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赤泥用于热电厂烟气脱硫研究
被引量:13
- 1
-
-
作者
于绍忠
满瑞林
-
机构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出处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3-65,共3页
-
文摘
研究了将赤泥用于热电厂烟气脱硫。烟气中二氧化硫在喷淋塔内用赤泥喷淋吸收,加入石灰乳在pH=10时置换固化产生的亚硫酸盐、硫酸盐。赤泥浆在沉降槽中经沉降分离后,上清液返回氧化铝生产过程,浓缩浆经洗涤送往赤泥堆场进行堆放。处理前后SO2浓度分别为5 987 mg/Nm3和1 146 mg/Nm3,烟气处理量为119 732.8 Nm3/h。
-
关键词
赤泥
烟气
脱硫
热电厂
-
Keywords
red mud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thermal power plant
-
分类号
TF111
[冶金工程—冶金物理化学]
-
-
题名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再认识
被引量:1
- 2
-
-
作者
于绍忠
-
出处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8-22,共5页
-
文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能否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这一高度来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本文围绕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如何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中还指出:“所谓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1988年,邓小平更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应如何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问题呢?我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法是针对科学技术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马克思还说过,科学技术“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这里指的是,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作为一种知识的成果。
-
关键词
现代科学技术
第一生产力
物质生产力
正确认识
马克思主义
发展生产力
劳动生产力
生产过程
解放生产力
新技术革命
-
分类号
D2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C55
[社会学]
-
-
题名数字编码轨道电路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1
- 3
-
-
作者
于绍忠
-
机构
中铁三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兰州项目部
-
出处
《甘肃科技》
2005年第12期90-92,共3页
-
文摘
简述了数字编码轨道电路的原理、频率配置,分析了采用数字编码轨道电路的连续式列车速度控制系统的原理、功能。提出了采用距离码系统的优选方案,对其地面与车上之间的信息传输和自动频率跟踪进行了探讨。
-
关键词
数字编码轨道电路
列车速度控制系统
频率跟踪
-
分类号
U284.2
[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
-
题名信息超量与服务质量
- 4
-
-
作者
于绍忠
-
出处
《商业研究》
CSSCI
1993年第11期43-44,共2页
-
文摘
所谓信息超量,就是指外界信息刺激量过多,超出人的正常感受能力,由此引起人的心理与行为远离最佳工作状态的一种现象。这里,仅就信息超量对售货员服务质量的影响,谈一点粗浅看法。
-
关键词
质量
顾客
商品
营业环境
客流量
刺激量
班次
暂时性
-
分类号
F7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运用“软”艺术增强企业凝聚力
- 5
-
-
作者
张天君
于绍忠
-
机构
哈尔滨金城百货大楼
哈尔滨北苑商城
-
出处
《商业经济》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7-28,19,共3页
-
文摘
“软”艺术是相对于劳动管理制度而言的领导方法,它强调潜移默化作用,培养自觉意识,创造民主、和谐、活泼、向上的宽松环境,使职工能够产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热忱,积极参与企业的改革,为企业的发展争做贡献。企业改革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加强、改善企业管理的过程,改革越是要深化,企业越是要搞活,就越要求这种“软”艺术。一、“激励”艺术。不少企业不同程度上运用了现代行为科学中的激励方法,
-
关键词
激励方法
行为科学
劳动管理
领导方法
精神鼓励
参与管理
情感激励
目标激励
主人翁意识
做好本职工作
-
分类号
F272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
-
题名访古琴台寻知音人
- 6
-
-
作者
于绍忠
-
出处
《新天地》
2007年第9期43-43,共1页
-
文摘
我到三楚之地,拜谒了古琴台。古琴台又叫伯牙台,位于武汉市龟山后月湖畔,是1500年前人们为纪念《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动人故事而建的古典园林。
-
关键词
知音
古琴
古典园林
武汉市
纪念
三楚
拜谒
龟山
故事
大殿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吃派饭的日子
- 7
-
-
作者
于绍忠
-
出处
《新天地》
2007年第12期39-39,共1页
-
文摘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凡因公下乡者常被安排在社员家里用餐,即所谓的吃派饭。本人曾因工作关系常往关里关外农村跑,亦属农民家中餐桌上的常客。那时还是计划经济年代,饮服行业管得较死,旅饭店供需失衡,出门在外吃住极为不便。
-
关键词
五六十年代
农村干部
饮服行业
工作关系
计划经济
供需失衡
队干部
下乡
社员
国营饭店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