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飞秒超快光谱技术及其互补使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乔自文 高炳荣 +2 位作者 陈岐岱 王海宇 王雷 《中国光学》 EI CAS 2014年第4期588-599,共12页
超快光谱技术是研究物质激发态过程的重要手段,本文对飞秒时间分辨荧光技术和飞秒泵浦探测技术这两个重要的超快光谱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阐述了系统的原理、光路及数据处理方法,给出了不同的实现方法并比较了其优缺点。最后通过一个实... 超快光谱技术是研究物质激发态过程的重要手段,本文对飞秒时间分辨荧光技术和飞秒泵浦探测技术这两个重要的超快光谱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阐述了系统的原理、光路及数据处理方法,给出了不同的实现方法并比较了其优缺点。最后通过一个实例说明这两个技术的互补性,通过结合使用两个系统,能够对科学问题进行更全面可靠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快光谱 荧光上转换 泵浦探测
下载PDF
T4有机染料敏化薄膜的超快动力学特性 被引量:3
2
作者 乔自文 王海宇 王雷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91-794,共4页
利用飞秒瞬态吸收光谱和基于飞秒荧光上转换技术的飞秒时间分辨荧光动力学对T4有机染料敏化的Al2O3薄膜和TiO2薄膜中的激发态过程进行了研究。对这两种敏化薄膜中的荧光动力学进行了多指数拟合。所得到T4染料敏化TiO2薄膜中的电子注入... 利用飞秒瞬态吸收光谱和基于飞秒荧光上转换技术的飞秒时间分辨荧光动力学对T4有机染料敏化的Al2O3薄膜和TiO2薄膜中的激发态过程进行了研究。对这两种敏化薄膜中的荧光动力学进行了多指数拟合。所得到T4染料敏化TiO2薄膜中的电子注入效率为93%。此外,通过静态非均匀电子耦合模型拟合,得到T4敏化TiO2薄膜中的电子转移速率为1.17 p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染料 染料敏化 电子转移
下载PDF
钛酸锶钡陶瓷的结构及介电规律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乔自文 房美玉 +1 位作者 路大勇 刘巧丽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8-10,共3页
采用冷压陶瓷技术制备了(Ba1-xSrx)TiO3(x=0.15,0.20,0.25,0.30,0.35)陶瓷.研究了烧结温度的提高对陶瓷结构及介电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30℃烧结温度的提高使该系列陶瓷能在x=0.35后从四方相进入立方相.介电峰移动率为-3.2℃/%Sr.x=0.3... 采用冷压陶瓷技术制备了(Ba1-xSrx)TiO3(x=0.15,0.20,0.25,0.30,0.35)陶瓷.研究了烧结温度的提高对陶瓷结构及介电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30℃烧结温度的提高使该系列陶瓷能在x=0.35后从四方相进入立方相.介电峰移动率为-3.2℃/%Sr.x=0.35样品的介电峰发生在室温附近,室温介电常数在8 000左右,室温介电损耗降至0.04以下,适合于高介电材料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锶钡 结构相变 介电性质
下载PDF
LaPO_4∶Eu^(3+)纳米粒子的多醇法合成及其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振领 乔自文 +1 位作者 权泽卫 林君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9-273,共5页
以一缩二乙二醇为溶剂,采用多醇法(polyol method)合成LaPO4∶Eu3+纳米发光材料,利用XRD、FE-SEM、TG-DTA、Uv-vis光谱、光致发光光谱(PL)及寿命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到的材料结晶完好,具有LaPO4的独居石型结构;粒子的形貌... 以一缩二乙二醇为溶剂,采用多醇法(polyol method)合成LaPO4∶Eu3+纳米发光材料,利用XRD、FE-SEM、TG-DTA、Uv-vis光谱、光致发光光谱(PL)及寿命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到的材料结晶完好,具有LaPO4的独居石型结构;粒子的形貌为球形,其粒径约为25 nm;在波长为258 nm的紫外光激发下,其发射光谱由Eu3+的5D0-7FJ(J=1,2,3,4)特征发射组成,在592 nm处的磁偶极跃迁(5D0-7F1)最强,表现为Eu3+的橙-红特征发射;LaPO4∶Eu3+纳米粒子中Eu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5%(摩尔比);Eu3+的光致发光衰减曲线符合单指数行为,其寿命(τ)为3.9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PO4 多醇法 纳米粒子 光致发光 稀土
下载PDF
β-Ga_2O_3∶Dy^(3+)纳米棒束的制备和光致发光性质 被引量:7
5
作者 张杰 乔自文 +1 位作者 林崔昆 林君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72-575,共4页
采用水热法及后续热处理制备了-βGa2O3∶Dy3+纳米棒束。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FESEM)、发光光谱等测试手段对-βGa2O3∶Dy3+的物相、形貌、发光性质等进行了研究。FESEM等测试表明水热样品是由直径约100 nm,长... 采用水热法及后续热处理制备了-βGa2O3∶Dy3+纳米棒束。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FESEM)、发光光谱等测试手段对-βGa2O3∶Dy3+的物相、形貌、发光性质等进行了研究。FESEM等测试表明水热样品是由直径约100 nm,长约2μm的纳米棒组成的长径比约为3的羟基氧化镓(GaOOH)纳米棒束。经过900℃高温热处理,得到了形貌和尺寸基本保持不变的-βGa2O3∶Dy3+纳米棒束。光致发光测试表明,Dy3+的发光由分别归属于4F9/2-6H15/2的蓝光(460~505 nm,491 nm为最强峰)和4F9/26-H13/2的黄光(570~600 nm,580 nm为最强峰)组成。-βGa2O3基质可以有效地向Dy3+传递能量。与固相法样品相比,采用水热后续热处理方法制备的样品在分散性、形貌、能量传递和寿命方面明显优于固相法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纳米棒束 镝离子 β-Ga2O3 稀土
下载PDF
VISCOELASTICITY AND IONIC CONDUCTIVITY OF TWO-COMPONENT EPOXY NETWORK CONTAINING LITHIUM PERCHLORATE
6
作者 彭新生 巴恒飞 +2 位作者 乔自文 陈东霖 王佛松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2期120-129,共10页
Polymeric solid electrolyte system composed of triglycidyl ether of glycerol (TGEG), diglycidyl ether of polyethylene glycol (DGEPEG)and LiClO_4 salt were synthesized. In this' system the electrolyte has a pecular... Polymeric solid electrolyte system composed of triglycidyl ether of glycerol (TGEG), diglycidyl ether of polyethylene glycol (DGEPEG)and LiClO_4 salt were synthesized. In this' system the electrolyte has a pecularity that not merely can the LiClO_4 provide ionic carriers, but also catalyze the crosslinking reaction without adding an usual curing agent. The effect of salt content and degree of crosslinking on the viscoelasticity and ionic conductivity were studied. Both WLF and VTF equations were used to treat the experimental data 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of ionic conduc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ionic conductivity of the system is carded out through the segmental motion mechanism. However, the data must be treated with care. For example, in evaluating WLF parameters, the contribution concerned with ionic carrier generation with temperature to the conductivity must be differentiated from that concerned with segmental motion. Besides, the temperature range suitable to WLF equation must also be considered. For VTF equation, it might be inapplicable ff the temperature is too low and close to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of the specimen. Further study is needed in order to have a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on the limitation of these equ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ic solid electrolyte Two-component epoxy network / LiClO_4 complex VISCOELASTICITY Ionic conductiv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