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幽会
- 1
-
-
作者
乔伊斯.卡罗尔.奥茨
丁少良
-
机构
锡拉丘兹大学
-
出处
《外国文学》
1981年第1期54-62,共9页
-
文摘
短篇小说《幽会》(The Tryst),用意识流的手法描绘了美国中产阶级中的一名已婚中年男子约翰与一个年青的美术学院女毕业生安之间的暖昧关系。故事以安在约翰的乡村别墅自杀未遂为结尾,反映了美国当代社会中人们精神生活的空虚。情节本身并无曲折之处,而表现手法却耐人寻味。故事自始至终都是以内省的方式体现的。所有的对话都不加引号,使人感到发生的一切都是作品人物的内心活动,是他们不出声的思索,又象是做梦,在恍惚之中作者退了场,把读者带到书中人物的思维活动中来,跟着他们一起想,随着他们进行各种活动,分享他们的忧愁与欢乐。这就是意识流所造成的特殊效果。在文字上有些句子故意写得稀稀拉拉,似乎不很连贯,表示内省的由此及彼,思维的时起时伏。译文在这方面尽量模仿原文,而不拘泥于汉语的正常句法和语序,以突出意识流的效果。 “意识流”一词初见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84年写的《论内省心理学的原理》一文,意思是指人类思维活动的连续性,恰似一股斩不断的“流”。此后有些艺术家和文学家发现意识流的手法更有助于深入地揭示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于是广泛地加以应用。法国小说家艾杜阿·杜夏丹,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等都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意识流”,其中尤以乔伊斯因擅长写意识流小说而著称。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这一手法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更为常见,奥茨的《幽会》就是这种风格的作品之一。
-
关键词
妻子
五十年代
意识流小说
约翰
小说家
美国
“意识流”
表现手法
作品人物
朋友
-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模特儿
- 2
-
-
作者
乔伊斯.卡罗尔.奥茨
尹礼荣
-
机构
加拿大安大略省温莎大学
江苏省新闻出版局
-
出处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7-72,1,共27页
-
文摘
本篇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奥茨的一部探索家庭问题的小说,作者用层层递进和回溯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家庭悲剧在活着的人的心灵深处所酿成的严重后果:十多年后,从监牢里出来的父亲以巧妙的方式见到了自己的亲生女儿,但他当年杀害妻子的残暴行为已成了父女俩之间一道难以逾越的感情鸿沟。
-
关键词
西比尔
布莱克
劳拉
豪华轿车
加利福尼亚
素描
母亲
公园
佛蒙特州
医疗中心
-
分类号
I712.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四夏
- 3
-
-
作者
乔伊斯.卡罗尔.奥茨
甄春亮
-
出处
《外国文学》
1986年第6期50-57,23,共9页
-
文摘
本文以第一人称写法记述了茜茜在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四次光顾同一酒店的所见所闻和联想到的事情,向读者展示出酗酒疏远着父子(女)感情、促使子女对家庭产生反感。青年时期思想成熟的茜茜最后提出人们为什么酗酒这一社会问题,道出了劳动人民生活乏味、单调、工作不称心、听任命运摆布、只能借酒浇愁、聊以自慰的社会现实。
-
关键词
青年时期
士兵
母亲
少年
椅子
家庭
丈夫
弗兰克
衬衣
木板
-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在那年秋天
- 4
-
-
作者
乔伊斯.卡罗尔.奥茨
王小莹
-
出处
《外国文学》
1981年第11期57-67,共11页
-
文摘
他们当中有一个是她情夫的儿子,她已故情夫之子。他一出现,就使人感到他的模样很古怪:一个秃顶的小老头,鼻孔里的毛又密又长,还有爱剔指甲的坏习惯。他笑起来皮笑肉不笑,短促而勉强。 他必恭必敬,样子实在可笑。
-
关键词
母亲
本杰明
妻子
手指
作品
心情
爱情
文字
父亲
哈特
-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