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氟辛烷磺酸对雄性鹌鹑生殖毒性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小梅 宋锦兰 +3 位作者 金一和 刘薇 刘利 于红瑶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43-148,共6页
以雄鹌鹑为禽类指示动物,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禽类的雄性生殖毒性,染毒组饲料中PFOS浓度分别为10和30mg·kg-1。雄鹌鹑从出生后第9天开始连续染毒54d。实验结束时,观察睾丸和附睾脏器系数、精子数、睾丸组织中LDH和SDH酶活性... 以雄鹌鹑为禽类指示动物,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禽类的雄性生殖毒性,染毒组饲料中PFOS浓度分别为10和30mg·kg-1。雄鹌鹑从出生后第9天开始连续染毒54d。实验结束时,观察睾丸和附睾脏器系数、精子数、睾丸组织中LDH和SDH酶活性、血清中甲状腺激素T3、T4和促甲状腺分泌激素(TSH)及睾酮(T)浓度,观察睾丸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睾丸组织和泄殖腔形态发育状况。结果表明,30mg·kg-1实验组雄鹌鹑体重从染毒第8天至实验结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均未出现死亡。实验组睾丸和附睾脏器系数及附睾中精子数增均呈下降趋势,睾丸萎缩。睾丸组织中SDH酶活性和血清中T含量随染毒剂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30mg·kg-1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中T3和T4含量随染毒剂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TSH含量呈升高趋势,其中30mg·kg-1剂量组T4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染毒组血清及睾丸中PFOS含量随染毒剂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其中30mg·kg-1剂量组血清及睾丸中PFOS含量均显著高于10mg·kg-1剂量组(p<0.05)。实验结果表明,PFOS可引起雄鹌鹑睾丸组织结构损伤,导致睾丸组织萎缩,并影响睾丸组织中酶活性及血清中性激素含量,对甲状腺功能产生一定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PFOS) 雄鹌鹑 生殖毒性
下载PDF
全氟辛烷磺酸对大鼠兴奋性氨基酸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杨小湜 王烈 +4 位作者 金一和 张颖花 程莉莉 刘利 于红瑶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70-871,共2页
目的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FOS)与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关系。方法将成年Wistar大鼠经口PFOS染毒。实验组剂量分别为12.5,25,50 mg/k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2%吐温-80溶液。24 h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脑组织中谷氨酸、天冬氨酸、... 目的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FOS)与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关系。方法将成年Wistar大鼠经口PFOS染毒。实验组剂量分别为12.5,25,50 mg/k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2%吐温-80溶液。24 h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脑组织中谷氨酸、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及甘氨酸含量变化。结果天冬氨酸12.5,50 mg/kg组含量分别为(1.24±0.109),(1.1l±0.452)μmol/g,与对照组(1.51±0.076)μmol/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谷氨酸无明显变化。甘氨酸12.5,25,50mg/kg组含量分别为(0.82±0.201),(1.09±0.215),(1.12±0.395)μmol/g,与对照组(1.54±0.120)μmol/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γ-氨基丁酸12.5,25 mg/kg组含量分别为(1.52±0.187),(1.68±0.188)μmol/g,与对照组(2.03±0.370)μmol/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PFOS染毒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先抑制后兴奋的症状可能与兴奋性氨基酸的参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兴奋性氨基酸
下载PDF
出生前后全氟辛烷磺酸(PFOS)暴露对大鼠额叶皮质中IGF-Ⅰ、IGF-ⅠR和IGFBP-2 mRNA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利 金一和 +6 位作者 王烈 于红瑶 刘薇 于棋麟 王柯 刘冰 王静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90-196,共7页
为研究出生前后不同时期全氟辛烷磺酸(PFOS)暴露对大鼠仔鼠额叶皮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mRNA水平的影响,将28只受孕Wistar大鼠按3:2:2的比例随机分到... 为研究出生前后不同时期全氟辛烷磺酸(PFOS)暴露对大鼠仔鼠额叶皮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mRNA水平的影响,将28只受孕Wistar大鼠按3:2:2的比例随机分到对照(C)、低剂量(L)和高剂量(H)组中,从妊娠第0天开始分别自由摄食含0、7.2、14.4mg·kg-(1以饲料中的PFOS计)的粉末状饲料进行连续染毒至出生后28天.采用交叉哺育的方法建立出生前后均不暴露(CC)、仅出生前暴露(LC和HC)、仅出生后暴露(CL和CH)、出生前后均暴露(LL和HH)于PFOS的动物模型.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仔鼠额叶皮质IGF-Ⅰ、IGF-ⅠR和IGFBP-2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对照组仔鼠额叶皮质IGF-Ⅰ、IGFBP-2mRNA在PD14时处于较高水平,而在PD1和PD28时水平较低;IGF-ⅠRmRNA在PD1时只处于较低水平,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在PD1时,暴露组仔鼠IGF-Ⅰ、IGF-ⅠR、IGFBP-2mR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PD14时,除LC组仔鼠IGF-ⅠRmR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之外,其余各暴露组仔鼠3者mRN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此外,出生后暴露PFOS组的仔鼠额叶皮质IGF-Ⅰ、IGFBP-2mRNA水平降低程度比出生前暴露PFOS组仔鼠更高.在PD28时,暴露组仔鼠IGF-Ⅰ、IGF-ⅠRmR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IGFBP-2mRNA水平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生前后不同时期暴露PFOS导致大鼠仔鼠额叶皮质IGF-Ⅰ、IGF-ⅠR和IGFBP-2mRNA水平变化,为PFOS发育神经毒性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 额叶皮质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
下载PDF
全氟辛烷磺酸对雌鹌鹑的生殖毒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宋锦兰 金一和 +2 位作者 李晓娜 刘利 于红瑶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57-463,共7页
为了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雌性禽类的生殖毒性,以雌鹌鹑为禽类指示动物进行了PFOS经口染毒实验.染毒组PFOS染毒剂量分别为12.5、25.0、50.0mg·kg-1(以饲料中的PFOS计),同时设对照组,连续染毒71天,检测体重、产卵率、受精率、... 为了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雌性禽类的生殖毒性,以雌鹌鹑为禽类指示动物进行了PFOS经口染毒实验.染毒组PFOS染毒剂量分别为12.5、25.0、50.0mg·kg-1(以饲料中的PFOS计),同时设对照组,连续染毒71天,检测体重、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及雏鹌鹑死亡率、畸形率等指标.结果表明,染毒第33天起50.0mg·kg-1剂量组雌鹌鹑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并出现死亡;各染毒组开始产卵时间均滞后于对照组,产卵率均低于对照组;各染毒组雌鹌鹑受精率、孵化率、孵化12h后雏鹌鹑体重均低于对照组,雏鹌鹑畸形率、孵化后12h内雏鹌鹑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雌鹌鹑血清及卵黄中PFOS含量也相应升高,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各染毒组雌鹌鹑开始产卵5天内所产卵中PFOS含量均显著高于实验结束前3天所产卵(p<0.01).以上研究结果提示,PFOS可推迟雌鹌鹑产卵时间,降低产卵率,对受精率、孵化率及孵化后雏鹌鹑的生存和发育均有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PFOS) 雌鹌鹑 生殖
下载PDF
PFOS致大鼠肝脏氧化损伤及对脂褐质含量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于红瑶 刘利 +2 位作者 刘薇 王烈 金一和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8-579,共2页
目的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sulfonate,PFOS)经口亚慢性染毒致大鼠肝脏氧人损伤及对脂褐质(Lipofuscin,LF)含量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各染毒组饮水中PFOS浓度分别为1.7,5.0,15.0 mg/L。连续染毒90 d... 目的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sulfonate,PFOS)经口亚慢性染毒致大鼠肝脏氧人损伤及对脂褐质(Lipofuscin,LF)含量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各染毒组饮水中PFOS浓度分别为1.7,5.0,15.0 mg/L。连续染毒90 d后,观察大鼠肝脏脏器系数;测定大鼠血清PFOS浓度、肝脏丙二醛(MDA)、LF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各染毒组与对照组大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染毒组血清PFOS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值(P<0.05);5.0和15.0 mg/L染毒大鼠肝脏重量分别为(19.5±1.3),(20.4±4.8)g,显著高于对照值(14.2±3.4)g(P<0.05)。肝脏脏器系数分别为(4.20±0.18)%,(4.95±0.56)%,显著高于对照值(3.54±0.41)%(P<0.05)。肝脏MDA含量分别(2.38±0.92),(1.82±0.48)nmol/(mg.prot),显著高于对照值(0.87±0.11)nmol/(mg.prot)(P<0.05)。T-AOC分别为(1.33±0.20),(1.35±0.18)U/(mg.prot),显著高于对照值(1.08±0.17)U/(mg.prot)(P<0.05);15.0 mg/L染毒组大鼠肝脏LF含量为(2.89±0.15)μg/ml,显著高于对照值(2.68±0.09)μg/ml(P<0.05)。结论PFOS可致大鼠肝脏氧化损伤并增加肝脏脂褐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 丙二醛 总抗氧化能力 脂褐质
原文传递
全氟辛烷磺酸对大鼠仔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利 金一和 +6 位作者 王烈 于红瑶 刘薇 于棋麟 王柯 刘冰 王静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22-627,共6页
目的观察出生前后全氟辛烷磺酸(PFOS)暴露对大鼠仔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以及大脑皮质和海马结构中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2B(NR2B)亚单位mRNA和蛋白水平的影响,探讨PFOS所致神经发育毒性机制。方法应用数字表法将28只受孕Wistar大... 目的观察出生前后全氟辛烷磺酸(PFOS)暴露对大鼠仔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以及大脑皮质和海马结构中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2B(NR2B)亚单位mRNA和蛋白水平的影响,探讨PFOS所致神经发育毒性机制。方法应用数字表法将28只受孕Wistar大鼠按3:2:2比例随机分配到对照(C)、低剂量(L)和高剂量(H)组,大鼠从妊娠第0天开始分别自由摄食含0、7.2、14.4mg/kgPFOS的粉末状饲料进行连续染毒至仔鼠出生后30d。采用交叉哺育的方法,建立仔鼠出生前后均不暴露(CC)、仅出生前暴露(LC和HC)、仅出生后暴露(CL和CH)、出生前后均暴露(LL和HH)于PFOS的动物模型。水迷宫实验检测仔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仔鼠大脑额叶皮质NR2B mRNA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仔鼠大脑皮质(额叶及颞叶皮质)和海马组织(CA1、CA3、CA4和DG区)中NR2B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水迷宫实验训练第4天时CL、CH、LL和HH组仔鼠逃避潜伏期分别为(99.83±25.77)s、(111.30±17.82)s、(106.40±18.71)s、(107.70±16.85)s,显著长于CC组[(54.90±26.69)s](q值分别为4.349、4.773、6.026、5.641,P值均〈0.01);训练第4天时HH组仔鼠进入盲端的错误次数为(22.30±7.56)次,显著高于CC组[(9.80±4.64)次](q=5.173,P〈0.01)。出生后第1天(postnatal day1,PND1)HC组和PND14时LC组、HC组、HH组仔鼠大脑额叶皮质中NR2BmRNA水平分别为(0.167±0.008)、(0.364±0.035)、(0.341±0.030)、(0.328±0.045),均显著低于CC组的(0.271±0.060)和(0.465±0.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3.547、3.739、4.597、5.006,P值均〈0.05)。PND1时LC组仔鼠海马CA1区NR2B蛋白水平为(0.091±0.005),显著低于CC组(0.123±0.009)(q=5.209,P〈0.05);PND14时,PFOS的影响扩大到仔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结构各区;PND28时PFOS的影响见于CA1、CA3和颞叶皮质区。结论出生前后不同时期PFOS暴露导致大鼠仔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损伤,其机制可能为大脑皮质和海马结构各区NR2B表达水平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烃类 磺酸类 大脑皮质 海马 受体 N-甲基-D-天冬氨酸
原文传递
应用街景数据评估绿地空间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过敏性鼻炎患病率的关联 被引量:1
7
作者 黄伟乐 王若宇 +3 位作者 刘方婕 黄文忠 董光辉 于红瑶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2,共6页
[背景]绿地空间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过敏性鼻炎(AR)的关联性研究多在发达国家开展,并且结论并不一致。[目的]应用街景数据探讨绿地空间暴露与我国儿童青少年AR患病的关联。[方法]2012—2013年,在我国东北地区3个城市40868名2~17岁儿童青少... [背景]绿地空间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过敏性鼻炎(AR)的关联性研究多在发达国家开展,并且结论并不一致。[目的]应用街景数据探讨绿地空间暴露与我国儿童青少年AR患病的关联。[方法]2012—2013年,在我国东北地区3个城市40868名2~17岁儿童青少年中开展了1项横断面研究,其中男孩20886人(51.1%)、女孩19982人(48.9%),通过问卷调查获得AR患病的相关信息。应用人工智能方法提取2012—2013年腾讯街景图像中的绿地信息(包括树木和草地等),计算研究对象所在学校附近(800 m和1000 m缓冲区)的绿景指数(GVI),并将其作为绿地空间暴露的评价指标。应用混合效应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GVI每增加1个四分位间距(IQR),AR患病的比值比(OR)。此外,根据PM_(2.5)暴露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PM_(2.5)低暴露组(≤56.23μg·m^(-3))和高暴露组(>56.23μg·m^(-3)),并探讨PM_(2.5)是否在GVI与AR的关联中发挥效应修正作用。[结果]研究对象的年龄为(10.40±3.68)岁,其中3963(9.7%)人曾经被医生诊断为AR。调整协变量后,在800 m缓冲区,树木和总绿地的GVI每增加1个IQR(树木:0.031;总绿地:0.029),AR的OR及95%CI值分别降低15%(10%~19%)和14%(10%~19%)。PM_(2.5)与GVI的交互作用存在统计学意义(P<0.1),在PM_(2.5)低暴露组中树木和总绿地的GVI与AR患病率降低相关,而在PM_(2.5)高暴露组则无关联。应用1000 m缓冲区GVI进行敏感性分析,其所得结果与800 m缓冲区基本一致。[结论]绿地特别是树木的覆盖率增加与儿童青少年AR患病风险降低相关,并且这种相关关系可能在低浓度PM_(2.5)的地区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景 绿地 全卷积 绿景指数 过敏性鼻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