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二级学院新媒体建设内涵提升初探——以微信公众号为例
1
作者 买雨佳 胡飞宇 《品位·经典》 2024年第3期90-92,共3页
近几年,随着自媒体技术的极速发展,媒体结构正在发生着由专业化向个体化、社会化方向转变,受此技术红利的影响,高校新媒体建设加快步伐,各二级学院新媒体平台建设迎来了指数式的增长。然而,当前高校二级学院新媒体建设同时陷入了分离与... 近几年,随着自媒体技术的极速发展,媒体结构正在发生着由专业化向个体化、社会化方向转变,受此技术红利的影响,高校新媒体建设加快步伐,各二级学院新媒体平台建设迎来了指数式的增长。然而,当前高校二级学院新媒体建设同时陷入了分离与整合、数量与质量的发展困境:空间上“各自为政,单打独斗”;时间上“高低起伏,质量不齐”;形式上“输出多,套路少”;内容上“水分多,干货少”。要准确定位高校二级学院新媒体建设的价值维度、以“融媒体”思维化被动处境为主动优势、以“靶向治疗”法缓解运营团队的痛点来破解发展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二级学院 新媒体 微信公众号
下载PDF
国际传播中的柔性政治——基于中国第一夫人外交的视角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梅芳 买雨佳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9-101,共3页
在当今经济一体、政治多极、文化多元的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可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中国稳步向前发展要面对的首要战略性问题就是在国际传播中积极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本文以中国第一夫人外交活动为例... 在当今经济一体、政治多极、文化多元的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可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中国稳步向前发展要面对的首要战略性问题就是在国际传播中积极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本文以中国第一夫人外交活动为例,分析了中国第一夫人的服饰文化的柔性设计、理念文化的柔性设计、行为文化的柔性设计以及制度文化的约定俗成,以此强调柔性政治在国际传播中的关键性。本文认为,中国在国际传播中应将这种柔性政治发展成为新常态,但是要弱化形象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国际传播 第一夫人 柔性政治
下载PDF
“互联网+”视阈下精准资助的实践路径 被引量:2
3
作者 买雨佳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199-202,共4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所以,提高高校资助精准化程度,全方位实施精准资助,不让任一学生因贫困而失去教育机会是目前高校最根本的任务。目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所以,提高高校资助精准化程度,全方位实施精准资助,不让任一学生因贫困而失去教育机会是目前高校最根本的任务。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资助认定有难度、资助效果不明显、资助管理不精准等问题。"互联网+"的到来,使得大规模数据搜集和云计算分析成为可能,而这样基于互联网的运作模式,同样为学生资助工作带来新思路和新机遇。高校可尝试利用大数据搜集,搭建多元平台,构建监督系统,在坚持扶贫必须"志智双扶"的基础上,发挥学生资助过程中的育人效果,真正实现精准资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资助 互联网+ 大数据
下载PDF
新媒体传播审美批判
4
作者 买雨佳 王梅芳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第23期45-46,71,共3页
互联网时代使新媒体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占据了媒介市场。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美,所以实践活动必然会伴随着审美,而新媒体传播也必然会经受人们审美的考察。新媒体传播一方面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降低了传播所需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因... 互联网时代使新媒体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占据了媒介市场。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美,所以实践活动必然会伴随着审美,而新媒体传播也必然会经受人们审美的考察。新媒体传播一方面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降低了传播所需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因信息虚假、网络暴力等问题而出现了异化现象,受众也从"审美"走向了"审丑",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本文就新媒体传播现状进行分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对新媒体传播出现的审美嬗变进行批判,指出新媒体传播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坚持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传播 审美 马克思主义美学观
下载PDF
共情理论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启示 被引量:2
5
作者 买雨佳 《西部素质教育》 2019年第20期196-197,共2页
为了提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了共情理论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最后重点论述了共情理论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 共情理论 高校 资助育人工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