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对皮瓣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郑俊 习珊珊 +5 位作者 李红 丁茂超 郝晓迪 梅劲 唐茂林 陈世新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9-364,共6页
目的比较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对穿支皮瓣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降低皮瓣的坏死率,提高其存活面积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450~550g,分成实验组A、实验组B及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A,分离并结扎肋间后动脉保留伴... 目的比较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对穿支皮瓣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降低皮瓣的坏死率,提高其存活面积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450~550g,分成实验组A、实验组B及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A,分离并结扎肋间后动脉保留伴行静脉;实验组B,分离并结扎肋间后静脉保留伴行动脉;对照组,肋间后动、静脉均结扎切断。在术后6h、1d、2d、3d、7d,超声多普勒测量两个"choke区"的经皮血流量和氧分压,7d后测量皮瓣存活面积和进行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结果术后7d,实验组A皮瓣几乎全部存活(98.2±1.6)%,实验组B皮瓣存活面积(74.78±5.91)%,对照组存活面积(60.3±7.8)%(两两比较P〈0.01)。从术后6h到7d,实验组A相比于实验组B和对照组血流量和氧分压是最高的(均P〈0.05)。实验组A,肋间后静脉和髂腰穿支吻合区"choke vessel 1"区血管吻合丰富,而且肋间后穿支和胸背穿支吻合区"choke vessel 2"区比实验组B和对照组吻合都要明显;实验组B出现了动静脉的吻合,对照组皮瓣远端严重坏死,"choke vessel 2"区血管吻合不明显。结论静脉超引流比动脉增压效果更明显,更能有效地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效果,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超引流 动脉增压 血流动力学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 大鼠
下载PDF
SDF-1及其受体CXCR4在皮瓣外科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习珊珊 丁茂超 +1 位作者 杨大平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2-234,共3页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l derived factor1,SDF-1)是α趋化因子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可以动员干/祖细胞,通过与其受体CXCR4结合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从而在组织创伤后诱导血管再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常需要移植跨血...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l derived factor1,SDF-1)是α趋化因子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可以动员干/祖细胞,通过与其受体CXCR4结合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从而在组织创伤后诱导血管再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常需要移植跨血管供区的大皮瓣,此类皮瓣移植后需要在不同供区之间建立起新的血液循环体系。最近研究证实:SDF-1及CXCR4轴可以促进血管新生,有助于皮瓣内血液循环体系的重建,从而为提高皮瓣的成活率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CXCR4 SDF-1 皮瓣 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α趋化因子家族 外科 血管供区
下载PDF
穿支血管定位方法文献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计量分析
3
作者 丁茂超 郑俊 +5 位作者 习珊珊 毛以华 王建红 赵丽娜 唐茂林 陈世新 《现代实用医学》 2015年第2期145-146,274,F0003,共4页
目的了解穿支血管定位方法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水平,推断研究热点及预测发展趋势。方法在Webof Science数据库中,选择2005—2013年,以"perforator flap"为关键词找出所有关于穿支皮瓣的文献。然后在找出的文献中,以"perfora... 目的了解穿支血管定位方法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水平,推断研究热点及预测发展趋势。方法在Webof Science数据库中,选择2005—2013年,以"perforator flap"为关键词找出所有关于穿支皮瓣的文献。然后在找出的文献中,以"perforatorlocation"、"perforatorpredicting"、"vesselslocation"为关键词找出穿支血管定位相关文献,并导入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1)利用WOS自带的文献分析功能,导出引用频率排在前10的文献,并计算其8年平均引用频次;(2)导入Endnote中的文献利用其去重功能,去掉重复文献,然后对穿支血管定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3年找出关于穿支皮瓣文献3876篇,去掉重复的文献后,找到关于穿支定位文献248篇。引用频次排名前10的文献,其8年的引用频次平均为49.1,8年的平均影响因子为6.14。引用频率排在前3的为穿支定位方法的CT造影、超声多普勒及解剖定位。结论 CT造影、超声多普勒探测是目前常见的穿支血管定位方法。穿支血管定位由传统的解剖学定位向超声定位、CT定位发展,由尸体预测其规律向活体实时探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血管定位 WEB of SCIENCE
下载PDF
联体皮瓣的静脉引流位置对动脉血流导向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程晟 习珊珊 +4 位作者 林东辉 何耀之 薛斌伟 唐茂林 毛以华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51-656,共6页
目的探讨联体皮瓣的静脉引流位置对动脉血流导向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对照组仅保留右侧肋间后动、静脉;实验组1仅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肋间后静脉;实验组2仅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髂腰静... 目的探讨联体皮瓣的静脉引流位置对动脉血流导向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对照组仅保留右侧肋间后动、静脉;实验组1仅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肋间后静脉;实验组2仅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髂腰静脉。测量血管体之间距离。术后7 d,统计皮瓣存活率以及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观察皮瓣区血管形态; choke 1区取材,HE染色,分析动脉管径扩大倍数;尾静脉采血,检测乳酸含量。结果血管体Ⅰ离Ⅱ最近,离Ⅲ最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7 d,对照组皮瓣存活率为(86. 5±4. 3)%,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皮瓣存活率均为100%;血管造影显示,在血管体Ⅲ与Ⅳ区域,对照组血管增生比较少,而实验组1比较明显,实验组2最明显;与正常组相比,实验组2动脉管径扩大最明显,其次为实验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乳酸含量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静脉引流位置的改变可造成动脉灌流与静脉引流效果的改变,进而改变皮瓣区域生理性血管网,提高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灌流 静脉引流 联体皮瓣 血管体 静脉位置 血管分离 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 大鼠
下载PDF
穿支皮瓣Choke区动、静脉血流阻力对皮瓣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程晟 习珊珊 +2 位作者 何耀之 梅劲 丁茂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8-651,656,共5页
目的通过在同一组皮瓣中对choke血管的动、静脉阻力进行比较研究,探究血流跨过choke血管的动、静脉阻力大小关系及其对皮瓣存活的影响。方法将34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肋间后静脉,B组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右... 目的通过在同一组皮瓣中对choke血管的动、静脉阻力进行比较研究,探究血流跨过choke血管的动、静脉阻力大小关系及其对皮瓣存活的影响。方法将34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肋间后静脉,B组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右侧髂腰静脉。测量保留的动、静脉之间的距离。术后7天,统计皮瓣存活率以及血管造影观察皮瓣区微血管形态;choke区取材,H&E染色,计算平均微血管密度;尾静脉采血,检测乳酸含量。结果A组保留的动、静脉之间的距离比B组短[(2.5±0.3)cmvs(3.7±0.2)cm,t=14.608,P<0.05)]。术后7d,A组皮瓣存活率为100%,B组1号血管体区存活率为(67.0±13.1)%,4号血管体区的为100%,整块皮瓣存活率为(88.0±6.8)%;A组比B组血管增生明显[(24.0±3.9)vs(17.6±4.3),t=2.727,P=0.021];A组与B组乳酸均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8)mmol/Lvs(8.4±0.4)mmol/Lvs(7.5±0.6)mmol/L,P>0.05]。结论①血流跨过choke血管的静脉阻力大于动脉阻力;②缩短跨choke区的动、静脉血流单向距离有利于减小跨choke区所受的静脉阻力,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oke血管 动脉阻力 静脉阻力 穿支皮瓣
下载PDF
股神经阻滞的应用解剖学定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谢宇平 郑俊 +1 位作者 习珊珊 周小兵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0-392,共3页
目的为股神经阻滞的定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新鲜成人尸体5具,行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CT扫描与三维重建。2乳胶灌注标本5具,层次解剖股前内侧区,重点观测股三角内股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与股神经的位置关系。... 目的为股神经阻滞的定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新鲜成人尸体5具,行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CT扫描与三维重建。2乳胶灌注标本5具,层次解剖股前内侧区,重点观测股三角内股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与股神经的位置关系。结果与股神经阻滞相关的结构位于腹股沟韧带与经股骨大转子的平行线之间,两直线间的距离为(5.8±1.6)cm。股深动脉恰于平行线水平与股神经相交(85%)。结论 1股神经阻滞的安全区域位于腹股沟韧带与其平行线之间;2直接体绘制方法可用于对血管及其它器官定位的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神经 阻滞麻醉 股动脉 三维重建 数字解剖
下载PDF
蒂部动脉位置对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仇玉君 付裕 +4 位作者 苏航 尹思源 王玥清 唐茂林 习珊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60-664,共5页
目的通过改变蒂部动脉的位置,探讨其对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保留右侧髂腰动、静脉;实验组,保留右侧髂腰静脉+左侧髂腰动脉。术后7 d,统计皮瓣成活率,血管造影观察choke动脉扩张情况,HE染色显... 目的通过改变蒂部动脉的位置,探讨其对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保留右侧髂腰动、静脉;实验组,保留右侧髂腰静脉+左侧髂腰动脉。术后7 d,统计皮瓣成活率,血管造影观察choke动脉扩张情况,HE染色显微镜下测量choke动脉的腔内直径。结果术后7 d,实验组皮瓣成活率高于对照组,(85.5±2.9)%vs(68.9±2.6)%,P<0.001;两组choke1动脉扩张程度相当,(46.93±6.21)μm vs(46.79±6.69)μm,P>0.05,实验组choke2动脉扩张较对照组更明显,(66.08±6.78)μm vs(46.00±6.90)μm,P<0.001。结论蒂部动脉位置改变,可促进choke动脉扩张和皮瓣远端供血,从而提高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压力差 choke动脉 跨区穿支皮瓣 血管体
下载PDF
早期应激干扰背外侧纹状体树突棘分化的研究
8
作者 许本柯 何云 +2 位作者 刘本菊 习珊珊 陈运才 《解剖学杂志》 CAS 2021年第S01期90-90,共1页
早期应激可以持久损害机体认知功能,包括纹状体相关的判定、决策功能。但生命早期的背侧纹状体多棘神经元树突棘的分化能被早期应激干扰,其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在幼鼠出生第2天,通过改变幼鼠饲养环境达7天建立早期应激动物模型,并运用... 早期应激可以持久损害机体认知功能,包括纹状体相关的判定、决策功能。但生命早期的背侧纹状体多棘神经元树突棘的分化能被早期应激干扰,其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在幼鼠出生第2天,通过改变幼鼠饲养环境达7天建立早期应激动物模型,并运用图像技术、分子生物学、形态学等方法,研究早期应激对纹状体多棘神经元树突棘早期分化的影响。幼鼠出生第16天,检测背内侧、背外侧纹状体多棘神经元树突分支和树突棘数量及突触后蛋白PSD-95含量。结果显示早期应激选择性影响背外侧纹状体多棘神经元发育,应激小鼠背外侧纹状体多棘神经元上树突棘数量减低,树突棘前体-丝状伪足及近胞体侧树突分支数量增加,表达的PSD-95含量在背外侧纹状体显著减少。结果表明持续7天的早期应激干扰背外侧纹状体多棘神经元树突棘的分化,延缓树突棘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纹状体 早期应激 生命早期 树突棘 图像技术 幼鼠 认知功能 神经元树突
下载PDF
白细胞对富血小板血浆促大鼠背部创面愈合作用的影响
9
作者 习珊珊 杨力宏 +4 位作者 蔡志恒 朱小池 乔瑜 唐茂林 靳攀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85-893,共9页
目的比较去白细胞的富血小板血浆(Lp-PRP)和富白细胞的富血小板血浆(Lr-PRP)对大鼠背部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Lp-PRP组、Lr-PRP组、对照组,每组12只。抽取静脉血,采用离心法分别制备Lp-PRP和Lr-PRP。... 目的比较去白细胞的富血小板血浆(Lp-PRP)和富白细胞的富血小板血浆(Lr-PRP)对大鼠背部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Lp-PRP组、Lr-PRP组、对照组,每组12只。抽取静脉血,采用离心法分别制备Lp-PRP和Lr-PRP。3组大鼠在背部建立直径为15 m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分别于创面局部给予100μl Lp-PRP、Lr-PRP和生理盐水。术后7 d和14 d,拍照后采用Image J软件分析各组的创面面积百分比(术后创面面积/建模时创面面积×100%);术后14 d,以HE染色和Masson染色分别观察创面的总新生上皮长度和胶原沉积率;术后7 d,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创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组织中CD31阳性微血管数目。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血液分析结果显示,所制备Lp-PRP和Lr-PRP中的血小板浓度分别为全血的4.1倍和4.5倍(P均<0.01),2种PRP中血小板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PRP中白细胞浓度未检出,而Lr-PRP中白细胞的浓度为全血中的3.5倍(P<0.01)。Lp-PRP组和Lr-PRP组在术后7 d和14 d的创面面积百分比,术后14 d的总新生上皮长度、胶原沉积率,以及术后7 d的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CD31阳性微血管数目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均<0.01),而Lp-PRP组和Lr-PRP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Lp-PRP和Lr-PRP均可通过促进再上皮化、胶原沉积和血管新生,加速大鼠背部创面愈合;Lp-PRP和Lr-PRP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相似,不受PRP中白细胞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 富血小板血浆 创面 大鼠
原文传递
远端静脉对大鼠背部四血管体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
10
作者 易秋实 蔡志恒 +3 位作者 杨力宏 曾心怡 唐茂林 习珊珊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9期966-973,共8页
目的探讨远端静脉对SD大鼠背部四血管体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6只。于大鼠背部切取包含左、右两侧髂腰血管体和左、右两侧肋间后血管体的跨区穿支皮瓣,面积为6 cm×7 cm... 目的探讨远端静脉对SD大鼠背部四血管体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6只。于大鼠背部切取包含左、右两侧髂腰血管体和左、右两侧肋间后血管体的跨区穿支皮瓣,面积为6 cm×7 cm,对照组保留右侧髂腰动、静脉,实验组保留右侧髂腰动脉和右侧肋间后静脉,2组均将右侧髂腰血管体和右侧肋间后血管体之间切开,最后将皮瓣进行原位缝合。术后6 h及1、3、5、7 d,测量两侧髂腰血管体区和左侧肋间后血管体区的血流灌注量。术后7 d,统计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动脉造影观察皮瓣区动脉扩张情况;取choke2区皮肤组织行HE染色后测量choke动脉内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相对表达量。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后6 h及1、3、5、7 d,实验组左侧和右侧髂腰血管体区及左侧肋间后血管体区的血流灌注量均大于对照组(P均<0.01)。(2)术后7 d,实验组皮瓣区动脉扩张比对照组明显;实验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为(87.6±3.2)%,明显大于对照组的(65.3±3.0)%(P<0.01);实验组choke动脉内径为(49.3±3.1)μm,大于对照组的(35.1±2.3)μm(P<0.01);实验组eNOS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87±0.07,高于对照组的0.50±0.05(P<0.01)。结论SD大鼠背部四血管体跨区穿支皮瓣远端静脉(右侧肋间后静脉)通过对蒂部动脉供血进行直接引导,促进eNOS的表达,扩张皮瓣各区动脉,增加皮瓣远端动脉供血,从而提高皮瓣的成活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远端静脉 血管体区 跨区穿支皮瓣 动脉供血
原文传递
尾静脉注射DMOG对大鼠跨区皮瓣choke血管区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习珊珊 丁茂超 +4 位作者 郑俊 刘晓琳 毛以华 梅劲 唐茂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目的探讨尾静脉注射二甲氧乙二酰甘氨酸(DMOG)对大鼠背部跨区皮瓣血管体吻合区(choke血管区)微循环以及皮瓣成活率的影响。方法2015年2月至2015年9月,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DMOG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在背部右侧,切取以髂腰动... 目的探讨尾静脉注射二甲氧乙二酰甘氨酸(DMOG)对大鼠背部跨区皮瓣血管体吻合区(choke血管区)微循环以及皮瓣成活率的影响。方法2015年2月至2015年9月,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DMOG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在背部右侧,切取以髂腰动脉为蒂,其远端跨越肋间后动脉,延伸至胸背动脉体区,制备9cm×3cm跨区皮瓣。实验组于皮瓣切取前1d、术后即刻、术后1、2、3d尾静脉注射DMOG40mg/kg,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①Choke区术后1、3、7d取材,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同一部位动、静脉管径形态,并计算两组管径大小改变的相对值。②术后7d,Western blot检测皮肤相关蛋白PCNA和HIF—1α表达水平;ELISA检测皮肤PCNA、HIF-1α、SDF—1α和VEGF含量。③术后7d处死大鼠,统计皮瓣成活率以及血管造影观察皮瓣微血管形态。结果①实验组、对照组皮瓣术后7d的成活率分别为(96.3±5.1)%和(73.9±5.8)%,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6.528,P〈0.05)。②X线显示实验组髂腰动脉明显比对照组增粗增长,与术前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于术后1、3、7d时动、静脉管径逐渐扩大:术后1d,实验组和对照组管径扩大倍数为1.40±0.01和1.27±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实验组和对照组管径扩大倍数为2.20±0.26和1.5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6,P〈0.05);术后7d,实验组和对照组管径扩大倍数为3.67±0.35和2.03±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87,P〈O.05)。③术后7d,实验组皮肤PCNA、HIF—1α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术后第7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皮肤PCNA的蛋白含量为(8.95±0.71)ng/mg和(4.15±0.72)ng/mg,HIF—1α的蛋白含量为(5.04±0.50)ng/mg和(2.98±0.29)ng/mg,SDF-1α的蛋白含量(2.91±0.61)ng/mg和(1.39±0.62)ng/mg,VEGF的蛋白含量为(2.17±0.41)ng/mg和(0.95±0.44)ng/mg,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尾静脉注射DMOG通过改善皮瓣穿支血管体choke区微循环,减轻皮瓣缺血、缺氧的损伤,从而提高皮瓣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氧乙二酰甘氨酸 Choke血管 跨区皮瓣 穿支皮瓣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跨区供血皮瓣早期血流动力学基本规律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陶友伦 丁茂超 +9 位作者 习珊珊 毛以华 王建红 张述才 常步青 郝云甲 范家强 冯仕明 张在轶 王爱国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7期814-820,共7页
目的探究跨区供血皮瓣早期血流动力学基本规律。方法以游离皮瓣和带血管蒂转位皮瓣为原型,以血管体区理论为基础,参照流体力学、电流学等相关知识,系统分析皮瓣内血流通路、阻力网络及其串联或并联方式,最后利用数理模型进行推演。结果... 目的探究跨区供血皮瓣早期血流动力学基本规律。方法以游离皮瓣和带血管蒂转位皮瓣为原型,以血管体区理论为基础,参照流体力学、电流学等相关知识,系统分析皮瓣内血流通路、阻力网络及其串联或并联方式,最后利用数理模型进行推演。结果跨区供血皮瓣早期动脉和静脉内可实现流量动态平衡,皮瓣可分为有效循环区、静脉淤滞区、相对缺血区和绝对缺血区。并且推导出:(1)血管蒂的血流为压力恒定,而不是流量恒定;(2)皮瓣的阻力因动、静脉血管蒂的位置或其二者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而改变;(3)皮瓣从蒂部到远端其血流速度逐渐递减;(4)导致皮瓣远端坏死的主要因素因其所处的区域而异。结论跨区供血皮瓣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及特点可以通过该数理模型进行阐释,早期皮瓣动、静脉可以达到流量的动态平衡,并且血流量由蒂部至远端逐渐递减,皮瓣的成活范围依赖于动、静脉内的压力差及其皮瓣内血流通路的阻力,皮瓣远端坏死区可分为静脉淤滞区和动脉供血不足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跨区供血皮瓣 血流量 理论模型
原文传递
人羊膜对大鼠背部跨区皮瓣成活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裘凌峰 楼俊盛 +5 位作者 杨青文 习珊珊 毛以华 唐茂林 王一川 丁茂超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58-361,共4页
目的探讨跨区皮瓣远端皮下羊膜包埋对其成活的影响。方法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3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9只。在大鼠背部正中线的右侧.切取以髂腰动脉为蒂.跨越两个choke血管区、大小为3cm×10cm的跨区皮瓣。... 目的探讨跨区皮瓣远端皮下羊膜包埋对其成活的影响。方法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3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9只。在大鼠背部正中线的右侧.切取以髂腰动脉为蒂.跨越两个choke血管区、大小为3cm×10cm的跨区皮瓣。实验组在皮瓣远端皮下包埋羊膜后原位缝合.对照组直接原位缝合。每组3只SD大鼠,分别在术前、术后1d、3d、7d连续监测穿支蒂部血流。每组9只SD大鼠分别在术前、术后3d、7d,在ChokeⅡ区取材,HE染色光镜下观察动、静脉形态,并计算两组管径大小改变的相对值。每组7只SD大鼠,术后7d时测量皮瓣成活面积。同时,每组取其中3只.行明胶-氧化铅造影观察皮瓣血管形态。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7d的成活率分别为(89.09±4.23)%和(74.56±5.59)%.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5.48,P=0.00)。X线片显示,术后7d实验组蒂部髂腰动脉比对照组粗、实验组ChokeⅡ区血管管径比对照组粗。皮瓣血管蒂部血流检测显示,术后1d、3d,实验组血流量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39、3.06;P值分别为0.03、0.00)。HE染色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ChokeⅡ区动、静脉管径在术后3d、7d逐渐增加,实验组管径扩大倍数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52、3.50;P值分别为0.02、0.02)。结论羊膜皮下包埋可能通过提高皮瓣血管蒂部血流,扩大chokeⅡ区微血管管径来改善皮瓣微循环,促进跨区皮瓣成活,但其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 皮瓣 Choke区 血管体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