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性霉素B与鞘磷脂单分子层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乔进京 孙润广 +3 位作者 郝长春 杨静 马秀梓 王小梅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125-2130,共6页
选取哺乳动物生物膜中的重要脂质分子鞘磷脂(SM)作为单分子膜的基本组分,采用Langmuir-Blodgett(LB)膜技术研究了不同比例的两性霉素B/鞘磷脂单层膜的表面压力-平均分子面积(π-A)曲线以及基于π-A曲线的混合性分析,同时通过原子力显微... 选取哺乳动物生物膜中的重要脂质分子鞘磷脂(SM)作为单分子膜的基本组分,采用Langmuir-Blodgett(LB)膜技术研究了不同比例的两性霉素B/鞘磷脂单层膜的表面压力-平均分子面积(π-A)曲线以及基于π-A曲线的混合性分析,同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其表面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组分间的摩尔比和表面压力对混合单层膜稳定性、混合性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单层膜 鞘磷脂 π-A曲线 原子力显微镜
下载PDF
乌苏酸/DPPE单分子层相互作用的Langmuir膜技术与原子力显微镜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乔进京 孙润广 +3 位作者 王夫雨 郝长春 何光晓 马秀梓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33-138,共6页
乌苏酸是存在于天然植物中的一种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药品和化妆品之中。它的作用过程与生物膜脂分子有密切关系。选用生物膜系统中的二棕榈酰基磷脂酰乙醇胺(DPPE)为代表,通过LB膜(LANGMUIR-BLODGETT film)技术制备不同物质量... 乌苏酸是存在于天然植物中的一种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药品和化妆品之中。它的作用过程与生物膜脂分子有密切关系。选用生物膜系统中的二棕榈酰基磷脂酰乙醇胺(DPPE)为代表,通过LB膜(LANGMUIR-BLODGETT film)技术制备不同物质量比例的乌苏酸/DPPE混合单分子层并获取相应的表面压力/平均分子面积(π-A)曲线。分析π-A曲线并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实验结果表明:乌苏酸/DPPE混合单层膜的物质的量比以及膜压对其稳定性、混合性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苏酸 LB膜技术 单层膜 原子力显微镜
下载PDF
3种中药多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马秀梓 孙润广 +2 位作者 李佳媚 李哲涛 乔进京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7-80,共4页
实验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法测定枸杞多糖、当归多糖和女贞子多糖对体外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分别使用枸杞多糖、当归多糖和女贞子多糖作用于人白血病K562细胞,经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作用后,采用MTT法测定3种多糖的体外抗肿瘤活... 实验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法测定枸杞多糖、当归多糖和女贞子多糖对体外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分别使用枸杞多糖、当归多糖和女贞子多糖作用于人白血病K562细胞,经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作用后,采用MTT法测定3种多糖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3种中药多糖都具有抗肿瘤活性,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多糖浓度的增加使得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增加,女贞子多糖在作用48h后对K562的抑瘤效果较枸杞多糖和当归多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多糖 当归多糖 女贞子多糖 抗肿瘤
下载PDF
超声提取功率对麦冬多糖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小梅 孙润广 +3 位作者 张静 陈睿 张力妮 乔进京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8-75,共8页
为了揭示超声功率对麦冬多糖结构及活性影响的规律,选用5种功率超声提取麦冬多糖,并利用季铵盐沉淀法对其进行分离,分别得到了5种AP1和AP3多糖.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对AP1和AP3多糖的分子量分布、单糖组成进行了分析... 为了揭示超声功率对麦冬多糖结构及活性影响的规律,选用5种功率超声提取麦冬多糖,并利用季铵盐沉淀法对其进行分离,分别得到了5种AP1和AP3多糖.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对AP1和AP3多糖的分子量分布、单糖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起初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大,不断有较大分子量的多糖被提取,但随着超声功率的进一步增大,大分子量的多糖分子量减半,被降解为较小分子量的多糖.气相色谱研究表明随着超声提取功率的不断增大,嵌入麦冬原材料中较稳定,利用小功率很难被提取出来单糖组分如鼠李糖、阿拉伯糖和木糖均被提取.AP1和AP3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大,麦冬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超声功率为400W时其抗氧化活性最高.可见,超声功率对麦冬多糖的结构及活性均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功率 麦冬多糖 结构 抗氧化性
下载PDF
β-谷甾醇、豆甾醇与DPPC相互作用的单分子膜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静 孙润广 +2 位作者 郝长春 乔进京 何光晓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93-1300,共8页
植物甾醇对生物膜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甾醇尾部的饱和程度对生物膜性质的影响一直是个热点问题.通过LB技术和原子力显微镜分别研究了尾部是单键的β-谷甾醇(β-sito)和尾部是双键的豆甾醇(stig)与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的相互作用,... 植物甾醇对生物膜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甾醇尾部的饱和程度对生物膜性质的影响一直是个热点问题.通过LB技术和原子力显微镜分别研究了尾部是单键的β-谷甾醇(β-sito)和尾部是双键的豆甾醇(stig)与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的相互作用,深入分析了β-谷甾醇、豆甾醇对DPPC单分子膜液态扩张-液态聚集(LE-LC)相变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β-谷甾醇、豆甾醇添加到DPPC单分子膜中,膜的压缩性以及分子的排列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当植物甾醇含量Xsterols=0.8时,β-谷甾醇、豆甾醇与DPPC相互作用具有相同的规律,过量分子面积和过量吉布斯自由能均为负值,说明分子间的吸引力比排斥力更强;在低浓度下,Xsterols=0.2,0.4时,两种系统的过量分子面积和过量吉布斯自由能呈现出明显的区别,尾部是单键的β-谷甾醇和DPPC混合单分子膜的排斥力更强烈,而尾部是双键的豆甾醇和DPPC混合单分子膜的吸引力更强烈,说明尾部是双键的豆甾醇比尾部是单键的β-谷甾醇更容易和DPPC发生凝聚,AFM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这些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甾醇 相互作用 相变 压缩性 AF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