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图岂能成为谬误——张江与本尼特、罗伊尔、莫德、博斯托克英国对话录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江 安德鲁.本尼特 +2 位作者 尼古拉.罗伊尔 乌尔里卡.莫德 蜜拉.博斯托克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7-155,共9页
文学作品是有意义的,它就是作者运用文学语言和艺术形式力图表达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亦即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的看法。这是从古代到近代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领域的主流观点。然而,进入20世纪,特别是自20世纪40年代起,这一... 文学作品是有意义的,它就是作者运用文学语言和艺术形式力图表达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亦即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的看法。这是从古代到近代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领域的主流观点。然而,进入20世纪,特别是自20世纪40年代起,这一观点受到许多文学理论研究者的质疑和挑战。在西方各种哲学流派以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各种思潮的影响之下,一些文学理论研究者和文学批评者尝试借用或援引文学之外的理论和方法,对文学作品的意义作出与传统不同的阐释。罗兰·巴特《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问世后,在中西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后结构主义观点认为,语言无法可靠地反映现实,文学无法清晰地反映生活;既然无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最终的确切性的解读,那么任何理解都可能是误读。在日趋激烈的争鸣与论辩中,人们始终抱持这样一个疑问:作者是否还是文本意义的可靠来源?多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教授密切关注当代西方文论的发展与流变,他针对当代西方文论存在问题提出的"强制阐释论"、"理论中心论"等,引起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2016年12月初,张江教授率团对英国进行学术访问期间,在苏塞克斯大学与英国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围绕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等文学批评理论的原点问题,结合具体文学作品及文学创作实践展开讨论。现将张江教授与英国专家学者对话的主要内容摘录发表,以为学界同仁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品意义 作者意图 谬误 理论中心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