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边缘化身份与模糊性生存——《孔乙己》细读 被引量:2
1
作者 于展绥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孔乙己》 小说 鲁迅 生存环境 叙事技巧 人物身份
下载PDF
灾难片是关于文化的重要尺度 被引量:4
2
作者 于展绥 《粤海风》 2002年第6期33-35,共3页
灾难片无疑是当今美国电影中最为常见、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类型之一,其社会影响力与经济效益是巨大的。然而,纵观中国影坛,一个事实非常令人惊讶:中国几乎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灾难片。我们不禁要问:在美国文化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风靡中... 灾难片无疑是当今美国电影中最为常见、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类型之一,其社会影响力与经济效益是巨大的。然而,纵观中国影坛,一个事实非常令人惊讶:中国几乎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灾难片。我们不禁要问:在美国文化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风靡中国的今天,我们模仿、复制了那么多的美国玩意儿,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再模仿一次,制作几部属于我们自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难片 真正意义 美国人 美国文化 生活方式 社会影响力 美国电影 经济效益 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
下载PDF
现代文学的两种自然观
3
作者 于展绥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2期76-78,共3页
现代文学的两种自然观于展绥引言我们的祖先受自然之化育而诞生蒙自然之恩赐以滋养,因而自然构成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家园与母亲,由此,自然成为文学的永恒主题。在新旧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现代文学亦不例外。就作品所展现的文本内容来... 现代文学的两种自然观于展绥引言我们的祖先受自然之化育而诞生蒙自然之恩赐以滋养,因而自然构成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家园与母亲,由此,自然成为文学的永恒主题。在新旧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现代文学亦不例外。就作品所展现的文本内容来看,中国现代文学中存在两种具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郁达夫 自然观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人与自然的关系 《沉沦》 “乡下人” 逃避自由 浪漫派 现代意识
下载PDF
从铁凝、陈染到卫慧:女人在路上──80年代后期当代小说女性意识流变 被引量:21
4
作者 于展绥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8-32,共5页
关键词 卫慧 陈染 女性意识 铁凝 当代小说 女性创作 作家 共名 女性生存 文学潮流
下载PDF
死亡的三重寓言:余华小说中的生存真理、文化反思与历史真实
5
作者 于展绥 潘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48,共13页
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感到她其实并不可怕,她只是沉浸在我当时年龄还无法理解的自我与孤独之中,她站在与死的界线上,同时被两者抛弃。①——余华在其第一本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我认为这部小说迟早会被认可为中文小说的经典著... 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感到她其实并不可怕,她只是沉浸在我当时年龄还无法理解的自我与孤独之中,她站在与死的界线上,同时被两者抛弃。①——余华在其第一本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我认为这部小说迟早会被认可为中文小说的经典著作——开头,余华描绘了一个回荡着寓言意味的令人惊怖的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小说 文化反思 寓言 《在细雨中呼喊》 真理 死亡 历史 经典著作
下载PDF
道义迷失的历史痕迹 被引量:1
6
作者 于展绥 《社会科学论坛》 2003年第5期37-40,共4页
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弥漫的道义缺失、道德沦丧的现状,与我们文化传统及语言传统是紧密相关的。要改变我们的道德现状,就必须借助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对我们的文化做出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望走出目前的道德危机,重建我们... 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弥漫的道义缺失、道德沦丧的现状,与我们文化传统及语言传统是紧密相关的。要改变我们的道德现状,就必须借助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对我们的文化做出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望走出目前的道德危机,重建我们的价值观与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道义缺失 道德论丧 道德现状 价值标准 价值观 信仰
下载PDF
再论道义迷失的文化因素
7
作者 于展绥 《天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68,共5页
关键词 文化因素 儒家文化 亲亲相隐 社会实践 巨大影响 现代新儒家 中国社会 儒学 泛文化 道德准则
原文传递
读者来书
8
作者 于展绥 《天涯》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91-191,共1页
关键词 市场化 公共空间 张爱玲 价值选择 爱情与婚姻 社会认同 现代女性 消费产品 道德沦丧 服务于人
原文传递
分裂的语言与畸变的社会--《中国一九五七》的语言学解析
9
作者 于展绥 《开放时代》 2002年第1期132-136,共5页
《中国一九五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深刻地体会到语言的"物质性"以及它巨大的力量并在文本中成功地展示了它.实际上,《中国一九五七》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文本形式的创新性:它是一部真正运用语言学理念创作完成的小说.在整部... 《中国一九五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深刻地体会到语言的"物质性"以及它巨大的力量并在文本中成功地展示了它.实际上,《中国一九五七》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文本形式的创新性:它是一部真正运用语言学理念创作完成的小说.在整部小说中,"语言"本身(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物、情节)成为文本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一九五七》 语言学 解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