.8 ml/kg体质量,B组100例,行120 kV下肢动脉CT成像,对比剂用量100 ml;A组30例患者35个患肢(420段血管)、B组28例患者32个患肢(384段血管)行DSA检查,基于血管分段,比较2组间3个解剖分部50%以上狭窄程度的诊断效能。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记录并比较2组的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及对比剂的总碘量。结果A、B组小腿-足部平均主观评分分别为2.20±0.36,1.72±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平均CT值分别为500、310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血管分段,A、B组小腿-足部50%以上狭窄程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8.6%、95.8%、98.1%、96.7%;90.9%、88.5%、91.0%、89.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396±34)、(1 041±159) mGy·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组对比剂用量、对比剂总碘量分别为53.5、100 ml;18.7、35 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70 kV管电压结合低对比剂用量下肢动脉CT成像操作简单、方便、诊断准确率高,是诊断LEASO可靠的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辐射剂量
原文传递
脑池段展神经及相关动脉MRI与解剖断层标本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梁长虎 柳澄 +4 位作者 武乐斌 李坤成 乌大尉 赵振美 于富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17-820,共4页
目的研究展神经及相关动脉的正常表现和相互关系,获得正常 MRI 和断层解剖资料。方法在 MR 三维积极干预稳态(3D-CISS)序列的多平面重组图像上观察57名正常体检者的展神经解剖特点及其与小脑前下动脉(AICA)等血管的关系,其中20名同时行... 目的研究展神经及相关动脉的正常表现和相互关系,获得正常 MRI 和断层解剖资料。方法在 MR 三维积极干预稳态(3D-CISS)序列的多平面重组图像上观察57名正常体检者的展神经解剖特点及其与小脑前下动脉(AICA)等血管的关系,其中20名同时行时间飞跃(TOF)序列血管成像。将正常体检者的展神经成像结果与尸体断层切片及头颅标本3D-CISS 序列成像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展神经在斜横断面、斜矢状面重组图像上以96.5%(110/114)的几率清楚显示,冠状面重组图像上以94.7%(108/114)的几率清楚显示;20名体检者的3D-TOF 序列重组图像上不能清楚显示展神经。(2)103支展神经从桥脑延髓沟发出,7支从紧靠桥脑延髓沟的脑桥表面发出;显示的展神经全部以1支神经根丝连于脑干;面神经丘显示几率为100%(114/114),Dorello 管的显示几率为95.6%(109/114)。(3)AICA 是显示率最高的动脉,74.7%(71/95)的 AICA 与展神经接触。(4)将正常体检者的展神经成像结果与尸体3D-CISS MRI 及断层切片标本所显示的展神经相对照,显示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结论 3D-CISS MRI 可以显示展神经及相关动脉血管的解剖特点;面神经丘和 Dorello 管是识别展神经的重要解剖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神经 磁共振成像 脑动脉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