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制造透明——对话内奥米·坎贝尔
- 1
-
-
作者
乔纳森·古德曼
胡祎祺(译)
-
机构
不详
中央美术学院
-
出处
《世界美术》
2019年第1期25-29,共5页
-
文摘
内奥米·坎贝尔(Naomi Campbell)的作品融合了科学艺术和艺术科学。从自然的雕塑形式开始,她按照自然系统的概念和内涵,通过碎片化对象和混合化系统,提出了有机与合成的新定义。
-
关键词
坎贝尔
对话
制造
自然系统
艺术科学
科学艺术
混合化
碎片化
-
分类号
J03
[艺术—艺术理论]
-
-
题名神性显现的瞬间:丽莎·希巴赫
- 2
-
-
作者
乔纳森·古德曼
李恩多
-
机构
美国普拉特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
-
出处
《世界美术》
2019年第4期26-29,共4页
-
文摘
德国艺术家丽莎·希巴赫(Lisa Seebach)有一间距离柏林约一小时车程的家庭工作室,2017年,希巴赫在位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东威廉斯堡社区的非营利空间"国际工作室与策展项目"(International Studio&Curatorial Program,ISCP)度过了她的大部分时光。
-
关键词
威廉斯堡
丽莎
工作室
布鲁克林
巴赫
非营利
纽约市
-
分类号
J305
[艺术—美术]
-
-
题名孟提布马:艺术与意识
- 3
-
-
作者
乔纳森·古德曼
张志华
-
机构
居住在纽约的一位诗人
-
出处
《世界美术》
2004年第2期42-44,共3页
-
-
关键词
孟提布马
艺术家
艺术精神
艺术形式
艺术观念
意识形态
-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
-
题名垃圾的颂歌
- 4
-
-
作者
乔纳森·古德曼
周焕焕(译)
-
机构
不详
河北地质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
出处
《世界美术》
2018年第1期56-59,共4页
-
文摘
出生于希腊的雕塑家康斯坦丁诺斯·斯塔马蒂奥(Konstantinos Stamatiou)在雅典和纽约两地进行创作,使用的媒材基本上是一些类似塑料、泡沫聚苯乙烯和饮料吸管这样的废弃材料。
-
关键词
颂歌
垃圾
聚苯乙烯
雕塑家
-
分类号
J05
[艺术—艺术理论]
-
-
题名关联——王功新新作
- 5
-
-
作者
乔纳森·古德曼
-
出处
《艺术当代》
2010年第7期26-29,共4页
-
文摘
近期,王功新在站台中国举办了一场不同寻常的展览。二十多年前,作为一个年轻的艺术家.王功新和他的妻子——著名艺术家林天苗在纽约共同度过的那些时光.使他们有机会汲取那个城市中最优秀、最具时代性的艺术家们的先锋派精神.并将之融贯为他们自身的内在修为和力量.再透过他们的作品传递给观者。在这个基础上.王功新的影像作品总是充满了刀削斧劈般的尖锐性和无可替代的前卫性。他最近的展览则表明当今的他在影像制作上所处的巅峰状态。他的作品,无论是影像还是装置雕塑都表现出无可辩驳的完善性和成熟美。
-
关键词
关联
影像作品
艺术家
巅峰状态
影像制作
展览
先锋派
时代性
-
分类号
J03
[艺术—艺术理论]
-
-
题名冯良鸿——融合与疏离
- 6
-
-
作者
乔纳森·古德曼
-
出处
《艺术当代》
2008年第10期101-103,共3页
-
文摘
这是美国艺术批评家乔纳森·古德曼对于旅美华人画家冯良鸿的评论。在其中,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西方视野中的“他者”而存在的“中国传统”,以及对于当代艺术中的“中国传统”的看法,这在国内的语境中至今仍是一个敏感而富有争议的话题,而作者对于冯氏的兴趣也正始于此。这篇文章显示了在“这个‘他者’”眼中对“中国传统”明晰而独特的积极态度,而不仅仅是也许在我们眼中显而易见的常识错误,虽然我们对西方人“中国艺术观”的评价往往因为后者而抹杀前者。当然,对于作者的艺术判断及其对艺术家的评价,我们不得不指出“本文只代表作者立场,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
关键词
中国传统
疏离
“他者”
当代艺术
旅美华人
积极态度
艺术判断
西方人
-
分类号
J12
[艺术—艺术理论]
G12
[文化科学]
-
-
题名苏新平:关于迷失的寓言
- 7
-
-
作者
乔纳森·古德曼
李笑男(译)
-
出处
《艺术当代》
2008年第5期104-107,共4页
-
文摘
今天.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变。中国的知识分子——作家、艺术家、新闻记者——面临了一种典型的双重束缚.它们既不能忘记过去也无法不忘记过去.这些过去所留下的影响历久犹存。而在市场大潮的;中击下,有关新中国早期的历史问题.以及那些较为晚近的事件看起来就威了遥远的记忆。然而,困扰中国的问题还依旧存活在当下的记忆当中.
-
关键词
中国早期
寓言
迷失
知识分子
新闻记者
历史问题
艺术家
忘记
-
分类号
F752.9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自然的可能性
- 8
-
-
作者
乔纳森·古德曼
-
出处
《艺术当代》
2015年第7期38-41,共4页
-
文摘
对西方的观众来说,李在孝的作品有着重要的艺术地位,而且容易被观者所接受,与戴维-纳什(David Nash)以及安迪·高斯沃斯(Andy Goldsworthy)这些将创作与自然密切结合的雕塑家比较,李在孝对于创作有着敏锐的判断力与眼光。
-
关键词
自然
可能性
艺术地位
雕塑家
判断力
创作
-
分类号
J120.9
[艺术—艺术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