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联合胸椎旁阻滞用于全麻肋间神经移位术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于士剑 王雪湖 +2 位作者 张琳 林微微 崔娓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6期537-542,共6页
目的:分析针刺联合胸椎旁阻滞减轻全麻肋间神经移位术病人的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方法:行肋间神经移位的手术病人共88例,随机分为3组:静脉自控镇痛(A组)、胸椎旁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B组)和胸椎旁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加用针... 目的:分析针刺联合胸椎旁阻滞减轻全麻肋间神经移位术病人的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方法:行肋间神经移位的手术病人共88例,随机分为3组:静脉自控镇痛(A组)、胸椎旁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B组)和胸椎旁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加用针刺(C组).A组34例,B组28例,C组26例.术前1天C组电针刺激(支沟、后溪、合谷、双侧内关)20 min.B组和C组均手术日行胸椎旁阻滞,术毕静脉自控镇痛.A组术毕静脉自控镇痛.记录病人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术后芬太尼镇痛用量.采用ELISA法检测3组病人手术前、后的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和皮质醇浓度的变化,统计3组各参数的差异.结果:C组术后自控镇痛的芬太尼用量少于A、B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A、B组(P<0.05).B组术后2 h(T2)与A组相比,仅血清IL-6浓度显著降低(P<0.05).C组与A组相比,β-EP浓度升高,IL-6、TNF-α和皮质醇浓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相比,β-EP浓度升高,皮质醇浓度降低(P<0.05).C组经针刺干预第1天后(T1),血清β-EP、5-HT、皮质醇浓度较术前第1天(T0)显著降低,但IL-6浓度显著升高(P<0.05).T2β-EP、5-HT和TNF-α浓度较T0显著降低,而IL-6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病人血清TNF-α浓度与T1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针刺联合胸椎旁阻滞用于全麻肋间神经移位术,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可提高血中β-EP的浓度,抑制促炎因子IL-6、TNF-α、皮质醇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胸椎旁阻滞 术后镇痛
下载PDF
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胸椎旁阻滞在肋间神经移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2
作者 崔娓 张弛 +6 位作者 葛培青 王雪湖 叶照君 于士剑 张依爵 陶伟平 袁红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胸椎旁阻滞(TPVB)用于肋间神经移位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肋间神经移位患者60例,随机分为椎旁阻滞镇痛组(T组)和静脉镇痛组(V组),各30例。T组患...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胸椎旁阻滞(TPVB)用于肋间神经移位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肋间神经移位患者60例,随机分为椎旁阻滞镇痛组(T组)和静脉镇痛组(V组),各30例。T组患者麻醉前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T4~T5单次椎旁神经阻滞,注入0.375%的罗哌卡因+地塞米松5 mg混合液共20 m L,记录阻滞平面及并发症,观察注药后血压、心率的变化;V组患者在术后通过静脉按需给予镇痛药物。2组患者均记录术后6 h和12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组间比较。结果·TPVB范围为术侧T3~T7,即5个节段的感觉阻滞;无其他并发症;对血压、心率无明显影响。T组术后6 h的VAS评分显著少于V组(P=0.001);术后12 h的VAS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TPVB操作简单、安全,阻滞平面广,并发症少,镇痛完善,对于疼痛较严重的肋间神经移位术患者,是术后镇痛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阻滞 超声 神经刺激仪 术后镇痛 肋间神经移位术
下载PDF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在缺血预处理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3
作者 张依爵 葛培青 +2 位作者 于士剑 张弛 陶伟平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6年第5期451-453,共3页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 1,SIRT1)作为表观遗传学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在基因沉默中有重要作用,且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作用依赖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 1,SIRT1)作为表观遗传学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在基因沉默中有重要作用,且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作用依赖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NADH的信号转导,通过多种转录因子调节蛋白质表达,起到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缺血预处理 神经保护 NAD+/NADH
下载PDF
地佐辛在神经外科术后镇痛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2
4
作者 陶伟平 张弛 +3 位作者 葛培青 叶昭君 张依爵 于士剑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2期272-274,322,共4页
目的:探讨地佐辛用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4例ASAⅠ~Ⅱ级行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后均以静脉自控镇痛(PCIA),其中A组(34例)用地佐辛,B组(30例)用舒芬太尼,观察两组镇痛、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目的:探讨地佐辛用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4例ASAⅠ~Ⅱ级行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后均以静脉自控镇痛(PCIA),其中A组(34例)用地佐辛,B组(30例)用舒芬太尼,观察两组镇痛、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4 h、8 h、12 h、24 h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Ramsay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地佐辛用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镇痛确切,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术后镇痛 地佐辛 舒芬太尼 效果
原文传递
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动脉瘤栓塞术患者血浆S-100β、NSE及Ngb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依爵 陶伟平 +4 位作者 林微微 崔娓 于士剑 葛培青 张军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7年第4期383-390,共8页
目的评价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动脉瘤行栓塞术患者血浆钙调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脑红蛋白(Ngb)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47例拟行栓塞术的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远端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在手术开始前于左下肢实施R... 目的评价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动脉瘤行栓塞术患者血浆钙调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脑红蛋白(Ngb)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47例拟行栓塞术的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远端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在手术开始前于左下肢实施RIPC干预;对照组:不进行缺血再灌注干预。分别在RIPC实施前、RIPC实施后和术后24 h采集患者血样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S-100β、NSE和Ngb水平。结果 RIPC组的S-100β、NSE水平在组间同时间点和组内各时间点比较,无明显变化。RIPC组各时间点Ngb水平也未见明显差异;术后24 h,对照组Ngb水平与RIPC干预前比较显著下降(P<0.05);与RIPC组术后24 h时点比较,Ngb水平也显著下降(P<0.05)。结论 RIPC对动脉瘤栓塞患者血浆S-100β、NSE水平无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Ngb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缺血预处理 血浆钙调蛋白 脑红蛋白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颅内动脉瘤
原文传递
针刺减轻肋间神经移位患者术后疼痛和恶心呕吐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崔娓 张弛 +5 位作者 任翱翔 于士剑 张莉娜 吴志浩 林微微 袁红斌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 观察针刺减轻肋间神经移位患者术后疼痛和恶心呕吐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肋间神经移位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针刺(acupuncture)+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 目的 观察针刺减轻肋间神经移位患者术后疼痛和恶心呕吐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肋间神经移位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针刺(acupuncture)+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术前1 d予以针刺超前镇痛(双侧内关、后溪、支沟、合谷穴),术后给予静脉镇痛泵自控镇痛.对照组为单纯PCIA组.观察并记录术后VA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发生率及术后镇痛药物芬太尼的用量,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与镇痛相关的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和与炎症相关的IL-6水平变化,比较两组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血浆β-EP明显增多(P〈0.05),IL-6水平明显降少(P〈0.05),VAS评分在术后6、12 h及18 h明显降低(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χ2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PONV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在肋间神经移位手术患者中应用针刺法,能提高镇痛效果,减轻手术创伤带来的炎症反应,并减少术后镇痛泵中芬太尼的用量,同时可有效预防PONV,较传统的术后镇痛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肋间神经移位 术后镇痛 术后恶心呕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