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tGPT类人工智能介入战略叙事的内在逻辑、具体表征及应对策略
1
作者 仇华飞 于利花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30-40,共11页
ChatGPT类人工智能技术开启了认知智能互联时代。作为自动生成与传播文本的算法智能体,ChatGPT类人工智能技术介入叙事修辞促使战略叙事生态发生转变,其通过概念驾驭公众情感,叙事博弈更为复杂多变。这背后既有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技术... ChatGPT类人工智能技术开启了认知智能互联时代。作为自动生成与传播文本的算法智能体,ChatGPT类人工智能技术介入叙事修辞促使战略叙事生态发生转变,其通过概念驾驭公众情感,叙事博弈更为复杂多变。这背后既有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技术性缺陷,也有大国刻意利用的政治因素。当前的监督机制落后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必须建立适当的监督和问责机制,成立具有约束力的机构,以提高国家过滤筛选有害信息的能力,保证叙事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人工智能 战略叙事 竞争冲击 监管规制
下载PDF
中国特色外交叙事构建:能力建设、影响机制与路径选择
2
作者 仇华飞 于利花 《东南亚纵横》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外交叙事是拓展国家影响力和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话语工具,也是新时期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尤其是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国家通过外交叙事传递思想观念,引导其他国家确立与自身相同或兼容的政治文化身份,是一种修辞性胁迫。合理的外交叙事可以... 外交叙事是拓展国家影响力和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话语工具,也是新时期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尤其是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国家通过外交叙事传递思想观念,引导其他国家确立与自身相同或兼容的政治文化身份,是一种修辞性胁迫。合理的外交叙事可以起到弥合观念分歧、塑造政治认同和赋予政策合法性等作用,当前的外交叙事既有蕴含时代意味的宏大国际叙事,也有关于主权国家角色定位及价值观的国家叙事。大国围绕着争夺舆论战主动权展开了叙事博弈,中国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来讲述中国故事,对大国关系和区域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则以“霸权稳定论”作为介入国际事务的理由和外交叙事的内在逻辑,消解和挤压他国叙事空间,推进其战略利益,维护本体安全。随着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美国将中国界定为意图挑战现有秩序的“他者”,通过情境塑造、身份设定、情节设计对中国叙事进行“颠覆式”解构,对立色彩突出。除了西方“反华”叙事,中国还面临着在数字时代提升投射能力建设和话语体系建设的挑战。为加强和改进叙事构建工作,中国需主动向世界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外交叙事改变既定规范,建立起正面的国家形象。塑造多层次多主体的叙事格局,突出“中国声音”的分众化表达和精准化传播,加深国际受众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中国叙事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交叙事 能力挑战 影响机制 提升路径
下载PDF
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的致思思路——兼论马克思对施蒂纳的超越
3
作者 于利花 王晓广 《长江论坛》 2024年第3期5-11,共7页
共同体构建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以“利己主义者联盟”为致思试图破解共同体迷障,追寻个体的“独自性”,却因其唯心主义立场而未能正确把握共同体与个体关系陷入虚无。马克思通... 共同体构建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以“利己主义者联盟”为致思试图破解共同体迷障,追寻个体的“独自性”,却因其唯心主义立场而未能正确把握共同体与个体关系陷入虚无。马克思通过重构个体与共同体关系,实现了对施蒂纳的超越,建立起“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和施蒂纳的共同体均遵循特殊性统一普遍性的思路,但是与施蒂纳以“唯一者”为中心的利益共同体不同,马克思的共同体是“现实的个人”以生产力为前提的追求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同体。马克思之所以可以建立起真正的共同,并且实现对施蒂纳的超越有赖于马克思对生产力的深刻洞悉和对无产阶级解放的持续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正的共同体 施蒂纳 利己主义者联盟 唯一者 马克思
下载PDF
新时代中学思政课评价的变化及其特点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增岽 于利花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2021年第1期23-26,共4页
课程标准是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课程评价的准绳,而课程评价是对课程标准及其效果的检验。新时代中学思政课评价在经历基于纸笔测试为主的评价、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基础上,实现了从相对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从关注课堂... 课程标准是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课程评价的准绳,而课程评价是对课程标准及其效果的检验。新时代中学思政课评价在经历基于纸笔测试为主的评价、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基础上,实现了从相对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从关注课堂向课内课外并重以及从注重考试向注重“教”“考”“学”育人合力的转变,真正实现了中学思政课评价的与时俱进。新时代中学思政课的育人评价标准更具时代性、科学性和可实施性,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思政课 课程评价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对“小市民”的刻画——一个透视和洞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典型个案
5
作者 杨增岽 于利花 《观察与思考》 2021年第2期13-22,共10页
"小市民"的形象常被文学作品津津乐道,却鲜少有人关注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小市民"论述。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辅以重墨对"小市民"这一形象加以描述,在他们的描述中小市民不仅仅是某个特... "小市民"的形象常被文学作品津津乐道,却鲜少有人关注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小市民"论述。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辅以重墨对"小市民"这一形象加以描述,在他们的描述中小市民不仅仅是某个特殊的阶层或群体,还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某种形象的代称。在经典文本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对"小市民"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刻画,并且将"小市民"性格上的胆怯、狭隘、懒散,立场上的摇摆、反动、保守,观念上的封建、保守、落后,都淋漓尽致刻画出来了,展现出一幅生动的"小市民"图景。小市民的产生及其处境变化,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过程中由于生产关系的变化所体现出来的人与人关系的变化。"小市民"的产生是市民社会发展的必然,根源于整个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将其逻辑与历史、阶级分析等方法贯穿对小市民的分析中,为理解其社会历史观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我们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分析社会群体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 社会历史观 小市民
下载PDF
扶不扶,从来都不是一个多选题
6
作者 于利花 《雷锋》 2019年第1期21-21,共1页
路遇跌倒老人扶不扶?这在崇尚“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的中华文化语境里本不是一个问题。然而,从南京的“彭宇案”到天津的“许云鹤案”,一件件扶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件刺痛着人们的神经,也在那些原本笃定助人为乐的好人心里打了一个大大... 路遇跌倒老人扶不扶?这在崇尚“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的中华文化语境里本不是一个问题。然而,从南京的“彭宇案”到天津的“许云鹤案”,一件件扶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件刺痛着人们的神经,也在那些原本笃定助人为乐的好人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究竟扶不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选题 文化语境 与人为善 尊老爱幼 助人为乐 老人 崇尚 彭宇
原文传递
论新时代中学思政课建设的历史契机 被引量:4
7
作者 杨增岽 于利花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7,共4页
中学思政课是整个学校思政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发展离不开潜在支撑、体制机制保障、核心驱动以及主体助力等。新时代中学思政课建设迎来了宝贵历史机遇,课程教材教法的科学性、规范性显著增强,很好实现了教材名称、课程培养... 中学思政课是整个学校思政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发展离不开潜在支撑、体制机制保障、核心驱动以及主体助力等。新时代中学思政课建设迎来了宝贵历史机遇,课程教材教法的科学性、规范性显著增强,很好实现了教材名称、课程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教师职业自信明显增强。新时代中学思政课建设的新起点要求加大教师研修支持力度,紧扣中学生认知特点因地制宜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不同学段之间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真正构建起育人合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学思政课 课堂教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