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司治理中的董事会案例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乔纳森·r.梅西 董翔 《证券法苑》 CSSCI 2015年第2期461-483,共23页
公司董事们越多地参与到制定战略决策的管理中去,就越发坚信自己以及管理层的决策是正确的。这种对管理层绝不会犯错的根深蒂固的确信,被称作"俘获"。文中选取了公司治理中与董事会相关的四个案例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表明,那些... 公司董事们越多地参与到制定战略决策的管理中去,就越发坚信自己以及管理层的决策是正确的。这种对管理层绝不会犯错的根深蒂固的确信,被称作"俘获"。文中选取了公司治理中与董事会相关的四个案例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表明,那些在外界看来极为合格、专业且独立于管理层的董事会成员,却明显地表现出被其所任职公司的管理层俘获的迹象。合格的独立董事或许在提升管理决策方面会带来公司治理效益,但作为独立的监督者,他们不太可能给股东带来很大价值。我们也需要改变对董事会独立性的过分依赖,避免将其作为高质量公司治理的主要代名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事会俘获 监督 独立性
原文传递
金融监管中的“监管者效应”
2
作者 乔纳森·r.梅西 赵渊 《证券法苑》 CSSCI 2015年第1期386-439,共54页
本文研究的对象乃是以下情形,即政府通过监管强制性地要求(市场主体)必须采用某些原本经由市场或金融领域中"私人秩序"(private ordering)创设出来的特定措施和制度。对于这种把从市场运作中诞生的措施和制度"纳为己有&q... 本文研究的对象乃是以下情形,即政府通过监管强制性地要求(市场主体)必须采用某些原本经由市场或金融领域中"私人秩序"(private ordering)创设出来的特定措施和制度。对于这种把从市场运作中诞生的措施和制度"纳为己有"并强令推行的行事手法,我将之称为"吸收性监管"(regulation by assimilation),理由是在该过程中,那些原本由金融市场参与者们基于不同目的(尽管这些目的往往多少互有关联)而开发出来的措施和制度被政府所采用并吸纳。此类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小圈子"里发展而成、随后被"吸收"进入监管体系的措施和制度包括:由信用评级机构(被监管者称为"获全国认可之统计评级组织"(Nationally Recognized Statistical Rating Organizations,简称NRSROs)的组织发布的信用评级;用于测算金融机构资产组合风险的"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简称VaR)模型;投资银行在重大公司交易中出具的顾问意见以及公平性意见(fairness opinion);由独立外部审计师对公司财务结果实施的审计活动。本文从两方面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参与者所受的监管。第一,向读者说明所谓"吸收性监管"的现象,在金融领域中即便谈不上无处不在,也起码是非常普遍的。第二,向读者说明这种"吸收性监管"的过程会带来副作用,而该副作用在过去未曾被预见或识别出来。随着那些诞生于私营部门(private sector)而后来被监管"吸收"的制度及措施日渐失去活力且效用不断遭到削弱甚至腐蚀,上述副作用的症状显现无疑。本文的一系列分析表明,这种过去未被识别的"吸收性监管"现象乃是引发2007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一大诱因,因为它使企业与市场对自身业务风险进行测算和评估的能力发生了扭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审计师 吸收性 PRIVATE 信用评级机构 风险价值 财务结果 组合风险 内部风险 会计师事务
原文传递
金融监管中的“监管者效应”
3
作者 乔纳森·r.梅西 赵渊(译) 《证券法苑》 2019年第3期1342-1390,共49页
本文的研究对象乃是以下情形,即政府通过监管强制性地要求(市场主体)必须采用某些原本经由市场或金融领域中"私人秩序"(private ordering)创设出来的特定措施和制度。对于这种把从市场运作中诞生的措施和制度"纳为己有&q... 本文的研究对象乃是以下情形,即政府通过监管强制性地要求(市场主体)必须采用某些原本经由市场或金融领域中"私人秩序"(private ordering)创设出来的特定措施和制度。对于这种把从市场运作中诞生的措施和制度"纳为己有"并强令推行的行事手法,我将之称为"吸收性监管"(regulation by assimilation),理由是在该过程中,那些原本由金融市场参与者们基于不同目的(尽管这些目的往往多少互有关联)而开发出来的措施和制度被政府所采用并吸纳。此类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小圈子"里发展而成、随后被"吸收"进入监管体系的措施和制度包括:由信用评级机构(被监管者称为"获全国认可之统计评级组织",Nationally Recognized Statistical Rating Organizations,NRSROs)的组织发布的信用评级;用于测算金融机构资产组合风险的"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VaR)模型;投资银行在重大公司交易中出具的顾问意见以及公平性意见(fairness opinion);由独立外部审计师对公司财务结果实施的审计活动。本文从两方面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参与者所受的监管。第一,向读者说明所谓"吸收性监管"的现象,在金融领域中即便谈不上无处不在,也起码是非常普遍的。第二,向读者说明这种"吸收性监管"的过程会带来副作用,而该副作用在过去未曾被预见或识别出来。随着那些诞生于私营部门(private sector)而后来被监管"吸收"的制度及措施日渐失去活力且效用不断遭到削弱甚至腐蚀,上述副作用的症状显现无疑。本文的一系列分析表明,这种过去未被识别的"吸收性监管"现象乃是引发2007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一大诱因,因为它使企业与市场对自身业务风险进行测算和评估的能力发生了扭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管者 市场参与者 发行人 摩根大通 吸收性 信用评级机构 NRSRO 风险评估工具 共同基金 金融监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