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脑膜血管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
作者 乔旭柏 杨重庆 +1 位作者 张伟 刘东戈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307-309,I0004,共4页
目的探讨脑膜血管瘤病(MA)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1例MA病史及影像学、病理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MA病理学特点为细胞区脑膜细胞呈结节状、漩涡状或带状增生;血管区以增生小血管及其周围的梭形纤维母细胞样细胞为典型特点。免疫... 目的探讨脑膜血管瘤病(MA)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1例MA病史及影像学、病理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MA病理学特点为细胞区脑膜细胞呈结节状、漩涡状或带状增生;血管区以增生小血管及其周围的梭形纤维母细胞样细胞为典型特点。免疫组化结果显示,vimentin及上皮膜抗原(EMA)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S-100蛋白阴性。电镜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细胞有细胞间桥粒和胞突犬牙交错及胞质内众多微丝等脑膜上皮的特征。结论MA是一种罕见疾病,分为散发型和2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型(NF2)。MA病变通常位于大脑额颞叶皮质层并可累及周围脑膜组织。MA在形态学上应与侵袭性脑膜瘤、节细胞神经瘤等相鉴别,病变组织生长方式、免疫组化表型和电镜特点在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血管瘤病 诊断 免疫组化
下载PDF
胃癌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探讨 被引量:30
2
作者 胡荣剑 薛敏娜 +2 位作者 张旻 肖刚 乔旭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5期426-427,共2页
目的 本文通过胃癌淋巴结病理与CT对照 ,讨论根据淋巴结大小 (以 >10mm为标准 )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可靠性。方法  2 4例胃癌切除和D1或D2 淋巴结清除以及术前CT检查 ,分别记录淋巴结直径大小、数量和转移阳性率。结果  2 4例胃癌手... 目的 本文通过胃癌淋巴结病理与CT对照 ,讨论根据淋巴结大小 (以 >10mm为标准 )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可靠性。方法  2 4例胃癌切除和D1或D2 淋巴结清除以及术前CT检查 ,分别记录淋巴结直径大小、数量和转移阳性率。结果  2 4例胃癌手术摘取淋巴结 3 95个 ,病理证实 12 3个 (3 1% )淋巴结转移阳性。10mm以下的淋巴结占 76% ,其中 5 6%的淋巴结转移阳性 ,1~ 5mm和 6~ 9mm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8%和 46% ;10mm或以上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 5 4%和 68%。CT检出淋巴结 174个 ,病理证实 71个 (4 1% )淋巴结转移阳性。小于 10mm淋巴结占 3 8% ,1~ 5mm和 6~ 9mm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17%和 3 1% ;10mm以上淋巴结转移阳性 5 0 %~ 76%。结论 胃癌小淋巴结转移率也较高 ,CT影像单纯依据淋巴结大小判断淋巴结转移是不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淋巴结转移 CT影像
下载PDF
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鼻咽癌EBV的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杨丽 杜俊 +2 位作者 刘东戈 孙肇武 乔旭柏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320-320,共1页
关键词 原位杂交方法 检测结果 免疫组化 鼻咽癌 EBV carcinoma EB病毒感染 头颈部恶性肿瘤 DNA病毒
下载PDF
食管分叶状毛细血管性血管瘤1例
4
作者 刘晓霞 乔旭柏 +1 位作者 田自然 马正中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243-243,I073,共2页
关键词 食管分叶状毛细血管性血管瘤 少见肿瘤 病理 诊断
下载PDF
食管原发性淋巴瘤合并早期浸润性鳞状细胞癌1例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周帆 杨重庆 +1 位作者 乔旭柏 马正中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362-362,I100,共2页
关键词 食管原发性淋巴瘤 早期 浸润性鳞状细胞癌 病理诊断
下载PDF
糖尿病心肌病的病理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乔旭柏 杨重庆 刘冬戈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9年第5期404-406,共3页
1972年Rubler等首先提出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的概念,之后的临床、流行病学以及实验研究均表明,DCM并非继发于冠心病、高血压或其他已知的心血管疾病,而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状态下一组独立的... 1972年Rubler等首先提出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的概念,之后的临床、流行病学以及实验研究均表明,DCM并非继发于冠心病、高血压或其他已知的心血管疾病,而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状态下一组独立的心肌病变。目前DCM的定义为排除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酒精中毒和冠心病等后,由DM导致的心肌原发性代谢障碍性改变和微血管病变所引起的心脏病。DM从多个方面损害心肌,导致了DCM的发生与发展,但确切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现就DCM的病理改变以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心肌病 发病机制 病理改变 先天性心脏病 心血管疾病 心脏瓣膜病 微血管病变 DCM
下载PDF
日间病房治疗胃底腺息肉病的安全性研究
7
作者 耿伟 李闻 +1 位作者 王赞滔 乔旭柏 《临床消化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评估消化日间病房治疗胃底腺息肉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胃底腺息肉病患者34例,其中日间病房16例、普通病房18例,均接受内镜下切除术治疗。对比日间病房与普通病房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息肉切除率;再将全部患者分... [目的]评估消化日间病房治疗胃底腺息肉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胃底腺息肉病患者34例,其中日间病房16例、普通病房18例,均接受内镜下切除术治疗。对比日间病房与普通病房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息肉切除率;再将全部患者分为麻醉组(16例)和非麻醉组(18例)对比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息肉切除率。[结果]日间病房组与普通病房组、麻醉组与非麻醉组患者临床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例患者手术过程中无一例出现术中穿孔、术后出血及穿孔。日间病房组与普通病房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息肉切除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组与非麻醉组术中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息肉切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化日间病房收治胃底腺息肉病是安全的、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息肉 胃底 日间病房 普通病房
原文传递
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外科切缘在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保护尿控和勃起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
8
作者 张凯 乔旭柏 +4 位作者 蔡菲 朱红 王伟 李鸿波 朱刚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48-751,共4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中行冰冻病理检查外科切缘对于保护尿控功能和勃起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3年7月北京和睦家医院收治的11例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中位年龄64(61,69)岁。中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中行冰冻病理检查外科切缘对于保护尿控功能和勃起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3年7月北京和睦家医院收治的11例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中位年龄64(61,69)岁。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8.0(6.0,11.2)ng/ml。中位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评分17.5(10.3,22.0)分。11例均无尿失禁。所有患者均经术前穿刺活检确诊为前列腺癌。有适应证的患者术前行PSMA PET/CT检查均确定无远处转移。11例均行RARP,采用达芬奇Si系统,4孔法,经腹部前入路,筋膜内切除技术。经镜头孔切口取出前列腺标本,送冰冻病理检查外科切缘。等待病理结果时行尿道-膀胱颈吻合和盆腔淋巴结清扫。如冰冻病理报告为切缘阳性,则切除阳性切缘相应位置的前列腺周围筋膜和神经血管束(NVB)。术中3例冰冻病理报告为切缘阳性,切除单侧NVB;8例保留双侧NVB。术后随访患者的PSA、尿控功能和勃起功能。结果本组1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中位手术时间260(225,285)min。中位估计出血量200(100,300)ml。中位住院时间4(3,5)d。围手术期均未发生ClavienDindo≥Ⅱ级并发症。术后中位尿管留置时间12(10,14)d,拔除尿管后10例达到即刻尿控。中位随访10(2,14)个月。术后3、6、9个月的中位PSA分别为0.017(0.006,0.170)、0.015(0.006,0.390)、0.007(0.006,0.650)ng/ml;中位IIEF-5评分分别为5.0(4.5,11.0)、7.5(4.3,17.5)、9.5(6.0,17.5)分。结论结合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外科切缘的RARP治疗前列腺癌患者是安全的,肿瘤控制效果良好,可最大限度保护NVB,利于患者术后尿控功能和勃起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手术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冰冻病理检查 勃起功能 尿控
原文传递
附睾间质细胞肿瘤一例
9
作者 乔旭柏 马正中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7-248,共2页
关键词 附睾间质细胞肿瘤 附睾头部 精索 乳腺发育
原文传递
糖尿病心肌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30
10
作者 刘冬戈 乔旭柏 +5 位作者 杜俊 杨重庆 方芳 马正中 陈蔓丽 钱贻简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01-804,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心肌病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对40例糖尿病及40例非糖尿病尸检心肌进行临床、组织形态学及测微观察。结果 40例糖尿病中36例(90.0%)有微小心肌细胞坏死,37例(92.5%)有微小心肌间纤维瘢痕灶... 目的探讨糖尿病心肌病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对40例糖尿病及40例非糖尿病尸检心肌进行临床、组织形态学及测微观察。结果 40例糖尿病中36例(90.0%)有微小心肌细胞坏死,37例(92.5%)有微小心肌间纤维瘢痕灶形成;40例非糖尿病仅8例(20.0%)有微小心肌细胞坏死,9例(22.5%)有微小心肌间纤维瘢痕灶形成;二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心肌间微小血管壁明显增厚[(20.6±4.2)μm],与对照组[(7.2±5.2)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心肌病变与非糖尿病组高血压性心肌病变相似。结论糖尿病心肌病的病理诊断应首先排除引起心肌病变的其他疾病,再根据有长期糖尿病病史及前述心肌的病理组织形态学特征进行诊断;糖尿病心肌细胞微小坏死可能和心肌间微小血管壁明显增厚、缺血、缺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心肌疾病 病理学 临床 尸体解剖
原文传递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4
11
作者 方芳 张伟 +2 位作者 乔旭柏 于启 刘冬戈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02-806,共5页
目的观察易损斑块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中的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本研究回顾了北京医院1992--2006年尸检患者127例,分为ACS组67例;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临床表现无ACS的病例60例,从斑块的形态如有无血栓、粥池最大横切... 目的观察易损斑块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中的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本研究回顾了北京医院1992--2006年尸检患者127例,分为ACS组67例;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临床表现无ACS的病例60例,从斑块的形态如有无血栓、粥池最大横切面占斑块面积、纤维帽最小厚度、炎细胞浸润密度等10个方面进行形态学观察,观察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情况及形态学特点。结果(1)在ACS组305个斑块中各指标检出率分别为大脂核153个(50.16%),薄纤维帽187个(61.31%),有炎细胞浸润263个(86.23%),可见新生血管217个(71.15%),严重狭窄26个(8.52%),有钙化238个(78.03%),有钙化小结26个(8.52%),斑块破裂12个(3.93%),斑块内皮糜烂3个(0.98%)及斑块内出血54个(17.70%),除斑块糜烂外,其他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2)ACS组和对照组易损斑块检出率分别为89.51%和21.98%(P〈0.01)。对每例患者多处斑块观察:ACS组,每例平均观察4.55个切面,易损斑块4.07个,且炎细胞浸润密度大;对照组每例观察3.87个切面,易损斑块0.85个,且炎症程度较轻。结论ACS患者易损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提示易损斑块的形成是ACS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易损斑块的主要形态学特点是大脂核、薄纤维帽、大量炎细胞浸润、内皮有新生血管形成,冠状动脉腔严重狭窄、斑块破裂及内皮细胞糜烂。提示炎性反应可能在易损斑块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硬化 炎症 病理学 尸体解剖
原文传递
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α、S100β 在阿尔茨海默病不同类型老年斑中的表达 被引量:5
12
作者 姚晶晶 何淑蓉 +5 位作者 陈岚 杨丽 乔旭柏 张伟 杜俊 刘冬戈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81-584,共4页
目的 探讨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其所产生的炎性介质白细胞介素(IL)-1α、S100β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不同类型的老年斑形成和进展中的意义。方法 从北京医院病理科1982至2008年尸检资料中选出AD 34例,... 目的 探讨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其所产生的炎性介质白细胞介素(IL)-1α、S100β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不同类型的老年斑形成和进展中的意义。方法 从北京医院病理科1982至2008年尸检资料中选出AD 34例,所有脑标本的海马部切片均进行IL-1α/β-淀粉蛋白、S100β/β-淀粉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染色。结果 IL-1α/β-淀粉蛋白及S100 β/ β-淀粉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染色均显示老年斑有4种类型,即弥漫性非神经突斑、弥漫性神经突斑、有致密核心的神经突斑、有致密核心的非神经突斑。在4种类型的老年斑中,与弥漫性神经突斑相关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最多,分别为(7.29±3.04)和(6.49±2.20)个/ mm2,与弥漫性非神经突斑、有致密核心的神经突斑及有致密核心的非神经突斑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分别为(3.24±1.53)和(4.14±1.77)个/mm2,(2.09±1.37)和(2.25±0.83)个/ mm2,(1.38±0.90)和(0.58±0.36)个/mm2,与弥漫性神经突斑相关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均高于其他类型的老年斑(P<0.05)。结论 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其所产生的炎性介质IL-1α、S100β可能在AD弥漫性非神经突斑转化为弥漫性神经突斑的过程中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小神经胶质细胞 星形细胞 淀粉样Β蛋白
原文传递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老年人结肠癌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13
作者 吴明晓 王川予 +2 位作者 郭发金 周新平 乔旭柏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老年人结肠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2例诊断为结肠癌的老年患者,将其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病理定性诊断符合50例(96.2%),定位诊断与病理符...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老年人结肠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2例诊断为结肠癌的老年患者,将其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病理定性诊断符合50例(96.2%),定位诊断与病理符合46例(88.5%),瘤体内部均显示粗细不等的动脉血流信号(检出率100.0%),同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较准确地对腹腔淋巴结的转移、肝转移、外生型肿瘤侵及周围组织做出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0%、100.0%、77.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肠壁局限性及弥漫性增厚及肿瘤内血流及血流动力学的表现诊断结肠癌,可作为老年人结肠癌筛查的首选方法,对诊治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老年人结肠癌诊断的一项无创性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结肠肿瘤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原文传递
白细胞介素1基因型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姚晶晶 王征 +9 位作者 陈岚 何淑蓉 于会艳 方芳 杨丽 乔旭柏 张伟 杜俊 秦斌 刘冬戈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33-536,共4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基因型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84例AD和139例对照组标本进行IL-lA(-889)和IL-1B(+395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基因型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84例AD和139例对照组标本进行IL-lA(-889)和IL-1B(+3953)基因型分析。结果AD组中IL-1A(-889)C/C、C/T和T/T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72.6%、23.8%和3.6%,对照组中C/C、C/T和T/T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84.2%、14.4%和1.4%,AD组和对照组IL-1A(-889)各基因型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53,P〉0.05),但AD组IL-1A(-889)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频率分别为15.5%(AD组)和8.6%(对照组)(X^2=4.93,P〈0.05)。AD组中IL-1B(+3953)C/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16.7%和8.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5%和3.2%(X^2=5.88、5.56,均P〈0.05)。结论IL-1基因型与AD的发生有关,可能是AD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白细胞介素1 基因型 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
原文传递
乳头汗腺瘤样腺瘤一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伟 乔旭柏 马正中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6-146,共1页
关键词 乳头汗腺瘤样腺瘤 病理检查 病理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中老年人Wegener’s肉芽肿病的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方芳 乔旭柏 +2 位作者 蒲纯 庞建欣 刘东戈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55-658,共4页
目的探讨Wegener’s肉芽肿病(WG)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12年7月我院诊治的21例W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45~76岁,平均58.1岁。34个(包括2例尸检)不同部位的... 目的探讨Wegener’s肉芽肿病(WG)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12年7月我院诊治的21例W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45~76岁,平均58.1岁。34个(包括2例尸检)不同部位的标本常规取材、制片,并进行苏木精伊红(HE)、组织化学染色,13例肾穿标本全部行免疫荧光染色和电镜检查,观察病理形态特征。结果从初发到确诊的时间为24d至11.0个月,平均为5.3个月。眼、鼻和涎腺是本病病初最容易受累的部位,共11例(52.4%);皮肤受累3例(14.3%),17例(81.0%)累及肺脏,15例(71.4%)累及肾脏。18例检查抗中性粒胞浆抗体(ANCA),13例(72.2%)胸型ANCA(CANcA)阳性;3例(16.7%)核周型ANCA(PANCA)阳性;2例(11.1%)ANCA阴性。病理学主要表现:(1)7种血管炎,依次为毛细血管炎、急性血管炎、慢性血管炎、坏死性纤维素性血管炎、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非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瘢痕性血管炎;(2)4种肉芽肿性炎,依次为散在分布的巨细胞、栅栏状排列的组织细胞、松散的小肉芽肿及微脓肿周围车轮状排列的组织细胞;(3)2种实质的变性坏死,地图状坏死、中性粒细胞微脓肿。2例尸检3类13种形态的表现均可观察到,活检小标本可见不同种类的形态变化和弥漫性肺出血等次要表现。结论Wegener’s肉芽肿病有复杂的病理形态学的变化谱系,主要表现为血管炎、肉芽肿性炎和实质的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格纳肉芽肿病 抗体 抗中性白细胞胞质 血管炎 变应性肉芽肿性
原文传递
B区小淋巴细胞淋巴瘤一例
17
作者 林凤如 严庆汉 +3 位作者 乔旭柏 王莉 昌红 曲丛玲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8-148,共1页
关键词 B区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病理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用2015 WHO肺肿瘤分类诊断肺穿刺活检标本及相关肿瘤驱动基因的突变检测 被引量:12
18
作者 方芳 乔旭柏 +4 位作者 杨丽 邸婧 胡松涛 刘东戈 吕宁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0-275,共6页
目的应用2015版WHO肺肿瘤分类对肺的小活检标本的诊断标准探讨肺穿刺活检标本的病理诊断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主要肿瘤驱动基因的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肺穿刺活检标本806例的临床资料、病理切... 目的应用2015版WHO肺肿瘤分类对肺的小活检标本的诊断标准探讨肺穿刺活检标本的病理诊断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主要肿瘤驱动基因的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肺穿刺活检标本806例的临床资料、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切片、特殊染色切片,应用2015版WHO肺肿瘤分类对其中483例肺癌标本的诊断标准重新分类并且收集整理相关基因突变检测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年穿刺活检诊断为肺癌的病例数共483例。女性221例,男性262例;年龄37~85岁,中位年龄65岁。可分为:小细胞癌40例(8.28%);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1例(2.28%);混合性神经内分泌癌3例(0.62%);不典型类癌2例(0.41%);腺癌208例(43.06%);非小细胞肺癌,倾向腺癌92例(19.05%);鳞状细胞癌66例(13.66%);非小细胞肺癌,倾向鳞状细胞癌42例(8.70%);非小细胞癌,非特指型16例(3.31%);非小细胞肺癌,提示腺鳞癌3例(0.62%)。检测202例的EGFR基因突变,有突变的107例(52.97%)。133例腺癌中,EGFR突变86例(64.66%);52例非小细胞肺癌,倾向腺癌中检出EGFR突变18例(34.62%)。27例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药物治疗后耐药的患者22例检测出T790M突变,354例非小细胞肺癌中免疫组织化学Ventana ALK(D5F3)阳性3例,经EML4-ALK融合基因荧光PCR验证证实。38例检测了ROS1的病例有1例患者ROS1基因融合。1例伴有梭形细胞癌分化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检测出MET基因第14号外显子剪接突变。结论应用2015版的WHO肺肿瘤分类对肺的小活检标本新的诊断标准可以更好地诊断肺穿刺活检标本,以期更精准地指导治疗,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活组织检查 针吸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基因 肿瘤 基因融合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不同人种乳糜泻患者临床特征的单中心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耿伟 乔旭柏 +2 位作者 纪开宇 王厚芳 杨爱明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13-618,共6页
目的 总结乳糜泻的临床表现、血清学及病理学特点,并分析欧美及东亚地区乳糜泻患者的异同,探讨中国人群乳糜泻的诊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5年7月北京和睦家医院确诊的来自不同国家的87例乳糜泻患者资料,总结其国籍... 目的 总结乳糜泻的临床表现、血清学及病理学特点,并分析欧美及东亚地区乳糜泻患者的异同,探讨中国人群乳糜泻的诊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5年7月北京和睦家医院确诊的来自不同国家的87例乳糜泻患者资料,总结其国籍、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血清学抗体、内镜下表现、病理结果及治疗随访情况,并对来自不同国家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87例患者中,欧美患者63例(欧美组),中国和日本患者18例(东亚组),中东患者6例(中东组).(1)从年龄构成看,乳糜泻发病的高峰年龄为40 - 60岁.(2)乳糜泻患者中,有慢性腹泻及体重减轻典型表现的患者仅分别占20.7%(18/87)和9.2%(8/87);一部分患者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腹痛腹胀[32.2% (28/87)],甚至便秘[5.7% (5/87)];13.8%(12/87)患者既往曾被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IBS).欧美组和东亚组患者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症状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东亚组患者体重减轻、生长发育迟缓、缺铁性贫血、疱疹样皮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欧美组(P值均<0.05).(3)IgA型抗麦胶蛋白抗体(AGA)、抗肌内膜抗体(EMA)和抗组织型谷氨酰胺转氨酶抗体(tTGA)在乳糜泻患者中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8.6% (51/87)、44.8%(39/87)与36.8%(32/87).(4)消化内镜检查显示,乳糜泻的病变主要位于小肠,从近端小肠至远端小肠病变严重程度逐渐减轻.东亚组患者十二指肠球部、降部的黏膜病变表现较欧美组更为明显,病理组织学显示小肠黏膜萎缩及淋巴细胞增多程度也较欧美组更为严重.(5)87例患者全部接受了去麸质饮食(GFD)治疗,其中81例进行了血清学抗体随诊,8例进行了内镜下小肠黏膜活检的随诊.47例患者于GFD治疗后6-9个月全部血清抗体转阴,34例在12 - 18个月随访时血清抗体全部转阴,且症状明显缓解;8例内镜随诊的患者经GFD治疗1年后,活检显示小肠绒毛萎缩、淋巴细胞浸润等表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乳糜泻患者中具有典型临床表现者仅占一小部分.血清特异性抗体(AGA、EMA和tTGA)在乳糜泻患者中的检出率较高,可以作为筛查手段.GFD治疗对多数乳糜泻患者有效.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患者与欧美患者相比,在临床表现、内镜和病理所见、GFD治疗的反应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乳糜泻在我国可能并非罕见疾病,应该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减少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糜泻 抗麦胶蛋白抗体 抗肌内膜抗体 抗组织型谷氨酰胺转氨酶抗体 去麸质饮食
原文传递
Lynch综合征6个家系的特点及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耿伟 乔旭柏 纪开宇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29-233,共5页
目的探讨Lynch综合征家系的结直肠癌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5年4月间北京市和睦家医院确诊的6个Lynch综合征家系63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对Lynch相关癌的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将其中的结直肠癌患者设定为调查组(26例... 目的探讨Lynch综合征家系的结直肠癌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5年4月间北京市和睦家医院确诊的6个Lynch综合征家系63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对Lynch相关癌的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将其中的结直肠癌患者设定为调查组(26例),与同期收治的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设为对照组(2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个Lynch综合征家系中结直肠癌患者(调查组)26例(41.3%,26/63),每个家系3~6例,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43.58岁,以40~49岁患者居多(42.3%,11/26);癌灶位于左半结肠6例、右半结肠20例(76.9%),肿瘤分期(Dukes分期)以B期为主(46.2%,12/26),MLH1基因突变8例(30.8%,8/26)、MSH2基因突变18例(69.2%,18/26),其中Lynch相关多发癌10例(38.5%,10/26),异时性结直肠癌4例。对照组男16例、女8例,平均年龄59.12岁,以60—69岁患者居多(41.7%,10/24);癌灶位于左半结肠18例(75.O%)、右半结肠6例,Dukes分期以C期为主(50.0%,12/24),多发结肠癌1例,无异时癌。2组在患者性别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年龄构成(P〈0.01)、结直肠癌分布部位(P〈0.01)及分期(P〈0.01)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ynch综合征的特点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易发结直肠癌,且易伴发其他部位恶性肿瘤。Lynch相关结直肠癌致病基因主要为MLH1和MSH2,发病年龄轻,右半结肠好发,不易发生远处转移和深层浸润,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规范的内镜随访将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YNCH综合征 结直肠肿瘤 遗传性非息肉性 微卫星不稳性 脱氧核糖核酸错 配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