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尔王》文本《圣经》元素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于凤保 王晓凌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1-124,共4页
莎剧《李尔王》生命力之旺盛犹如一长寿老人,必然内聚着天神般健壮体格的特质和天使般不朽灵魂与思想,而这些体格、特质、灵魂与思想是永恒的神话原型以及不朽宗教思想等文化遗传基因的产儿。据此,本文试图从《圣经》文学原型和基督教... 莎剧《李尔王》生命力之旺盛犹如一长寿老人,必然内聚着天神般健壮体格的特质和天使般不朽灵魂与思想,而这些体格、特质、灵魂与思想是永恒的神话原型以及不朽宗教思想等文化遗传基因的产儿。据此,本文试图从《圣经》文学原型和基督教思想两方面,揭示莎剧的旺盛生命力之渊源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李尔王》 《圣经》 文本生命力
下载PDF
救赎·皈依·沉沦:论《哈姆雷特》中“死亡”母题的宗教内涵 被引量:1
2
作者 于凤保 程家才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95-98,共4页
"死亡"是《哈姆雷特》中剧本人物反复思量的终极问题,同时也是高频发生的事件。"死亡"作为该剧本的重要母题,必然也有着丰富的研究价值。通过对《哈姆雷特》中众多"死亡"事件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莎士... "死亡"是《哈姆雷特》中剧本人物反复思量的终极问题,同时也是高频发生的事件。"死亡"作为该剧本的重要母题,必然也有着丰富的研究价值。通过对《哈姆雷特》中众多"死亡"事件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莎士比亚在众多的"死亡"情节中演绎着文艺复兴文化语境下基督教对"死亡"母题的宗教阐释,即救赎、皈依和沉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 “死亡” 基督教思想
下载PDF
论数字出版时代英美文学教材编写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3
作者 于凤保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23年第2期6-9,共4页
在全球化时代语境下,英美文学课程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无可争议的价值和意义。然而,英美文学课程在高校课程设置、学生选课和课堂教学中却屡屡遭受“冷遇”。本文试图从英美文学本体内因之“三大矛盾”,浅析... 在全球化时代语境下,英美文学课程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无可争议的价值和意义。然而,英美文学课程在高校课程设置、学生选课和课堂教学中却屡屡遭受“冷遇”。本文试图从英美文学本体内因之“三大矛盾”,浅析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探究英美文学“自闭症”根源,并基于相关教改实践,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即以数字智慧教材活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课后学习的方式,重构英美文学课程的知识呈现模态及其教育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文学课程 数字出版 教材编写 知识呈现模态
下载PDF
多模态理论视域下的戏曲英译研究——以《牡丹亭》为中心
4
作者 周欣雨 于凤保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3年第17期3-7,共5页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戏曲艺术作为优秀中国文化的代表,为诸多译者所关注。戏曲是一门由文学、舞台、音乐等要素构成的综合性艺术,其外译研究具有多模态的特点。在诸多优秀戏曲中,《牡丹亭》辞藻精致华丽、唱词婉转悠扬、...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戏曲艺术作为优秀中国文化的代表,为诸多译者所关注。戏曲是一门由文学、舞台、音乐等要素构成的综合性艺术,其外译研究具有多模态的特点。在诸多优秀戏曲中,《牡丹亭》辞藻精致华丽、唱词婉转悠扬、声腔扣人心弦,是我国明代万历年间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的作品,在中国戏曲外译史上的影响力最为深远。本文以西方汉学家白之、国内译者汪榕培、许渊冲的《牡丹亭》译本为例,结合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重感官符号,讨论多模态理论视域下的戏曲英译,为戏曲外译提供新思路,力图探索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多模态 外译研究
下载PDF
论斐济英语小说《瘸腿断了》中命运共同体的悖论性书写 被引量:1
5
作者 于凤保 刘胜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89-94,共6页
《瘸腿断了》(Cripple No More,1975)是斐济印度裔作家梅尼克·雷迪(Manik Reddy)创作的小说名篇。本文以命运共同体为切入点,探究《瘸腿断了》中有关命运共同体的悖论性书写,挖掘人在多元文化社群中与他人以及社群之间的复杂文化关... 《瘸腿断了》(Cripple No More,1975)是斐济印度裔作家梅尼克·雷迪(Manik Reddy)创作的小说名篇。本文以命运共同体为切入点,探究《瘸腿断了》中有关命运共同体的悖论性书写,挖掘人在多元文化社群中与他人以及社群之间的复杂文化关系,进而展现全球化时代人类走向和谐共存的必要智慧。研究认为,命运共同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文化建构,可呈现为家、家族、国家和国际大家庭等不同层级的存在,其本质内涵正是爱。像家或家族等传统思维中被认定为共同体的存在,如若没有彼此相爱的文化,该共同体也是名存实亡;同时,异族之间若有了爱,仇恨不仅可以被消解,也可使彼此走向美善的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斐济 梅尼克·雷迪 《瘸腿断了》 悖论性 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马克·吐温斐济旅行书写中多元文化身份建构的具身认知特质 被引量:1
6
作者 于凤保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4-40,共7页
作为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对东方及殖民地的态度在学界却一直颇有争议;然而,《赤道环游记》是马克·吐温的几部重要游记之一,真切地反映了其文化身份,但国内却极少有学者对该书中马克·吐温的多元文化身份赖以生... 作为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对东方及殖民地的态度在学界却一直颇有争议;然而,《赤道环游记》是马克·吐温的几部重要游记之一,真切地反映了其文化身份,但国内却极少有学者对该书中马克·吐温的多元文化身份赖以生成和运作的认知机制进行研究。本文以《赤道环游记》中有关南太平洋岛国斐济的旅行书写为研究对象,以具身认知哲学为理论视阈,探究马克·吐温多元文化身份建构的具身认知机制,认为他在不同语境中先后表现出敬畏自然的唯美浪漫主义者、争霸全球的高傲帝国主义者和饱含人文主义情怀的友好国际进步人士等不同文化身份,其原因正是他在不同自然或社会环境中的具身认知体验使然,反映了帝国文人在敬畏自然、贪图帝国霸权和追求人文理想之间徘徊的复杂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吐温 斐济 《赤道环游记》 多元文化身份 具身认知
下载PDF
论瓦努阿图英语诗歌《我不再感到歉意》中文化身份建构的时空性 被引量:1
7
作者 于凤保 段小莉 《池州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9-22,100,共5页
《我不再感到歉意》是瓦努阿图著名诗人卡利·瓦托科和艾伯特·莱奥马拉创作于反殖民时期的文学经典之作。从当下、过去和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分别探究诗中涉及文化身份建构的时空性文化内涵。研究认为,诗人通过极富想象力的诗性... 《我不再感到歉意》是瓦努阿图著名诗人卡利·瓦托科和艾伯特·莱奥马拉创作于反殖民时期的文学经典之作。从当下、过去和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分别探究诗中涉及文化身份建构的时空性文化内涵。研究认为,诗人通过极富想象力的诗性书写,先后引领作为预设读者的土著族群穿越在当下、过去和未来的不同时空中,使之更加明确和深刻地理解当下时空中被奴役的民族文化身份及其历史原因,进而在穿越时空的宏大历史叙事中使之更好地把握当下时空中的文化身份以及探究未来时空中如何建构理想的文化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太平洋文学 瓦努阿图 《我不再感到歉意》 文化身份 时空性
下载PDF
论所罗门群岛英语小说《邻家姑娘》中的婚恋民俗书写 被引量:1
8
作者 于凤保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2年第8期69-73,共5页
《邻家姑娘》是所罗门群岛土著作家约翰逊·维利亚所创作的英语小说名篇。小说描写了一对恋人相恋相爱和最终死别的动人爱情故事,同时小说中也穿插了丰富的民俗文化,系统建构了南太平洋岛国极富传统性、现代性和现实性的多元婚恋观... 《邻家姑娘》是所罗门群岛土著作家约翰逊·维利亚所创作的英语小说名篇。小说描写了一对恋人相恋相爱和最终死别的动人爱情故事,同时小说中也穿插了丰富的民俗文化,系统建构了南太平洋岛国极富传统性、现代性和现实性的多元婚恋观,反映了岛国在后殖民时期走向现代化的社会杂糅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罗门群岛 约翰逊·维利亚 《邻家姑娘》 婚恋书写
下载PDF
神经操纵下的反殖民审美认知:评巴布亚新几内亚英语戏剧《老人的报偿》 被引量:1
9
作者 于凤保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9年第1期337-348,共12页
概念框架是人类大脑赖以运作的神经机制,也是认知主体在戏剧欣赏过程中建构审美认知体验的根本方式。基于概念框架的自身特征和运作形式,戏剧欣赏可在抽象审美认知、具象审美认知和混合审美认知三个层面上进行。研究认为,借助词语概念... 概念框架是人类大脑赖以运作的神经机制,也是认知主体在戏剧欣赏过程中建构审美认知体验的根本方式。基于概念框架的自身特征和运作形式,戏剧欣赏可在抽象审美认知、具象审美认知和混合审美认知三个层面上进行。研究认为,借助词语概念框架的激活、镜像神经元的运作、理想认知图式与非理想认知图式的置换和并置以及多重输入空间的网络映射,巴布亚新几内亚戏剧《老人的报偿》有效操纵了读者或观众对殖民者罪恶本性和伪善面目的无意识神经审美认知,使土著受众在期待'报偿'中彻底觉醒,进而推进巴新反殖民主义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框架 《老人的报偿》 镜像神经元 反殖民审美认知 巴布亚新几内业戏剧
下载PDF
活用图式理论深化游戏教学
10
作者 于凤保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8-108,共1页
图式是认知客体作用于认知主体时相对稳定的呈现序列,认知图式在经过漫长的人类认知发展后渐渐内化为认知主体的脑神经认知结构,并悄无声息地引导人类认知活动的发生。由此,为了提升游戏教学效果,活用认知图式显得极为必要,甚至可以说... 图式是认知客体作用于认知主体时相对稳定的呈现序列,认知图式在经过漫长的人类认知发展后渐渐内化为认知主体的脑神经认知结构,并悄无声息地引导人类认知活动的发生。由此,为了提升游戏教学效果,活用认知图式显得极为必要,甚至可以说用认知科学深化游戏教学大有可为,尤其表现在文化、情感和伦理三个认知维度。一是丰富文化认知。每个游戏的内容都是基于某一(些)情节结构人为建构而成的艺术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式理论 游戏教学 关系图式
下载PDF
洞察往昔导引未来的学术史著作——读《新中国外国戏剧的翻译与研究》
11
作者 于凤保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10,共4页
何辉斌教授所著《新中国外国戏剧的翻译与研究》一书结合数据统计和文化阐释,对新中国外国戏剧接受史(1949-2010)予以了全面系统的建构。该书学术视野新、文献资料新、研究方法新、数据图表新、提及论题新和阐析见解新,对当下外国戏剧... 何辉斌教授所著《新中国外国戏剧的翻译与研究》一书结合数据统计和文化阐释,对新中国外国戏剧接受史(1949-2010)予以了全面系统的建构。该书学术视野新、文献资料新、研究方法新、数据图表新、提及论题新和阐析见解新,对当下外国戏剧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外国戏剧的翻译与研究》 数据统计 文化阐释
原文传递
中国澳大利亚文学译介与研究史(1981—1999)——基于《大洋洲文学丛刊》的数据分析
12
作者 于凤保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2018年第2期128-138,163,共12页
面对我国日益繁荣兴盛的澳大利亚文学研究,梳理和建构新中国澳大利亚文学译介与研究史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然而,现有文献却表明,在我国澳大利亚文学译介及研究史的建构中,改革开放初至20世纪末这段时间几乎是断档期。作为该时期我国唯... 面对我国日益繁荣兴盛的澳大利亚文学研究,梳理和建构新中国澳大利亚文学译介与研究史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然而,现有文献却表明,在我国澳大利亚文学译介及研究史的建构中,改革开放初至20世纪末这段时间几乎是断档期。作为该时期我国唯一一本以大洋洲文学为译介和研究对象的期刊,《大洋洲文学丛刊》在1981—1999年期间集中刊载了大量澳大利亚文学作品译文和相关学术文章,是新中国澳大利亚文学译介及研究史建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本文以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为主要研究手段,重点对《大洋洲文学丛刊》刊载的有关澳大利亚文学的全部文章作竭泽而渔式的数据处理,并结合数据图表和历史文化背景试图挖掘数据背后的历史动因、史脉特征及文化内涵,力图为建构该时期我国澳大利亚文学译介及研究史提供阶段性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澳大利亚文学译介及研究史 1981—1999年《大洋洲文学丛刊》 数据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