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中部元古代蓝片岩-白片岩-榴辉岩带——古陆内板块裂撞带的三位一体特征 被引量:9
1
作者 张树业 胡克 +1 位作者 刘晓春 乔兰勇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89年第2期101-104,共4页
近年来,在我国中部发现并确立了横贯中朝陆台与扬子陆台之间的中晚元古代高压变质岩系。自西向东呈东西向转北东向展布,长达2000km。这一古老高压变质带(即蓝片岩-白片岩-榴辉岩带的三位一体),是罕见的古陆内裂开又闭合的裂撞带;它直接... 近年来,在我国中部发现并确立了横贯中朝陆台与扬子陆台之间的中晚元古代高压变质岩系。自西向东呈东西向转北东向展布,长达2000km。这一古老高压变质带(即蓝片岩-白片岩-榴辉岩带的三位一体),是罕见的古陆内裂开又闭合的裂撞带;它直接控制着我国中东部的地质矿产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片岩 榴辉岩 高压变质带 变质岩系 陆台 古陆 变质作用 红帘石 灯影组 沉积岩系
下载PDF
华中陆内元古代高压变质带研究近况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树业 胡克 +1 位作者 乔兰勇 刘晓春 《中国地质》 CAS CSCD 1990年第8期25-27,共3页
近10年来,板块构造研究逐渐从海洋移向陆地,从近代推向远古,逐步深入到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如何识别和深入探讨陆内板块运动规律是目前地质学家,特别是岩石学家和大地构造学家所重视的基础理论课题。经过多年的岩石学和印痕科学(Finger... 近10年来,板块构造研究逐渐从海洋移向陆地,从近代推向远古,逐步深入到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如何识别和深入探讨陆内板块运动规律是目前地质学家,特别是岩石学家和大地构造学家所重视的基础理论课题。经过多年的岩石学和印痕科学(Fingerprint)研究,近年来我们发现在我国中部存在着一个规模巨大的元古代高压变质带,并越来越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中 陆内 元古代 变质带 板块构造
下载PDF
华中陆壳高压变质带类白片岩的岩石矿物特征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雅琴 张树业 乔兰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48-355,共8页
华中陆壳高_压变质带以蓝片岩-榴辉岩-类白片岩三位一体为特征。类白片岩为一套富含高铝质矿物的岩石类型,分布在中元古界。主要岩石类型为刚玉蓝晶石岩、蓝晶石钠云母片岩,蓝晶石自云石英片岩和蓝晶石黄玉石英岩。变质矿物有蓝晶石、... 华中陆壳高_压变质带以蓝片岩-榴辉岩-类白片岩三位一体为特征。类白片岩为一套富含高铝质矿物的岩石类型,分布在中元古界。主要岩石类型为刚玉蓝晶石岩、蓝晶石钠云母片岩,蓝晶石自云石英片岩和蓝晶石黄玉石英岩。变质矿物有蓝晶石、蓝刚玉、黄玉。钠云母、硬绿泥石和白云母等。类白片岩形成的温压条件为P=2000MPa,T=850—900℃,为高压条件下变质的泥质岩石。该类岩石与西德岩石学家Schreyer(1973)命名的典塑白片岩(蓝晶石+滑石)在矿物组合上略有不同,但其地质意义却很一致,都代表高压变质的泥质岩石,可作为地壳物质俯冲到地幔深度的指示剂,故称为类白片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矿物 白片岩 陆壳 变质带
下载PDF
荧光显微镜在录井中的应用探讨
4
作者 乔兰勇 李祥春 《录井工程》 1995年第4期17-19,共3页
荧光显微技术作为把烃类和岩石显微结构构造直接结合观察的手段,可在许多方面解决现场地质录井的疑难问题。文中分析了把这一技术应用于录井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简要介绍了该技术在录井工作中的一些应用方法。
关键词 〔荧光显微镜〕 岩石分析 荧光分析 录井 〔必要性〕 可行性 油层解释
下载PDF
华中陆壳高压变质带上蓝晶石黄玉岩类的发现及其地质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康维国 张树业 +1 位作者 刘晓春 乔兰勇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9期981-986,共6页
本文论述了首次在我国苏、皖、豫地区发现了蓝晶石黄玉岩类,它与国外的白片岩相似,它原是陆壳上的沉积岩,由于陆-陆俯冲碰撞作用,在地慢深度内经超高压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典型岩石,在空间上与蓝片岩、榴辉岩近平行分布,构成了华中高压变质... 本文论述了首次在我国苏、皖、豫地区发现了蓝晶石黄玉岩类,它与国外的白片岩相似,它原是陆壳上的沉积岩,由于陆-陆俯冲碰撞作用,在地慢深度内经超高压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典型岩石,在空间上与蓝片岩、榴辉岩近平行分布,构成了华中高压变质带,其原岩为一套陆缘浅海相到陆相为主的泥质至镁质碳酸岩的蒸发沉积岩系,均产于前寒武纪中-晚元古代变质地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晶石黄玉岩 超高压 变质作用
原文传递
The Discovery and Geological Feature of Kyanite-Topazite in High-Pressure Belt From Central China
6
作者 康维国 张树业 +1 位作者 刘晓春 乔兰勇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3年第7期856-862,共7页
For the first time, we find kyanite-topazite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white schist from abroad, in aiangsu, Anhui, Henan of China. Because of intercontinental obduction and collision, the kyanite-topazite is formed fro... For the first time, we find kyanite-topazite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white schist from abroad, in aiangsu, Anhui, Henan of China. Because of intercontinental obduction and collision, the kyanite-topazite is formed from the super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of sedimentary rock in continental crust, at the depth of mantle. Kyanite-topazite runs parallel to blue schist, eclogite and constitutes the 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belt in Central China. Its original rocks are a set of sedimentary rock series which is mainly composed of marginal shallow marine facies to continental facies pelitic to magnesium carbonatite, both rocks exist in Precambrian Middle-Upper Proterozoic metamorphic str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yanite-topazite white SCHIST super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EVAPORATING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