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心”与“几微”之象——对《庄子·天地》篇“象罔”概念的探析
1
作者 林清丽 乔东义 《龙岩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3-58,共6页
关于《庄子·天地》篇中“象罔”概念,自古以来训者甚众。有从中国传统“象”思维的角度出发将其理解为“似有形而无其形质”的一种“虚象”;也有从“无”的角度将其作“无心”“无形迹”之解的。结合前人“象”与“无”的双重阐释... 关于《庄子·天地》篇中“象罔”概念,自古以来训者甚众。有从中国传统“象”思维的角度出发将其理解为“似有形而无其形质”的一种“虚象”;也有从“无”的角度将其作“无心”“无形迹”之解的。结合前人“象”与“无”的双重阐释视角,将“象罔”概念作“无心”与“几微”之象加以理解,即以“无心”之状态得“无心之象”而后才能得“道”,同时这一“无心”之象其本身也是一种“几微”之象,是在获得庄子所言“玄珠”之前的一种萌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罔 “无心”之象 “几微”之象 萌兆
下载PDF
贾公彦《周礼疏》中的经学诠释思想探微
2
作者 丁宸娴 乔东义 《龙岩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61-67,共7页
经学诠释问题是唐代经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贾公彦的《周礼疏》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疏曾被誉为“五经注疏”中最好的一部,该疏所蕴含的经学诠释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谶纬思想加以利用和重新释解;从经学的疏解理路、... 经学诠释问题是唐代经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贾公彦的《周礼疏》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疏曾被誉为“五经注疏”中最好的一部,该疏所蕴含的经学诠释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谶纬思想加以利用和重新释解;从经学的疏解理路、话语体系、意义内涵等三个维度重新对“礼是郑学”的命题作出了一定的修正和义理化阐发;在诸经互释与相互证印中发明新意。故而对此相关问题的历史还原与反思勾勒,不仅是我们理解贾公彦个人经学思想的重要方面,更是管窥汉唐经学流变文脉中一个不可阙如的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公彦 《周礼疏》 经学诠释
下载PDF
鲁迅郁达夫小说现代性品格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乔东义 常清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54-59,共6页
以比较对照的方式探讨了鲁迅、郁达夫小说创作的现代性品格。他们2人作为"五四"时期的主要作家,分别为中国新文学贡献了一系列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较之传统民族小说。他们的小说在思想内容、叙事方式、审美取向等方面均有了... 以比较对照的方式探讨了鲁迅、郁达夫小说创作的现代性品格。他们2人作为"五四"时期的主要作家,分别为中国新文学贡献了一系列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较之传统民族小说。他们的小说在思想内容、叙事方式、审美取向等方面均有了显著的现代性变化,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小说由传统到现代的独特进路及文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郁达夫 小说 现代性品格
下载PDF
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美学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乔东义 常清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88-91,共4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日趋频繁,“跨文化美学”研究成为世界美学研究新的发展路向之一。在认识到“跨文化美学”研究的未完成形态之前提下,试图从文化语境、美学新质、研究方法、学科关联域等不同方面阐发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日趋频繁,“跨文化美学”研究成为世界美学研究新的发展路向之一。在认识到“跨文化美学”研究的未完成形态之前提下,试图从文化语境、美学新质、研究方法、学科关联域等不同方面阐发跨文化美学研究的当下意义与合法性问题,以期对跨文化美学研究的学科建设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语境 “跨文化美学” 本土性与世界性 人类学视域
下载PDF
论孔颖达对儒家诗学的演绎 被引量:3
5
作者 乔东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8-546,共9页
孔颖达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儒家诗学观,提出"风雅之诗,缘政而作"、"诗述民志,乐歌民诗"、"畅怀舒愤,塞违从正"等系列命题,倡导"承"、"志"、"持"等新的儒家诗学理念,将... 孔颖达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儒家诗学观,提出"风雅之诗,缘政而作"、"诗述民志,乐歌民诗"、"畅怀舒愤,塞违从正"等系列命题,倡导"承"、"志"、"持"等新的儒家诗学理念,将诗歌的审美教化功能与审美抒情特性统一了起来。孔氏还提出"诗为乐章"、"诗乐同功"等诗乐一体论,考察了诗、乐之间相互生发而又"辞变声常"的复杂历史现象,揭示了上古之乐教统诗教,春秋期间诗乐两艺分途的文脉历程。他对于音韵声律的重视和强调,推动了初唐诗坛对诗歌声律的自觉追求。孔氏"三体三用"说的提出和发挥,较为合理地阐释了诗之"六义"说的系列悬疑,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审美意象论和意境论走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颖达 五经正义 儒家诗学
下载PDF
孔颖达的互文修辞观发微 被引量:8
6
作者 乔东义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54,共4页
孔颖达主撰《五经正义》,其阐明经注之义、疏通疑义、断定误说等,皆曾借修辞观点加以论析,而“互文”修辞即其常用之方法。本文主要从词、句、章、篇等不同层面时《五经正义》所论“互文”修辞方法作一梳理阐发,以管窥孔颖达作为一名经... 孔颖达主撰《五经正义》,其阐明经注之义、疏通疑义、断定误说等,皆曾借修辞观点加以论析,而“互文”修辞即其常用之方法。本文主要从词、句、章、篇等不同层面时《五经正义》所论“互文”修辞方法作一梳理阐发,以管窥孔颖达作为一名经学大师所展现的弘博的修辞学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颖达《五经正义》 互文 修辞
下载PDF
“言志”与“缘情”: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1
7
作者 乔东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9-105,125,共7页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既盛且久,诗学理论绵延2000多年而不绝,不愧是一部以主体表现为根柢,感性与理性、诗性与思性二元变奏的历史,其丰富性一言难尽,现拈其荦荦大者略作分梳。
关键词 历史演变 诗学理论 “缘情” “言志” 古代 中国 感性与理性 诗歌艺术
下载PDF
一次“夹生”的视域融合——“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中国化历程与反思 被引量:1
8
作者 乔东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8-87,共10页
"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已进入中国文艺美学历史"传统",回望"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中国化历程,其中沉淀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仍值得我们深入思索。本文试图将其作为一个既... "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已进入中国文艺美学历史"传统",回望"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中国化历程,其中沉淀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仍值得我们深入思索。本文试图将其作为一个既往的文艺思想史文本加以解读,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考察它的生成理路,分析它的成败得失,以切实把握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新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建构提供可资借鉴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 中国化
下载PDF
古代经典与语文学习 被引量:1
9
作者 乔东义 《学语文》 2011年第3期4-5,共2页
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要超出应试教育的限阈,就不能停留在一般字词句的理解和阐释上,而是要引导学子们自觉地探究所学内容的来龙去脉,沿波讨源,求其本义,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生成背景和中国语文渊深的文化蕴涵,同日寸培养各级学子... 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要超出应试教育的限阈,就不能停留在一般字词句的理解和阐释上,而是要引导学子们自觉地探究所学内容的来龙去脉,沿波讨源,求其本义,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生成背景和中国语文渊深的文化蕴涵,同日寸培养各级学子们主动学习、探求知识和真理的意愿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学习 古代经典 语文教育 应试教育 文化蕴涵 中国语文 主动学习 导学
下载PDF
“孔子删诗”说释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乔东义 常清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3,共3页
"孔子删诗"问题在《诗经》学史上历来争议较多,且迄今尚无定论。论文在详细梳理有关学术史料的基础上,重新剔发"去其重"说在诠释"孔子删诗"问题上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孔子 删诗 “去其重”说
下载PDF
美学:在学问与人生之间——朱立元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
11
作者 乔东义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9年第4期10-12,共3页
朱立元,上海人,1945年生。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主要社会兼职为... 朱立元,上海人,1945年生。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主要社会兼职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文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主要学术兼职为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上海美学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美学,著有《黑格尔美学论稿》、《接受美学导论》、《真的感悟》、《历史与美学之谜的求解》、《理解与对话》、《美学与实践》、《美的感悟》、《善的感悟》等专著,主编有《现代西方美学史》、《法兰克福学派美学思想论稿》、《西方美学通史》(七卷本)、《四方美学范畴史》(三卷本)等著作和《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美学》等教材,成果多次获省部级以上奖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家 朱立元 人生 学问 访谈录 文学教育 复旦大学 编辑部
下载PDF
建构中国美学范畴的动态三维结构——评《中国美学范畴史》
12
作者 乔东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98-301,共4页
关键词 中国美学范畴 美学范畴史 三维结构 中国美学史 理论逻辑 人文特色 历史 自身
下载PDF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13
作者 乔东义 孔秀芬 《学语文》 2012年第3期5-6,共2页
审美教育即教育者通过各种手段,通过美的形象的熏陶、感染和教化,培养学生对各种美的形态和审美对象的感受、理解、欣赏和创造能力,从而培养健康而完满的人性。我国自新时期以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战略,
关键词 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战略 审美对象 美的形态 创造能力 教育者 新时期
下载PDF
高校审美教育:问题与反思
14
作者 乔东义 常清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1期75-78,共4页
现代化的高校教育应是审美化的教育,然而从整体上看,审美教育仍是我国当前多数高校的薄弱环节,审美教育"打游击"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针对这一现状,文章主要讨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审美教育之于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现代化的高校教育应是审美化的教育,然而从整体上看,审美教育仍是我国当前多数高校的薄弱环节,审美教育"打游击"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针对这一现状,文章主要讨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审美教育之于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高校审美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其目标、任务;高校审美教育的改进措施、实施条件与管理体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审美教育 现状 改进
下载PDF
立足传统,返本开新:朱志荣中国美学史观述评
15
作者 乔东义 《艺术探索》 2011年第5期59-66,143-144,共8页
朱志荣通过自己多年的中国美学史研究,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加以系统整合与理论提挈,逐渐形成了一种纵横拓展的大美学史观念,彰显了中西对照的跨文化比较视域,并倡导历史与现实相融通的致思路径,践行实证与思辨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他力求... 朱志荣通过自己多年的中国美学史研究,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加以系统整合与理论提挈,逐渐形成了一种纵横拓展的大美学史观念,彰显了中西对照的跨文化比较视域,并倡导历史与现实相融通的致思路径,践行实证与思辨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他力求从文献、器物、制度、文化等不同层面展开中国美学史研究,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美学潜质和理论新质,从而为中国美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点、研究视角和论域,并为进一步发掘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层次价值,促进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换和运用创造了新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志荣 中国美学史观 传统 现代转换
下载PDF
论德里达对马克思的另一种阅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常清 乔东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5-19,共5页
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遭遇挫折的世纪之交,德里达出版了《马克思的幽灵》一书,郑重提出要维护"马克思的幽灵",即维护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德里达对马克思文本的重新解读不是要回到传统的马克思,而是要借"马克思的... 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遭遇挫折的世纪之交,德里达出版了《马克思的幽灵》一书,郑重提出要维护"马克思的幽灵",即维护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德里达对马克思文本的重新解读不是要回到传统的马克思,而是要借"马克思的幽灵"来建构一种解构的马克思主义,以在全球化语境中祛除"新国际"话语的"宏伟叙事",呼吁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马克思的幽灵 批判性 解构 复活
下载PDF
新生代电影的“焦虑”与“选择”
17
作者 张先云 乔东义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3期150-153,共4页
关键词 新生代导演 电影文本 “选择” 焦虑 理性内涵 创作历程 先锋艺术 文本叙事
下载PDF
现象学视域中的“新生代”小说创作
18
作者 张先云 乔东义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62,共5页
关键词 “新生代” 小说创作 现象学 视域 90年代 60年代 生活状态 理论界
下载PDF
论新生代电影的现象写实主义叙事
19
作者 张先云 乔东义 《福建艺术》 2007年第3期53-56,共4页
(一) 新生代电影是指中国第五代电影之后崛起的新一代电影,又称之为后第五代、第六代、状态电影等。其代表人物有张元、王小帅、管虎、娄烨、路学长、贾樟柯、章明、王超、张扬等,他们大多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或70年代初,受过... (一) 新生代电影是指中国第五代电影之后崛起的新一代电影,又称之为后第五代、第六代、状态电影等。其代表人物有张元、王小帅、管虎、娄烨、路学长、贾樟柯、章明、王超、张扬等,他们大多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或70年代初,受过科班教育。与“三谢”、吴贻弓、吴天明、滕文骥、张艺谋、陈凯歌等电影史意义上的前辈相比,新生代导演们身上少了某些深刻的历史印痕。他们成熟于改革开放的年代,接触的是日益浮华的现代商品社会,面临的是消费主义的膨胀、西方文化的盛行、传统价值观念的式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五代电影 新生代导演 写实主义 叙事 传统价值观念 代表人物 70年代 60年代
下载PDF
在浪漫与守成之间——张承志、张炜文化审美心理考察
20
作者 常清 乔东义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49-53,共5页
在当代文坛,张承志、张炜“以笔为旗”,大力张扬审美浪漫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本文试结合“二张”的文本。从“审美浪漫主义”和“文化守成主义”二方面考察“二张”的文化审美心理,以求进一步揭示出“二张”... 在当代文坛,张承志、张炜“以笔为旗”,大力张扬审美浪漫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本文试结合“二张”的文本。从“审美浪漫主义”和“文化守成主义”二方面考察“二张”的文化审美心理,以求进一步揭示出“二张”文化现象在当今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具有的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浪漫主义 文化守成主义 道德理想 主体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