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肥对旱作盐碱地线虫群落与燕麦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乔月静 霍瑞轩 +5 位作者 赵璐明 李青山 范雅琦 高铎 张礼静 郭来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63,共11页
本研究以线虫作为指示生物,探索不同肥料长期施用对旱作盐碱瘠薄土壤微食物网的影响。依托5年定位试验,设置单施醋糟(VR)、有机肥(OM)、菌肥(BM)、化肥(CF)及醋糟/粉煤灰配施(VRF)和有机肥/化肥配施(OCF)、不施肥(CK)7个处理,选取燕麦... 本研究以线虫作为指示生物,探索不同肥料长期施用对旱作盐碱瘠薄土壤微食物网的影响。依托5年定位试验,设置单施醋糟(VR)、有机肥(OM)、菌肥(BM)、化肥(CF)及醋糟/粉煤灰配施(VRF)和有机肥/化肥配施(OCF)、不施肥(CK)7个处理,选取燕麦苗期、抽穗期和收获期的耕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线虫群落、土壤性状及燕麦产量。结果表明:大部分施肥处理降低了土壤pH和容重,显著提升了有机质、硝态氮含量以及微生物数量(P<0.05)。除BM外,各施肥处理的燕麦均显著增产(P<0.05),增幅为44.5%~92.3%,其中OM和CF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P<0.05)。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线虫的数量和丰富度(P<0.05),OM处理线虫群落达到结构化状态,食物网稳定,但植物寄生线虫占比较高(36.2%);相比其他肥料,CF处理则会显著增加线虫优势属数量,显著降低线虫多样性(P<0.05);而两者配施的OCF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各自的不足。VRF和VR处理均显著提高了食微线虫占比(P<0.05),降低了植物寄生性线虫占比,VRF处理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显著最高(P<0.05)。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微生物是土壤线虫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土壤pH、EC、容重是燕麦增产的主要限制因素,而土壤线虫数量与燕麦产量无显著相关。有机肥/化肥和醋糟/粉煤灰配施较肥料单施更利于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健康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长期施肥 肥料类型 燕麦 土壤线虫 土壤理化性状
下载PDF
不同供锌水平麦田小麦锌营养对土施锌肥的响应
2
作者 黄婷苗 陆乃昆 +5 位作者 解秉强 曹寒冰 乔月静 杨珍平 高志强 李廷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815-2826,共12页
【目的】明确不同供锌麦田土壤有效锌和小麦籽粒锌含量对土施锌肥的响应,探索基于土壤有效锌实现小麦锌营养强化的调控措施,为优化田间锌肥管理、指导小麦丰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黄土高原东部的山西太谷(高锌麦田)和万荣... 【目的】明确不同供锌麦田土壤有效锌和小麦籽粒锌含量对土施锌肥的响应,探索基于土壤有效锌实现小麦锌营养强化的调控措施,为优化田间锌肥管理、指导小麦丰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黄土高原东部的山西太谷(高锌麦田)和万荣(低锌麦田)分别开展两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土施锌肥0、6、12、18、24 kg Zn·hm^(-2),研究不同施锌量的高、低锌麦田小麦籽粒产量和锌含量、地上部锌吸收转移分配和土壤有效锌的变化特征。【结果】高、低锌麦田,土施不同量锌肥的小麦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高锌麦田,随锌肥用量增加,小麦籽粒锌含量增幅较小,第1年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第2年,施锌处理的籽粒锌含量比不施锌增加了2.4%—11.0%;前后两年,无论施锌与否,籽粒锌含量均高于40 mg·kg^(-1);与不施锌相比,锌转运系数秸秆-籽粒、籽粒锌分配指数分别降低了23.9%—37.9%、4.3%—13.1%,地上部20%以上的锌残留在茎叶中。低锌麦田,籽粒锌含量和地上部各器官锌吸收量随锌肥用量增加而增加,锌转运系数秸秆-籽粒则相反;相比不施锌处理,施锌处理的两年平均籽粒锌含量增加了9.4%—23.1%,锌转运系数秸秆-籽粒降低了13.5%—24.5%,但各器官锌分配指数无显著差异。高、低锌麦田,土壤有效锌含量均随锌肥用量的增加而明显提升。回归分析表明,高锌麦田的土壤有效锌含量与籽粒锌含量呈二次曲线关系,低锌麦田为“线性+平台”关系,土壤有效锌含量增至4.12 mg·kg^(-1)时,籽粒锌含量最高,达34.76 mg·kg^(-1)。【结论】黄土高原东部一年一熟的小麦生产中,对于高锌麦田,应充分利用土壤有效锌,即使不施锌肥,也可实现小麦锌营养强化;低锌麦田,仅靠土施锌肥很难提升籽粒锌含量达到推荐值(40 mg·kg^(-1)),改善小麦锌营养可考虑通过土施锌肥使土壤有效锌含量提高至4 mg·kg^(-1)以上,并结合其他农艺措施,如叶面喷锌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土施锌肥 土壤有效锌 籽粒锌含量 锌转运分配 黄土高原
下载PDF
燕麦与不同作物间作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亚南 乔月静 +3 位作者 范雅琦 霍瑞轩 郭来春 杨珍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5-515,共11页
间作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种植模式。土壤线虫作为土壤健康的指示生物,可揭示地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功能。为探究燕麦不同间作模式对产量和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本试验分别设置燕麦单作、燕麦||大豆、燕麦||赤小豆、燕麦||马铃薯和燕麦|... 间作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种植模式。土壤线虫作为土壤健康的指示生物,可揭示地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功能。为探究燕麦不同间作模式对产量和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本试验分别设置燕麦单作、燕麦||大豆、燕麦||赤小豆、燕麦||马铃薯和燕麦||甘薯5个处理,分析燕麦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以及土壤线虫的数量、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筛选出较优的燕麦间作模式。结果表明:相比单作,间作模式在土地利用率和作物总产量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其中燕麦||马铃薯间作模式最佳,土地当量比(1.36)最高,其次为燕麦||大豆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为1.29。4种燕麦间作模式均显著(P<0.05)降低了植物寄生线虫的相对丰度,提高了食微线虫相对丰度,优化了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燕麦||大豆间作模式下食微线虫比例最高(88.42%),植物寄生线虫比例最低(6.31%),且在多项生态指数中(瓦斯乐斯卡指数、线虫通路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燕麦单作(P<0.05)。而燕麦||赤小豆间作模式下富集指数最高,植食性线虫成熟度指数最低,土壤线虫群落受干扰程度最低。速效钾与线虫通路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722**),速效钾含量的提升可以使土壤有机质分解主要依靠细菌分解途径。综上,间作种植模式可以优化土壤线虫群落结构,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产量;燕麦||大豆是该试验条件下最佳的间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间作模式 土地当量比 线虫群落结构 线虫多样性 作物产量
下载PDF
麦玉复种连作田土壤性状及周年产量对耕作与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2
4
作者 范雅琦 王亚南 +3 位作者 霍瑞轩 乔月静 郭来春 杨珍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2-111,共10页
保护性耕作与有机肥施用是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缓解生态脆弱问题的有效解决手段之一,合理的耕作与施肥措施对山西中部旱区实现麦玉一年两熟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旱作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3种耕作方式(深翻(DT)、深... 保护性耕作与有机肥施用是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缓解生态脆弱问题的有效解决手段之一,合理的耕作与施肥措施对山西中部旱区实现麦玉一年两熟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旱作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3种耕作方式(深翻(DT)、深松(SS)、免耕(NT)),副区为4种施肥水平(不施肥对照(CK)、全量化肥(CF)、50%化肥+50%有机肥(OF)、全量有机肥(OM)),探究不同耕作与施肥方式下土壤容重、速效养分及麦玉周年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有机肥施用后SS、NT处理0~20 cm土壤容重较DT处理有所下降,其中小麦季SS+OF处理下耕层土壤容重为1.13 g/cm^(3),显著低于DT+OF处理。整个周年复种连作体系中,以NT+OM处理土壤质量含水量最高,较其他施肥处理平均升高7.88百分点;SS+OM处理下土壤的三相比更为理想,三相比偏离值偏低。3种耕作方式下,碱解氮与有效磷含量大小总体呈现OM>OF>CF>CK的趋势,速效钾含量与施肥方式存在极显著关系,其中CF处理下含量最高;玉米季增施有机肥较单施化肥显著提高了糯玉米鲜穗产量,但有机肥施用比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SS+OM处理下麦玉周年产量最高,达19145 kg/hm 2。综上,该试验条件下,SS、NT耕作方式与有机肥施用结合可明显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碱解氮与有效磷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SS+OM处理更有利于黄土高原地区麦玉周年复种连作田产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玉周年产量 耕作措施 施肥方式 土壤容重 土壤三相比 速效养分
下载PDF
叶喷有机硒对黑糯玉米硒吸收及籽粒花青素和铁锰铜锌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婷苗 詹昕 +4 位作者 陆乃昆 乔月静 陈杰 杨珍平 高志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845-2853,共9页
探索黑糯玉米硒吸收利用和籽粒营养品质对叶面喷施有机硒肥的响应,对生产中合理施用硒肥,进而支撑山西“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品种晋鲜糯8号为试验材料,于2020—2021年连续2年在山西晋中黑糯玉米典型种植区... 探索黑糯玉米硒吸收利用和籽粒营养品质对叶面喷施有机硒肥的响应,对生产中合理施用硒肥,进而支撑山西“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品种晋鲜糯8号为试验材料,于2020—2021年连续2年在山西晋中黑糯玉米典型种植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一次喷施不同用量有机硒0、6和12 g Se hm^(-2),以及喷施量12 g Se hm^(-2)条件下分2次喷施,共4个处理,研究叶喷有机硒对黑糯玉米产量、硒吸收利用、籽粒花青素和铁锰铜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硒量和喷硒次数对黑糯玉米鲜食期籽粒产量和成熟期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量无影响。相比不喷硒,喷硒可提高鲜食期籽粒和成熟期地上部各器官硒含量、硒积累。喷硒12 g Se hm^(-2)时,籽粒硒含量达到满足人体硒营养需求的最低目标值100μg kg^(–1),增幅最大,介于110~181μg kg^(–1)。成熟期,植株各器官硒积累从高到低依次为叶片、籽粒、茎秆、苞叶、穗轴。喷硒12 g Se hm^(-2),分2次喷施的平均籽粒硒强化指数和籽粒硒回收率分别为6.95(μg kg^(–1))(g hm^(-2))^(–1)和2.4%,优于1次喷施。同时,鲜食期籽粒花青素和铁锰锌含量也最高, 2年平均值分别为209、27.9、15.9和22.8 mg kg^(–1),但各处理间籽粒铜含量无差异。因此,兼顾硒吸收利用和籽粒营养品质同步提升,该区黑糯玉米生产中叶喷有机硒肥用量至少应不低于12 g Se hm^(-2),且分2次喷施效果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硒肥 黑糯玉米 叶喷 硒含量 花青素 微量元素
下载PDF
不同花材平面压方法与效果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杜方 乔月静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7年第9期59-60,共2页
以不同色系的三色堇、雏菊、福禄考、酢浆草为花材,用6%的柠檬酸和明矾浸泡进行保色,用标本夹法和微波炉法彻底干燥,研究不同花材和不同色系干制效果。结果表明:微波炉法干燥速度快,保色效果较好,但保形效果差。用它将花材半干燥后结合... 以不同色系的三色堇、雏菊、福禄考、酢浆草为花材,用6%的柠檬酸和明矾浸泡进行保色,用标本夹法和微波炉法彻底干燥,研究不同花材和不同色系干制效果。结果表明:微波炉法干燥速度快,保色效果较好,但保形效果差。用它将花材半干燥后结合重物压法保形效果更好。保色剂可使大部分花色鲜亮;明矾适于对紫色系花保色,柠檬酸适于对粉红色系花保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本夹法 微波炉法 柠檬酸 明矾
下载PDF
施硒方式对燕麦产量和籽粒硒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亚南 范雅琦 +4 位作者 霍瑞轩 姚涛 郭来春 葛军勇 乔月静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20期31-39,共9页
本试验在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对20个燕麦品种采取叶面喷施硒肥与土壤基施硒肥2种不同的施硒方式,探索施硒方式对燕麦产量和籽粒中硒含量的影响。以‘白燕1号’~‘白燕11号’、‘白燕13号’~‘白燕20号’、‘坝莜1号’20个品种燕麦为材料... 本试验在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对20个燕麦品种采取叶面喷施硒肥与土壤基施硒肥2种不同的施硒方式,探索施硒方式对燕麦产量和籽粒中硒含量的影响。以‘白燕1号’~‘白燕11号’、‘白燕13号’~‘白燕20号’、‘坝莜1号’20个品种燕麦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燕麦采取2种施硒方式对不同品种产量以及籽粒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面喷施硒肥对燕麦的穗数、穗粒数、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可以显著提升‘白燕11号’和‘白燕18号’燕麦品种的千粒重。(2)叶面喷施硒肥后,大部分品种籽粒中硒含量有显著提高,其中‘白燕5号’的籽粒中硒含量提升最显著(P<0.05),燕麦品种喷施硒肥后与CK对比,增幅为7.93%~830.01%。(3)土壤基施硒肥后,不同品种对于硒肥的反应不同。在低硒量下,‘白燕10号’产量上升最大(13.33%)。高硒量下,‘白燕7号’产量上升最大(9.28%)。‘白燕15号’和‘白燕20号’随着施硒量的增加,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低硒量下,产量分别提升了4.99%、4.82%。在高硒量下,产量分别下降了6.41%、5.84%。(4)土壤基施硒肥后,大部分燕麦籽粒中硒含量均与CK差异显著(P<0.05)。‘白燕8号’在高硒量下籽粒中硒含量增幅最大(36.43%)。‘白燕2号’在低硒量下籽粒中硒含量增幅最大(16.60%)。‘白燕10号’‘、白燕14号’随着施硒量的增加籽粒中硒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硒富集能力较弱。大部分燕麦品种随着施硒量的提升,籽粒中硒含量随之增加。土壤基施硒肥比叶面喷施硒肥可以更有效地改良燕麦品种的产量等性状,而叶面喷施硒肥对燕麦籽粒中硒含量的提升更显著是提升燕麦籽粒中硒含量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硒肥 产量 硒含量 施硒肥方式
下载PDF
应用EST-PCR技术鉴定裸燕麦远缘杂交新品系200242
8
作者 葛军勇 田长叶 +3 位作者 乔月静 曾昭海 王俊英 胡跃高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6-91,共6页
为创新种质资源,将野燕麦草(普通野燕麦,Avena fatua L.,P1)作为父本与冀张莜4号(P2)进行种间远缘杂交,选育出第一代远杂品系9641-6(f1);继续将f1作为父本与坝莜9号杂交(P3),选育出三个200242系列苗头品系(f21,f22,f23)。以NCBI数据库... 为创新种质资源,将野燕麦草(普通野燕麦,Avena fatua L.,P1)作为父本与冀张莜4号(P2)进行种间远缘杂交,选育出第一代远杂品系9641-6(f1);继续将f1作为父本与坝莜9号杂交(P3),选育出三个200242系列苗头品系(f21,f22,f23)。以NCBI数据库中搜索到的野燕麦EST序列设计引物,提取幼苗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电泳试验并通过NTSYS2.10e计算相似性系数、建立聚类图。对远交杂种的真实性和远缘杂交技术的可行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父系遗传特征明显:有3条引物(AF7、AF8、AF10)同时在f1和f2中检测到5条P1特征带;其中AF8在f2中检测出2条f1没有的P1特征带。由此可以肯定f1和f2是野燕麦后代,引物AF7、AF8、AF10可作为鉴定普通野燕麦后代的特异引物。(2)12对有效引物共扩增出177条带,其中135条为多态性带,占76.3%。相似性分析结果:P1和P2:0.4565,P1和P3:0.4347,P2和P3:0.6739,f1和P1:0.5000,f1和P2:0.6522,证明野燕麦P1与栽培燕麦P2、P3亲缘关系较远,f1是P1和P2远缘杂交的后代。f2与f1、P3均得出类似结论。(3)f21和f1、P1分别是0.8043、0.4782,f22和f1、P1分别是0.5435、0.6087,f23和f1、P1分别是0.7174、0.5217,说明后代基因重组与分离较广泛,引入野燕麦基因是一条多性状改良途径,远缘杂交技术获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燕麦 EST—PCR 远缘杂交 父系遗传
下载PDF
醋糟、粉煤灰对盐渍地高粱生长及土壤性状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范娜 白文斌 +3 位作者 王海燕 乔月静 彭之东 马涌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531-535,共5页
以高粱生长情况和盐渍土改良作为切入点,研究醋糟、粉煤灰对盐渍地高粱生长及盐渍土的改良效果,为醋糟、粉煤灰盐渍土改良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依据。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置纯醋糟(处理1)、醋糟与粉煤灰1∶1配比(处理2)、醋糟与... 以高粱生长情况和盐渍土改良作为切入点,研究醋糟、粉煤灰对盐渍地高粱生长及盐渍土的改良效果,为醋糟、粉煤灰盐渍土改良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依据。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置纯醋糟(处理1)、醋糟与粉煤灰1∶1配比(处理2)、醋糟与粉煤灰2∶1配比(处理3)和对照4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高粱生长的4个时期,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醋糟、粉煤灰处理效果好于对照,其中以醋糟和粉煤灰1∶1配比效果最好;对照处理土壤容重播种前后下降幅度最小,处理1、处理2、处理3土壤容重降幅分别为19.6%、28.6%、11.32%;处理1、处理2、处理3穗长分别比对照提高了6.25%、9.06%、3.93%;千粒重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41%、9.26%、1.35%;单株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0.53%、13.26%、8.89%;处理以醋糟、粉煤灰1∶1配比效果最好。综上所述,醋糟、粉煤灰改善了盐渍土理化性质,改善深层土壤的环境,为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了高粱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盐渍土 醋糟 粉煤灰 改良
下载PDF
燕麦与豆科作物间作对土壤酶活和微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0
作者 乔月静 郭来春 +3 位作者 葛军勇 刘琪 杨珍平 高志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61,共8页
【目的】探索燕麦与豆科作物间作模式中的土壤酶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机制,明确燕麦与豆科作物的间作优势,为燕麦间作模式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燕麦单作(TO)、大豆单作(TB)、豌豆单作(TP)、燕麦/大豆间作(TOB)和燕麦/豌豆间作(TO... 【目的】探索燕麦与豆科作物间作模式中的土壤酶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机制,明确燕麦与豆科作物的间作优势,为燕麦间作模式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燕麦单作(TO)、大豆单作(TB)、豌豆单作(TP)、燕麦/大豆间作(TOB)和燕麦/豌豆间作(TOP)5种种植方式,以裸地为对照(CK),测定燕麦3个生育时期的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4种酶活性,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及燕麦、大豆和豌豆的产量,并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燕麦与豆科作物间作条件下,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显著高于相应的单作方式和裸地对照.TOP的脲酶活性成熟期比CK提高了151.37%;TOP与TOB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单作TP、TO、TB;TOP的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CK,提高12.48%;碱性磷酸酶在间作模式下显著低于燕麦单作和对照,且随生育期呈现下降趋势,尤其TOP成熟期比苗期降低65.96%,比CK降低56.58%.土壤酶相对活性综合指数(REACI)随生育期的推进,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顺序为TOP>TP>TOB>TB>TO.间作模式下的土壤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单作,而真菌相反,且细菌的数量与土壤酶活相关性更高.与单作相比,燕麦/大豆间作、燕麦/豌豆间作优势明显,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43和1.51.【结论】燕麦与豆科作物间作在不施肥条件下,可提高土壤酶活性,使土壤向健康的“细菌型”转变,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且有明显间作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燕麦 豆类 土壤酶活 土壤微生物量 土地当量比
下载PDF
轮作方式对甘薯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甘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乔月静 刘琪 +2 位作者 曾昭海 胡跃高 高志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29,共10页
甘薯茎线虫(Ditylenchusdestructor)是国际检疫植物寄生线虫,甘薯茎线虫病是危害我国甘薯生产的严重病害之一。本文通过不同种植方式下甘薯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变化,探索轮作对甘薯茎线虫病防治的作用,明确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在... 甘薯茎线虫(Ditylenchusdestructor)是国际检疫植物寄生线虫,甘薯茎线虫病是危害我国甘薯生产的严重病害之一。本文通过不同种植方式下甘薯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变化,探索轮作对甘薯茎线虫病防治的作用,明确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在土壤线虫群落研究上应用的可行性。试验在河北省卢龙县多年连作的甘薯地上进行,种植方式分别为:A1,休闲→甘薯; A2,玉米—冬闲→甘薯; A3,玉米—黑麦→甘薯; A4,大豆—冬闲→甘薯;A5,大豆—黑麦→甘薯;CK,甘薯连作。提取3个时期甘薯根际土壤线虫,扩增线虫ITS区序列,采用DGGE技术分析土壤线虫群落。结果表明,与连作相比,轮作方式显著提高甘薯根际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降低根际土壤甘薯茎线虫数量(P<0.05),冬季轮作黑麦(A3,A5)使甘薯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结构更加稳定,随时间变化幅度小。甘薯根际土壤中检测到的线虫优势属有:茎线虫属、矛线虫属、滑刃线虫属、头叶线虫属、短体线虫属、小环线虫属、刺线虫属、真滑刃线虫属、双胃线虫属。轮作方式提高甘薯产量42.08%~55.83%,降低病情指数22.72%~30.79%,不同轮作方式之间对甘薯产量和病情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收获期的甘薯茎线虫数量与甘薯产量和病情指数显著相关(P<0.05)。因此,轮作方式能够显著提高甘薯根际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和甘薯产量, DGGE可有效检测土壤线虫群落;大豆—黑麦→甘薯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好的轮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根际土壤 线虫群落 甘薯茎线虫 DGGE
下载PDF
积极心理教育视角下中职学生自我认知探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乔月静 崔景贵 《当代职业教育》 2021年第3期58-65,共8页
中职学生属于一个社会弱势青年群体,他们常被人贴上一些负面的标签,变为“负能量”的承载体。他们在学业自我认知、情绪自我认知、社交自我认知、职业自我认知等方面处于迷茫状态,而自我、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影响了中职学生自我认知的... 中职学生属于一个社会弱势青年群体,他们常被人贴上一些负面的标签,变为“负能量”的承载体。他们在学业自我认知、情绪自我认知、社交自我认知、职业自我认知等方面处于迷茫状态,而自我、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影响了中职学生自我认知的发展。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针对中职学生自我认知发展的问题,从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关系和积极成就提出相应解决对策,认为应该发挥积极心理教育的作用,着力让中职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促进中职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发掘自身潜能,发挥自身优势,唤醒自身的心理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心理教育 自我认知 中职学生 积极自我
下载PDF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职业院校学生教育评价探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景贵 乔月静 《职业教育研究》 2021年第6期74-78,共5页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评价存在评价内容唯分数、评价过程重结果、评价方式多批评和评价主体偏教师等问题。文章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提出坚持为积极而教、与积极同行的信念,着力扭转职业院校消极教育评价,实现职业教育评价的积极回归...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评价存在评价内容唯分数、评价过程重结果、评价方式多批评和评价主体偏教师等问题。文章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提出坚持为积极而教、与积极同行的信念,着力扭转职业院校消极教育评价,实现职业教育评价的积极回归,以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职业院校 学生 评价
下载PDF
网络时代下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乔月静 王宏富 《传播力研究》 2019年第10期181-181,共1页
随着网络时代的进一步到来,在高校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课堂相融,以此来让高校课堂迸发出更具创新意义的火花。由于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将课程资源的图、文、音等多感官体验融于一体,为原本枯燥、单一、... 随着网络时代的进一步到来,在高校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课堂相融,以此来让高校课堂迸发出更具创新意义的火花。由于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将课程资源的图、文、音等多感官体验融于一体,为原本枯燥、单一、专业性强的高校教学注入更多活力,笔者就网络技术在当前高等教育教学中所带来的影响以及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策略谈谈自身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时代 高等教育 创新改革
下载PDF
夏闲期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琪 乔月静 高志强 《山西农业科学》 2019年第1期65-68,共4页
通过田间取样和实验室测定分析,研究免耕(NT)、深翻(DT)和深松(SS)3种夏闲期耕作措施对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氨化细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而氨化细菌... 通过田间取样和实验室测定分析,研究免耕(NT)、深翻(DT)和深松(SS)3种夏闲期耕作措施对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氨化细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而氨化细菌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播种前,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在SS,DT处理下显著高于NT处理;在越冬期,SS处理的氨化细菌数量显著高于DT处理;收获期NT处理的微生物总量最高,SS处理的微生物总量最低,NT处理的细菌与真菌的数量比值高于SS处理。NT处理微生物菌群较稳定,而SS处理及DT处理的微生物在播种前数量较高,在后期微生物数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微生物 数量
下载PDF
合理氮肥用量改善冬小麦土壤耕层细菌群落结构及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琪 高志强 +1 位作者 杨珍平 乔月静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30期77-84,共8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冬小麦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理化性质的研究,揭示不同施氮量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为科学施肥以及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提供依据。本试验处理为5个不同施氮(N)量0(N0)、90(N6)、180(N12)、24...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冬小麦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理化性质的研究,揭示不同施氮量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为科学施肥以及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提供依据。本试验处理为5个不同施氮(N)量0(N0)、90(N6)、180(N12)、240(N16)、300(N20)kg/hm^(2),N0处理为对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小麦耕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显著增加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P<0.05)。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酶活性先升高后下降,在N12处理下土壤酶活性均最高。施氮量对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影响。不同施氮量处理中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为6.47×10^(10)~15.18×10^(10),在N12处理达到最大值。在门水平上,15个样品获得的类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为优势类群,其中N12处理显著提高变形菌门、硝化螺旋菌门的相对丰度,且N12处理的酸杆菌门相对丰度最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N12处理与其他处理距离较远。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与细菌群落密切相关。因此,施氮量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理化性质,施氮量(N)为180 kg/hm^(2)时有利于提高细菌群落多样性及改善土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土壤 细菌群落结构 理化性质 冬小麦
下载PDF
轮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与线虫群落的互作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7
作者 范雅琦 王亚南 +4 位作者 霍瑞轩 姚涛 杨珍平 乔月静 郭来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25期108-113,共6页
作物轮作种植在中国应用历史悠久,而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栽培目的的轮作模式研究一直处于探索中。笔者以轮作在土壤生态学方面对土壤的改良作用着手,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多种轮作模式下土壤线虫与微生物群落的相关研究,讨论轮作模式下土壤... 作物轮作种植在中国应用历史悠久,而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栽培目的的轮作模式研究一直处于探索中。笔者以轮作在土壤生态学方面对土壤的改良作用着手,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多种轮作模式下土壤线虫与微生物群落的相关研究,讨论轮作模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对两者的影响以及在团聚体中微生物和线虫群落的关系。从宏观及微观空间尺度下分析两者在土壤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相互作用,根据其互作效应探究微生物、线虫对土壤环境的指示作用,以此来达到合理轮作、培肥土壤、作物可持续稳产高产的目的,使得农田土壤状况向着更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土壤微生物 土壤线虫 理化性状 土壤团聚体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对甘薯产量及甘薯根际茎线虫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乔月静 王雪娇 +3 位作者 武宝悦 王占海 胡跃高 曾昭海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0-803,共4页
以一窝红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09-2012年设置甘薯多年连作(对照,T1)、休闲地-甘薯(T2)、玉米-黑麦-甘薯(T3)、玉米-休闲-甘薯(T4)、(大豆‖豌豆)-休闲-甘薯(T5)、大豆-休闲-甘薯(T6)、大豆-黑麦-甘薯(T7)、豌豆-休闲-甘薯(T8)等8种... 以一窝红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09-2012年设置甘薯多年连作(对照,T1)、休闲地-甘薯(T2)、玉米-黑麦-甘薯(T3)、玉米-休闲-甘薯(T4)、(大豆‖豌豆)-休闲-甘薯(T5)、大豆-休闲-甘薯(T6)、大豆-黑麦-甘薯(T7)、豌豆-休闲-甘薯(T8)等8种种植模式处理,研究种植模式对甘薯产量、病情指数及甘薯根际土壤甘薯茎线虫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相比,不同轮作模式均可以提高甘薯经济产量、降低病情指数,其中T3和T7种植模式显著提高甘薯产量(P<0.05),分别提高108.24%和107.29%,T3和T5种植模式显著降低病情指数,分别降低44.51%和35.56%。2个轮作生长季甘薯根际茎线虫数量在甘薯不同生长时期差异显著,2010年数量呈增长趋势、2012年无明显变化趋势,且总体数量较2010年减少;2010年土壤根际甘薯茎线虫数量较低的是T4和T6,2012年是T3和T4。2010年和2012年甘薯产量均与同年7月根际土壤甘薯茎线虫数量呈显著负相关。2轮轮作结果表明玉米-休闲-甘薯处理可显著提高甘薯产量并降低病情,而玉米-黑麦-甘薯可有效抑制甘薯根际茎线虫数量,7月是防治茎线虫、提高产量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产量 种植模式 甘薯茎线虫
原文传递
硒氮配施对燕麦植株硒氮积累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与代谢物的影响
19
作者 张之玄 李军辉 +8 位作者 张丽娜 苏苗 陈杰 杨珍平 高志强 乔月静 张翔宇 薛志强 张春来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41-1252,共12页
为探明硒氮配施对燕麦硒农艺强化和氮积累同步提升的可行性及其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改善作用,采用田间试验结合盆栽生土试验,研究黄土高原缺硒区土壤基施不同用量硒氮肥对花后燕麦地上部植株硒、氮积累与籽粒产量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群... 为探明硒氮配施对燕麦硒农艺强化和氮积累同步提升的可行性及其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改善作用,采用田间试验结合盆栽生土试验,研究黄土高原缺硒区土壤基施不同用量硒氮肥对花后燕麦地上部植株硒、氮积累与籽粒产量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代谢物的影响.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基施氮肥,3个水平(N0:0 kg/hm^(2);N1:120 kg/hm^(2);N2:240 kg/hm^(2));副区为配施硒肥,4个水平(Se0:0 g/hm^(2);Se1:75 g/hm^(2);Se2:150 g/hm^(2);Se3:375 g/hm^(2)).结果表明:单施硒肥、氮肥及硒氮配施对花后燕麦植株硒氮积累影响显著;从扬花期到成熟期,茎叶硒氮积累明显向穗部及籽粒转移.在低氮高硒或低硒高氮处理中,硒、氮积累呈协同促进关系;而在高氮高硒处理中,硒、氮积累存在竞争性抑制关系.整体而言,以N2Se2(240 kg/hm^(2)+150 g/hm^(2))处理下燕麦各器官硒、氮含量和籽粒产量达最高(分别为136.52-193.29μg/kg,29.33-32.02 g/kg,1263.8-1970.9 kg/hm^(2)).硒氮合理配施(N2Se2)明显促进了土壤微生物功能菌群代谢;功能菌群主要代谢物与植株各器官硒氮含量亦呈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缺硒地区,土壤基施适宜用量的氮肥和硒肥,有利于协同提升燕麦地上部各器官硒氮积累及籽粒产量,改善土壤微生物优势菌门和优势菌属,促进功能菌群代谢,以N2Se2(240 kg/hm^(2)+150 g/hm^(2))为最优施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氮肥配施 燕麦 植株氮积累 植株硒积累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土壤代谢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