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RNA与黑素瘤 被引量:2
1
作者 于少硕 苏铎 张意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5-258,共4页
MicroRNA(miRNA)是一种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在转录后水平负调节靶基因的表达,并参与多种细胞的生命活动,特别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iRNA通过调控相关靶基因,影响黑素瘤相关蛋白的转录翻译,从而促进或抑制黑素瘤... MicroRNA(miRNA)是一种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在转录后水平负调节靶基因的表达,并参与多种细胞的生命活动,特别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iRNA通过调控相关靶基因,影响黑素瘤相关蛋白的转录翻译,从而促进或抑制黑素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miR-137和miR-182可以负向调节小眼球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transcription factor,MITF)表达,抑制黑素瘤增殖和侵袭;MITF也可以反向调控miR-137和miR-182,增强黑素瘤的迁移能力。miR-221和miR-222通过下调p27Kipl/CDKN1B和c-kit受体两条信号通路促进黑素细胞恶化,从而在黑素瘤中发挥癌基因样效应;而在早幼粒白血病锌指蛋白(promyelocytic leukemia Zinc-Finger,PLZF)结合miR-221和miR-222的调节区后,可以抑制黑素瘤细胞转化和侵袭。Let-7家族成员主要抑制黑素瘤发生、发展和迁移,一旦缺失或表达下降则促进黑素瘤增殖发展。miR-34通过下调原癌基因和相关细胞周期蛋白表达,在黑素瘤中主要发挥抑癌基因样作用。通过检测正常个体和黑素瘤患者外周血miRNA表达谱的差异,有助于诊断黑素瘤;监测分析相关miRNA变化有助于判断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情况。因此,深入探索相关miRNA在黑素瘤中的靶基因及调控作用机制有望为黑素瘤的诊断、治疗开辟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 黑素瘤 调控 治疗 诊断
下载PDF
shRNA静默CD4~+ T细胞AHNAK1基因对小鼠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进程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华新 于少硕 +1 位作者 周维明 张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225-228,共4页
目的:构建表达小鼠CD4+T细胞钙支架蛋白AHNAK1的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慢病毒载体,并研究其对小鼠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的抑制效应。方法:设计并筛选对AHNAK1具有良好干扰效力的shRNA... 目的:构建表达小鼠CD4+T细胞钙支架蛋白AHNAK1的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慢病毒载体,并研究其对小鼠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的抑制效应。方法:设计并筛选对AHNAK1具有良好干扰效力的shRNA序列,慢病毒载体包装干扰序列,感染小鼠CD4+T细胞,检测AHNAK1静默对T细胞功能的抑制作用,采用实验动物模型观察AHNAK1体内抑制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效果。结果:成功筛选出具有良好干扰效力的shRNA,并包装入慢病毒。病毒滴度为1.0×106TU/mL,转染慢病毒的CD4+T细胞展现出失能倾向,抑制炎症免疫反应;在动物模型中抑制T细胞中AHNAK1表达可以有效控制甲状腺眼病的发生发展,显著降低治疗组T细胞中IL-2、IL-1β和IFN-γ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小鼠AHNAK1 shRNA的慢病毒,具有抑制T细胞分泌IL-2、IL-1β和IFN-γ的表达效应,能够有效抑制甲状腺眼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NAK1 T细胞 RNA干扰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免疫调控
下载PDF
环状RNA在皮肤相关疾病及创面愈合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于少硕 金剑 +1 位作者 何飞 夏照帆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0年第4期312-315,共4页
环状RNA(circRNA)为一类具有连续共价闭环结构的新型非编码RNA(ncRNA),无3′及5′游离末端。其可作为微小RNA(miRNA)“分子海绵”调节转录或剪接,也可与RNA结合蛋白相互作用,在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起着关键作用。近来有研究表明,在... 环状RNA(circRNA)为一类具有连续共价闭环结构的新型非编码RNA(ncRNA),无3′及5′游离末端。其可作为微小RNA(miRNA)“分子海绵”调节转录或剪接,也可与RNA结合蛋白相互作用,在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起着关键作用。近来有研究表明,在与创面愈合相关的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角质细胞)增殖、迁移等活动中,有circRNA参与其中。本文回顾了circRNA在不同类型皮肤细胞中发挥的调节作用及其与皮肤相关疾病如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重度痤疮的联系,旨在为阐释创面愈合的细胞分子机制提供新思路,以期为解决临床上创面治疗难题开拓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愈合 皮肤疾病 瘢痕 细胞 环状RNA
原文传递
早期淋巴细胞/血小板比值对大面积烧伤患者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徐龙 胡伦阳 +5 位作者 王宝丽 周华 于少硕 伍国胜 孙瑜 王光毅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7-62,共6页
目的分析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淋巴细胞/血小板比值(LPR)的变化趋势及特点,探讨LPR对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08年1月—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烧伤患者244例,其中男18... 目的分析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淋巴细胞/血小板比值(LPR)的变化趋势及特点,探讨LPR对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08年1月—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烧伤患者244例,其中男181例、女63例,年龄(44±16)岁,烧伤总面积为60.0%(42.0%,85.0%)体表总面积。收集患者入院后第1、2、3天血小板和淋巴细胞的检测结果并计算LPR,分析患者入院3 d内LPR的变化趋势。对患者年龄、性别、烧伤总面积、Ⅲ度及以上烧伤面积、合并吸入性损伤、LPR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或独立危险因素。根据患者入院后第1天的LPR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找到LPR的最佳临界值并以此将患者分为高LPR组(136例)和低LPR组(108例),比较2组患者烧伤总面积、Ⅲ度及以上烧伤面积,合并吸入性损伤发生率、气管切开发生率、28 d内脱机时间、病死率等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预测2组患者入院90 d内存活率差异。对数据行Student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结果入院3 d内,患者的LPR基本呈时间依赖性上升趋势。入院后第2、3天患者的LPR分别为8.6(5.3,14.4)、8.6(4.9,13.7),均明显高于入院后第1天的6.3(4.2,9.8),Z值分别为-4.25、-3.43,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及以上烧伤面积、合并吸入性损伤、LPR均为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03、1.73、1.31、4.74、3.11,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1~1.06、1.40~2.13、1.21~1.42、1.62~13.86、1.41~6.88,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Ⅲ度及以上烧伤面积、LPR均为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06、1.36、2.85,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3~1.09、1.19~1.55、1.02~7.97,P<0.05或P<0.01)。入院后第1天LPR预测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1(95%置信区间为0.51~0.71,P<0.05),最佳临界值为5.8,对应的敏感度为77%,特异度为52%。高LPR组患者烧伤总面积、Ⅲ度及以上烧伤面积、合并吸入性损伤发生率、气管切开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高于低LPR组(Z值分别为-3.06、-3.19,χ^(2)值分别为5.42、11.64、8.45,P<0.05或P<0.01);高LPR组患者的28 d内脱机时间明显短于低LPR组(Z=-2.98,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低LPR组患者入院90 d内的存活率显著高于高LPR组(χ^(2)=8.24,P<0.01)。结论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LPR呈时间依赖性上升趋势。患者入院后第1天的LPR与烧伤总面积、Ⅲ度及以上烧伤面积、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及患者病死率密切相关,且为评估大面积烧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入院后第1天的LPR与患者入院90 d内的存活率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作为大面积烧伤危重程度的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危险因素 预后 早期 应激 淋巴细胞/血小板比值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