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高等医学院校替换外科实验动物的建议和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宏伟 李红 +5 位作者 于云宝 刘桂生 张永国 杨婧 赵梅凤 苗章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24期51-53,共3页
外科动物实验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医学课程,是学生了解外科及其相关配套操作的门户,但在国外的医学课程中,却很少使用动物进行相关的演示及培训工作,同样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医学的进步以及医学教育的深化改革,现有的外科动物实验... 外科动物实验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医学课程,是学生了解外科及其相关配套操作的门户,但在国外的医学课程中,却很少使用动物进行相关的演示及培训工作,同样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医学的进步以及医学教育的深化改革,现有的外科动物实验课程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该课程的临床指向性需要进一步体现,基于实验动物的使用缺陷以及对动物的关爱,如何寻找实验动物的替代品,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目前,现有的模具材料和仿真技术可以完成实验动物的替换,但是需要我们医学院校的教师以及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们转变思路,开拓创新,大胆尝试一种既能减少动物使用,又能提高教学教育质量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外科动物实验课程 实验动物 动物关怀 替换 模具 教学改革
下载PDF
EPCs在MSCs向肝样细胞转化中作用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于云宝 林芷伊 +4 位作者 满洋 苗章 朱东阳 张宏伟 彭心宇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第3期235-239,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ecursor cells,EPCs)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向肝样细胞转化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MSCs和EPCs,取第3代MSCs向肝样细胞转化培养,培养过EPCs的无血清及因子的培养基(en... 目的:探讨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ecursor cells,EPCs)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向肝样细胞转化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MSCs和EPCs,取第3代MSCs向肝样细胞转化培养,培养过EPCs的无血清及因子的培养基(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conditioned medium,EPCs-CM)、无血清的α-最低必需培养基(alpha minimal essential medium,α-MEM)分别与肝细胞转化培养基按1∶1比例配置,作为实验组和模型对照组,正常α-MEM培养基为空白对照组,分别观察细胞形态及数量变化;在培养3、5、7、9d时应用免疫荧光检测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清蛋白(albumin,ALB)的表达。结果:空白对照组MSCs形态无明显变化;实验组与模型对照组细胞均出现肝样细胞形态。空白对照组未见AFP、ALB表达,模型对照组和实验组在3、5、7、9d AFP、ALB表达水平均增高,其中实验组比模型对照组AFP、ALB水平增高明显。结论:EPCs在MSCs向肝样细胞转化中可能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内皮前体细胞 肝样细胞 细胞转化
下载PDF
可调节负压在老年巨大肝囊肿穿刺中的应用
3
作者 林芷伊 王冬伟 +4 位作者 于云宝 刘桂生 张永国 郭炜 张宏伟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0年第7期550-551,共2页
探讨B超引导下应用可调节负压在老年巨大肝囊肿穿刺中的临床价值。对10例老年巨大肝囊肿患者行B超引导下可调节负压肝囊肿穿刺术,观察患者术中反应、穿刺时间、术中单次穿刺液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短期并发症等情况。负压值设置为... 探讨B超引导下应用可调节负压在老年巨大肝囊肿穿刺中的临床价值。对10例老年巨大肝囊肿患者行B超引导下可调节负压肝囊肿穿刺术,观察患者术中反应、穿刺时间、术中单次穿刺液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短期并发症等情况。负压值设置为200 mm Hg。10例患者平均年龄(72.1±7.1)岁,囊肿平均直径(16.8±4.5)cm,术中1例出现胸闷不适,给予加强吸氧后,自行缓解,操作继续。单次穿刺最多吸出2800 mL液体,最少吸出900 mL液体,平均为(1910.0±563.1)ml。穿刺负压放液最短耗时3min,最长耗时25 min,平均(10.2±6.3)min。穿刺后均未出现血色素降低、胸闷气短、心慌、呼吸困难等,无患者出现疼痛等不适,穿刺后患者前述囊肿占位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生命体征较穿刺前无显著变化。8例穿刺后第1天出院,2例穿刺后第2天出院。B超引导下可调节负压穿刺在老年巨大肝囊肿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节负压 穿刺治疗 巨大肝囊肿 老年人
下载PDF
内皮前体细胞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转化中的VEGF-Notch信号通路
4
作者 于云宝 陈琳 +7 位作者 伍希雅 闫乐蓉 苗章 满洋 荆仁一 雷振 褚志强 张宏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1期4946-4953,共8页
背景:在前期研究中发现骨髓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通过旁分泌的方式产生了能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其中之一。目的:探讨骨髓血管内皮前体细胞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转化中是否有VEGF... 背景:在前期研究中发现骨髓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通过旁分泌的方式产生了能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其中之一。目的:探讨骨髓血管内皮前体细胞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转化中是否有VEGF-Notch信号通路参与。方法:①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将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3组:实验组使用培养骨髓血管内皮前体细胞的不含血清及因子的上清液,按照体积1∶1的比例与肝细胞转化培养基混合;模型对照组使用无血清的α-MEM培养基,按照体积1∶1比例与肝细胞转化培养基混合;空白对照组使用正常α-MEM培养基。在培养3,5,7,9 d,应用免疫荧光检测白蛋白、甲胎蛋白的表达。②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转化分组培养,在肝细胞转化培养基中按体积1∶1比例分别加入培养骨髓血管内皮前体细胞的无血清及因子的上清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培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干扰质粒转染骨髓血管内皮前体细胞的无血清及因子的上清液;对照组使用肝细胞转化培养基培养。培养48 h后,使用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Notch下游基因Dll4、Hes1及Hey1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①空白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未见白蛋白、甲胎蛋白的表达,实验组和模型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甲胎蛋白、白蛋白表达水平均增高(P<0.05),其中实验组甲胎蛋白、白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②肝细胞转化培养基中加入培养过骨髓血管内皮前体细胞的无血清及因子的上清液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ey1、Dll4蛋白和mRNA表达均增高(P<0.05),Hes1蛋白和mRNA表达均降低(P<0.05);而在肝细胞转化培养基中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干扰质粒转染骨髓血管内皮前体细胞的无血清及因子的上清液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Dll4、Hey1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降低,Hes1蛋白和mRNA表达均增高(P<0.05);③结果表明,骨髓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转化中可能起一定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可能有VEGF-Notch信号通路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内皮前体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NOTCH信号通路 肝样细胞
下载PDF
可调节负压技术(RNPT)临床应用荟萃及“向南”推广分析
5
作者 张宏伟 雷娜 +9 位作者 邓昌辉 林芷伊 李江 于云宝 刘桂生 张永国 雷震 朱东阳 满洋 苗章 《农垦医学》 2019年第2期159-163,共5页
可调节负压技术最近十几年来在医疗领域被广泛应用,是科技与医疗结合的典范,尤其是负压治疗技术在创面修复领域的显著效果已被国内外广泛认可,逐渐被应用到医疗的各个领域。近年来,我院将负压技术广泛地应用到普外、骨科、烧伤整形等专... 可调节负压技术最近十几年来在医疗领域被广泛应用,是科技与医疗结合的典范,尤其是负压治疗技术在创面修复领域的显著效果已被国内外广泛认可,逐渐被应用到医疗的各个领域。近年来,我院将负压技术广泛地应用到普外、骨科、烧伤整形等专业领域,如骨科开放性难愈性创面、腹部感染切口开裂创面、肠瘘创面、肝脏巨大囊肿治疗、肝包虫术后残腔胆漏等方面,均进行了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相应的临床经验,本文针对可调节负压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荟萃,为进一步将该技术向南疆推广进行探讨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节负压技术 难愈性创面 肝包虫残腔胆漏 肝囊肿治疗 “向南”推广
下载PDF
胆汁对体外培养人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郭炜 王朝阳 +6 位作者 于云宝 雷振 朱东阳 刘国生 吴向未 彭心宇 张宏伟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9-264,共6页
目的探讨胆汁对体外培养人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人细粒棘球蚴原头蚴分别加入纯胆囊胆汁组(Ⅰ组)、RPMI-1640+肝内胆汁(2:1)组(Ⅱ组)及RPMI-1640组(Ⅲ组)中体外孵育。0.1%伊红染色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头蚴的形态变化... 目的探讨胆汁对体外培养人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人细粒棘球蚴原头蚴分别加入纯胆囊胆汁组(Ⅰ组)、RPMI-1640+肝内胆汁(2:1)组(Ⅱ组)及RPMI-1640组(Ⅲ组)中体外孵育。0.1%伊红染色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头蚴的形态变化、活动度、顶泡形成情况、头节外翻及成囊发育等生长情况。结果Ⅰ组中95%原头蚴在第9天其外观及内部结构完全破坏;其在胆汁的刺激下第1天活动度达60%,约过半数的头节外翻,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在第7天活动度逐渐降低,原头蚴在第6天后其头节外翻处于停滞状态,大部分原头蚴死亡。Ⅱ组中80%原头蚴在第14天仍能观察到清晰的外观及内部结构;该组原头蚴的活动度在第7天开始下降;头节外翻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加。Ⅲ组中的原头蚴第14天仍可观察到具有较好的外观及清晰的内部结构;活动度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该组中的原头蚴在第4天开始出现顶泡并随时间的延长出现顶泡的原头蚴数量逐渐增加;头节外翻率逐渐增加。通过连续培养观察,Ⅰ组中的原头蚴无成囊发育;Ⅱ组培养的大部分原头蚴体积缩小,头节内陷,仅少量培养的原头蚴成囊发育,大部分原头蚴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走向死亡;Ⅲ组中原头蚴逐渐向囊方向发育,且数量逐渐增多。结论 (1)纯胆汁不能在短时间内灭活原头蚴,但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原头蚴的活性降低;(2)胆汁可以抑制原头蚴的成囊发育,但在胆汁存在环境下仍有原头蚴成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细粒棘球蚴 胆汁 原头蚴 体外培养 生长发育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内皮祖细胞对大鼠大部分肝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后损伤影响
7
作者 雷振 林芷伊 +5 位作者 于云宝 杨雄峰 郭炜 张宏伟 吴向未 彭心宇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8-506,共9页
目的通过制造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大范围肝切除模型,探讨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与骨髓内皮前体细胞(BM-EPCs)分别经门静脉移植入模型肝内,观察其对于鼠肝脏缺血再灌注肝损伤修复和肝脏再生中的作用,以及将两种细胞联合移... 目的通过制造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大范围肝切除模型,探讨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与骨髓内皮前体细胞(BM-EPCs)分别经门静脉移植入模型肝内,观察其对于鼠肝脏缺血再灌注肝损伤修复和肝脏再生中的作用,以及将两种细胞联合移植观察两种细胞是否存在协同作用促进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和肝脏再生。方法通过细胞贴壁法从骨髓液中获得BM-MSCs和BM-EPCs。利用慢病毒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及红色荧光蛋白(RFP)分别对BM-MSCs及BM-EPCs进行细胞标记,为下一步将细胞移植入动物体内观察细胞的分布情况做准备。制作SD大鼠70%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大范围肝切除手术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单独注射BM-MSCs(n=12)、单独BM-EPCs(n=12)、联合注射BM-MSCs+BM-EPCs组(n=12)、单独注射PBS空白对照组(n=12),按不同分组进行细胞移植,分别经大鼠门静脉注射GFP标记的BM-MSCs/200μL、RFP标记的BM-EPCs/200μL、BM-MSCs+BM-EPCs(BM-MSCs∶BM-EPCs=1∶1)/200μL、对照组注射PBS/200μL。以上四组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术后第1天(n=4),第2天(n=4),第3天(n=4)各取腔静脉血检测血清AST、ALT及TNF-ɑ水平指标。肝脏组织做冰冻切片后利用免疫荧光方法动态观察BM-MSCs和BM-EPCs在肝脏内的分布。各组肝脏组织行常规病理切片观察肝脏病理损害及恢复的程度。最后各组取第3天的肝组织使用Tunnel法检测肝内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M-MSCs组、BM-EPCs组、BM-MSCs+BM-EPCs组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大部分肝切除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大鼠血清AST及ALT、TNF-ɑ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BM-MSCs组大鼠血清AST及ALT、TNF-ɑ水平均最低(P<0.05)。通过免疫荧光方法观察BM-MSCs及BM-EPCs可以特异性分布至肝脏损伤部位促进肝脏组织修复再生。肝组织HE染色病理及评分显示与对照组比较,BM-MSCs组、BM-EPCs组及BM-MSCs+BM-EPCs组肝内细胞损伤程度明显降低,然而与BM-MSCs+BM-EPCs组相比较,BM-MSCs组和BM-EPCs组肝内细胞损伤程度明显降低(P<0.05),BM-MSCs组与BM-EPCs组相比较肝内细胞损伤程度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BM-MSCs组、BM-EPCs组及BM-MSCs+BM-EPCs混合组均能降低肝内细胞的凋亡数量,但BM-MSCs组肝内凋亡细胞数量最少(P<0.05)。结论单独细胞移植组与联合移植组均对肝脏大部分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但在本实验中联合移植组对肝功能以及肝内细胞的保护并未体现出协同作用。BM-MSCs和BM-EPCs可能通过降低血清TNF-ɑ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在大部分肝切除合并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保护肝内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肝脏缺血再灌注 内皮祖细胞 大鼠
下载PDF
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术式对比的Meta分析
8
作者 朱东阳 杨凌志 +5 位作者 杨剑 孙红 杨婧 于云宝 刘国升 彭心宇 《农垦医学》 2020年第6期507-511,515,共6页
目的:系统性评价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的疗效有无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各大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CBM及维普等,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始建日期至2019年6月,检索腹腔... 目的:系统性评价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的疗效有无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各大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CBM及维普等,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始建日期至2019年6月,检索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laparoscopic choledochoscopic gallbladder-preserving surgery,L-CGPS)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胆囊息肉的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两组患者短期疗效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恶心、呕吐、腹泻、胆漏的发生率,应用RevMan 5.3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研究,共计999例胆囊息肉患者;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恶心、呕吐、腹泻发生率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胆漏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对部分患者具有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同的疗效,且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息肉 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术 胆囊切除术 META分析
下载PDF
单孔加一孔腹腔镜手术与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乙状结肠癌的疗效与分析
9
作者 聂彬 赵铁军 +2 位作者 于云宝 李欢 谢林峻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3期330-333,共4页
目的探讨单孔加一孔腹腔镜手术(SILS+1)与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乙状结肠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86例乙状结肠癌患者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研究组(n=40,采用SILS+1术式)和对照组(n=46,采用传统5孔法腹腔镜术式... 目的探讨单孔加一孔腹腔镜手术(SILS+1)与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乙状结肠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86例乙状结肠癌患者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研究组(n=40,采用SILS+1术式)和对照组(n=46,采用传统5孔法腹腔镜术式)。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围手术期指标、术后标本病理的差异情况和手术前后炎性指标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研究组患者总切口长度、首次下床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标本病理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所有患者术后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均较术前升高,但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术后一年,两组患者总生存率及复发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单孔加一孔腹腔镜手术不仅可达到传统腹腔镜手术同样的根治效果,同时还可减轻机体的炎性反应,从而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且不影响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结肠癌 乙状结肠癌根治术 腹腔镜 单孔加一孔 炎性指标 预后
原文传递
雄黄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体外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琳 于云宝 +3 位作者 许雅 王麟尧 秦文娟 姜玉峰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8-63,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雄黄对体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长及抗氧化酶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培养的基础上,将不同浓度雄黄分别作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2 d,光镜下观察原头节活力及形态变化;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原头节表面及内部超微结构改变... 目的初步探讨雄黄对体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长及抗氧化酶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培养的基础上,将不同浓度雄黄分别作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2 d,光镜下观察原头节活力及形态变化;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原头节表面及内部超微结构改变;采用ELISA法测定SOD、ROS、HO-1和NQO-1表达情况;采用Caspase-3试剂盒检测原头节Caspase-3酶活性。结果250、500、1000、2000μmol/L雄黄体外作用于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均能抑制其生长,雄黄作用2 d后光镜下观察原头节形态结构均发生改变,虫体萎缩,伊红染色呈红色(正常虫体为透明无色);SEM下观察原头节虫体皱缩,原头节正常形态被破坏;TEM下观察原头节内部微绒毛减少,合胞体带变薄、结构松散并有少量脂滴。EUSA检测SOD、HO-1和NQO-1活性均呈下降趋势,ROS和caspase-3酶活性均呈升高趋势(均P<0.05)。结论雄黄体外可抑制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长,破坏原头节形态结构,降低抗氧化酶活性,该抑制作用与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平衡失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原头节 雄黄 抗氧化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