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都野生茶树表型性状和生化组分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春 郭灿 +4 位作者 乔大河 郭燕 梁思慧 李燕 陈正武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1-119,共9页
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三都野生茶树资源,以16份三都野生茶树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茶树的重要生化组分,并于春季和秋季对表型性状开展观测,结合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三都野生茶树资源变异程度和多... 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三都野生茶树资源,以16份三都野生茶树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茶树的重要生化组分,并于春季和秋季对表型性状开展观测,结合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三都野生茶树资源变异程度和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20个描述性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在0~35.68%之间,平均值为9.94%,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1.095之间,平均值为0.257;9个数量性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在0~32.60%之间,平均值为12.68%,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1.927之间,平均值为1.077。17个生化性状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分别为0~400.0%和0~1.927,平均值分别为65.28%和1.320。三都野生茶树资源表型鉴定性状表现为子房3室、无毛、顶芽有毛。生化特征表现为高茶多酚、高C、高可可碱和低游离氨基酸、无茶氨酸、低儿茶素总量、低EGCG、低或无咖啡碱。三都野生茶树资源表型性状和生化组分较统一,资源内部变异小,C和可可碱为优势特征组分。结合表型和生化特征,推测三都野生茶树资源可能为榕江茶的变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都 野生茶树 遗传多样性指数 可可碱 表型性状 生化组分
下载PDF
外引茶树品种(系)在贵阳的适应性、产量与品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灿 林开勤 +6 位作者 高秀兵 郭燕 乔大河 姚键梅 杨春 李燕 张小琴 《农学学报》 2023年第4期84-92,共9页
为综合评价14个外引茶树品种(系)的适应性、产量及品质特征,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CK),对14个茶树品种(系)的成活率、物候期、产量、品质等进行多年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4个参试茶树品种(系)中,‘青心1号’、‘保靖黄金茶1号’的适应... 为综合评价14个外引茶树品种(系)的适应性、产量及品质特征,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CK),对14个茶树品种(系)的成活率、物候期、产量、品质等进行多年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4个参试茶树品种(系)中,‘青心1号’、‘保靖黄金茶1号’的适应性较差,定植成活率显著低于CK及其他品种(系)。物候期方面,‘川农黄芽早’、‘中选10号’、‘浙农901’等6个品种(系)的物候期比CK早,其中最早的‘川农黄芽早’一芽一叶期比CK早4~15天;‘中茶112’、‘川沐28’、‘浙农902’的物候期与CK相近;‘青心1号’、‘TRI25’、‘浙农702’等5个品种(系)的物候期晚于CK,其中最晚的‘青心1号’一芽一叶期比CK晚3~12 d。产量方面,‘马边绿1号’和‘川沐28’的平均产量最高,相比于CK分别提高了约52%和39%;而‘青心1号’平均产量显著低于CK(低约41%);其他品种(系)的平均产量与CK无显著性差异。感官审评显示,‘TRI23’、‘浙农902’、‘马边绿1号’、‘川沐28’、‘保靖黄金茶1号’的烘青绿茶具特殊花香或花香较显、滋味浓醇,更易加工优质绿茶。从14个外引品种在贵州省贵阳市区试试验点的综合表现可以看出,‘马边绿1号’、‘川沐28’、‘浙农902’、‘TRI23’、‘玉笋’种植综合表现较好‘;中选10号’‘、浙农701’、‘浙农901’、‘川农黄芽早’、‘浙农702’、‘TRI25’、‘中茶112’表现适中;‘青心1号’及‘保靖黄金茶1号’虽然适应性稍差,但制茶品质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系) 适应性 物候期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黄色芽叶茶树新品种黄金芽自然杂交后代的生化品质分析
3
作者 杨春 梁思慧 +5 位作者 陈正武 陈娟 李燕 乔大河 郭燕 张小琴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59-1868,共10页
【目的】探明黄色芽叶茶树新品种黄金芽自然杂交后代的生化品质,为特异叶色茶树品种‘黄金芽’的系统鉴定、本地化改良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111份黄金芽自然杂交后代单株的没食子酸、咖啡碱、EGC、C、EC... 【目的】探明黄色芽叶茶树新品种黄金芽自然杂交后代的生化品质,为特异叶色茶树品种‘黄金芽’的系统鉴定、本地化改良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111份黄金芽自然杂交后代单株的没食子酸、咖啡碱、EGC、C、EC、EGCG、GCG、ECG和茶氨酸等生化性状,结合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生化品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2个生化性状的变异系数为8.47%~126.53%,平均为34.90%,GCG最大,没食子酸(82.91%)其次,咖啡碱最小;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983~2.088,平均为1.896,咖啡碱最大,酯型儿茶素(2.057)其次,没食子酸最小。12个生化性状相关性存在一定规律,儿茶素类指标间相关性较强,9个儿茶素类指标的36对相关系数中25对呈极显著正相关,1对呈显著正相关;咖啡碱与EGCG、E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94、0.357、0.460和0.386;茶氨酸与咖啡碱、EC和非酯型儿茶素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12、-0.228和-0.190,与EGCG、E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82、-0.414、-0.402和-0.430。主成分分析提取到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3.541%,第1主成分的决定生化因子包括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EGCG和ECG,是评价111份黄金芽后代生化性状优劣的关键;各材料主成分得分和排序表明,HJY⁃F1⁃52、HJY⁃F1⁃82、HJY⁃F1⁃61和HJY⁃F1⁃46生化性状较优,可作为优良株系开展后续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11份黄金芽后代可分为4类,第Ⅱ类主要生化特点为咖啡碱、EGCG、E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含量较高,而茶氨酸含量较低;第Ⅳ类主要生化特点是咖啡碱、C、EG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含量较低,茶氨酸含量较高;第Ⅰ类和第Ⅲ类介于二者之间。【结论】黄金芽自然杂交后代生化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结合主成分综合得分,筛选出HJY⁃F1⁃52、HJY⁃F1⁃82、HJY⁃F1⁃61和HJY⁃F1⁃46共4份生化性状表现较优的茶树种质,可进一步研究育成新品种,开发茶叶新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芽 杂交后代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基于表型性状和生化成分的贵州乔木型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代星 乔大河 +4 位作者 杨春 陈娟 李燕 梁思慧 陈正武 《中国茶叶》 2023年第7期37-45,共9页
以贵州9个县(市)195份乔木型茶树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表型性状及生化成分分析,探究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6个描述型表型性状变异系数为0~44.00%,平均27.33%,多样性指数为0.19~0.99之间,平均0.67;5个数值型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 以贵州9个县(市)195份乔木型茶树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表型性状及生化成分分析,探究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6个描述型表型性状变异系数为0~44.00%,平均27.33%,多样性指数为0.19~0.99之间,平均0.67;5个数值型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17%~33.37%,平均20.75%,遗传多样性指数为4.36~4.91,平均4.64。不同数值型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差异较大,遗传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小。基于形态学性状聚类分析,可将195份乔木型茶树资源聚为3个类群,发现第Ⅰ类群为中小叶类,第Ⅱ类群和第Ⅲ类群为中大叶类,除叶片大小外,3个类群的描述型表型性状较为复杂,没有明显的特征性状。茶多酚含量为10.93%~21.35%,茶氨酸含量为0~3.19%,咖啡碱含量为0.07%~5.32%,苦茶碱含量为0~2.87%,EGCG含量为0~10.87%。同时从195份乔木型茶树资源中筛选出74份特异种质资源,包括低咖啡碱资源35份,高咖啡碱资源2份,高ECG资源5份,高EGCG资源6份,高EGC资源26份,其中35份低咖啡碱资源全部来自盘州市,同时这35份资源检测出苦茶碱。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15~4.01之间,平均为2.90,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各个县(市)茶树种质资源间变异系数为13.91%~211.84%,变异幅度较大。基于主要生化成分聚类分析,可将195份乔木型茶树资源聚为3类,发现第Ⅰ类以苦茶碱为主要生物碱,而第Ⅱ类和第Ⅲ类中不含苦茶碱,以咖啡碱为主要生物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木型茶树 种质资源 形态特征 生化成分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贵州省主要栽培茶树品种指纹图谱构建与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乔大河 郭燕 +3 位作者 杨春 李燕 陈娟 陈正武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2-425,共14页
贵州是中国目前茶树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同时也拥有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对品种真实性以及遗传结构的准确鉴定是种质识别以及杂交亲本选配的关键。本研究以包含贵州省内主要栽培品种和新选育品系的54份茶树资源为材料,利用35对SSR引物... 贵州是中国目前茶树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同时也拥有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对品种真实性以及遗传结构的准确鉴定是种质识别以及杂交亲本选配的关键。本研究以包含贵州省内主要栽培品种和新选育品系的54份茶树资源为材料,利用35对SSR引物进行遗传鉴定,共检测到317个等位基因位点,多态信息含量介于0.22~0.92之间,平均0.73;利用PI和PIsibs两个参数评估了每对引物的鉴别力,表明任意两对引物组合都能够区分本研究中的茶树材料,并从中筛选出5对核心引物构建了54份材料的指纹识别图谱,这5对核心引物组合足够用于更大群体的个体鉴定。利用GBS方法对54份材料进行了全基因组SNP挖掘,共鉴定到698117个高质量SNP;基于SNP进一步进行系统进化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遗传结构分析,54份材料被划分为4个类群,育成品种与新选育品系间遗传背景呈现高度重叠;并据此推测出了前期贵州茶树育种的一般模式,表明贵州前期茶树育种过多依赖福鼎大白茶以及云南地方种质资源,预示着在后续育种实践中,加大对省外优良品种以及贵州省内古茶树资源的杂交利用力度,将有助于茶树种质创新以及新品种的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指纹识别 SSR SNP 遗传结构
下载PDF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贵州久安古茶树遗传关系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郭燕 乔大河 +3 位作者 杨春 李燕 陈正武 陈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6-36,共11页
贵州久安分布着大量的古茶树资源。为了明晰这些茶树资源间的遗传关系,本研究以分布于久安5个不同区域的100份古茶树为材料,首先利用GBS(genotyping by sequencing)技术对它们的全基因组SNP进行了鉴定,然后基于鉴定到的SNP进行了系统进... 贵州久安分布着大量的古茶树资源。为了明晰这些茶树资源间的遗传关系,本研究以分布于久安5个不同区域的100份古茶树为材料,首先利用GBS(genotyping by sequencing)技术对它们的全基因组SNP进行了鉴定,然后基于鉴定到的SNP进行了系统进化树构建、主成分分析以及遗传结构分析。100份古茶树材料共获得548597个高质量SNP,并对这些SNP进行了变异类型注释。系统进化树、主成分分析以及遗传结构分析的结果高度一致,结果表明同一区域内的材料间亲缘关系较近;100份资源可以分为3个类群;古茶园(G)的材料与其他4个区域的材料遗传背景差异较大,这4个区域的资源可能有相同的亲本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茶树 SNP 遗传结构 进化关系
下载PDF
古茶树优系品种氨基酸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邓代信 成凯 +5 位作者 刘进平 陈正武 乔大河 李忠朝 周绍均 牛素贞 《种子》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0,共6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春梢1芽2叶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4个古茶树优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古茶树氨基酸含量最合适的流动相A为0.1mol/L无水醋酸钠∶乙腈=93∶7,流动相B为乙腈∶水=8∶2;古茶6号的游离氨基酸和茶氨...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春梢1芽2叶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4个古茶树优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古茶树氨基酸含量最合适的流动相A为0.1mol/L无水醋酸钠∶乙腈=93∶7,流动相B为乙腈∶水=8∶2;古茶6号的游离氨基酸和茶氨酸含量最高,古茶4号的茶氨酸含量占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最高为5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古茶树 氨基酸 茶氨酸
下载PDF
opaque-2基因对爆裂玉米籽粒性状、品质和膨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周强 史庆玲 +5 位作者 董永彬 李彦伟 邓飞 马智艳 乔大河 李玉玲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28,共5页
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opaque-2(o2)基因导入到2个爆裂玉米自交系中,分析了o2基因对爆裂玉米籽粒性状、品质及膨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高效地将o2基因导入到爆裂玉米自交系;在BC3F2群体中o2爆裂玉米... 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opaque-2(o2)基因导入到2个爆裂玉米自交系中,分析了o2基因对爆裂玉米籽粒性状、品质及膨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高效地将o2基因导入到爆裂玉米自交系;在BC3F2群体中o2爆裂玉米籽粒的粗蛋白含量比野生型降低0.34%~3.97%,百粒膨化体积比野生型减少17.50~96.50 mL;爆花率比野生型降低25.00%~98.00%;膨化倍数比野生型减少1.50~10.24 mL/g;而o2基因对爆裂玉米其他性状影响较小。因此,o2基因对爆裂玉米籽粒的粗蛋白含量和膨爆特性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裂玉米 opaque-2基因 籽粒性状 品质 膨爆特性
下载PDF
基于GBS测序的全基因组SNP揭示贵州地方茶组植物资源的亲缘关系 被引量:7
9
作者 郭灿 皮发娟 +3 位作者 吴昌敏 高秀兵 乔大河 周媛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60-670,共11页
【目的】分析贵州地方茶组植物资源的亲缘关系,为明确贵州地方茶组植物资源的遗传关系及其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从贵州省内不同区域收集的41份茶组植物资源及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圃保存的18份省内外育成茶树品... 【目的】分析贵州地方茶组植物资源的亲缘关系,为明确贵州地方茶组植物资源的遗传关系及其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从贵州省内不同区域收集的41份茶组植物资源及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圃保存的18份省内外育成茶树品种为材料,利用基于GBS(Genotyping by sequencing)的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其基因组SNP位点进行检测,基于获得的高质量SNP位点对这些材料进行遗传特征分析。【结果】从59份茶组植物材料获得45.84 Gb高质量序列(Clean reads)数据,平均每个材料为795.6 Mb,约占改良版茶树基因组大小(2.93 Gb)的26.5%,平均比对率为72.62%,经过滤后得到248772个高质量SNP位点,其中83.98%的高质量SNP位点分布在基因间区,16.02%分布于基因区;有22614个SNP位点分布在内含子,15038个SNP位点分布在外显子区,2203个SNP位点分布在非翻译区(UTR)。59份茶组植物材料的观察杂合度(Ho)为0.016~0.081,期望杂合度(He)为0.006~0.064,F为-0.331~0.737。主成分分析结果、系统发育进化树构建情况及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均显示59份茶组植物材料可分为3个类群,其中全部茶种(Camellia sinensis)材料归在一个类群、疏齿茶(C.remotiserrata)和大厂茶(C.tachangensis)归在一个类群、9份突肋茶(C.costata)单独归在一个类群,但疏齿茶与大厂茶及两个区域的大厂茶均处于独立的亚类群,此外茶种中的阿萨姆变种(C.sinensis var.assamica,CSA)和中国变种(C.sinensis var.sinensis,CSS)也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突肋茶与疏齿茶和大厂茶的亲缘关系较其与茶种的亲缘关系更近。茶种、疏齿茶、大厂茶和突肋茶4类茶组植物存在互相融合的遗传背景。根据地理来源和种质类型可将59份茶组植物材料分为11个种群,不同种群间具有较低的基因流,但种群内部具有较高的基因流。【结论】不同茶组植物在基因组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经典形态学分类上合二为一的大厂茶和疏齿茶在遗传结构上也存在差异,即分为2个变种更合适;茶组植物种内亲缘关系与其地理来源直接相关,在育种实践中应尽量避免相同地理来源材料间的杂交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 茶树 SNP 基因组 系统进化 遗传结构 基因流
下载PDF
贵州茶园茶棍蓟马和小贯小绿叶蝉种群动态及主栽茶树品种寄主抗性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春 孟泽洪 +4 位作者 李帅 郭燕 梁思慧 乔大河 陈正武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1-681,共11页
【目的】明确贵州茶园主要害虫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和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的发生动态及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的为害情况,探讨不同品种茶树对茶棍蓟马和小贯小绿叶蝉的抗性,为抗性茶树品种的选育和推... 【目的】明确贵州茶园主要害虫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和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的发生动态及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的为害情况,探讨不同品种茶树对茶棍蓟马和小贯小绿叶蝉的抗性,为抗性茶树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翻叶法调查12个贵州茶树主栽品种上茶棍蓟马和小贯小绿叶蝉的发生动态,采用虫量比值法对12个茶树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结合相关分析,基于春秋两季1芽2叶期、芽叶色泽、茸毛密度、茸毛长度、1芽3叶长、1芽3叶百芽重、叶长、叶宽等农艺性状调查数据,明确茶树主要农艺性状与品种抗性间的关系。【结果】贵州茶园中茶棍蓟马年发生动态呈大小峰趋势,大峰出现在5月中旬—6月上旬,小峰出现在9月中旬—10月上旬;小贯小绿叶蝉年发生动态为双峰型,第1峰出现在7月中下旬,第2峰出现在10月上旬—11月中旬。12个茶树品种中,苔选0310和黔辐4号为茶棍蓟马高抗品种;乌牛早、金观音和中茶108为茶棍蓟马高感品种;黔湄601为小贯小绿叶蝉高抗品种,福鼎大白茶为小贯小绿叶蝉高感品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芽2叶期与茶棍蓟马虫量比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下同),与小贯小绿叶蝉虫量比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下同);1芽3叶长和茸毛密度与茶棍蓟马虫量比值呈显著负相关,茸毛长度与茶棍蓟马虫量比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芽叶色泽与茶棍蓟马虫量比值呈正相关。【结论】苔选0310、黔辐4号和黔湄601对茶棍蓟马及小贯小绿叶蝉均具有在一定的抗性,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棍蓟马 小贯小绿叶蝉 茶树品种 寄主抗性 贵州省
下载PDF
115份贵州茶树种质茶多酚及儿茶素多样性分析及特异种质筛选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春 陈正武 +3 位作者 乔大河 郭燕 李燕 梁思慧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70-1480,共11页
为明确贵州茶树种质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物质组成和遗传多样性,以贵州省8个县115份茶树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茶树中的茶多酚、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 为明确贵州茶树种质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物质组成和遗传多样性,以贵州省8个县115份茶树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茶树中的茶多酚、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结果表明:贵州茶树种质中茶多酚、没食子酸、EGC、C、EC、EGCG、GCG和ECG平均值分别为18.57%、0.03%、1.08%、0.80%、0.95%、5.75%、0.37%和2.92%,6个儿茶素组分中,EGCG和ECG含量变化区间较大,分别是0.00%~10.86%和0.71%~10.55%。统计分析多酚类物质的12个指标,变异系数为15.59%~198.23%,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691~2.040,茶多酚的变异系数最小、遗传多样性最大,C的变异系数最大、遗传多样性最小;部分多酚类物质含量分布高度聚集,115份种质中108份没食子酸含量低于0.06%,99份C含量低于0.75%,94份GCG含量低于0.5%。基于8个多酚类物质,115份资源可分为4类,第Ⅰ类C为主要儿茶素单体,第Ⅱ类ECG为主要儿茶素单体,第Ⅲ类和第Ⅳ类主要儿茶素单体为EGCG,但第Ⅲ类的茶多酚、EGCG和ECG含量极显著高于第Ⅳ类。115份茶树资源中筛选出1份高茶多酚(≥25.0%)种质,1份高GCG(≥4.0%)种质,6份高EGCG(≥10.0%)种质,7份高ECG(≥8.0%)种质,13份高CI(≥10)种质。研究表明贵州茶树种质具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高茶多酚、高EGCG等生化特异资源22份,可为贵州茶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提供茶树种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茶树 种质资源 茶多酚 EGCG
下载PDF
绿盲蝽危害对茶树鲜叶挥发物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春 陈正武 +3 位作者 郭燕 陈娟 乔大河 孟泽洪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68-1775,共8页
【目的】探讨绿盲蝽取食危害对茶树鲜叶挥发物的影响,为绿盲蝽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别测定绿盲蝽危害程度不同的3个茶树品种健康新梢和受害新梢鲜叶中挥发性物... 【目的】探讨绿盲蝽取食危害对茶树鲜叶挥发物的影响,为绿盲蝽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别测定绿盲蝽危害程度不同的3个茶树品种健康新梢和受害新梢鲜叶中挥发性物质,分析茶树健康鲜叶与受害鲜叶挥发性物质种类及组成差异。【结果】绿盲蝽对不同茶树品种的取食存在明显偏好,不同品种嫩梢危害指数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以黄金芽的危害指数最高,其余依次为白叶1号和浙农139。绿盲蝽取食后,茶树鲜叶中挥发物数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顺-2-戊烯-1-醇、(E)-4,8-二甲基-1,3,7-壬三烯(DMNT)、苯乙醇、顺-3-己烯-2-甲基丁酸酯和橙花醇仅在3个品种绿盲蝽取食鲜叶中检测到。萜烯烃类化合物是健康鲜叶与受害鲜叶中差异最明显的一类挥发物,其中健康鲜叶中检测到3种萜烯烃类挥发物,受害鲜叶中检测到9种萜烯烃类挥发物,其数量及相对含量的增加量越大,茶树受害程度越轻。水杨酸甲酯相对含量变化明显,茶树受害越重,鲜叶中水杨酸甲酯增加幅度越大。【结论】浙农139对绿盲蝽具有一定抗性,黄金芽则较感绿盲蝽。绿盲蝽取食诱导茶树鲜叶挥发物发生明显变化,挥发物种类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萜烯烃类物质变化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茶树 挥发物 萜烯烃类 相对含量 取食危害
下载PDF
25份贵州镇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表型及生化组分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曹雨 乔大河 +4 位作者 赵华富 王家伦 陈娟 陈正武 何顺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14期81-88,共8页
为挖掘特异茶树种质资源,以贵州镇宁新发现的25株野生茶树资源为材料,运用统计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26个表型性状和12个主要生化组分进行研究,进而对这25份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这25份种质的表型性状和生化组... 为挖掘特异茶树种质资源,以贵州镇宁新发现的25株野生茶树资源为材料,运用统计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26个表型性状和12个主要生化组分进行研究,进而对这25份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这25份种质的表型性状和生化组分变异类型丰富,其中26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29.26%,平均多样性指数0.87;12个生化组分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25.21%,平均多样性指数2.78;25份种质资源的酚氨比在6.12~20.09之间。聚类分析将其分为3个类群,其中类群一全部为小乔木,类群二、三全为灌木;类群三中资源的生化组分含量最为丰富。从中初步筛选出了3份生化组分丰富的潜在优异种质资源,为后续资源保护、开发和育种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生化成分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玉米转录因子ZmERF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史庆玲 董永彬 +4 位作者 周强 马智艳 乔大河 邓飞 李玉玲 《生物技术进展》 2017年第1期38-42,J0002,共6页
ERF类转录因子是乙烯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下游响应因子,参与乙烯调控的多种生理生化反应。从玉米自交系丹232授粉后20 d的胚乳中克隆了一个ERF类转录因子ZmERF1,并对其进行了序列及表达分析。结果显示,ZmERF1基因全长811 bp,ORF 690 bp,编... ERF类转录因子是乙烯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下游响应因子,参与乙烯调控的多种生理生化反应。从玉米自交系丹232授粉后20 d的胚乳中克隆了一个ERF类转录因子ZmERF1,并对其进行了序列及表达分析。结果显示,ZmERF1基因全长811 bp,ORF 690 bp,编码230个氨基酸,包含一个典型的AP2结构域,含有3个α-helix和1个β-sheets,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中。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单子叶高粱SbERF和水稻Os ERF同源性较高。在体外原核表达系统中能够检测到重组蛋白His-ZmERF1,并用Western Blot验证了所表达蛋白为重组蛋白,表明该基因具有体外活性。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胚乳发育的前期表达量较少,后期(36 d)表达量较高。进一步对胚乳总蛋白的定量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该蛋白在胚乳发育后期积累量高于发育前期。因此,初步推测玉米ZmERF1可能在籽粒胚乳发育后期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结果为了解该基因家族转录因子并进一步阐明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2/EREBP类转录因子 ZmERF1 荧光定量PCR WESTERN BLOT
下载PDF
玉米赖氨酸相关基因opaque-2及其修饰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史庆玲 董永彬 +4 位作者 周强 马智艳 乔大河 邓飞 李玉玲 《生物技术进展》 2015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玉米隐性突变o2基因能通过减少醇溶蛋白的合成来显著提高赖氨酸含量,为培育高赖氨酸含量的优质蛋白玉米(quality protein maize,QPM)提供了良好的基因资源。对玉米o2基因的发现、研究现状及其修饰基因的研究进展,以及当前育种家利用这... 玉米隐性突变o2基因能通过减少醇溶蛋白的合成来显著提高赖氨酸含量,为培育高赖氨酸含量的优质蛋白玉米(quality protein maize,QPM)提供了良好的基因资源。对玉米o2基因的发现、研究现状及其修饰基因的研究进展,以及当前育种家利用这两种基因相互作用培育优质蛋白玉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高赖氨酸玉米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O2 赖氨酸 o2修饰基因 优质蛋白玉米
下载PDF
茶树特征性生化成分与绿盲蝽的互作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春 李帅 +3 位作者 陈正武 乔大河 陈娟 孟泽洪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1-436,共6页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3个茶树品种健康及受害新梢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咖啡因、没食子酸及儿茶素组分(EGC、EC、C、ECG和EGCG),通过分析品种生化成分与绿盲蝽危害指数的相关系数及绿盲蝽取食后茶树生化成分的变化...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3个茶树品种健康及受害新梢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咖啡因、没食子酸及儿茶素组分(EGC、EC、C、ECG和EGCG),通过分析品种生化成分与绿盲蝽危害指数的相关系数及绿盲蝽取食后茶树生化成分的变化,探明茶树特征性生化成分与绿盲蝽的互作影响.结果表明:茶树特征性生化成分与绿盲蝽危害程度存在紧密联系,咖啡因和没食子酸含量与绿盲蝽危害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游离氨基酸和EGC含量与绿盲蝽危害指数呈现一定正相关;绿盲蝽取食后,叶片生化成分含量出现显著变化,咖啡因含量上升,没食子酸含量下降.咖啡因是茶树抗绿盲蝽的关键生化成分,受害最轻的苔选0310中咖啡因含量最高的,且取食后增加幅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茶树品种 咖啡因 苔选0310
下载PDF
115份贵州茶树资源氨基酸和茶氨酸分析与特异资源筛选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春 乔大河 +3 位作者 郭燕 梁思慧 林开勤 陈正武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51-1360,共10页
为筛选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树资源,探明贵州茶树资源氨基酸和茶氨酸特性,本研究分别利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15份贵州地方茶树资源春季一芽二叶生化样的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结果表明:115份茶树资源的氨基酸总量在0.95... 为筛选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树资源,探明贵州茶树资源氨基酸和茶氨酸特性,本研究分别利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15份贵州地方茶树资源春季一芽二叶生化样的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结果表明:115份茶树资源的氨基酸总量在0.95%~7.96%,平均值为3.40%;茶氨酸含量在0~3.80%,平均值为1.58%;茶氨酸占比在0~67.66%,且集中分布于40%~<60%。在这115份茶树资源中,发现特异高氨基酸(氨基酸总量≥5%)茶树资源11份、特异高茶氨酸(茶氨酸含量≥3%)茶树资源3份。不同地方的茶树资源,其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贵定、黎平和石阡的茶树资源表现出较高的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而三都和普安的茶树资源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显著(P<0.05)低于其他地方。来自三都的突肋茶(Camellia costata)资源表现出更原始的生化性状,均未检测出茶氨酸。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15份茶树资源可分为5类,其中,石苔14号以远高于其他资源的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单独分为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茶树资源 氨基酸 茶氨酸
下载PDF
不同绿盲蝽抗性茶树品种新梢挥发物组成比较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春 陈正武 +3 位作者 郭燕 乔大河 李帅 孟泽洪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5-99,共5页
为明确茶树新梢挥发物与茶树品种对绿盲蝽抗性的关联,通过田间调查确定不同茶树品种的绿盲蝽抗性,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方法分析茶树新梢挥发物组成,然后分析茶树新梢挥发物与绿盲蝽抗性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同一... 为明确茶树新梢挥发物与茶树品种对绿盲蝽抗性的关联,通过田间调查确定不同茶树品种的绿盲蝽抗性,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方法分析茶树新梢挥发物组成,然后分析茶树新梢挥发物与绿盲蝽抗性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同一茶园同一时间调查,4个茶树品种绿盲蝽危害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苔选0310表现出抗绿盲蝽特性,黄金芽表现为易感绿盲蝽;绿盲蝽危害程度不同的茶树品种新梢挥发物组成亦不同,受害程度最轻的苔选0310新梢挥发物主要为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和水杨酸甲酯等,且较之其余3个品种新梢内萜烯烃类挥发物数量和相对含量明显更丰富,受害最严重的黄金芽新梢中含有较高的己醛、青叶醛和己醇等挥发物。茶树品种挥发物相对含量与绿盲蝽危害指数间的关联分析发现,萜烯醇类含量与茶树抗绿盲蝽间呈一定正相关,己醇含量与茶树感绿盲蝽间呈一定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茶树品种 苔选0310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早生茶树新品种黔茶8号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娟 郭燕 +2 位作者 杨春 乔大河 陈正武 《中国茶叶》 2020年第5期21-23,共3页
黔茶8号是以在昆明中叶群体种茶园中发现的优异单株为育种材料,经系统选种、无性繁殖育成的绿茶新品种。多年的品系比较和区域试验表明,该品种春季发芽早,比福鼎大白茶提早5~8 d,芽叶肥壮,分枝密,产量与福鼎大白茶相当;内含成分丰富,春... 黔茶8号是以在昆明中叶群体种茶园中发现的优异单株为育种材料,经系统选种、无性繁殖育成的绿茶新品种。多年的品系比较和区域试验表明,该品种春季发芽早,比福鼎大白茶提早5~8 d,芽叶肥壮,分枝密,产量与福鼎大白茶相当;内含成分丰富,春季一芽二叶蒸青样含水浸出物43.8%,茶多酚16.7%,咖啡碱3.4%,游离氨基酸4.9%,酚氨比较福鼎大白茶低;适制显毫类绿茶,制茶品质优良,香气高有花香。抗性较强,适合在贵州、湖北、广东、广西及相似地区栽培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品种 黔茶8号
下载PDF
外引杂交种对玉米自交系HL5175、HL5416形态性状的改良效果
20
作者 张洋 董永斌 +4 位作者 马智艳 邓飞 乔大河 徐鹤 李玉玲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6-31,共6页
为了研究外引杂交种对本地自交系HL5715和HL5416形态性状的改良效果,以自选Reid类群玉米自交系HL5175和HL5416与4个外引杂交种杂交,经过选择淘汰后,选择其中6个优良杂交组合(P522、P524、P539、P581、P582、P583)为材料,测试分析... 为了研究外引杂交种对本地自交系HL5715和HL5416形态性状的改良效果,以自选Reid类群玉米自交系HL5175和HL5416与4个外引杂交种杂交,经过选择淘汰后,选择其中6个优良杂交组合(P522、P524、P539、P581、P582、P583)为材料,测试分析6个组合F2群体11个形态性状的分离情况,并与2个亲本自交系及自交系郑58和PH6WC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6个组合的F。群体在叶夹角、叶向值、雄穗分枝数等形态性状方面与亲本自交系相比均表现出较大分离,变异系数为7.18%~32.47%,出现较多优于亲本自交系的单株。综合各形态性状表现以及与亲本自交系的比对结果,认为P524、P539、P583组合综合表现更为突出,可以在多个性状上对亲本自交系进行改良,是从中选育具有优良形态性状自交系的重点基础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F2群体 形态性状 改良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