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被引量:15
1
作者 于泽生 马庆军 刘忠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7期512-513,共2页
关键词 交感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 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椎动脉畸形(附5例报告) 被引量:4
2
作者 于泽生 陈仲强 党耕町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6期543-545,共3页
探讨椎动脉畸形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采用椎动脉造影及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象(MRA),对31例颈性眩晕病例进行了检查。结果:有5例椎动脉畸形;其中2例为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为左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为左侧椎动脉缺如,... 探讨椎动脉畸形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采用椎动脉造影及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象(MRA),对31例颈性眩晕病例进行了检查。结果:有5例椎动脉畸形;其中2例为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为左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为左侧椎动脉缺如,1例为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5例中有3例会并枕颈畸形。椎动脉畸形组和正常组比较,手术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病程和体征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椎动脉畸形基础上,如果出现颈椎不稳,则容易发生颈性眩晕,颈椎融合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畸形 眩晕 病因学 MRA
下载PDF
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被引量:20
3
作者 刘忠军 党耕町 +3 位作者 马庆军 刘晓光 于泽生 姜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疾患的疗效.方法:经内窥镜颈椎间盘切除及植骨术治疗颈椎疾病25例,包括脊髓型颈椎病1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交感型颈椎病2例及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3例.结果:本组患者颈部手...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疾患的疗效.方法:经内窥镜颈椎间盘切除及植骨术治疗颈椎疾病25例,包括脊髓型颈椎病1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交感型颈椎病2例及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3例.结果:本组患者颈部手术出血平均80ml,18例获10~46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植骨全部融合,脊髓和神经根压迫症状改善满意,除1例出现术后植骨块移位外,未见其它合并症.结论:经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及植骨融合术是一种创伤小、安全、可靠的手术技术,适合于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部分颈椎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 颈椎间盘切除 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微创
下载PDF
脊椎及椎旁组织对原发脊柱肿瘤局部屏障作用的组织学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兰杰 刘晓光 +3 位作者 刘忠军 马庆军 姜亮 于泽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55-459,I0003,共6页
目的:评价脊椎及椎旁组织对原发性脊柱肿瘤局部侵袭的屏障作用。方法:将10例脊柱脊索瘤与7例脊柱骨巨细胞瘤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分为骨皮质组、软骨组、骨松质组、肌肉组、脂肪组和瘢痕组,观察肿瘤侵袭前缘瘤周组织完整性,分别测量其肉眼边... 目的:评价脊椎及椎旁组织对原发性脊柱肿瘤局部侵袭的屏障作用。方法:将10例脊柱脊索瘤与7例脊柱骨巨细胞瘤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分为骨皮质组、软骨组、骨松质组、肌肉组、脂肪组和瘢痕组,观察肿瘤侵袭前缘瘤周组织完整性,分别测量其肉眼边界(MSM)、组织学边界(HLM)与分子边界(MCM)的长度,并进行边界长度组内比较和MSM-HLM、MSM-MCM差值组间比较。结果:瘤周骨皮质、软骨结构多保持完整,其余4组瘤周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破坏。各组MSM、HLM和MCM长度组内单因素方差分析,除骨皮质组与软骨组外,其余各组内边界长度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骨松质组、肌肉组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骨松质组及肌肉组MSM的长度显著大于组内HLM、MCM的长度(P<0.05),脂肪组及瘢痕组MSM长度显著大于MCM长度(P<0.05)。骨松质组、脂肪组MSM-HLM与MSM-MCM差值显著大于软骨组、骨皮质组(P<0.05);肌肉组、瘢痕组MSM-HLM、MSM-MCM差值显著大于软骨组(P<0.05),瘢痕组MSM-MCM差值显著大于骨皮质组(P<0.05)。结论:骨皮质及骨膜、软骨终板、椎间盘、关节突软骨是限制原发性脊柱肿瘤局部侵袭的天然屏障,而骨松质、肌肉、脂肪组织及瘤旁瘢痕组织不具备屏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肿瘤 肿瘤侵袭 手术治疗 组织学
下载PDF
氧压机冷却系统的改进
5
作者 于泽生 《设备管理与维修》 1993年第11期26-26,共1页
我厂氧气站共有5台氧压机,一套配氩塔150m^3/h,两套50m^3/h制氧机组。站内耗水的有空压机、氧压机及生活用水。改造前,空压机用循环水冷却;氧压机用自来水冷却,而后放至排污并。浮筒贮氧罐及浮筒贮氮罐都用自来水,到一定液位溢流至排污... 我厂氧气站共有5台氧压机,一套配氩塔150m^3/h,两套50m^3/h制氧机组。站内耗水的有空压机、氧压机及生活用水。改造前,空压机用循环水冷却;氧压机用自来水冷却,而后放至排污并。浮筒贮氧罐及浮筒贮氮罐都用自来水,到一定液位溢流至排污井。浮筒贮氯罐在露天存放,冬季时常发生结冻现象,防冻问题尤为突出,后来在罐上加一圈蒸汽管解冻,但效果也不十分理想。改造后循环水的工艺流程如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压机 氧气压缩机 玻璃钢冷却塔 浮筒
下载PDF
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采访创新
6
作者 于泽生 《记者观察(中)》 2020年第1期101-101,共1页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较为传统的新闻采访形式存在的弊端也日渐显露出来。唯有由新闻采访的有关标准以及要求入手,联系新媒体时代下出现的创新型采访模式,对采访的技巧实施创新,才可以更好地增强新闻采访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 新媒体 新闻采访 创新
下载PDF
颈椎不稳在交感型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72
7
作者 于泽生 刘忠军 党耕町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881-883,共3页
目的 研究交感型颈椎病的病理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了 1988~ 2 0 0 0年收治的 2 0例手术治疗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及术后颈椎伸屈侧位X光片判断有无颈椎不稳。 结果  2 0例患者术前均有颈椎不稳 ,颈椎不稳主要发... 目的 研究交感型颈椎病的病理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了 1988~ 2 0 0 0年收治的 2 0例手术治疗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及术后颈椎伸屈侧位X光片判断有无颈椎不稳。 结果  2 0例患者术前均有颈椎不稳 ,颈椎不稳主要发生在C3 C4 和C4 C5,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对大部分患者有短期效果。每例患者均于不稳节段行颈前路融合术 ,手术有效率为 90 %。 结论 颈椎不稳是导致交感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可有短期疗效因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不稳 交感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 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 交感神经系统
原文传递
颈椎不稳致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13
8
作者 于泽生 刘忠军 党耕町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2-284,T001,共4页
目的 探讨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了 1989~ 1998年应用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治疗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 18例 ;分析了患者术前及术后颈椎伸、屈侧位X光片。 结果  18例患者术前均有颈椎不稳 ,不... 目的 探讨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了 1989~ 1998年应用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治疗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 18例 ;分析了患者术前及术后颈椎伸、屈侧位X光片。 结果  18例患者术前均有颈椎不稳 ,不稳定节段为 1个者 6例 ,2个者 9例 ,3个者 3例 ;颈椎不稳主要发生于C3~C4 和C4 ~C5,偶见于C5~C6和C6~C7。 14例患者术前行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 ,11例有效 ;于不稳定节段行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 ,18例均获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1年 9个月 ,术后有效率为 88 9%。 结论 颈椎不稳定是交感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交感神经节 椎间盘切除术 颈椎不稳
原文传递
一期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骨折脱位 被引量:14
9
作者 于泽生 韦峰 +3 位作者 刘忠军 马庆军 陈仲强 党耕町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5期1752-1754,共3页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颈椎多节段骨折脱位。方法对1997至2003年9例同时伴有颈椎前后柱损伤的颈椎多节段骨折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24-63岁。7例连续型损伤的病例均行前路减压植骨...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颈椎多节段骨折脱位。方法对1997至2003年9例同时伴有颈椎前后柱损伤的颈椎多节段骨折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24-63岁。7例连续型损伤的病例均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加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钢板固定;2例Ⅱ型齿突骨折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行前路齿突螺钉固定加下颈椎后方侧块螺钉固定。术前均行颅骨牵引,手术在全麻下操作。采用Frankel分级和ASIA运动指数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其中Frankel A 4例,Frankel B 2例,Frankel C 2例,Frankel E 1例。ASIA运动指数评分平均为31.3分。术后平均随访2年7个月。结果随访患者获得满意的复位固定及融合,无手术并发症。无钢板螺钉松动或断裂。3例患者神经损伤有恢复,其中2例神经根功能恢复,1例脊髓功能恢复正常。ASIA运动指数评分平均为63.8分。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内固定的方法,短时间内使多节段颈椎损伤获得减压和稳定,最大限度地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了条件并便于早期功能锻炼,是可行的治疗颈椎多节段损伤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不稳 颈椎损伤 多节段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床旁快速牵引复位在治疗颈椎脱位关节突交锁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于泽生 周方 +2 位作者 刘忠军 马庆军 陈仲强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33-235,共3页
目的探讨床旁快速牵引复位在治疗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中的作用,以期找到快速牵引的适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6月~2004年3月颈椎外伤致关节突脱位交锁术前行颅骨牵引快速复位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双侧关节突脱位交锁21例,单侧... 目的探讨床旁快速牵引复位在治疗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中的作用,以期找到快速牵引的适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6月~2004年3月颈椎外伤致关节突脱位交锁术前行颅骨牵引快速复位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双侧关节突脱位交锁21例,单侧关节突交锁12例。常见脱位节段:C4.5 8例、C3.6,15例和C6.7 1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床旁颅骨牵引快速复位法,牵引复位成功者均采用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复位失败者行颈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双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者牵引复位成功率为85.7%,单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牵引复位成功率为16.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例患者获平均21.6个月(13~36个月)随访。随访病例中植骨融合者均获骨性愈合,颈椎序列良好。结论床旁颅骨快速牵引复位法适用于双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双侧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可先行颅骨快速牵引复位,复位后行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单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宜行后路切开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引 复位 关节脱位交锁 治疗经验
原文传递
多节段颈椎骨折脱位的诊治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于泽生 刘忠军 党耕町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9期1182-1184,共3页
目的 探讨颈椎多节段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对 1988~ 2 0 0 1年 4 3例 (男 38例 ,女 5例 )多节段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连续多节段损伤为 36例 ,其中 32例损伤位于下颈椎 ;不连续... 目的 探讨颈椎多节段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对 1988~ 2 0 0 1年 4 3例 (男 38例 ,女 5例 )多节段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连续多节段损伤为 36例 ,其中 32例损伤位于下颈椎 ;不连续多节段损伤为 7例 ,其中有 5例为上颈椎伴下颈椎损伤 ;损伤部位为椎体 31例 ,椎板 2 5例 ,棘突 9例 ,椎弓 4例 ,横突 5例 ,关节突 5例 ;多见的受累节段为C4、C5、C6和C7;屈曲压缩型占 6 0 5 %。行颈前路椎体大块切除脊柱稳定重建 2 1例 ,后路椎板减压加关节突钢板内固定 10例 ,前、后路联合减压颈椎稳定重建 2例 ;保守治疗 10例。结论 颈椎多节段损伤多为屈曲压缩型 ,连续型损伤多见 ,不连续型损伤少见 ;连续型多节段损伤多为下颈椎损伤 ;不连续型多节段损伤多数为寰、枢椎损伤合并下颈椎损伤 ;多节段颈椎损伤中不稳定节段及脊髓受损平面均位于下颈椎 ;手术应在减压的同时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颈椎骨折脱位 治疗 诊断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创伤性枢椎滑脱的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于泽生 刘忠军 党耕町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6-288,共3页
目的 探讨创伤性枢椎滑脱 (Hangman骨折 )的损伤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 1988年 6月~ 2 0 0 1年 3月收治的hangman骨折患者 10例 ,对其影像学表现、损伤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10例患者男 9例 ,女 1例 ,平... 目的 探讨创伤性枢椎滑脱 (Hangman骨折 )的损伤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 1988年 6月~ 2 0 0 1年 3月收治的hangman骨折患者 10例 ,对其影像学表现、损伤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10例患者男 9例 ,女 1例 ,平均年龄 40岁 ,致伤原因为车祸 7例 ,原木砸伤颈部 1例 ,高处坠落 1例 ,另 1例患强直性脊柱炎因摔跤致伤 ,其中Ⅰ型 1例 ,Ⅱ型 5例 ,Ⅱa型 2例 ,Ⅲ型 2例 ;4例保守治疗 ,6例手术治疗。 结论 车祸和坠落为创伤性枢椎滑脱的主要致伤因素 ,其临床表现多为颈椎局部疼痛、拒动等症状 ,少有神经系统的损伤 ;影像学诊断依据颈椎侧位X光片和颈椎CT ;创伤性枢椎滑脱Ⅰ型、Ⅱ型及Ⅱa型可保守治疗 ,Ⅲ型和伴有C2 3 间盘突出损伤脊髓的患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枢椎滑脱 诊断 治疗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一氧化氮(NO)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于泽生 刘忠军 党耕町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 (NO)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夹闭大鼠腹主动脉制成缺血再灌注模型 ,随机分成L -NAME组和再灌注组 ,L -NAME组每日腹腔注射一氧化氮合酶(NOS)非特异性抑制剂L -硝基精氨酸甲酯 (L -NAME) 10mg/kg体重 ...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 (NO)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夹闭大鼠腹主动脉制成缺血再灌注模型 ,随机分成L -NAME组和再灌注组 ,L -NAME组每日腹腔注射一氧化氮合酶(NOS)非特异性抑制剂L -硝基精氨酸甲酯 (L -NAME) 10mg/kg体重 ,两周时取大鼠脊髓做N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织学及超微病理观察。结果 脊髓缺血再灌注后前角运动神经元出现固有型一氧化氮合酶 (cNOS)阳性表达 ,同时伴随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 ;应用L -NAME后可减少cNOS的异常表达 ,减轻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结论 局部组织中NO产生增多可能是脊髓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脊髓损伤 神经元 再灌注损伤
原文传递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6
14
作者 于泽生 刘忠军 党耕町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6-76,共1页
关键词 青少年 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运动诱发电位的监测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于泽生 刘忠军 党耕町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617-619,共3页
目的 探讨运动诱发电位(MEP)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神经功能的监测作用。 方法 对26 只大鼠腰骶段脊髓缺血前、缺血15、25 、40 分钟及再灌注后5、15、30 分钟、1、2 和24 小时MEP变化进行监测。 结果 ... 目的 探讨运动诱发电位(MEP)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神经功能的监测作用。 方法 对26 只大鼠腰骶段脊髓缺血前、缺血15、25 、40 分钟及再灌注后5、15、30 分钟、1、2 和24 小时MEP变化进行监测。 结果 在缺血15 分钟时MEP潜伏期明显延长(P< 0.01) ,波幅在缺血25 分钟时明显减小( P< 0-01) ,缺血40 分钟时波形消失;再灌注后5 分钟时波形恢复,但潜伏期大于正常(P<0-01) ,波幅小于正常(P<0-01);再灌注后15 分钟至2 小时波幅恢复正常(P> 0-05),潜伏期无恢复;再灌注后24 小时潜伏期虽然呈恢复趋势,但与再灌注早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此时波幅又明显下降低于正常(P<0-01) ,再灌注后24 小时双下肢运动功能比再灌注早明显降低( P< 0-0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再灌注损伤 缺血 运动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脊柱内固定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14
16
作者 陈仲强 于泽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5期1729-1730,共2页
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应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脊柱内固定始于20世纪50年代,Paul Harrington为矫正脊柱侧弯和维持矫形研制了第一种后路内固定系统即Harrington系统(哈氏棒),并于1962年报道了临床应用结果。在20世... 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应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脊柱内固定始于20世纪50年代,Paul Harrington为矫正脊柱侧弯和维持矫形研制了第一种后路内固定系统即Harrington系统(哈氏棒),并于1962年报道了临床应用结果。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节段性脊柱内固定”理论的产生,环行Luque内固定系统曾一度风靡全球;其后在20世纪80年代诞生了CD(Cotrel-Dubousset)内固定系统。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研究和材料科学的发展,脊柱内固定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在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肿瘤、创伤以至于脊柱感染等手术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能够有效完成脊柱的三柱固定,符合脊柱固定的生物力学要求,已经成为常用的脊柱内固定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固定技术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 Harrington系统 生物力学研究 脊柱退行性疾病 脊柱内固定系统 20世纪 PAUL 脊柱侧弯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脊柱骨巨细胞瘤与脊索瘤局部侵袭范围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兰杰 刘晓光 +3 位作者 刘忠军 马庆军 姜亮 于泽生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1808-1811,共4页
目的观察脊柱骨巨细胞瘤和脊索瘤在不同类型瘤周组织中的侵袭距离,为两者手术切除范围的确定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将7例脊柱骨巨细胞瘤与10例脊柱脊索瘤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按瘤周组织类型的不同,分为骨皮质组、软骨组、骨松质组、... 目的观察脊柱骨巨细胞瘤和脊索瘤在不同类型瘤周组织中的侵袭距离,为两者手术切除范围的确定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将7例脊柱骨巨细胞瘤与10例脊柱脊索瘤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按瘤周组织类型的不同,分为骨皮质组、软骨组、骨松质组、肌肉组、脂肪组和瘢痕组,分别测量各组标本肉眼边界(MSM)、组织学边界(HLM)与分子边界(MCM),并进行各边界组内比较和MSM—HLM、MSM.MCM组间比较。结果除骨皮质组与软骨组外,其余4组边界组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骨松质组、脂肪组、肌肉组和瘢痕组MSM—HLM,MSM-MCM差值显著大于软骨组和(或)骨皮质组同一种差值(P〈0.05),边界差值的最大值分别为11.68mm,8.54mm,13.08mm和9.98mm。结论脊椎可被视为一个解剖间室,对局限于该间室的骨巨细胞瘤和脊索瘤,应首选全椎切除;在瘤周松质骨、椎旁肌肉和脂肪组织内行广泛性切除时,切除范围应达到肿瘤肉眼所见范围外1.3cm,1.5cm和1.0cm;重视首次手术切除彻底性,复发再手术时,瘤旁瘢痕切除范围至少应达到肉眼所见范围外1.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肿瘤 肿瘤侵袭 手术治疗 肿瘤局部复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