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口语乌托邦——简论口语文化的特点与人们的存在样态
被引量:
2
1
作者
乔基庆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年第10期134-136,共3页
口语是人类最早的交流工具,它以听觉为主,因而塑造成了没有文字时代的存在样态,这些状态包括听觉的沉浸、时间性的当下、衡稳的传统、情景式的在场和互动的交往,这些状态,构成了对现代主义批判的哲学家们思想的乌托邦。尼采的日神精神...
口语是人类最早的交流工具,它以听觉为主,因而塑造成了没有文字时代的存在样态,这些状态包括听觉的沉浸、时间性的当下、衡稳的传统、情景式的在场和互动的交往,这些状态,构成了对现代主义批判的哲学家们思想的乌托邦。尼采的日神精神、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等,都是对于这种同一性、当下性、情景性等的追求。口语文化作为人类原初的文化样态与思维样式,构成了人类思想的乌托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语
特点
存在样态
乌托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德格尔的物性观向媒介哲学的理论生成
被引量:
1
2
作者
乔基庆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99-105,共7页
为研究媒介如何进入哲学的视野,从传统哲学理论出发,为媒介哲学确定一个理论的根基,通过海德格尔关于"间性"的探讨,从"间性"的视角分析具有媒介特性的物的位置,以确定媒介在存在论中的位置。研究认为,海德格尔的存...
为研究媒介如何进入哲学的视野,从传统哲学理论出发,为媒介哲学确定一个理论的根基,通过海德格尔关于"间性"的探讨,从"间性"的视角分析具有媒介特性的物的位置,以确定媒介在存在论中的位置。研究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主要探讨此在的在世与本己可能性的追寻的问题,这个过程中就必然会遇到作为"间性"的物的存在:第一个层面基于此在的存在论环节,物作为一种此在的上手之物,起着指引与标志的作用,因而以其"因缘"结构,而相互指引出此在与物,进而世界的意义整体;第二个层面基于此在的在世结构,"常人"状态以物的异化形式,构成了此在的日常存在状态,以"器"的形式构建此在"器"式的存在,使此在处于闲言、好奇、两可的沉沦之中;第三个层面基于物的本源,物作为天地人神的聚集,需要通过艺术作品才能实现,即把物的制造作为一种作品而敞开其物性,诗作为本质的艺术,在诗意的栖居中使物作为物而自行显现出来;这三个层面的维度指向构成了媒介哲学的三重维度,这一物性论对于在存在论视域下的媒介分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性论
物之物性
间性
存在论
媒介哲学
上手之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虚拟实在的光本体论——对虚拟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被引量:
1
3
作者
乔基庆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1-16,共6页
哲学史上,光构成了我们经验的本体论,柏拉图光的隐喻是从认识论层面的分析,老子的道本体论是从本体论层面对光的分析,奥古斯丁则是从境界论层面对光的分析。这里的光指的是自然光(尤其是太阳光),它参与我们的存在,形成的是光—物—人的...
哲学史上,光构成了我们经验的本体论,柏拉图光的隐喻是从认识论层面的分析,老子的道本体论是从本体论层面对光的分析,奥古斯丁则是从境界论层面对光的分析。这里的光指的是自然光(尤其是太阳光),它参与我们的存在,形成的是光—物—人的模式。虚拟实在也是以光为本体论,但这里的光是人造的电力之光,我们在虚拟实在中所经验到的就是人造光的不同组合,因而在认识论的层次上,光直接进入了我们的意识中;本体论的层面上,它自身构成一个世界;境界论的层面上,构成的是体验,而不是经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说的虚拟世界同物理世界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本体论
虚拟
现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丑之炫魅的超级现代性——当代审美文化的生存论根基
4
作者
乔基庆
《甘肃理论学刊》
2011年第5期71-74,共4页
当代的审美文化明显具有美的泛化和丑的炫魅的二元特征,而丑的炫魅的基础在于新的媒介,尤其是网络的出现对我们的生存所构成的四种模式。自恋—迷恋、启蒙—说教、娱乐—消费、恐惧—焦虑分别构成了丑炫魅的的心理平台、动力机制、社会...
当代的审美文化明显具有美的泛化和丑的炫魅的二元特征,而丑的炫魅的基础在于新的媒介,尤其是网络的出现对我们的生存所构成的四种模式。自恋—迷恋、启蒙—说教、娱乐—消费、恐惧—焦虑分别构成了丑炫魅的的心理平台、动力机制、社会根基、精神主题,而这也充分印证了媒介对于存在的构成,从而对于审美文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信息
审美文化
丑的炫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近思录》中的改过论
5
作者
屈柳玲
乔基庆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8期66-69,共4页
《近思录》是北宋哲学家们的一本格言集,主要包含了从周敦颐到张载的重要言论。基于《近思录》中哲学家们对于心性论的集中探讨,过的由来以及如何改过便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近思录》中,大概提到了三种过的种类,并要求人们从日常生...
《近思录》是北宋哲学家们的一本格言集,主要包含了从周敦颐到张载的重要言论。基于《近思录》中哲学家们对于心性论的集中探讨,过的由来以及如何改过便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近思录》中,大概提到了三种过的种类,并要求人们从日常生活的视听言貌做起,通过点点滴滴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境界,学以至圣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众人之过
圣人之过
学者之过
改过之方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说与不说之间——从言与意看中国古典哲学向美学的生成
6
作者
屈柳玲
乔基庆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年第6期73-75,共3页
语言是人的生存样式,语言是思维的界限,那么,中国古代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色?语言的这种特色造就了中国哲学的哪些特征?中国古代言与意之间的关系,二者的矛盾是如何得到解答的?这种解答意味着什么?这就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从中国语言...
语言是人的生存样式,语言是思维的界限,那么,中国古代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色?语言的这种特色造就了中国哲学的哪些特征?中国古代言与意之间的关系,二者的矛盾是如何得到解答的?这种解答意味着什么?这就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从中国语言的象形文字入手,中国哲学具有了形象与身体思维、重情与理、重视体悟的特点,中国的语言所形成的中国哲学的特点正好从象的方面解决了西方分析哲学中所面临的言与意的难题,从而使得中国的古典哲学具有了浓厚的美学色彩,为二者的相通开启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言与意
意义
意谓
实在的意义
语境的意义
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康德直观论析义
7
作者
屈柳玲
乔基庆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81-84,共4页
康德的哲学是要为人们的认识确定一个界限,并进而分析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作为其哲学的起点和落脚点,再联系到其感性与知性的两个阶段的划分,康德所谓的直观就有了感性的直观、知性的直观、内容与形式层的三重含义,这是贯穿康...
康德的哲学是要为人们的认识确定一个界限,并进而分析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作为其哲学的起点和落脚点,再联系到其感性与知性的两个阶段的划分,康德所谓的直观就有了感性的直观、知性的直观、内容与形式层的三重含义,这是贯穿康德整个哲学的线索。对于这三重含义的运用即是直观的公理的论述,这为他的哲学基础最终立下了普遍必然的前提。康德的这种论述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直观
知性直观
内容与形式层的直观:直观的公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媒介与感知——从人的延伸看媒介对人的构成
被引量:
2
8
作者
乔基庆
《理论界》
2012年第1期77-79,共3页
马克思说工具是人的延伸,媒介也是人的延伸。作为这种延伸,媒介站立于人与世界之间,它构成了新的自然,是我们与自然对话的新语言,从根本上讲,就是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比率,从口语文化、到书面印刷文化、到电力文化,都在塑造着人们不同的感...
马克思说工具是人的延伸,媒介也是人的延伸。作为这种延伸,媒介站立于人与世界之间,它构成了新的自然,是我们与自然对话的新语言,从根本上讲,就是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比率,从口语文化、到书面印刷文化、到电力文化,都在塑造着人们不同的感知比率。在这个意义上,媒介构成了人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新自然
新语言
感知比率
原文传递
媒介改变认知——从隐喻看媒介与认识论的关系
9
作者
乔基庆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3-174,共2页
隐喻是引入他物以理解眼前事物的一种方式,它具有中介的性质。而在人与世界之中,媒介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它构成了我们生存的语境。从哲学传统认识论的角度讲,口语文化、印刷书面文化、电力文化塑造了不同的认识论特点。因此,媒介以隐...
隐喻是引入他物以理解眼前事物的一种方式,它具有中介的性质。而在人与世界之中,媒介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它构成了我们生存的语境。从哲学传统认识论的角度讲,口语文化、印刷书面文化、电力文化塑造了不同的认识论特点。因此,媒介以隐喻的方式构建着我们的认识论,从而构建了人类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语境
真理观念
思维模式
原文传递
题名
口语乌托邦——简论口语文化的特点与人们的存在样态
被引量:
2
1
作者
乔基庆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出处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年第10期134-136,共3页
基金
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基金资助
文摘
口语是人类最早的交流工具,它以听觉为主,因而塑造成了没有文字时代的存在样态,这些状态包括听觉的沉浸、时间性的当下、衡稳的传统、情景式的在场和互动的交往,这些状态,构成了对现代主义批判的哲学家们思想的乌托邦。尼采的日神精神、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等,都是对于这种同一性、当下性、情景性等的追求。口语文化作为人类原初的文化样态与思维样式,构成了人类思想的乌托邦。
关键词
口语
特点
存在样态
乌托邦
分类号
B01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德格尔的物性观向媒介哲学的理论生成
被引量:
1
2
作者
乔基庆
机构
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出处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99-105,共7页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0009-2014G6334030)
文摘
为研究媒介如何进入哲学的视野,从传统哲学理论出发,为媒介哲学确定一个理论的根基,通过海德格尔关于"间性"的探讨,从"间性"的视角分析具有媒介特性的物的位置,以确定媒介在存在论中的位置。研究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主要探讨此在的在世与本己可能性的追寻的问题,这个过程中就必然会遇到作为"间性"的物的存在:第一个层面基于此在的存在论环节,物作为一种此在的上手之物,起着指引与标志的作用,因而以其"因缘"结构,而相互指引出此在与物,进而世界的意义整体;第二个层面基于此在的在世结构,"常人"状态以物的异化形式,构成了此在的日常存在状态,以"器"的形式构建此在"器"式的存在,使此在处于闲言、好奇、两可的沉沦之中;第三个层面基于物的本源,物作为天地人神的聚集,需要通过艺术作品才能实现,即把物的制造作为一种作品而敞开其物性,诗作为本质的艺术,在诗意的栖居中使物作为物而自行显现出来;这三个层面的维度指向构成了媒介哲学的三重维度,这一物性论对于在存在论视域下的媒介分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关键词
物性论
物之物性
间性
存在论
媒介哲学
上手之物
Keywords
on the nature of things
the material nature of things
interness
ontology
media philosophy
the object of zuhanden
分类号
B516.54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虚拟实在的光本体论——对虚拟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被引量:
1
3
作者
乔基庆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出处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1-16,共6页
文摘
哲学史上,光构成了我们经验的本体论,柏拉图光的隐喻是从认识论层面的分析,老子的道本体论是从本体论层面对光的分析,奥古斯丁则是从境界论层面对光的分析。这里的光指的是自然光(尤其是太阳光),它参与我们的存在,形成的是光—物—人的模式。虚拟实在也是以光为本体论,但这里的光是人造的电力之光,我们在虚拟实在中所经验到的就是人造光的不同组合,因而在认识论的层次上,光直接进入了我们的意识中;本体论的层面上,它自身构成一个世界;境界论的层面上,构成的是体验,而不是经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说的虚拟世界同物理世界的关系。
关键词
光本体论
虚拟
现实
Keywords
ontology of light
virtual
reality
分类号
B016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丑之炫魅的超级现代性——当代审美文化的生存论根基
4
作者
乔基庆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
出处
《甘肃理论学刊》
2011年第5期71-74,共4页
基金
"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基金"资助
属于国家社科基金"网络美学"部分研究内容
文摘
当代的审美文化明显具有美的泛化和丑的炫魅的二元特征,而丑的炫魅的基础在于新的媒介,尤其是网络的出现对我们的生存所构成的四种模式。自恋—迷恋、启蒙—说教、娱乐—消费、恐惧—焦虑分别构成了丑炫魅的的心理平台、动力机制、社会根基、精神主题,而这也充分印证了媒介对于存在的构成,从而对于审美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媒介
信息
审美文化
丑的炫魅
分类号
B834 [哲学宗教—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近思录》中的改过论
5
作者
屈柳玲
乔基庆
机构
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8期66-69,共4页
文摘
《近思录》是北宋哲学家们的一本格言集,主要包含了从周敦颐到张载的重要言论。基于《近思录》中哲学家们对于心性论的集中探讨,过的由来以及如何改过便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近思录》中,大概提到了三种过的种类,并要求人们从日常生活的视听言貌做起,通过点点滴滴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境界,学以至圣人。
关键词
众人之过
圣人之过
学者之过
改过之方
分类号
B24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说与不说之间——从言与意看中国古典哲学向美学的生成
6
作者
屈柳玲
乔基庆
机构
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出处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年第6期73-75,共3页
文摘
语言是人的生存样式,语言是思维的界限,那么,中国古代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色?语言的这种特色造就了中国哲学的哪些特征?中国古代言与意之间的关系,二者的矛盾是如何得到解答的?这种解答意味着什么?这就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从中国语言的象形文字入手,中国哲学具有了形象与身体思维、重情与理、重视体悟的特点,中国的语言所形成的中国哲学的特点正好从象的方面解决了西方分析哲学中所面临的言与意的难题,从而使得中国的古典哲学具有了浓厚的美学色彩,为二者的相通开启了道路。
关键词
语言
言与意
意义
意谓
实在的意义
语境的意义
象
分类号
B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康德直观论析义
7
作者
屈柳玲
乔基庆
机构
广西师范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
出处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81-84,共4页
文摘
康德的哲学是要为人们的认识确定一个界限,并进而分析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作为其哲学的起点和落脚点,再联系到其感性与知性的两个阶段的划分,康德所谓的直观就有了感性的直观、知性的直观、内容与形式层的三重含义,这是贯穿康德整个哲学的线索。对于这三重含义的运用即是直观的公理的论述,这为他的哲学基础最终立下了普遍必然的前提。康德的这种论述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感性直观
知性直观
内容与形式层的直观:直观的公理
Keywords
Sensible Intuition
Intellectual Intuition
Intuition on Content and Form
Intuitive Axiom.
分类号
B516.3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媒介与感知——从人的延伸看媒介对人的构成
被引量:
2
8
作者
乔基庆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出处
《理论界》
2012年第1期77-79,共3页
基金
"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基金"资助
属于国家社科基金"网络美学"项目研究内容
文摘
马克思说工具是人的延伸,媒介也是人的延伸。作为这种延伸,媒介站立于人与世界之间,它构成了新的自然,是我们与自然对话的新语言,从根本上讲,就是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比率,从口语文化、到书面印刷文化、到电力文化,都在塑造着人们不同的感知比率。在这个意义上,媒介构成了人的存在。
关键词
媒介
新自然
新语言
感知比率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媒介改变认知——从隐喻看媒介与认识论的关系
9
作者
乔基庆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出处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3-174,共2页
基金
“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基金”资助,属于国家社科基金“网络美学”部分研究内容
文摘
隐喻是引入他物以理解眼前事物的一种方式,它具有中介的性质。而在人与世界之中,媒介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它构成了我们生存的语境。从哲学传统认识论的角度讲,口语文化、印刷书面文化、电力文化塑造了不同的认识论特点。因此,媒介以隐喻的方式构建着我们的认识论,从而构建了人类的存在。
关键词
隐喻
语境
真理观念
思维模式
分类号
B842.1 [哲学宗教—基础心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口语乌托邦——简论口语文化的特点与人们的存在样态
乔基庆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海德格尔的物性观向媒介哲学的理论生成
乔基庆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虚拟实在的光本体论——对虚拟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乔基庆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丑之炫魅的超级现代性——当代审美文化的生存论根基
乔基庆
《甘肃理论学刊》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近思录》中的改过论
屈柳玲
乔基庆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说与不说之间——从言与意看中国古典哲学向美学的生成
屈柳玲
乔基庆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康德直观论析义
屈柳玲
乔基庆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媒介与感知——从人的延伸看媒介对人的构成
乔基庆
《理论界》
2012
2
原文传递
9
媒介改变认知——从隐喻看媒介与认识论的关系
乔基庆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